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为明确中国代表性产区沙棘品质的差异,该研究以山西、河北、内蒙古、新疆地区加工使用频率高的4个沙棘品种(中国沙棘Hippophae rhamnoides.L.Zhongguoshaji、宇璐沙棘Hippophae rhamnoides.L.Yulushaji、中国沙棘Hippophae rhamnoides.L.Zhongguoshaji、阿勒泰大果沙棘 Hippophae rhamnoides.L.Aletaidaguoshaji)为研究对象,从色泽、质地、滋味、风味、营养功能组分等方面研究其品质,测定沙棘浆中的香气成分和小分子活性物质组成,明确4个地区沙棘的综合品质,并探究不同地区沙棘综合品质的差异。结果显示:新疆阿勒泰大果沙棘色泽最鲜艳;内蒙古中国沙棘的糖酸比(1.997)最大;河北宇璐沙棘总酚含量(1.14 mg/g)最高;新疆沙棘类胡萝卜素含量(37.15 mg/100 g)最高;4种沙棘维生素C的含量无明显差异(P>0.05),约为21~23 mg/100 g;4种沙棘抗氧化活性水平存在显著差异,山西沙棘DPPH自由基清除率最高(P<0.05),内蒙古沙棘的ABTS自由基清除率和铁离子还原能力(FRAP)均最高(P<0.05)。4个地区沙棘挥发性成分差异显著(P<0.05),其中河北、内蒙古、新疆、山西沙棘中特征挥发物质分别为3-辛酮、2-庚烯醛等,异戊酸异丙酯、2-甲基丁酸丙酯等,正辛烷、2,3-二氢-2,2,6-三甲基苯甲醛,己酸戊酯、癸酸乙酯。4个地区沙棘主要多酚类物质包括奎宁酸、异鼠李素、阿洛酮糖等。4个地区沙棘14项品质指标进行因子分析,共提取3个公因子,累计方差贡献率达到100%。综合品质评价模型得出,4个地区代表性沙棘品种综合品质得分依次为河北沙棘,山西沙棘,内蒙古沙棘,新疆沙棘。该研究将为沙棘系列产品的开发原料选择提供理论依据和基础。  相似文献   

2.
为探究干燥方式对杜仲雄花品质特性及挥发性成分的影响,选择5种不同干燥方式(真空冷冻干燥、微波真空冷冻干燥、热风干燥、远红外辐射干燥和热泵干燥)对新鲜杜仲雄花进行脱水处理。测定了杜仲雄花干制品的干燥特性与品质特性,并对干制品的挥发性成分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真空冷冻干燥所需时间最长,为14.1 h,能耗最高,为231.27 kJ/g,微波真空冷冻干燥效率最高,与真空冷冻干燥相比,干燥时间缩短57%,干燥能耗节省76%。与其他3种干燥方式相比,真空冷冻干燥和微波真空冷冻干燥条件下杜仲雄花干制品的总色差最小,与新鲜样品最接近,表面结构更为平整,活性成分含量最高且自由基清除能力最强。在挥发性成分检测中,干燥前后共检测出27种挥发性成分,其中微波真空冷冻干燥产品挥发性成分种类最多,为18种,是新鲜杜仲雄花挥发性成分种类的1.8倍。综合分析,微波真空冷冻干燥为杜仲雄花的适宜干燥方式,该研究为杜仲雄花的干燥及加工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3.
为探究组合浸渍冻干保护剂(海藻糖-CaCl2)和超低温冻融预处理对蓝莓活性物质和品质的影响,该研究以直接干燥为对照组,以普通冻融(−20±0.5 ℃)、超低温快速冻融(−80±0.5 ℃)、超声波辅助冻干保护剂浸渍冻融(−20±0.5 ℃、−80±0.5 ℃)预处理后进行真空冷冻干燥为试验组,比较分析蓝莓活性物质(多酚氧化酶和过氧化物酶活性)、营养物质(维生素 C、花青素、总酚、类黄酮)、质构特性(硬度、咀嚼性)等指标的变化情况,并在此基础上进行Box-Behnken三因素三水平试验设计。结果表明:单一的冻干保护剂浸渍处理或者超低温处理均不如两者组合效果理想,两者相组合的浸渍后−80 ℃冻融处理可以有效维持蓝莓硬度,提高蓝莓营养物质的保留度并减少真空冷冻干燥时间。冻融次数为2次,浸渍时间为3.7 h,单次冷冻时间为4.2 d 时蓝莓综合指标最高,营养物质保留度最高。本文阐述了冻干保护剂浸渍预处理与超低温冻融两者联合处理对真空冷冻干燥蓝莓品质提升的机理,探究了冻融次数、冷冻时间、浸渍时间对品质的影响,得出了真空冷冻干燥预处理的最佳参数,为蓝莓真空冷冻干燥技术的发展提供了新思路。  相似文献   

4.
