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为了解氮肥和生物质炭配施对北疆灌区春小麦生长、产量及品质的影响,采用随机区组试验设计,以春小麦品种新春37号为供试材料,设置3个氮肥水平[不施氮肥(N0:0 kg·hm-2)、常规施氮(N1:300 kg·hm-2)、减量施氮(N2:255 kg·hm-2)]和4个生物质炭水平[不施生物质炭(B0:0 kg·hm-2)、低量生物质炭(B1:10×103 kg·hm-2)、中量生物质炭(B2:20×103 kg·hm-2)、高量生物质炭(B3:30×103 kg·hm-2)],分析了不同处理下春小麦干物质积累与转运特性、籽粒产量及品质指标的差异。结果表明,生物质炭与氮肥配施可增加春小麦单株干物质积累量,提高花前同化物转运量、转运效率和对籽粒产量的贡献率,促进籽粒灌浆和产量形成,改善加工、营养品质。对小麦生长、品质及产量指标进行综合分析,减量施氮配施中量生物质炭(N2B2)...  相似文献   

2.
为探究不同水氮处理对膜下滴灌春大豆根系生长和产量的影响规律,以合农71为试验材料,进行水、氮两因素裂区田间试验。分别设主区总灌水量1 875 m3·hm-2(W1)、2 625 m3·hm-2(W2)、3 375 m3·hm-2(W3),副区总施氮量0 kg·hm-2(N0)、120 kg·hm-2(N1)、240 kg·hm-2(N2),研究9种水氮处理组合对春大豆不同生长时期0~100 cm土层根干重、侧根长、侧根表面积和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增加灌水量与施氮量均可增加0~100 cm土层大豆根干重、总侧根长和总侧根表面积。7月15日(荚期)和8月15日(鼓粒期),0~20 cm土层根干重分别占总根干重的75.37%~82.43%和71.97%~85.26%...  相似文献   

3.
为探明高产春大豆花荚期干物质积累与花荚形成的关系,田间随机区组排列法研究10个高产大豆品种(系)的花期、花荚期干物质增量分别与开花数、成荚数、产量的关系。结果表明,产量在4 527.4~5 734.2 kg·hm-2的范围内,花期干物质增量与产量相关不显著,花荚期干物质增量与产量呈极显著正相关,总花数、总荚数均与产量呈显著正相关;花期干物质增量与开花数呈二次曲线关系,Y_1=-0.050 3X■+42.285X_1-5 312.2,R^2=0.673 9~*;花荚期的干物质增量与成荚数呈线性关系,Y_2=0.090 4X_5+419.47,R^2=0.719 4**;开花期叶片干物质增量与开花数呈二次曲线关系,花荚期茎秆、叶片、叶柄干物质增量与成荚数均呈二次曲线关系。花期和花荚期过少或过多茎叶干物质积累量均不利于花、荚形成。花期茎叶稳健生长,荚期荚快速生长有利于增加开花数、成荚数。在花期、花荚期地上部干物质增量分别为4 373,7 801 kg·hm-2、荚干重占33.8%,总花数为3 773.3×10~4朵·hm-2、总荚数为1 127.3×10~4个·hm-2,产量可达5 734.2 kg·hm-2,其干物质成花效率、成荚效率依次为8.63朵·g-1、1.45个·g-1。  相似文献   

4.
为发展玉米大豆间作产业,提高间作模式的作物产量,筛选适宜于江西红壤旱地玉米间作大豆带宽、行比配置的最佳模式,本研究设置2.0,2.4和2.8 m不同带宽,2∶2、2∶3和2∶4不同玉米大豆行比配置,以玉米单作、大豆单作分别为对照组,分析不同带宽、行比配置下间作模式对大豆叶面积指数、干物质积累量、干物质相对增长速率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带宽2.4 m模式下,大豆株高、茎粗、百粒重、单株荚数、单株粒重最佳。带宽相同,增加行比配置,大豆产量增加;行比相同,增加带宽配置,大豆产量降低。单作大豆产量最高,为823.11 kg·hm-2;间作模式下带宽2.4 m、行比2∶4产量较好,为736.4 kg·hm-2,较大豆单作减产11.77%,比带宽2.4 m、行比2∶3模式增产17.29%。带宽2.4 m模式下,增加行比配置有利于大豆叶面积指数、干物质、相对生长速率和产量的增加。灰色关联度结果表明:单株粒重对大豆产量的影响最大,带宽2.4 m配置下大豆的单株粒重最大、产量较优。综上,带宽2.4 m、行比2∶4模式为最佳田间配置,可为江西省红壤旱地发展玉米...  相似文献   

