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正小麦在抽穗到扬花期,如果遇到连续阴雨或大雾天气,小麦赤霉病就会大发生。防治小麦赤霉病,要抓住最佳时机。一般来说,最佳防治时机就在抽穗至扬花初期。1观察发病症状小麦各生育期都可被赤霉病菌感染,引起苗腐、秆腐和穗腐等症状,最常见的是穗腐,常表现为整穗或半穗或小穗腐。穗腐症状主要是病菌在小麦抽穗至扬花期浸入,从灌浆至乳熟期显现虫症状。初期表现为小穗颖壳上出现水渍状褐色斑点,以后逐渐扩散到整个小穗,气候潮湿时,小穗基部或颖片合缝  相似文献   

2.
本研究采用单小花滴注和喷雾接种方法对3个抗病品种(‘望水白’、‘苏麦3号’、‘扬麦16’)和3个感病品种(‘周麦18’、‘矮抗58’、‘豫保1号’)的赤霉病抗性进行分析,并用ELISA测定了籽粒、颖壳和穗轴中的DON毒素水平。结果表明:两种方法接种后第20天,除‘望水白’外,抗病品种的病级日扩展速率和病小穗率都显著低于感病品种(P0.05);单小花滴注接种条件下,除‘周麦18’的籽粒和‘矮抗58’的穗轴外,抗病品种的籽粒、颖壳、穗轴中的DON毒素含量显著低于感病品种的籽粒、颖壳、穗轴中的DON毒素含量(P0.05);而喷雾接种条件下,抗病品种与感病品种的籽粒、颖壳中的DON毒素含量差异不显著,而穗轴中的DON毒素含量差异显著(P0.05)。除个别情况外,6个品种中,籽粒中DON毒素水平颖壳中DON毒素水平穗轴中DON毒素水平(P0.05)。  相似文献   

3.
张学义 《植物保护》1990,16(2):45-45
麦吸浆虫是我市小麦生产上一种毁灭性害虫,近年来再度回升猖獗,给小麦生产帶来严重威胁。为了有效地控制该虫的为害,从1987年9月至1989年6月,我们从15个品种中筛选出了抗麦吸浆虫品种——临50744。 经两年的筛选、试验、示范证明该品种: 1.对小麦吸浆虫有很强的抗虫性:在两年中,经多点多次调查,穗被害率、粒被害率和危害损失率均为零。抗虫的原因据解剖镜下观察,该品种的颖壳表面茸毛长且密,这些茸毛由颖壳中心向四周由疏而密分布,靠近护颖边缘的14mm~2内竟有茸毛629根,平均每mm~2有茸毛44.9根;外颖露出护颖部分10.5mm~2内有茸毛324根,平均每mm~2有茸毛30.9根;内颖的边缘(与外颖相结的部分)有一排长、硬且密的毛刷状茸毛,3mm长竟有84根茸毛。另据观测,该品种在抽穗扬花期,外颖稍宽于内颖,护、外颖坚硬且厚,与内  相似文献   

4.
通过对陕西省东渭北旱地小麦品种演变的分析,表明株高呈降低趋势,单株产量、千粒重、蛋白质含量均表现增加趋势,分蘖习性亦表现增加趋势;遗传参数估算结果表明,穗粒数、千粒重、结实小穗、穗长的广义遗传力较高,但适宜渭北旱地种植推广的高产抗旱兼用品种资源亟待充实和提高。  相似文献   

5.
小麦吸浆虫在甘肃东南部俗称麦蛆,有麦红吸浆虫(SitodiplosismosellanaGehin犦和麦黄吸浆虫犤Contariniatritici(Kirby)犦两种。通常两种吸浆虫混合发生,以水浇地及二阴低洼地发生较重。幼虫吸食正在灌浆的小麦汁液,致使籽粒秕瘦、空壳,造成减产。为更好指导防治,笔者对小麦吸浆虫的产卵习性进行了比较细致的观察。羽化出的成虫,先在地表活动,随后在麦秆基部栖息。成虫畏强光照射,早晚活动频繁。交尾多在麦丛中进行。4~6h后,雌虫开始产卵,黄昏时产卵最盛。产卵时,先将产卵器在小麦未扬花的穗部探试,遇芒即转别处,产卵器一般插入护颖与外…  相似文献   

