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不同补光时长对日光温室番茄生长、产量及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日光温室条件下,以LED植物生长灯(红蓝光比例7∶2)为补光光源,以不补光为对照,研究不同补光时长(1、2、3 h)对番茄生长、产量及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与对照相比,补光2 h和3 h均能明显提高番茄的株高、茎粗和叶面积;补光3 h能够显著提高番茄的单果质量、单株结果数、产量,以及果实VC、可溶性糖含量及糖酸比,产量增加7.0%,每667 m~2利润增加528.9元。综上所述,补光3 h对促进番茄生长、提高产量及改善果实品质的效果最好。  相似文献   

2.
针对南疆地区春季多沙尘、温室内光照不足的问题,以番茄NS3389 作为试验材料,以LED 为补光光源,研究当地时间6:00~22:00 期间内较低光强(100 μmol · m-2 · s-1)持续补光(T1),揭帘之前与盖帘之后较高光强(200 μmol ·m-2 · s-1)补光(T2),以及揭帘后室内光强低于150 μmol · m-2 · s-1 时自动补光(100 μmol · m-2 · s-1,T3)的叶背补光效果。结果表明:补光可有效提高番茄叶片光合性能和自身光保护能力。T1 处理的叶片净光合速率最高;补光处理通过缓解气孔限制因素,进而提升叶片光合作用。监测不同处理下功能叶片的固碳效应,结果表明,T1 和T2 处理的叶片光合产物用于果实干物质形成的部分在各叶片中占比均较高,且远离果穗的衰减幅度较小,固碳效果稳定性好。补光处理可以显著促进番茄植株生长、缩短开花时间、增加果实产量。经济效益分析显示,T1 和T2 处理具有较高的经济效益,可作为南疆设施番茄生产的有效补光模式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3.
以阔叶空心菜为试材,研究蕹菜芽苗菜对LED 光强和光质的生长响应。结果表明:绿化阶段结束时处理L7000RBW4∶1∶1(光强7 000 lx,红光∶蓝光∶白光为4∶1∶1)的脱壳率显著高于其他处理;光强为7 000 lx 时,3 种光质处理的蕹菜芽苗菜可食部分干质量均显著高于白光对照;光照强度过高显著影响叶绿素的累积,高光强(L11000)下的叶绿素a、叶绿素b 含量及叶绿素总量随红光比例的增加而降低,同时子叶白化现象越发明显;不同光强条件下,3 种光质处理的抗坏 血酸含量均随着红光比例的增加而降低,而可溶性糖含量处理间差异不显著;主成分分析结果表明,L7000RBW4∶1∶1 在本试验条件下表现最佳,是较适宜蕹菜芽苗菜工厂化生产的LED 光源配方。  相似文献   

4.
我国西北地区冬季光照时间短,日光温室内部光照不足,严重影响设施越冬茬蔬菜的生长发育,本试验使用LED植物生长灯对日光温室西葫芦进行补光,以期筛选出西北地区设施越冬茬西葫芦栽培最佳补光时长,为日光温室补光技术的研究和应用提供理论依据。在日光温室条件下,以LED植物生长灯(红蓝7∶2)为补光光源,以不补光为对照,研究不同补光时长(1、2、3 h)对西葫芦生长发育、品质、产量及经济效益的影响。结果表明:与无补光对照相比,补光2、3 h处理显著增加西葫芦果实中维生素C含量、可溶性蛋白含量和糖酸比;补光3 h处理西葫芦的单株结果数、单果质量和产量均显著增加,增幅分别为11.9%、6.8%和11.5%,并且补光3 h处理每667 m^2增加西葫芦经济收入1 307.3元。综上,补光3 h对西葫芦的果实品质改善、产量的提高及农户收入的增加效果最好。  相似文献   