真空冷冻干燥对柠檬挥发性风味化合物保留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4,他引:1  
为探索真空冷冻干燥方法对柠檬中挥发性风味化合物保留特性的影响,该研究采用一体化冻干、传统冷冻干燥2种不同工艺方法进行对比干燥试验。结果表明,柠檬一体化冻干法在真空冻结阶段预先脱除了近1/3的初始水分,在预冻和升华干燥环节分别与比传统冻干法节省2.5、2h,冻干后形成相对致密的多孔网络结构,细胞壁孔室较为完整。新鲜柠檬原料挥发性风味化合物中单萜烯类化合物占绝对主导地位,主要为D-柠檬烯、萜品烯、左旋-β-蒎烯、β-蒎烯,主要倍半萜烯风味化合物为1-石竹烯、巴伦西亚橘烯、β-防风根烯,主要醛类化合物为柠檬醛、二甲基-辛二烯醛、壬醛、癸醛、己醛,主要醇类化合物为α-松油醇、橙花醇、4-萜烯醇、芳樟醇、香叶醇,主要酯类化合物为橙花乙酸酯、5-甲基-2-4-己烯-1-醇乙酸酯;各类主要挥发性风味化合物在2种方法冻干柠檬中保留率均较低,绝大部分迁移出被冷阱凝霜捕集或真空泵抽排机外损失;一体化冻干柠檬中各类风味化合物含量显著高于传统冻干柠檬(P0.05),对挥发性风味化合物的保留具有显著优势;主要单萜烯类风味化合物在传统冻干冷阱凝霜中含量显著高于一体化冻干冷阱凝霜(P0.05),而主要倍半萜烯化合物、醛类化合物、醇类化合物、脂类化合物在一体化冷阱凝霜中含量均显著高于传统冻干冷阱凝霜(P0.05)。2种冻干柠檬挥发性风味化合物保留特性的差异可能与冻干工艺时间、微观组织形态有关。该研究结果为柠檬等果蔬冷冻干燥加工制品的保香提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5.
沙棘叶中富含黄酮类化合物等多种活性成分,为提高其提取率和利用率,本研究采用常规溶剂萃取、超声辅助、微波辅助、超声波微波协同提取4种方法对沙棘叶黄酮进行提取,测定沙棘叶黄酮得率并观察沙棘叶的微观组织结构,比较筛选沙棘叶黄酮的最佳提取方法。并采用响应面法对最佳提取方法进行工艺优化,同时测定沙棘叶黄酮组成和体外抗氧化活性。结果表明,超声波微波协同提取法是提取沙棘叶黄酮的最佳方法,黄酮得率较常规溶剂萃取法提高了42.54%(P<0.05),沙棘叶细胞损伤最严重。超声波微波协同提取沙棘叶黄酮的最佳工艺为乙醇体积分数61%、提取时间18 min、微波功率446 W,此时黄酮得率为42.09 mg·g-1。沙棘叶黄酮提取液中共鉴定出6种黄酮类成分,分别为儿茶素、丁香酸、山萘酚、槲皮素、异鼠李素、杨梅素,其中儿茶素含量最高,为1.474 8 mg·g-1,其余5种的含量均在0.1~0.3 mg·g-1之间,山萘酚最低,为0.125 2 mg·g-1;沙棘叶黄酮提取液具有较强的还原力及较高的1,1-二苯基-2-三硝基苯肼(DPPH)、2,2'-联氮-双-3-乙基苯并噻唑啉-6-磺酸(ABTS)和羟基自由基清除率,抗氧化活性较高。本研究为沙棘叶黄酮的工业化生产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6.