5.
为探究根瘤菌与氮肥耦合效应对黑龙江省西部风沙半干旱地区大豆植株生长的影响,探索该地区合理高效的施肥方式,本研究在2018和2019年设置5种不同施肥方式处理(T1:不施氮肥;T2:常规施肥;T3:常规施肥+花期追施尿素;T4:常规施肥+根瘤菌拌种+花期追施尿素;T5:常规施肥+根瘤菌拌种+花期追施控释尿素),分析不同施肥处理对大豆花期植株生物量、产量、产量构成因素及经济效益的影响。结果表明:根瘤菌与施氮肥耦合效应对大豆花期地上部干重、地下部干重、根瘤干重、根瘤数量、单株粒重和百粒重的促进作用明显,在2年试验中T4处理大豆花期植株地上部干重、地下部干重最高;2018年T5处理大豆花期根瘤干重最高,2019年T4处理最高;2年调查结果都显示T5处理根瘤数量最多;单株粒重、百粒重和产量2年都以T4处理最高,2018年T4处理大豆产量为2 686.4 kg·hm-2,较T3和T2处理分别增加6.10%和10.31%,2019年T4处理大豆产量为2 798.8 kg·hm-2,较T3和T2处理分别增加10.4%和16.0%。经济效益分析显示,T3、T4...  相似文献   

6.
为研究不同种植模式对大豆生长发育和产量的影响,以黑河43为材料,于2019年在黑龙江省大西江农场进行大豆种植模式大区对比试验。共设计7种种植模式,对不同种植模式下的大豆叶面积指数、农艺性状和产量构成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垄上四行不等行距模式产量最高,为3 414.65 kg·hm-2,其次是大垄种小垄管模式,为3 384.82 kg·hm-2,比试验农场采用的垄上三行种植模式分别提高了7.6%和6.7%,不同种植模式间产量差异显著。垄上四行等行距种植模式结荚期叶面积指数最高,为2.87,与其它模式差异显著。垄上四行不等行距模式的大豆株高和底荚高均最高分别为67.2和16.85 cm。垄上三行模式植株最粗,为5.22 cm,单株粒数最多,为52.06,但百粒重在所有模式中最低,为18.63 g。大垄种小垄管种植模式收获株数最多,达到35.7株·m-3,常规种植模式百粒重最高,为19.85 g,其它指标均处于中等水平。相关分析显示,大豆产量与茎粗、单株荚数、单株粒数、单株粒重呈极显著正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0.464、0.762...  相似文献   

7.
为明确黑龙江省大豆根系的分布特征以及大豆根系与产量的关系,本研究以黑龙江省主栽大豆品种合丰55和嫩丰18为材料,采用水平分层和垂直分段两种不同的栽培装置,对两个大豆品种的根表面积、根干物质、根比表面积、根系伤流量、产量和产量构成因素进行了分析和比较。结果表明:大豆根系的80.6%存在于垂直0~20 cm土层内,55.6%存在于水平0~5 cm土层内。大豆的根系伤流重量分布范围是0.5~6.4 g,比表面积分布范围是17.6~67.9 m2·kg-1。合丰55和嫩丰8的单株荚数与其单株产量分别呈显著正相关(0.710*)和极显著正相关(0.908**)。在R5期,大豆在垂直0~20 cm和20~40 cm土层内的根表面积分别与单株产量呈显著负相关(-0.794*)和显著正相关(0.837*),在垂直120~140 cm土层内的根干重与单株产量呈极显著正相关(0.904**)。大豆产量的提高主要依靠单株荚数的增加来实现;提高R5期垂直20...  相似文献   

