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考查了旅游开发对溶洞生境的影响,利用洞内CO2含量和热量计算木兰溶洞旅游环境承载力,同时提出了旅游开发调控措施。  相似文献   

2.
喀斯特洞穴旅游开发的新视角——藏酒洞旅游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喀斯特洞穴是一种旅游价值很高的资源,为保持喀斯特洞穴旅游的持久吸引力,应充分发掘其文化内涵。从多个方面分析了开展藏酒洞旅游的条件,并就其旅游产品的开发及相关问题进行了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3.
转型背景下旅游业创新是必然的趋势与要求,旅游产品创新是旅游业创新的基础与起点。本文以南京市为例,首先指出了南京市旅游产品存在文化挖掘不足、开发深度不够、打造力度不强等问题;其次从市场供给和需求两个角度,分析了旅游产品创新的条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南京市旅游产品创新策略:要充分挖掘观光旅游产品的文化内涵,重点是明文化;深度开发休闲度假旅游产品,特别是高端旅游产品;加快发展专项旅游产品。  相似文献   

4.
乡村旅游新业态,是乡村旅游的新型营业形态,是根据时代的变迁和时尚的变化,根据旅游市场的发展趋势,依托乡村旅游资源与环境,在市场力、政策力等共同创造出的能够满足乡村旅游者心理、情感、审美享受的新型旅游产品与服务形态。北京市乡村旅游发展迅速,  相似文献   

5.
泰州大健康产业包括药、医、养、游等行业,拥有种类多样、内涵丰富的健康资源。本文从旅游业的角度去融合药、医、养的健康资源,探索开发会展旅游、体检旅游、中药文化、生态旅游、吉祥文化旅游等产品,构建高端药、舒适医、安心养、多样游的健康旅游产品体系,促进大健康产业的融合发展的同时,树立健康旅游目的地的形象。  相似文献   

6.
进入新世纪以来,城郊乡村旅游活动已经成为城市居民休闲、度假的重要旅游活动方式。济南市城郊乡村旅游即在此背景下迅速发展起来。针对济南市城郊各具特色的乡村旅游资源,提出具体的产品开发策略,以期对济南市城郊乡村旅游活动的深入开展提供科学的理论指导。  相似文献   

7.
随着国民旅游消费需求升级,旅游产品供给束缚旅游业发展,供给不匹配强烈抑制了居民出游的现实需求。而文化旅游业作为第三产业潜力产业,需首当其冲从文化产品供给端入手调整旅游产品结构增加有效供给。因此,文章从旅游供给侧改革的角度,分析三江县文化旅游产品体系的构建。并以旅游供给侧思维为促进三江县文化旅游产品体系的构建提出针对性的建议。  相似文献   

8.
以长沙湘江新区交通枢纽中心屋顶绿化工程为例,介绍了天泉生态屋顶绿化专利技术的应用情况。该技术以无土生态基质和耐旱耐贫瘠植物为载体,将防渗、隔离防根、保水、轻型基质、植被等合为一体应用于城市屋顶绿化。实践表明:该技术可增加储水量36~50 L/m2,可使建筑内部平均降温2~3℃,同时节约空调耗电量20%~40%,对城市水资源的减流、削峰、再利用效果显著,在"海绵城市"建设中具有较好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9.
在对铜山湖国家森林公园溶洞旅游资源现状进行实地考察的基础上,提出保护和开发对策,对溶洞资源的进一步开发和建设具有参考价值,也为全国具有同类溶洞旅游资源的森林公园开发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0.
民族村寨旅游产品的开发研究——以贵州黔东南为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介绍了黔东南地区民族村寨旅游产品的开发模式,分析了其旅游产品开发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措施。  相似文献   

11.
贵州省喀斯特洞穴旅游资源及开发建议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喀斯特洞穴是一种旅游价值很高的资源,也是喀斯特地区一种遍在性资源,是贵州省喀斯特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但由于其在开发前科学调查与研究不足,缺乏整体规划与开发设计,缺乏文化内涵、科学性和艺术性,所以大部分喀斯特洞穴在开放不久后很快进入衰落阶段,重游率低,生命周期短,使得洞穴旅游资源的资源优势始终无法向经济优势转换,造成资源的极大浪费。  相似文献   

12.
梁子安  刘冰许  张曼 《安徽农业科学》2011,39(28):17320+17323-17320,17323
2001年10月和2010年9月,对河南省西峡县云华洞翼手目动物进行了调查。通过标本采集、鉴定分类,初步查明该溶洞分布翼手目动物共7种,隶属4科4属。其中,东洋界种4种,占总数的57.1%;广布种3种,占总数的42.9%。此外,根据蝙蝠资源的现状,提出了具体的保护建议。  相似文献   