为探究笃斯越橘、蓝靛果、树莓、黑加仑4种特色寒地浆果滋味特点,及其滋味形成的特征性物质组成,该研究基于超高效液相色谱-四极杆飞行时间质谱(ultra-high-performance liquid chromatography-quadrupole time-of-flight tandem mass spectrometry, UPLC-QTOF-MS)和气相色谱质谱法(gaschromatography-mass spectrometry, GC-MS)分别对4种浆果的非挥发性和挥发性物质进行鉴定和筛选,并进行公因子分析;同时进行4种浆果的电子舌分析及感官评价,得出4种浆果滋味品质模糊综合得分。结果显示:笃斯越橘糖酸比为4.41,特征性挥发性物质为α-松油醇和苯甲醛,电子舌酸味响应值最强;黑加仑糖酸比为3.80,特征性挥发性物质为苯乙醇和乙酸,各滋味响应值相当;蓝靛果糖酸比为3.37,总酚含量最高,特征性挥发性物质为正己醇和3-己烯-1-醇,咸味和鲜味响应值最高;树莓糖酸比为8.19,特征性挥发性物质为乙酸和α-紫罗酮,甜味和苦味响应值最高;经筛选鉴定及统计分析得出4种浆果的非挥发性物质中有显著差异的化合物有10种,分别为塔格糖、乳酸、阿洛酮糖、草酸、柠檬酸、天冬氨酸、茜草苷、6α-甘露二糖、蔗糖和异槲皮素。滋味感官模糊综合评分由大到小为树莓、蓝靛果、笃斯越橘、黑加仑;因子分析结果表明4种浆果滋味组成得分由大到小排序依次为黑加仑、蓝靛果、笃斯越橘和树莓。该研究结果可为4种寒地浆果的产品开发滋味调控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7.
为了提高酵素粉中益生菌的存活率以及产品的活性,该研究以植物乳杆菌Lactobacillus plantarum 1-33(Lp 1-33)为发酵菌株,高密度培养后对发酵上清液进行喷雾干燥;通过内源乳化法对菌体进行微胶囊包埋,再对微胶囊进行真空冷冻干燥,最后2部分产物经混匀造粒制得益生菌酵素粉;以包埋率、胃肠道存活率、释放率等为指标,考察多重保护技术对其活性的保护效果。结果表明:采用内源乳化法,乙二胺四乙酸钙为钙载体,质量分数1.5%海藻酸钠为壁材,质量分数0.3%壳聚糖-三聚磷酸钠为涂层材料效果最佳;此条件下制备的微胶囊包埋率≥80%,经模拟胃液处理2 h后其菌体存活率≥50%,模拟肠液处理2 h后释放率≥90%;最佳冷冻保护剂配方为质量分数10%脱脂奶粉、质量分数8%乳糖、质量分数1%抗坏血酸钠、质量分数1%谷氨酸钠,酵素粉与保护剂比例1:10;制备的酵素粉30℃保存3个月,活菌数仍≥9.5lg(CFU/g);与发酵前果汁相比,其清除自由基能力提高了近20%。通过上述多重活性保护技术,提高了菌体的存活率和抗逆境能力,获得高密度、高活性的益生菌酵素粉,为后续产业化的生产提供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8.
南极磷虾是一种重要的战略性海洋生物资源,营养价值高,资源量大,开发利用前景广阔。为了构建南极磷虾粉品质评价体系,为南极磷虾粉品质的科学评价提供依据。通过检测15项南极磷虾粉品质指标,采用因子分析筛选品质评价指标,应用概率分布分级品质评价指标,通过层次分析确定品质评价指标权重,利用K-均值聚类分析和判别分析建立南极磷虾粉品质判别函数。结果表明:1)南极磷虾粉品质指标之间离散度有差异,变异系数在8.89%~84.46%;2)从15项指标中选择6项作为南极磷虾粉品评价指标(蛋白质、脂质、盐分、赖氨酸、生育酚、挥发性盐基氮);3)建立了南极磷虾粉品质评价指标的分级标准和评分标准;4)建立了南极磷虾粉品质判别函数,判别率较高。该研究构建的南极磷虾粉品质评价体系为南极磷虾粉品质评价提供了科学依据,可以用于南极磷虾粉的品质定性判别和评价。  相似文献   

9.