5.
以‘蓝鼠耳’玉簪为试材,利用LED光源,研究了不同光质和光强对试管苗生长及生根的影响,以期为‘蓝鼠耳’玉簪试管苗的工厂化生产提供参考依据。结果表明:1)LED光质为W∶R=7∶1时,试管苗的增殖系数为4.71,是所有处理中的最大值;株高和叶面积综合表现良好,分别为17.48 mm和30.90 mm2,说明W∶R=7∶1时对试管苗的生长有较好的促进作用。试管苗的生根率在R∶B=5∶1、W∶R=7∶1、R∶W=2∶3时均高于97%,优于其它处理。LED光质为R∶W=2∶3时试管苗的根数为17.54条,说明光质R∶W=2∶3时能够有效促进试管苗根系生长。2)低光强59μmol·m-2·s-1时有利于试管苗增殖,随着光照强度的增加,增殖系数呈下降趋势。当光强为176~235μmol·m-2·s-1时,试管苗的叶面积表现良好,为73.09 mm2,说明该光强对试管苗的生长有较好的促进作用。当光照强度为118~176μmol·m-2·s...  相似文献   

6.
以加工型番茄品种“屯河9号”为试材,采用固体基质盆栽的方式,在500、300μmol·m-2·s-1和100μmol·m-2·s-1光照强度下,研究不同基质含水量(基质最大持水量的80%、70%和60%)对加工型番茄幼苗生长形态、光合参数等碳代谢相关指标的影响,以期达到培育壮苗的目的。结果表明:当光照强度为500μmol·m-2·s-1时,GG处理的加工型番茄幼苗的生长势最好,株高、叶面积、全株干质量均显著高于GZ和GD处理,GD处理的株高、叶面积、全株干质量、茎粗最低,根冠比最高,随着基质含水量降低,加工型番茄的净光合速率(Pn)、蒸腾速率(Tr)、气孔导度(Gs)呈显著降低趋势,胞间二氧化碳浓度呈显著升高趋势,各处理间蔗糖磷酸合成酶、蔗糖合成酶均存在显著差异,且GG>GZ>GD,GG处理的总糖、蔗糖、果糖和淀粉含量均显著高于GZ和GD处理。随着光照强度的降低,加工型番茄幼苗的生长受到抑制,光合作用减弱,碳代谢关键酶活性及产物降低。当光照强度为300μmol·m-2·s-1和100μmol·m-2·s-1时,相同光照强度下基质含水量分别控制在基质最大持水量的70%和60%,有助于加工型番茄幼苗的生长和碳代谢活动的进行。综上可知,光照强度为500μmol·m-2·s-1,基质含水量为基质最大持水量的80%时,最适合加工型番茄幼苗的生长,当光照强度降低时,适当控制基质含水量可以增强植物的耐弱光能力。  相似文献   

7.
不同光周期下黄瓜和番茄幼苗生长与ZT和IAA的相关性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研究不同光周期(12、14、16、18 和20 h · d-1)对黄瓜和番茄幼苗生长的影响,探讨不同 光周期下幼苗生长与ZT 和IAA 含量的关系。结果表明:随着光周期的延长,黄瓜和番茄幼苗株高有降 低趋势,番茄幼苗的可溶性蛋白和可溶性糖含量逐渐升高;光周期达到16 h · d-1 时,叶面积达到最大值, 壮苗指数显著高于12 和14 h · d-1 处理;随着光周期的延长,番茄叶片中ZT 和IAA 含量逐渐升高,茎中 逐渐降低,且与番茄叶面积和株高成线性回归相关,黄瓜幼苗株高与茎中IAA 含量、根鲜质量与根中ZT 含量成正线性回归相关。总体而言,光周期设置在16 h · d-1 时有利于促进黄瓜和番茄幼苗的生长,培育 壮苗。推测光周期通过调控黄瓜和番茄幼苗ZT 和IAA 含量的变化来影响其生长发育。  相似文献   