8.
为研究适宜在南疆地区种植的复播大豆最佳株行配置,采用不同株行配置对大豆品种绥农35进行田间试验,设3种行距处理15 cm(H1)、30 cm(H2)、45 cm(H3),3种密度处理52.56万株·hm-2(M1)、55万株·hm-2(M2)、60万株·hm-2(M3),分析株行配置对复播大豆植株农艺性状、叶面积指数(LAI)、光合势(LAD)和地上部干物质积累分配、产量构成因素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生育进程推进,大豆株高、茎粗、主茎节数、叶形指数、LAI、LAD和荚果干物质分配比例均逐渐增加,茎干物质分配比例逐渐降低,叶片干物质分配比例呈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H3处理大豆株高与主茎节数最高,分别达到67.38 cm和12.7节,M1处理茎粗与叶形指数最高,分别达到0.64 cm和2.72。H1M3处理在R6~R8期干物质积累最多,且产量最高,达到6 155.8 kg·hm-2,H3M2处理产量最低,达到4 142.6 kg·hm-2,H1M3处理较H3M2处理产量高48....  相似文献   

9.
抗虫棉中棉所96014在2018―2019年湖北省棉花品种区域试验中表现出丰产、抗逆的特点。于2022年在湖北省团风县通过裂区试验设计,主区为种植密度:2.25万、3.00万、3.75万和4.50万株·hm-2,副区为施肥量,B1~B4处理全生育期N+P2O5+K2O的用量分别为(180.0+90.0+180.0) kg·hm-2、(225.0+112.5+225.0) kg·hm-2、(270.0+135.0+270.0) kg·hm-2和(315.0+157.50+315.0) kg·hm-2,探索不同处理下该品种的农艺性状及产量表现,为该品种的推广提供科学依据。结果表明,种植密度对中棉所96014的第一果枝节位、单株果枝数、株高以及公顷铃数、铃重、籽棉产量和皮棉产量有显著或极显著影响,3.00万和3.75万株·hm-2下的籽棉和皮棉产量较高。施肥量对单株果枝数、籽棉产量和皮棉产量有显著...  相似文献   

10.
为探讨生物炭与灌水对春小麦产量和品质的综合效应,以北疆灌区春小麦为研究对象,通过随机区组试验,设置3个灌水量[4 500 m3·hm-2(W0)、4 050 m3·hm-2(W1)和3 600 m3·hm-2(W2)]和3个生物炭施用量[0 t·hm-2(B0)、10 t·hm-2(B1)和20 t·hm-2(B2)]水平,比较分析了不同生物炭用量与灌水量组合条件下春小麦干物质累积、产量和籽粒蛋白质含量等品质指标的差异,并运用基于熵值的DTOPSIS法进行综合效应评价。结果表明,不同灌水量条件下施用生物炭对春小麦干物质累积量影响均不显著,但可提升籽粒品质,灌水量和生物炭的交互作用对春小麦籽粒品质与产量的影响显著。在W0条件下春小麦籽粒蛋白含量随生物炭用量增加呈先升高后降低趋势,且所有施加生物炭处理的籽粒蛋白质含量均低于B0W0处理;W1条件下施加生物炭处理的籽粒蛋白质含量变化趋势与W0条件下...  相似文献   

11.
张丽亚  周斌  杨勇  叶卫军  张磊 《大豆科学》2019,38(3):499-500
蒙1301由安徽省农业科学院作物研究所于2006年以合豆3号为母本,阜豆9号为父本进行有性杂交,经系谱法选择和海南加代选育而成。蒙1301参加2016-2017年国家夏大豆品种区域试验,2年平均产量3 048.0 kg·hm-2,较对照品种增产2.8%,并表现丰产、稳产、抗病、抗倒伏。该品种生育期106 d,单株有效荚数51.1个,百粒重18.5 g,籽粒蛋白质含量45.26%,脂肪含量19.07%,最佳种植密度为22.5万~27.0万株·hm-2,在中高肥力田块中易获高产。2018年通过国家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  相似文献   

12.
为指导鲜食夏大豆高产优质新品种的选育与推广,分析了2006-2018年国家区试鲜食夏大豆13年的品种试验数据,研究了鲜食夏大豆品种14个重要农艺性状的演变规律。研究结果表明:2006-2018年8个鲜食夏大豆新品种通过国家审定;14个农艺性状的变异范围在6.75%~38.67%之间,A级口感率的变异系数最大,标准二粒荚宽最小;参试品种的平均鲜荚产量为10 468.9 kg·hm-2,较对照减产1.7%;随着年度的推进,鲜荚产量得到了提升,采青天数、株高、主茎节数、单株有效分枝数、单株有效鲜荚数有下降趋势,而多粒荚率、单株鲜荚重有上升趋势,百粒鲜重、标准二粒荚长和宽、标准荚率、A级口感率逐步提升。相关性分析表明,鲜荚产量与多粒荚率、单株鲜荚重、百粒鲜重、标准二粒荚长和宽、标准荚率极显著正相关,A级口感率与百粒鲜重、标准二粒荚长和宽极显著正相关。主成分分析表明,影响鲜食夏大豆性状变异的最主要因子是标准二粒荚长和宽、荚数、多粒荚率及株型因子,在鲜食夏大豆选育过程中应注重选择多粒荚多、荚长、荚大、粒大的品种进行组配,以提高鲜食夏大豆的产量和品质。  相似文献   