基于能耗分析的真空冷冻干燥食用菌汤块制备中试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为了降低冷冻干燥过程中能耗、推动冻干技术在食品中的应用,该研究应用在线调控预冻-冷冻干燥一体化设备进行食用菌汤块制备中试研究。对实际生产中冻结阶段(预冻温度、装盘物料厚度)、升华阶段(干燥仓压强、加热板温度)、解析阶段(水分转换点、升温工艺)等工艺进行了试验分析及优化,得出了适宜食用菌汤块冻干的节能工艺条件。提出了解析阶段的分步阶段升温法,并对解析阶段冻干曲线进行了拟合分析。结果表明,预冻温度设定为-35℃,装盘物料厚度为15mm,干燥仓压强为25Pa,汤块含水率为83.1%;升华阶段加热板温度为-10℃,解析阶段起始点为1 148 min,汤块含水率为9.2%,解析阶段采用分步阶段升温工艺(-10℃→2.5℃(70 min)→15℃(70 min)→27.5℃(70 min)→40℃(144 min))为较优选择,在此条件下,制备的汤块成品率为99.2%,感官品质指标综合分值为8.37,能耗为1.75 k W·h/kg,汤块含水率为4.3%。Boltzmann模型能较好表征解析阶段的冻干过程。该研究为冻干过程参数优化和能耗分析提供参考,为冻干技术应用于方便食品开发提供了技术依据。  相似文献   

10.
茶花粉酶法破壁工艺提高提取物抗氧化活性及多酚含量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为了建立蜂花粉抗氧化活性物质的提取工艺并探索其抗氧化活性与多酚含量的关系,该文研究了破壁用酶、提取溶剂、超声波处理对茶花粉提取液多酚含量及其抗氧化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茶花粉经纤维素酶破壁后其上清液具有较高的还原力和DPPH自由基清除能力;与温水和酸处理相比,纤维素酶破壁沉淀物经乙醇提取后,溶液多酚含量较高、抗氧化活性较强;茶花粉不同提取方式多酚含量与2种抗氧化活性指标具有一定的相关性(r=0.8685及r=0.7600)(p>0.05);与乙醇提取和水提取相比,纤维素酶破壁处理结合乙醇提取将茶花粉的多酚含量、还原力及DPPH自由基清除能力分别提高1.82倍、2.17倍、1.4倍和1.56倍、1.38倍、11倍,且二者对混合物还原力、DPPH自由基清除能力及多酚含量的贡献比例分别为1.6:1、3:1、1.08:1。该研究结果可为花粉资源的开发利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1.
涂膜及气调保鲜对南美白对虾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为了改善南美白对虾黑变快、货架期短的情况,制备含黑变抑制组分(M)和1%壳聚糖(Chitosan)的复合保鲜剂,用其涂膜保鲜南美白对虾,采用高阻隔复合包装袋(K-PET/PE),采用40%CO2/30%O2/30%N2(Ⅰ)和85%CO2/ 5%O2/10%N2(Ⅱ)2种气调包装,(4±1)℃冷藏,通过菌落总数、挥发性盐基氮、pH值、多酚氧化酶的活性和感官评定等指标评价不同保鲜工艺对南美白对虾的黑变抑制和防腐保鲜效果。通过正交试验获得的黑变抑制组分(M)最优组合为:0.01%4-己基间苯二酚+1.5%柠檬酸+1.0%抗坏血酸;组合(Chitosan+Ⅰ)、(Chitosan+M+Ⅰ)、(Chitosan+Ⅱ)、(Chitosan+M+Ⅱ)分别在第6天、第8天、第12天和第14天开始出现显著黑变;相比对照组,所有处理组在整个贮藏期内的菌落总数、挥发性盐基氮、pH值、多酚氧化酶的活性的增长速度均有所下降,组合(Chitosan+M+Ⅱ)保鲜效果最佳,使(4±1)℃条件下的货架期延长2倍多。涂膜保鲜剂结合气调包装(MAP)的处理方式是南美白对虾保鲜的有效手段,具有应用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12.