8.
冬春季节育苗温室补光光强对黄瓜幼苗质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幼苗子叶展平期至两叶一心期进行不同补光光强处理(50、100、150、200μmol·m~(-2)·s~(-1)),研究不同补光光强对日光温室冬春茬黄瓜幼苗质量的影响。结果显示,补光有效降低了幼苗的下胚轴长度和株高,但显著增加了茎粗、叶面积、比叶重、干物质含量、壮苗指数等指标。而且补光促进干物质向叶片和根部分配,抑制向茎部分配。另外,补光下幼苗的叶绿素、类胡萝卜素和淀粉含量明显高于对照,但可溶性糖含量均低于对照。以壮苗指数作为评判补光优劣的标准,T(100)、T(150)、T(200)处理显著优于对照和T(50)处理,从经济、节能等方面综合考虑,推荐补光光强为100μmol·m~(-2)·s~(-1)。  相似文献   

9.
以‘杭茄一号’茄子为试材,采用在设施大棚内分别设置紫外补光(UV-B剂量65μW·cm-2,R/B=5∶1)、普通补光(UV-B剂量为0μW·cm-2,R/B=5∶1)和不补光(CK)处理的方法,研究了不同补光手段对设施大棚内茄子果实农艺性状和抗病性的影响,以期为UV-B在设施茄子结果期栽培补光的应用和推广提供参考依据。结果表明:UV-B补光会对茄子果实的发育和膨大带来一定抑制作用,其横径与纵径的生长均小于其它处理,最终导致果实的果形指数偏小。同时UV-B补光处理改善了茄子果实的内在营养价值,相比对照(不补光)处理,果实的可溶性固形物、可溶性糖、可溶性蛋白质、维生素C和总酚等品质含量均显著上升。另外UV-B补光在茄子果实产量和植株抗病性方面也有积极作用,所有处理中UV-B补光下的茄子小区产量最高,较对照增产23.47%。UV-B补光在一定程度上增强了茄子植株的抗性,并有效减轻了茄子病叶和病株的发生情况。  相似文献   

10.
为探讨弱光区提高番茄产量和品质的栽培措施,以番茄品种心里红为试验材料,在椰糠栽培条件下设置6种不同处理,分别为对照(CK)、不同施肥水平(T1、T2和T3)、顶补光(T4)和单杆整枝(T5),研究水肥管理、补光措施、整枝方式对番茄产量和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番茄的单穗果质量在不同施肥处理(T1、T2和T3)下没有显著差异,说明氮肥和钾肥的施用量在常规施用范围内变化不影响番茄产量,但适宜的低施氮量时果实的糖酸比更大,口感更佳;T4、T5处理与CK处理相比番茄品质无显著差异,但T4处理的单位面积产量(7.39 kg·m-2)显著高于CK处理(6.93 kg·m-2),说明补光能有效地提高番茄产量。综上所述,补光是弱光区栽培提高番茄产量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11.
【目的】研究营养液EC值与滴灌频率对温室西瓜植株生长及果实产量、品质的影响,以期寻求营养液最优供给方式,为实现设施西瓜椰糠基质栽培过程中营养液的高效供给及标准化管理提供理论依据。【方法】试验以椰糠为栽培基质,设置了4个EC值水平(E1:0.15 m S·cm-1,E2:0.25 mS·cm-1,E3:0.35 mS·cm-1,E4:0.45 mS·cm-1)和2个灌溉频率(R1:2次·d-1,R2:4次·d-1),采用两因素完全随机设计方法,共8组处理。【结果】西瓜不同生育期植株、根系形态指标及生物量随着营养液EC值的升高先增加后降低,团棵期(15 d)和坐果期(30 d)均以E2处理为优,膨果中期(45 d)茎粗和叶面积分别以E3和E2处理为优;成熟期(65 ...  相似文献   