13.
卢珊  王福林 《大豆科学》2023,(2):204-211
为解决传统回归模型对大豆种植密度及施肥量进行优化时存在的结果不准确的缺陷,本研究提出基于BP神经网络的线性约束优化方法(BP-Linear Constrained Optimization, BP-LCO)。以黑河43为试验材料,进行四因素五水平正交旋转试验,试验因素为大豆种植密度,N、P2O5和K2O施用量,评价指标为大豆产量,采用BP-LCO算法对种植密度、施肥量与产量关系构建拟合模型,并进行全局寻优及验证试验。结果显示:通过模型分析得到最优种植密度36.67×104株·hm-2、施N量77.98 kg·hm-2、施P2O5量93.79 kg·hm-2、施K2O量24.34 kg·hm-2,大豆产量相应为3 679.56 kg·hm-2。验证试验结果表明,最优配比下大豆实际产量为3 702.29 kg·hm-2<...  相似文献   

14.
为明确河北地区不同氮磷钾水平对夏大豆产量与品质的影响,以大豆品种冀豆17为供试材料,在河北省农林科学院大河试验站设置不同的氮磷钾用量水平田间试验,分析不同氮磷钾水平对夏大豆收获期土壤养分含量、产量及其构成要素和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收获期0~20 cm土层速效氮、磷、钾含量分别为7.55~9.62 mg·kg-1、14.0~27.2 mg·kg-1、139~218 mg·kg-1;与缺素处理相比,施氮、磷、钾使0~20 cm土层硝态氮、速效磷、速效钾分别增加16.8%~25.2%、34.3%~93.6%、18.7%~62.6%。土壤速效氮含量较低时,施氮使大豆单株有效荚数、单株粒数和产量显著增加,增幅分别为15.6%~43.8%、13.7%~42.8%和12.2%~29.4%,且大豆产量与施氮量(0~195 kg·hm-2)显著正相关;施氮使大豆籽粒蛋白质含量增加1.31%~3.39%、脂肪含量降低2.55%~3.40%,大豆籽粒蛋白质含量随着施氮量的增加呈现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土壤速效磷、钾含量处...  相似文献   

15.
高产广适大豆新品种黔豆12的培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选育适宜贵州省不同生态区域种植的高产、广适大豆新品种,以本地不同生态区域的地方品种资源材料作为亲本,按系谱选育法选育出高产、广适的春大豆新品种黔豆12。贵州省区试平均产量3 073.20 kg·hm-2,蛋白质含量43.76%,脂肪含量19.2%。生育期114.2 d,株高50.5 cm,主茎节数12.9个,分枝数1.95个,单株荚数36.35个,单株粒数65.05粒,单株粒重13.95 g,百粒重24.05 g。紫花,灰毛,有限结荚,株系收敛,叶片椭圆,种皮黄色,种脐褐色。中抗大豆花叶病毒,适宜在贵州省不同生态区域推广种植。  相似文献   

16.
为探究冀东地区强筋小麦适宜施氮量,选用2个强筋小麦品种津农7号(氮高效型)和中麦998(氮低效型)为试验材料,设置0 kg·hm-2(N0)、180 kg·hm-2(N1)、210 kg·hm-2(N2)和240 kg·hm-2(N3)4个施氮量处理,研究施氮量对强筋小麦籽粒产量和干物质与氮素积累转运的影响。结果表明,在N0~N2处理范围内,2个强筋小麦品种的籽粒产量、花前干物质转运量和氮素转运量随施肥量增加均显著增加,N3处理下2品种的籽粒产量和花前氮素转运量较N2处理无显著变化,说明适量施氮可促进强筋小麦氮素转运与籽粒产量的提高。增加施氮量可促进花前干物质向籽粒的转运,津农7号的干物质转运率高于中麦998,2个品种的花后干物质对籽粒的贡献率为60.59%~77.16%,说明小麦籽粒产量主要来源于花后干物质积累。2个品种开花...  相似文献   