为了分离纯化银杏花粉中具有潜在抗氧化活性的黄酮组分及研究其潜在抗氧化活性,该文对银杏花粉的总黄酮进行提取和分步萃取,采用1,1-diphenyl-2-picrylhydrazyl(DPPH)自由基清除率检测和组分分析锁定待纯化萃取相。通过DPPH-HPLC-PAD技术筛选目标清除自由基组分,并采用制备型液相色谱技术分离纯化这些组分,然后采用紫外可见吸收光谱、质谱、核磁共振氢谱、碳谱等技术进行结构鉴定,最后通过测定DPPH自由基清除率初步研究其潜在抗氧化活性。结果显示,银杏花粉粗提物具有清除DPPH自由基活性,对DPPH的半抑制率(IC50值)为1.32 mg/m L,乙酸乙酯相和正丁醇相的IC50值为0.46、0.84 mg/m L,分别是粗提物的34.85%和63.64%。可见,乙酸乙酯相的清除DPPH活性最高。进一步研究显示,乙酸乙酯相富集了6种主要银杏花粉黄酮,而且均具有清除DPPH活性。经纯化和结构鉴定分别为山奈酚-3,4’-双-O-β-D-葡萄糖苷(1)、山奈酚-3-O-β-D-葡萄糖基-7-O-α-L-鼠李糖苷(2)、山奈酚-3-O-β-D-葡萄糖苷(3)、山奈酚-3-O-α-L-鼠李糖苷(4)、柚皮素(5)和山奈酚(6)。其清除DPPH自由基的活性由高到低依次为:化合物6化合物2化合物3化合物4化合物1化合物5。其中山奈酚清除DPPH的IC50值为0.017 mg/m L,与维生素C及芦丁相比没有显著性差异(P0.05)。上述研究为银杏花粉功能成分的深入研究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3.
花生抗氧化水解产物制备及其抗氧化活性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研究花生抗氧化水解产物,为进一步研究花生抗氧化肽提供理论基础。本研究运用Box-Behnken设计的响应面试验方法对花生抗氧化水解产物的制备工艺条件进行优化,其最佳制备工艺条件为:经复合多糖酶(Viscozyme L)预处理的花生粕粉,调节pH值8.2,加入4000U·g-1底物的碱性蛋白酶(Alcalase),在50.0℃下酶解94.0min。此工艺下制备的花生抗氧化水解产物对1,1-二苯基苦基苯肼(DPPH)清除率为77.38%。花生抗氧化水解产物的抗氧化活性结果显示,对DPPH自由基、羟自由基、超氧阴离子自由基的清除率的IC50值分别为6.65、0.56和7.67mg·mL-1,对铁离子和铜离子螯合率的IC50值分别为8.02和12.39mg·mL-1,对脂质过氧化的抑制率的IC50值为8.45mg·mL-1,铁还原力和钼还原力吸光值为0.5时,所需抗氧化水解产物浓度分别为26.40和4.59mg·mL-1。  相似文献   

14.
为促进对马面鱼皮资源的综合利用,开发高附加值产品,本试验以DPPH自由基清除率和水解度(DH)为评价指标,探讨马面鱼皮胶原蛋白的最佳酶解工艺,并采用超滤和凝胶柱层析法分离制备抗氧化肽,通过超高效液相色谱-质谱联用(UPLC-MS)法对其进行结构解析。此外,还探讨了pH值、温度及体外模拟消化对多肽抗氧化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利用双酶分步酶解法可制备高活性抗氧化多肽,即在底物浓度3%,加酶量3 600 U·g-1以及温度50℃的条件下先用Proteasea A ‘Amano’2G酶解3 h,再用酸性蛋白酶酶解2 h,清除DPPH自由基的IC50值为13.03 mg·mL -1。经超滤及柱层析分离后,可得到抗氧化活性较高的A1组分,其清除DPPH自由基的 IC50值为1.80 mg·mL-1。稳定性研究结果表明,所制备的胶原蛋白抗氧化肽热稳定性好,在偏酸性条件下能保持较高的活性,经体外模拟胃肠消化后仍能保持较高的抗氧化活性。根据UPLC-MS分析推测A1的氨基酸序列可能为Gly-Glu-Gly-Ala-Cys-Asn或Asn-Glu-Gly-Ala-Cys-Gly。本研究结果为马面鱼皮的高值化利用及高活性抗氧化肽的筛选提供了一定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5.