13.
岩溶洞穴旅游开发影响因素综合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邓亚东  陈伟海  张远海  韩道山 《安徽农业科学》2010,38(19):10279-10281,10284
我国岩溶洞穴众多,每个岩溶洞穴都是自然景观资源中独特的一部分,如何开发岩溶洞穴资源来发展旅游活动,这关系到岩溶洞穴资源的有效开发利用问题。笔者就影响岩溶洞穴旅游开发的主要因素进行了系统分析,得出影响旅游开发的因素是岩溶洞穴资源特色、交通条件、建设施工条件、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客源市场、风景区(点)的地域组合、空间竞争、投资者决策行为、政府决策行为、当地居民态度等,其通过综合作用共同决定岩溶洞穴旅游开发的成功与否,只有充分认识岩溶洞穴旅游开发中各影响因素的地位和作用,才能扬长避短,合理的进行岩溶洞穴旅游开发。  相似文献   

14.
我国喀斯特洞穴鱼类物种多样性极为丰富,到目前为止,我国已发现喀斯特典型洞穴鱼类48种。喀斯特洞穴鱼类研究是喀斯特洞穴生物学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阐述了我国喀斯特洞穴鱼类的生态类型,其中以赵亚辉、张春光为代表的生态类型划分较为成熟,将喀斯特洞穴鱼类分为典型洞穴鱼类、非典型洞穴鱼类和偶入洞穴鱼类3种类型。总结了我国喀斯特洞穴鱼类具有种类多、类群集中、分布区域狭窄和种群数量少等特点;分析了我国喀斯特洞穴鱼类适应特殊的洞穴环境而演变形成的适应性特征,这些特征主要表现在视觉器官、侧线器官、头部结构、体表鳞片、鳍和体色等方面。最后,对我国喀斯特洞穴鱼类进行了科学价值和社会价值两方面的评价,并提出了合理开发利用和保护的建议。  相似文献   

15.
我国喀斯特洞穴鱼类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我国喀斯特洞穴鱼类物种多样性极为丰富,到目前为止,我国已发现喀斯特典型洞穴鱼类48种。喀斯特洞穴鱼类研究是喀斯特洞穴生物学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阐述了我国喀斯特洞穴鱼类的生态类型,其中以赵亚辉、张春光为代表的生态类型划分较为成熟,将喀斯特洞穴鱼类分为典型洞穴鱼类、非典型洞穴鱼类和偶入洞穴鱼类3种类型。总结了我国喀斯特洞穴鱼类具有种类多、类群集中、分布区域狭窄和种群数量少等特点;分析了我国喀斯特洞穴鱼类适应特殊的洞穴环境而演变形成的适应性特征,这些特征主要表现在视觉器官、侧线器官、头部结构、体表鳞片、鳍和体色等方面。最后,对我国喀斯特洞穴鱼类进行了科学价值和社会价值两方面的评价,并提出了合理开发利用和保护的建议。  相似文献   

16.
为了解贵州喀斯特洞穴环境的污染状况,对贵州省3个洞穴冷热洞、白龙洞和龙井洞部分环境因子——土壤和水中重金属(Cu、Cr、Ni、Zn、Hg和As)含量进行测定,并对3洞穴土壤中重金属的污染指数及生态风险进行评价。结果表明:Zn在土样和水样中含量均最高,最低的是Hg;冷热洞土样的重金属含量均超过中国土壤背景值,白龙洞和龙井洞土样中的重金属含量除Cr外,均超过中国土壤背景值。洞穴土壤重金属综合潜在危害程度,龙井洞处于较高生态危害水平,冷热洞处于中等生态危害水平,白龙洞处于高生态危害水平;Hg是3洞穴最主要的生态风险因子。  相似文献   

17.
喀斯特洞穴动物与部分生态环境因子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徐承香  李子忠  黎道洪 《湖北农业科学》2012,51(6):1081-1084,1092
简要归纳了一些主要洞穴生态环境因子对喀斯特洞穴动物的影响,包括洞穴光照度、温度、湿度、气体对洞穴动物的影响,洞穴动物对洞中食物贫乏的适应以及洞穴动物体内的重金属含量与洞穴环境重金属含量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18.
南京科技旅游开发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韩旭  张兆干  赵雪玲 《安徽农业科学》2007,35(30):9648-9649
在科学技术对人们影响日益剧增的今天,融知识性与娱乐性的科技旅游,在国内也开始不断发展。南京是中国重要的科学教育基地,科技旅游资源丰富,开发潜力巨大。如何把握机遇,科学合理地开发与规划旅游资源,是南京科技旅游发展的重要问题。分析了南京科技旅游的资源优势及发展现状,提出了开发策略。  相似文献   

19.
开展大桂林生态旅游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面对日益兴起的生态旅游业,论述了开展大桂林生态旅游的必然性、可行性和路线;同时指出了旅游业给环境带来的负面影响,并提出了解决的初步对策与建议。  相似文献   

20.
大别山地区横跨三省三市26个县(区),是全国著名的贫困山区、落后地区,同时又是中国著名的革命老区,是中国红色文化的发源地之一,流传着可歌可泣的革命事迹。在大力开发红色旅游的今天,大别山地区如何抓住这一机遇,是值得研究的问题。本论文在回顾大别山地区红色旅游资源的基础上,分析大别山红色旅游资源开发的有利条件和制约因素,提出开发大别山地区红色旅游资源的一些构想:加强区域旅游合作;加大基础设施建设的步伐;加大旅游人才的培训力度;推出精品,实施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加大对外宣传的力度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