17.
为探明在引黄灌区春小麦生产中减施化肥对土壤供氮与春小麦吸氮的影响,通过田间小区试验,分析不同氮、磷、钾用量对耕层土壤矿质态氮累积与春小麦氮素吸收利用的影响。结果表明:(1)施氮量120~180 kg·hm-2时,土壤矿质态氮累积量和植株氮素累积量最高为102.58 kg·hm-2和294.92 kg·hm-2,与常规施氮量(240 kg·hm-2)相比,氮素利用率、氮肥贡献率及氮肥农学效率均显著提高,增幅分别为138.97%、29.23%、136.35%,氮肥偏生产力和依存率降低至41.2 kg·kg-1和68.35%;籽粒产量增加3.54%~15.66%。可见,适量减氮有利于耕层土壤氮素矿化,促进氮向籽粒转移,提高氮肥利用率和籽粒产量。(2)从常规施磷量(120 kg·hm-2)减施至48~96 kg·hm-2时,土壤矿质态氮累积量和植株氮累积量均升高,最高为98.61 kg·hm-2和242.79 kg·hm...  相似文献   

18.
采用田间进行了重茬大豆施肥技术组合筛选,NPK不同组合可明显促进重茬大豆生长发育,主要表现在增加大豆株高、提高大豆地上和地下生长,增加干物质积累;NPK配合可促进大豆根瘤数量和重量的增加,N3P4K5 叶面肥在大豆分枝期(V5)、开花期(R2)和鼓粒期(R6)三个时期都明显增加大豆优质根瘤比率;NPK配合可增加大豆叶面积指数、生物产量和光合势,其中N3P4K5和N3P4K5 叶面肥对大豆生长发育促进作用最为明显,N3P4K5 叶面肥产量最高,较对照增产22.7%,增加了大豆有效荚数、单株粒数和单株粒重,各处理对大豆百粒重影响不大.  相似文献   

19.
为筛选适合胶东半岛种植的鲜食大豆品种(系),本试验选取63个鲜食大豆品种(系)于2019—2021年进行田间种植,在鲜食期对13个产量相关农艺性状进行考查统计,并和鲜荚产量进行相关性和关联度分析。结果表明:参试品种(系)的各农艺性状变异系数在9.66%~86.53%之间;单株产量与节数、一粒荚数、标准荚数、单株荚数和标准荚长呈极显著正相关,与分枝数、空荚数和鲜重呈显著正相关,与株高、虫荚数、干重和标准荚宽呈不显著正相关。各性状与产量的关联度排行为单株荚数>单株荚重>鲜重>干重>有效分枝数>标准荚长>标准荚宽>主茎节数>标准荚数>株高>一粒荚数>空荚数>虫食荚数。对所有参试品种大豆(系)与理想品种(系)进行等权和加权关联分析,筛选出综合表现最优的7个品种,分别为辽鲜3号、晋豆39、南农29、辽08M13-1H、首豆38、引豆9701和南农95C-13,本研究为菜用大豆在胶东地区的推广和种植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20.
为探索高蛋白大豆高产优质生产适宜肥水协同供给模式,以高蛋白驻豆19为试验材料,采用不同施氮量与灌水量进行田间裂区试验,设置3个施氮量水平,N0(不施氮肥)、N1(60 kg·hm-2)、N2(120 kg·hm-2);3个灌水水平,W0(不灌水,自然降雨)、W1灌水量(1 500 m3·hm-2)、W2灌水量(3 000 m3·hm-2),研究了高蛋白大豆干物质和氮素累积与分配、氮素利用及品质对肥水协同供给的响应。结果表明:同一灌水量条件下,干物质积累分配量呈现豆荚>茎>叶,2020年豆荚分配占比53.65%~69.00%,2021年豆荚分配占比36.25%~52.15%;同一施氮条件下,随着灌水量的增加,鼓粒期干物质累积量呈逐渐升高趋势,在施氮N1条件下,灌水量为W2时,干物质累积量较自然降水W0、灌水量处理W1分别提高了56.55%和11.67%;不同灌水量条件下,提高施氮量反而降低了氮素吸收效率、氮素利用效率、氮肥农学效率、氮肥偏生产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