为实现羊胎盘提取剩余物的高值化利用,该文以超速冻冻藏羊胎盘提取剩余物为原料,利用枯草芽孢杆菌对其进行生物降解制备生物活性肽。通过对发酵过程监控研究了发酵过程中蛋白酶活、产物的平均肽链长度、产物的抗氧化和免疫活性的变化,实现了可控制发酵羊胎盘提取剩余物制备免疫活性肽。研究结果表明:随着发酵时间的延长,蛋白酶活、水解度逐渐升高;平均肽链长度逐渐变小;产物的抗氧化活性和免疫活性均呈现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在发酵时间35 h下产物具有较好的抗氧化活性和免疫活性,产物的免疫活性与抗氧化活性均随浓度的增大而升高,发酵产物对淋巴细胞的刺激指数最高可达23.37%,发酵产物对1,1-二苯基-2-三硝基苯肼(DPPH:1,1-Diphenyl-2-picrylhydrazyl radical2,2-Diphenyl-1-(2,4,6-trinitrophenyl)hydrazyl)自由基清除率为0.667 mg/m L。超滤结果表明:不同分子量组分的发酵液生物活性有较大差异,其中3~10 k Da组分的免疫活性最高,≤3 k Da组分的抗氧化活性最高。各组分之间的生物活性与原样品相比不具有加和性但是具有明显的协同作用。研究结果为实现可控制发酵制备羊胎盘生物活性肽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16.
传统冻干产品加工工艺技术含量低,产品配方、营养和口味单一,市场同质化现象严重,日渐无法满足消费者的需求。为增加市面上复合型果蔬冻干产品的多样性,丰富冻干产品的口感和营养价值,该研究以桑葚和紫薯为主要原料,采用真空冷冻干燥技术,使用Box-behnken结合综合评分法,探究了果胶、阿拉伯胶、麦芽糊精、果葡糖浆和柠檬酸添加量对桑葚-紫薯复合冻干果块综合评分的影响。结果表明,最佳制备工艺为:果胶添加量0.20%、麦芽糊精添加量8.00%、阿拉伯胶添加量0.20%、果葡糖浆添加量4.00%和柠檬酸添加量0.24%,综合评分为0.87分。工艺优化后的产品总体感官可接受度8.90分,比未添加辅料的复合冻干果块显著(P<0.05)提高了25.35%。同时,所得复合冻干果块具有良好的品质,其脆度、总黄酮含量、总花青素含量及铁离子还原能力分别显著(P<0.05)提高了80.53%、23.10%、11.36%和39.95%。研究结果可以为复合型冻干果蔬产品的发展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7.
不同干燥方式下调理猪肉干品质变化及其机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为进一步明确干燥方式对调理猪肉干品质特性的影响及其机制,分别采用热风干燥(Hot Air Drying,HAD)、真空冷冻干燥(Vacuum Freeze Drying,VFD)和对流烤箱干燥(Convection Oven Drying,COD)等方式制备调理猪肉干,对干燥特性和剪切力、色泽、水分活度、感官特性、蛋白质体外消化率等品质指标进行测定,并结合水分迁移规律、微观结构、肌肉氧化特性等指标和化学计量学方法,揭示干燥方式对其品质变化的影响。结果表明:干燥方式对调理猪肉干的干燥速率、剪切力、水分活度、色泽、蛋白质体外消化率等均有显著影响(P<0.05),其中COD处理通过不断产生热循环,由内而外加快了样品中水分的迁移和蒸发,使干燥速率提升33%,VFD处理组样品剪切力、水分活度、红度值(29.96 N、0.637和2.49)远低于其他2组,而亮度值、色彩强度值和蛋白质体外消化率较高。此外,低场核磁共振显示结合水是调理猪肉干内部水分的主要组分,而COD样品中结合水的弛豫时间最短,表现为持水力较佳,同时其蛋白质氧化、交联和聚集程度较低,使得体外消化率和感官得分最高,进一步综合偏最小二乘回归(Partial Least Squares Regression,PLSR)结果,可知采用COD处理能有效保证加工后的调理猪肉干具备更好的品质,该结果为调理猪肉干在干燥过程中的品质控制及高效加工提供了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8.