12.
平丝变色卧孔菌(Physisporinus lineatus)子实体采自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黎平县,组织分离得到菌株,采用单因素实验和正交实验研究其生物学特性,并进行驯化。单因素实验结果表明:可溶性淀粉为碳源时平丝变色卧孔菌菌丝生长速度最快,为5.88 mm·d-1;酵母浸粉为氮源时菌丝生长速度较快,为5.21 mm·d-1;温度为30℃时菌丝生长速度最快,为6.13 mm·d-1;在添加CaSO4的培养基中菌丝生长速度最快,为5.25 mm·d-1;在C/N为15∶1、45∶1时,菌丝生长速度较快,分别为5.17、5.02 mm·d-1;在黑暗条件下培养时菌丝生长速度最快,为5.90 mm·d-1。正交实验结果表明:平丝变色卧孔菌菌丝生长最适碳源、氮源、温度和pH分别为可溶性淀粉、酵母浸粉、30℃、7。首次成功驯化平丝变色卧孔菌,接种92~105 d后收获子实体。研究结果可为平丝变色卧孔菌的开发利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3.
 以‘中农106’黄瓜为试材,对其进行不同温度和光照强度[正常温光25/15 ℃,光强(700 ±30)μmol · m-2 · s-1;亚适宜温光18/12 ℃,光强(200 ± 20)μmol · m-2 · s-1;低温弱光12/8 ℃,光强75 ~100 μmol · m-2 · s-1]处理,研究亚适宜温光条件对结果期黄瓜生长、生理特性和氮(N)吸收的影响。结果表明,与正常温光处理相比,亚适宜温光和低温弱光处理下黄瓜株高、叶面积、果实大小与产量均明显下降,根系活力、叶绿素含量、果实品质和谷氨酰胺合成酶(GS)、谷氨酸合成酶(GOGAT)、谷氨酸脱氢酶(GDH)活性也随处理温度和光照强度降低而降低。亚适宜温光条件下,结果期黄瓜根系、叶片、果实中N 含量均有所下降,亚适宜温光和低温弱光处理降低了结果期黄瓜N 运转蛋白基因的表达,且温度和光照强度越低,黄瓜根系、叶片和果实中N 运转蛋白基因表达量越低。说明亚适宜温光可能通过降低N 运转蛋白基因的表达,抑制了N 的吸收,降低N 含量,进而抑制了黄瓜生长。  相似文献   

14.
以人参榕叶片为试材,研究了不同补光时长对贮运暗胁迫下人参榕叶片生长和细胞膜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补光时长处理的人参榕,随着贮运时间的延长,落叶率、黄化指数、丙二醛(MDA)含量、相对电导率(REC)均呈上升趋势。补光时间不同,上升的幅度也不同,总体变化趋势为补光时间越长,落叶率、黄化指数、MDA含量、REC增幅越小。比叶重(SLW)变化趋势相反。总体而言,光照8、10、12h/d植株贮运效果较好,考虑成本及灯管发热量,人参榕贮运时最适补光时长为8h/d。  相似文献   

15.
以“夏黑”葡萄为研究对象,在花期对葡萄进行不同光照处理,研究了不同补光时长对设施葡萄生长发育及果实品质的影响,以期提高南方设施葡萄品质及产量.结果 表明:补光4h处理的枝条节间粗度和补光3h处理的叶片Fv、Fv/Fm和果穗数均显著高于对照;与此同时,补光处理的果粒数、穗质量、单果质量及纵横径均显著低于对照.补光对不同时期的果实品质具有不同的影响,补光3h的单宁含量在青果期达到最高;补光3h处理的类黄酮、总酚和可滴定酸含量在转色期显著高于对照;补光3h处理的总酚、类黄酮和单宁含量在成熟期均显著高于对照.在一定程度上,补光对枝条和叶片的生长发育及转色后的果实品质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6.
 以蓝灰类型玉簪‘蓝伞’(Hosta 'Blue Umbrella')为材料,研究了4种光强(自然光照的100%、50%、30%、10%)和4种氮素水平(盆栽土施尿素量0、0.5、1.5和2.5 g·kg-1)处理对玉簪生长和光合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蓝伞’玉簪的生长和光合特性受光强、氮素水平以及光氮互作的影响。在同一氮素水平下,随着光照强度的减弱,玉簪的生物量、叶面积、叶片数、光合速率及可溶性蛋白含量均表现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在30%~50%光强下达到最大值;叶绿素含量则随光强的减弱而增加。在同一光照强度下,随着氮素水平的升高,玉簪的生物量、叶面积、叶片数、光合速率及叶绿素和可溶性蛋白含量均呈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在0.5 g·kg-1氮素水平下达到最大值。  相似文献   