6.
宁夏南部山区冬小麦抗旱指标鉴定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更快速有效地利用现有资源,选育适宜宁南山区旱地种植的冬小麦新品种,本试验通过抗旱系数、主成分分析、相关分析及聚类分析等方法对8个品种12个性状进行研究。结果表明:8个品种根据抗旱系数不同,可分为抗旱性强、中、弱3个等级;12个性状的主要信息主要集中在4个主成分中,累积贡献率达93.40%,这4个主成分因子主要反映产量、抗旱系数、穗长、穗粒数、千粒重、单株粒重、株高、不实小穗数、颖花结实率9个性状。产量、穗下节长和株高与抗旱系数间为显著或极显著正相关。通过聚类分析将8个品种聚为3类,第一类包含3个品种,分别是Z0217-3,Z0231-3和对照中引6号,这三个品种的产量、抗旱系数、穗下节长、千粒重及株高等主要指标在第三类和第二类之间,但穗长、穗粒数及单株粒重在三类中平均值最低。第二类包含2个品种,分别是98-5808-1和Z0228-2-1,这两个品种的穗粒数、单株粒重和不实小穗数三个指标平均值最高,但产量、抗旱系数、穗下节长、千粒重等指标平均值最低。第三类包含3个品种,分别是Z0349-4,08AWS089和晋太0509,这三个品种平均产量高,抗旱系数高,平均穗长最大,平均穗下节长最长,平均结实小穗数最多,千粒重最大、株高最高。  相似文献   

7.
河南西部小麦红吸浆虫禾本科寄主植物的记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8-2009年在河南省洛宁县调查了小麦红吸浆虫的禾本科寄主植物,发现麦田地头的节节麦和邻近麦田的沙杨林地中的纤毛鹅观草均被小麦红吸浆虫侵染。纤毛鹅观草被侵染的水平仅次于小麦,虫穗率超过50%。节节麦、大麦、雀麦也有较低的侵染水平。纤毛鹅观草有较晚的抽穗期,抽穗期长达10 d,是小麦红吸浆虫比较合适的交替寄主。  相似文献   

8.
江苏省宿迁市宿豫区小麦赤霉病自2003年大流行以来,2010、2012年又大发生,严重影响小麦产量和品质。通过对该区多年气象资料和小麦赤霉病田间调查资料的分析认为,小麦破口抽穗至扬花期间的温度高、空气湿度大是导致小麦赤霉病大流行的最关键的气候条件,小麦赤霉病的发病程度与小麦破口抽穗扬花期间20 d内的温度、空气湿度、降雨日数、日照时数有一定关系;小麦种植品种、防治时机、所用药剂品种剂量及用水量是导致小麦赤霉病流行的因素。小麦赤霉病综合防治应在农业防治的基础上,科学选准药剂、提早在小麦破口抽穗期预防。  相似文献   

9.
1999年常州市水稻稻曲病偏重流行 ,全市调查1 3 2块未防治稻田 ,平均病穗率 2 4 .2 7%,病粒率0 .64 %。为了明确稻曲病曲果的发生规律 ,我们从水稻破口抽穗期至成熟期进行定点系统观察。水稻品种为 95~ 1 6(未审定 ) ,每隔 2d观察 1次 ,定 3 0 0穗 ,当出现病穗时 ,挂牌跟踪观察稻曲病曲果的形成过程。现介绍如下 :在 8月 2 3日前后 ,被观察水稻品种开始抽穗 ,8月2 7日左右齐穗 ,此间未见病穗初期症状。当齐穗时已有少数穗扬花 ,扬花结束后 1~ 2d ,就可见稻曲病曲果的初期症状 ,病粒颖壳接缝处出现条状乳白色黏稠物 ,宽度约 0 .2mm ,长…  相似文献   