阴离子型表面活性剂(LAS)对水生植物生理生化特性的影响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采用室内培养实验方法,以植物的生长量、过氧化氢酶(CAT)和过氧化物酶(POD)活性变化作为观测指标,研究了直链烷基苯磺酸钠(LAS)对稀脉浮萍(Lemna paucicostata L.)、满江红(Azolla imbricata(Roxb.)Nakai)、水网藻(Hydrodictyon sp.)生理生化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当LAS浓度超过1mg.L^-1时,稀脉浮萍的生长受到严重抑制,在10、100mg.L^-1下,出现负增长。CAT、POD活性变化与细胞受伤程度直接相关,可作为植物分子生态毒理学指标。LAS浓度在0-10mg.L^-1范围内,随着浓度升高,酶活性增加,清除细胞中由于LAS产生的过氧化物伤害;当浓度超过10mg.L^-1时,植物受到明显损伤,甚至死亡。同时发现,CAT、POD活性水平与植物的类群直接相关,被子植物稀脉浮萍的酶活性比蕨类植物满红红的高,藻类植物水网藻酶活性最低。  相似文献   

19.
为了探讨添加冷冻干燥保护剂对Lactobacillus.plantarum(L.plantarum)LIP-1微胶囊性能的影响,该试验以植物乳杆菌(L.plantarum) LIP-1微胶囊的包埋率和冻干存活率为指标,通过单因素及正交试验,筛选出最佳冷冻干燥保护剂,在此基础上将其添加到微胶囊中,观察对L.plantarum LIP-1微胶囊形态、释放性等性能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冷冻干燥保护剂的最佳配方为质量分数分别为甘油2%、麦芽糖1%、L-半胱氨酸2%、乳糖2%,此时微胶囊的包埋率为67.60%,冻干存活率为83.80%;与未添加保护剂的空白对照组相比,添加适宜保护剂的微胶囊在表观形态、肠液释放性、耐胃酸性及在不同温度(4、20、37℃)下的耐贮藏性能均显著提高(P<0.05)。添加适宜保护剂的微胶囊表面更加光滑致密,粒径更小,约100 μm(空白对照组约为150~200 μm);在模拟肠液中,添加适宜保护剂的微胶囊完全释放仅需60 min,而空白对照组需要90 min才能释放完全;在耐胃酸性上,添加适宜保护剂的LIP-1微胶囊在120min后,活菌数才开始显著下降(P<0.05),150 min后,活菌数下降约30%;空白对照组在90 min后活菌数开始显著下降(P<0.05),150 min后,活菌数下降约44%;在4、20、37℃贮藏28 d后,加保护剂组的活菌数分别下降0.76、1.33、1.88 lg(cfu/g),而空白对照组的活菌数分别下降0.96、 1.50、2.40 lg(cfu/g)。试验结果表明添加适宜的冷冻干燥保护剂可以提高L.plantarum LIP-1微胶囊的性能,为工业化生产中提高益生菌微胶囊的性能提供一定的理论和技术指导。  相似文献   

20.
黄土台塬不同林分结构土壤有机碳质量分数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探讨林分结构对土壤有机碳固定的影响,本文以黄土台塬的油松、 沙棘、 刺槐和侧柏纯林及其混交林为对象,对土壤有机碳、 易氧化态、 轻组、 颗粒态以及可溶性有机碳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 1)混交林可有效增加土壤不同组分有机碳含量,侧柏混交林与纯林相比增加最为明显,其土壤有机碳增加了123%和160%,易氧化态有机碳增加了161%和304%,轻组有机碳增加了1399%和482%,颗粒态有机碳增加了454%和436%,可溶性碳增加了138%和170%(05 cm土层); 刺槐-沙棘、 油松-沙棘-刺槐混交林相对改良效果较差。2)各活性有机碳间相比较,混交林对土壤易氧化态碳含量增加效果最显著,而对土壤颗粒有机碳的改善效果不甚明显。3)在0100 cm土层,轻组有机碳敏感性指标分别是总有机碳、 可溶性和易氧化态有机碳的1.00~10.58、 3.83~10.19和1.78~5.10倍。4)有机碳与活性有机碳组分均呈线性极显著正相关关系; 轻组有机碳与颗粒有机碳二者之间的相关性大于其与其他,易氧化态碳与可溶性有机碳二者之间的相关性大于其与其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