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 毫秒
1.
2.
试验选用3种农药,同时在金岛1号和汉都99两个玉米品种上进行玉米灰斑病防治试验,均取得了较好的防治效果。其中,在汉都99品种玉米灰斑病防治试验区防效最显著,于第二次防后20 d,10%苯醚甲环唑WG 1 000倍液防效为64.0%~80.6%,平均71.1%;25%丙环唑EC 1 500倍液防效为65.6%~82.4%,平均74.1%;430 g·L~(-1)戊唑醇SC 2 000倍液防效为61.7%~80.3%,平均71.2%。测产结果表明,3种药剂处理平均百粒重较未防对照区增加2.2~2.9 g,667 m2平均玉米产量较未防对照区增加23.6~42.2 kg,增幅为6.2%~11.1%。 相似文献
3.
在参试的18个玉米品种中,既抗灰斑又抗大斑兼抗丝黑穗三大玉米风险性病害的品种有:陕单2001、正大999、奥利10号、农科大8号、丹玉69号;现代1号、长单48号、华玉5号抗灰斑病和大斑病,但感丝黑穗病;安森7号、安玉2166两品种高抗灰斑病,但中感大斑病;潞玉6号、陕单22号中感灰斑病,但抗大斑病;正大12号中抗灰斑病,登海605中感灰斑病,但两品种均高感大斑病;敦玉518、临奥1号、登海11号均属高感灰斑病的品种;秦奥23号中感灰斑病、中抗大斑病,但高感丝黑穗病。 相似文献
4.
《吉林农业科学》2016,(3):46-50
为深入了解玉米抗灰斑病的分子机理,本试验以抗/感玉米灰斑病自交系78599-1、OH43Ht N/掖478、K12为试验材料,利用DDRT-PCR方法筛选玉米6叶期时接种玉米灰斑病菌粗毒素0、5、7和9 d时玉米叶片中差异表达的m RNA并通过反式Northern进行验证。结果发现在抗/感材料78599-1、OH43Ht N/掖478、K12中分别分离到6、5、5和3条差异表达片段;对19条差异表达片段进行测序和blast分析,得到6个候选基因片段,它们与玉米中MTN3、CONSTANS-CO5家族的基因、脱落酸受体基因和酰基辅酶A结合蛋白基因同源性分别为97%、99%、97%和100%;另外获得2个基因片段与未知功能基因同源性均为99%。研究结果将为深入研究抗灰斑病分子机理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5.
昆明地区玉米灰斑病病斑的扩展规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田间条件下采用喷雾法接种,观测昆明地区玉米灰斑病不同叶层和部位病斑面积与数量,分析其与接种天数和温湿度持续时间的关系。结果表明:玉米灰斑病病斑扩展与温度在20~30℃的时间累计值、10℃以上的有效积温、接种天数、相对湿度90%以上的时间积累值和品种抗性等均极显著相关(P0.01);抗病品种病斑小而少、产孢少,感病品种则相反;病害主要发生在穗位及以下叶片,病斑主要分布在叶片的中上部,并以纵向扩展为主,横向扩展不明显。 相似文献
6.
7.
8.
9.
玉米灰斑病抗病性研究进展 总被引:19,自引:2,他引:19
玉米灰斑病是由玉蜀黍尾孢菌引起的,最早于1924年在美国亚历山大州和伊利诺斯州发现,该病现在美国普遍发生。1991年陈刚在辽宁发现该病,至今该病在辽宁、吉林、河北等地区均有发生。不同的学者采用不同的方法对玉米品系进行灰斑病抗性鉴定,其中常用的方法有病害发生率(DI)和病害严重度(DS)两种,两者相比各有优缺点。对玉米品系进行灰斑病抗性鉴定时,不仅要注意方法的选择,而且还要注意时间的选择和在整个玉米生长期内等级划分的次数。同时选择好一个适合鉴定的环境也是很关键的。国内外现已鉴定出一系列抗性品系,其中抗性品系主要存在于自交系中。玉为灰斑病的遗传属数量遗传,且主要受累加基因控制,并可以通过回交和轮回筛选转移。玉为灰斑病病原菌种群中致闰性存在差异。 相似文献
10.
通过药剂防治、林间清除侵染源、清除侵染源结合喷药防治杨树灰斑病,观察防治效果,三种处理的平均防治效果分别为27%、60.2%和97.1%,清除侵染源后喷药防治比直接喷药防治更显著,防治效果更佳。 相似文献
11.
12.
13.
通过室内及田间大豆不同生育期接种试验证明,籽粒感染灰斑病的关键时期是R3-R5期.R2期以前侵染不造成籽粒斑驳,据此提出一次防治大豆籽粒灰斑病的关键时期为R2-R4期. 相似文献
14.
16.
玉米灰斑病发生趋势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玉米灰斑病在黑龙江省的发生情况进行了调查。结果表明:在2005~2007年调查的玉米品种中未发现对灰斑病免疫的品种;三个年度绝大多数品种的发病率都是100%,无年度差异;三年间病情指数大多数集中在10%~30%,属轻度发生,年度间差异不明显。 相似文献
17.
2003年滇西南暴发的玉米灰斑病现已传遍云南大部分地区,该病对滇西南全部玉米地方品种及云南省已往种植的绝大多数杂交种均能感染并导致严重减产。经多年观查研究,在滇西南至滇中地区,该病主要发生在海拔1 750 m以上的玉米生产区域,海拔越高危害越重。发病严重区域的气象特点是温凉湿润环境,即7~8月月降雨量160~180 mm以上,相对湿度85%以上,平均气温18~20℃,20℃以下较有利于发病。这与中国北方玉米灰斑病发病规律有明显差异。试验还表明,某些相同寄主如M017Ht1、沈137,在中国北方鉴定是高抗玉米灰斑病的,但在滇西南地区则表现感病,这表明中国事实上已存在玉米灰斑病病原的不同生理种群,亟待深入研究。同时,在云南玉米灰斑病严重危害地区,只能推广应用在当地经试验鉴定证明较抗玉米灰斑病的优良品种。 相似文献
18.
19.
20.
云南省玉米灰斑病发生规律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灰斑病是云南省玉米叶部病害之一,严重地制约着玉米产量.通过田间定点系统调查和人工接种鉴定,证明云南省玉米灰斑病的始发期为6月上旬至7月下旬,在玉米抽雄吐丝至成熟期的8月中旬至9月下旬迅速暴发流行.同一品种随着海拔增高病情加重,特别是在海拔1800 m以上,产量损失最大.海拔1500 ~ 1800 m区域次之,海拔1500 m以下区域发病较轻.病原菌主要以分生孢子在地表的病残体上越冬.抗病品种少,中抗以上品种仅15.78%.日平均气温在20℃以上,相对湿度80%以上,有利于病害的发生.提早播期有减轻病害的作用.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