10.
 应用主成分分析方法在电子计算机上对55个小麦品种的8个赤霉病指标进行了分析,认为鉴定小麦对赤霉病的抗性要同时考虑静态的和动态的指标。各种指标对抗病性差异的形成所起的作用不同,不能同等对待。发病率增长率,千粒重降低率,发病日及病小穗增长率均为鉴定小麦抗赤霉病性的主要指标。利用主成分分析结果对55个品种进行了抗病性的模糊聚类鉴定,结果与实际相符。  相似文献   

11.
小麦品种(系)抗麦红吸浆虫鉴定技术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小麦抗麦红吸浆虫指标的制定是筛选抗虫品种,对麦红吸浆虫实行综合治理的基础工作。通过分析比较危害指数、粒被害率、估计损失率、抗性指数、相对指数及聚类分析等指标鉴定结果,发现以感虫品种为对照,以穗被害率、粒被害率、估计损失率和单穗虫数等多个指标为依据的聚类分析法的鉴定结果最符合客观实际,建议今后在麦红吸浆虫抗性鉴定中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2.
小麦吸浆虫防治适期研究初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选择不同杀虫剂、不同时期对小麦吸浆虫的防治效果试验表明,在秋季麦播前土壤处理,防效不理想;在吸浆虫蛹期、羽化高峰期防治虽能获得较好的防治效果,但需要专业技术人员掌握发育进度,不适合指导群防群治;而小麦抽穗露脸70%~80%时,正值吸浆虫产卵始盛期,此期防治能获得事半功倍的效果,这一物侯现象群众容易掌握。此前及此后羽化的成虫多为无效虫源。所以,把小麦抽穗露脸70%~80%作为吸浆虫的防治适期符合当前的生产现状。  相似文献   

13.
目前在防治麦红吸浆虫的药效试验中,尚缺乏穗期防治的试验方法。本试验采用黄色粘板监测麦红吸浆虫成虫的发生动态,在小麦齐穗期,用不同剂量20%呋虫胺可溶粒剂喷雾对麦红吸浆虫进行防治。结果表明,20%呋虫胺可溶粒剂用量为20、25和30g/667m2时对麦红吸浆虫的防治效果可达90%以上。本试验为今后制定麦红吸浆虫穗期防治的药效试验准则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4.
玉蜀黍赤霉对小麦品种致病力的测定方法和致病力的分化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玉蜀黍赤霉[Gibberella zeae(Schw) Petch]的子囊孢子、分生孢子和菌丝体对麦穗的致病力相同。以1-2个子囊孢子或分生孢子接种麦穗即能引起穗腐,将孢子的接种量增加到10个以上,侵染效率也能达100%。菌丝体接种的侵染速度要比孢子快。小麦扬花期离体接种小穗,记载病原菌侵入小穗轴和主穗轴的程度,是鉴定小麦品种抗扩展的可靠方法。
根据对在小麦感病品种矮秆早或抗病品种苏麦三号小穗接种测定的结果,全国各地具有代表性的56个菌株的致病力强弱不同。从强菌株F69分离到的37个单子囊孢子菌株其致病力有显著差异,但致病力的强弱不稳定。从同一个子囊分离到的单子囊孢子菌株,它们的致病力也有分化。菌株的致病力虽然有不稳定性,但不同品种的抗性还是明显的。试验证明玉蜀黍赤霉是同宗配合的,因此关于它的变异问题有待从各个方面进行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15.
本文系1957—1979年间,根据多次田间调查春小麦品种对麦秆蝇抗性机制研究的结果。麦秆蝇有趋向遮荫较差麦田的习性,卵散产,主要产在叶片正面近基部处。研究结果表明,春小麦品种对麦秆蝇的抗性,主要是由此虫产卵对不同品种的选择性决定的。影响产卵选择性的特性已证明有生育期、叶面茸毛性、叶片宽度及叶片与茎秆间交角。抽穗愈早、叶面茸毛密而长、叶片狭或叶片与茎秆间交角大,则着卵较少。统计分析这些差异都是显著的。此外,有一年的田间调查表明叶色深的品种着卵较少,叶色深浅与着卵量有显著的负相关。但这需要进一步验证。还有,品种生育期的长短与幼虫入茎成活率,已证明有显著的正相关,因此品种生育期也起一定的抗生作用。  相似文献   