17.
在温度为25℃的恒温条件下,研究了0、15、75、750、1 000 lx不同光照强度对红花芽菜生物学产量和维生素C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在15 lx光照条件下芽菜的净菜产量最高,100 9种子可以收获453.12 9净菜,在1 000 lx光照强度下红花芽菜维生素C含量最高,为8.235 mg/100g.因此,红花芽菜培养过程中,最佳光照条件前期为15~75 lx,后期是1 000 lx左右.  相似文献   

18.
不同时段补光对日光温室冬春茬黄瓜幼苗质量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日光温室冬春茬黄瓜栽培,在幼苗子叶展平期至两叶一心期分别进行不同时段的补光处理,试验期间日光温室保温被开启时间8:40~16:00。结果表明:与未补光的对照相比,T(6:40~9:40)、T(13:00~16:00)和T(15:00~18:00)补光处理均显著增加了茎粗、壮苗指数、叶面积及第1片真叶叶绿素、类胡萝卜素、可溶性糖、淀粉含量、幼苗的地下部干质量、地上部干质量、全株干质量。综合来看,以上3个时段的补光效果显著优于T(8:40~11:40)和对照,更有利于培育壮苗,且这3个时段的补光效果基本一致。  相似文献   

19.
以5种生菜为试材,使用穴盘基质拌施多效唑育苗来模拟土壤多效唑残留的方法,其中多效唑浓度(以有效成分计)设置A1(0 mg·L-1)、A2 (2.5 mg·L-1)、A3(5.0 mg·L-1)、A4(10.0 mg·L-1)、A5(20.0 mg·L-1)、A6(40.0 mg·L-1)和A7(80.0 mg·L-1)共7种残留水平,研究了多效唑残留对生菜幼苗质量、叶型及地上部可溶性固形物含量的影响,以期探明生菜育苗生长对多效唑残留浓度的响应机制。结果表明:随多效唑浓度增加,各生菜株高、地上部鲜质量、地上部干质量、总叶面积、总叶长、总叶宽、最大功能叶叶长、最大功能叶叶宽及可溶性固形物均降低,SPAD值及根冠比均增加,而根鲜质量及根干质量先增后降。其中A5、A6和A7处理株高、地上部鲜质量、地上部干质量、总叶面积及可溶性固形物等指标均显著低于A1处理,SPAD值和根冠比等指标却均显著高于A1处理。随菜地多效唑残留浓度增加,各生菜苗期生长...  相似文献   

20.
为探究LED红光对蚕豆幼苗生长和生理生化的影响,以凤豆6号蚕豆为供试材料,通过LED红光补光处理,测定水培条件下不同光照时段的蚕豆幼苗长势、营养元素含量、生理生化和生物量等指标。结果表明,与白光处理相比,蚕豆幼苗在红光补光处理12 h时表现较好,根、茎、叶中N含量分别提高了10.02、13.62、11.68 g·kg-1,茎中P含量提高了1.415 g·kg-1,生物量提高了12.78%。同时,叶片中可溶性糖、可溶性蛋白、游离脯氨酸含量分别降低了1.433%、12.019 g·kg-1、0.016 g·kg-1。综上,适当的红光补光有助于提高蚕豆幼苗的生物量。研究结果可为蚕豆工业化种植补光措施的选择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