16.
麦红吸浆虫滞育不同时期幼虫蛋白质双向电泳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为筛选与麦红吸浆虫滞育相关的蛋白,采用双向电泳及图像分析技术分析了麦红吸浆虫滞育前、后和滞育期的蛋白质图谱及其变化。结果表明,在滞育前幼虫的双向电泳图谱上平均可检测到蛋白质点约300个,其它时期约275个,其中多数分布在分子量8.0~50.0kD、等电点4.0~9.0的区域。在所检测到的蛋白质点中,26个在滞育前特异表达;3个在滞育前缺失,其它阶段表达;2个在滞育后200天特异表达;3个在滞育前和滞育解除后表达,滞育期缺失;34个在所有时期均表达,但各时期的表达量存在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17.
春小麦赤霉病产量损失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人工接种的方法,在田间造成小麦赤霉病流行强度不同的小区。作者系统研究了小麦赤霉病所致产量损失和经济损失,及病穗率与病粒率和病情指数问的关系。得到了小麦赤霉病发病程度与产量损失和经济损失的数学关系式。感病品种垦大一号的关系式为:L=I/(0.49 0.018I),抗病品种克旱九号的关系式为:L=I/(0.55 0.018I)(L——产量损失率,I——病情指数)。经济损失方程为:UEL=UY·L·P(UEL——经济损失,UY——667m~2产量,P——小麦单价)。同时得到病穗率与病粒率的经验公式为:G=0.1935E 0.97(G——病粒率,E——病穗率)。病穗率与病情指数的经验公式:克旱九号为I=E/(2.82—0.014E),垦大一号为I=E/(3.31—0.02E)。  相似文献   

18.
小麦品种(系)抗麦红吸浆虫鉴定及利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2004-2006年利用一套较完整的田间抗性鉴定方法,对425份生产推广品种(审定品种)、区试品种及品种资源进行了抗麦红吸浆虫鉴定。结果表明,不同小麦品种(系)对麦红吸浆虫的抗性差异显著,高抗品种(系)有56份,占供鉴品种的13.18%、中抗品种54份,占12.71%、低抗品种99份,占23.29%。在近年已审定品种中,石7221、良星99、1457、衡71-3、中麦9、石新822、石家庄11号等7个小麦品种对麦红吸浆虫均表现出稳定的抗性。  相似文献   

19.
Field-trapping experiments with synthetic 2,7-nonadiyl dibutyrate, the female-produced sex pheromone of the orange wheat blossom midge, Sitodiplosis mosellana (Géhin), demonstrated that pheromone traps were highly attractive to males and caught very few non-target organisms. Different formulations of pheromone were tested to identify the optimum release rate and dispenser type for use in pheromone traps in the UK. Key findings were that racemic pheromone was as effective as enantiomerically pure (2S,7R)-2,7-nonadiyl dibutyrate, that release rates higher than 0.5 microg day(-1) were not necessary and that the optimal formulation was a 1 mg pheromone loading in a rubber septum. Pheromone traps gave a reliable indication of peak midge emergence, onset of flight and abundance of midges throughout the season. A strong correlation between maximum trap catch and crop infestation levels was obtained.  相似文献   

20.
施用药剂杀灭小(?)吸浆虫成虫,是防治吸浆虫重要方法之一。以几种有机氯杀虫剂进行室内、田间杀虫作用和药效等研究,证明γ 666、艾氏剂、狄氏剂和DDT 均具有强大的触杀作用,其中以γ 666毒效最怏,DDT 最慢。γ 666及艾氏剂还具有相当强的熏蒸杀虫作用。田间试验结果也说明γ 666粉剂浓度虽低至0.1%,仍能杀虫95%以上。0.25% γ 666粉剂效果与0.5%的相若,试验也证明,不同浓度的γ 666粉剂兑土稀释为0.25%药粉,稀释土的种类,对杀虫效果均无影响,并在全国不少地区推广应用均证明效果显著,解决了药剂供应问题,扩大了防治面积。田间残效试验证明,不同浓度的666粉剂,在羽化盛期前2天施用,均能毒杀羽化盛期的成虫;但如在前5天施用,除1%粉剂效果较好外,0.25%及0.5%粉剂浓度的防治效果均不理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