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阐述了南通市农村能源建设所采取的五项措施:一是加强机构建设,完善管理体系,二是加强法规建设,实施管理条例,三是发挥当地优势,抓好典型示范;四是实行科技先导,提高项目档次,五是发展能源产业,增强事业后劲。  相似文献   

2.
县级农村能源建设模拟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以宜昌县为例,在系统分析该县农村能源、农村经济和环境之间的关系及农村能源建设现状的基础上,建立了该县能源生态工程建设系统的结构模型及系统动力学模型,经过DYNAMO语言反复的仿真试验,研究该能源生态工程建设系统在当今市场经济的条件下未来30年的发展趋势,观察系统状态的动态变化。模拟结果表明:通过大力发展小水电、沼气和努力提高热效率,30年后,该县薪柴和秸秆的供能比例从54.73%下降到34.03%,土壤有机质从1.2 g/kg增加到2.0646 g/kg,森林覆盖率从32.3%提高到60.6%,实现了能源、生态效益同步增长。  相似文献   

3.
4.
本文从四个方面论述了以县为单元的农村能源综合建设是中国农村能源建设的必由之路:(1)国民经济尤其是农村经济发展的需要,以及日趋成熟的单项农村能源技术之间有密切的关系,综合开发方可发挥最佳效益;(2)农村能源综合建设的特点及中国的国情决定了应以县为单元开展工作;(3)农村能源综合建设在项目选择、规划、管理与实施等均采用先进适用技术及现代管理方法;(4)已鉴定的18个县级农村能源综合建设试点,其能源、经济、生态和社会效益显著,有巨大潜力。  相似文献   

5.
本文用灰色系统的关联分析方法,以“七五”国家科技攻关项目的12个农村能源综合建设试点县为例,分析了农村经济发展与农村能源建设的关系。结果表明,在商品能源供应增加很少的情况下,农村能源综合建设使农村经济以较快的速度增长,农村能源综合建设已成为农村经济发展的动力。  相似文献   

6.
嘉兴市农村生态能源建设的实践与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农村生态能源建设是农村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近年来嘉兴市委、市政府以畜禽粪便污染治理、农村生活污水净化处理、太阳能推广等为重点,大力推进农村生态能源建设,农村生态环境保护取得了明显成效,农村生态文明水平得到了提升。本文以嘉兴市近几年农村生态能源建设取得实际成效,阐明了开展此项工作的必要性,分析了当前推进生态能源建设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今后一个时期嘉兴市农村生态能源建设的思路。  相似文献   

7.
中国农村家庭能源消费研究——消费水平与影响因素   总被引:13,自引:5,他引:13  
为探讨中国农村家庭能源消费的基本特征和发展规律,根据全国30个省市农村能源消费统计数据,给出了1996年农村家庭能源消费水平和结构,在相关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用人均有效热、人均电力及商品能比例作为农村家庭能源消费的特征指标,进而分析了这些指标与人均收入和年均气温的相关关系。人均电力消费(Y,元)与人均收入(X,元)的回归方程为Y=22.964+3.956×10-2X。  相似文献   

8.
农村生态能源建设在产品和技术层面,应大力推行“多能互补”模式增加农村生态能源项目的生存能力和综合效益;在社会和政策层面,强调农民主体性,发动多种社会力量进行多极推进,以解决农村能源自我完善和可持续发展的问题。  相似文献   

9.
农村地区能源需求预测属于区域能源需求预测的范畴,主要突出地域的概念。预测中国农村地区能源消费需求形势,将有助于制订农村可持续发展的能源战略。本文在现有资料分析的基础上,通过科学分析测算,提出了农村地区中长期能源需求的常规方案和加强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的方案。预计到2010年和2050年,农村地区居住人口为7.7亿和4.8亿,即时采用加强方案,对商品能源的需求量折标煤分别为10.24亿t和16.32亿t。  相似文献   

10.
鉴于目前没有一套农村可再生能源建设对环境贡献的计算方法,文章以北方“四位一体”能源模式为例,通过大量的调查和深入的研究,得出一套农村可再生能源建设对环境贡献的计算方法,并根据此方法计算出北方“四位一体”能源模式建设对环境的贡献。  相似文献   

11.
中国农村地区能源消费关系到生产、生活和环境质量,该文着重分析了农村地区能源消费形势,1995年农村能源消费总量折标煤6.9亿t,但人均商品能源消费仍然很低。通过农村能源建设,现已开发利用可再生能源折标煤3000万t。随着农村生活水平的提高,优质能源需求也随之增加。文章客观分析了存在的能源、经济和环境等问题。  相似文献   

12.
中国农村地区能源消费关系到生产、生活和环境质量,该文着重分析了农村地区能源消费形势,1995年农村能源消费总量折标煤6.9亿t,但人均商品能源消费仍然很低。通过农村能源建设,现已开发利用可再生能源折标煤3000万t。随着农村生活水平的提高,优质能源需求也随之增加。文章客观分析了存在的能源、经济和环境等问题。  相似文献   

13.
根据我国农村经济及农村家庭能源消费的基本状况及相互关系,阐明了农村家庭能源消费的一般特性,分析了小康地区农村家庭能源消费的基本特征,提出了将人均有效热消费、商品能所占比重及人均电力消费作为家庭能源消费特征评价指标,进而给出了不同经济类型区家庭能源消费评价指标值。  相似文献   

14.
农村地区能源需求预测属于区域能源需求预测的范畴,主要突出地域的概念。预测中国农村地区能源消费需求形势,将有助于制订农村可持续发展的能源战略。本文在现有资料分析的基础上,通过科学分析测算,提出了农村地区中长期能源需求的常规方案和加强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的方案。预计到2010年和2050年,农村地区居住人口为7.7亿和4.8亿,即时采用加强方案,对商品能源的需求量折标煤分别为10.24亿t和16.32亿t。  相似文献   

15.
基于典型县入户调查的中国农村家庭能源消费研究   总被引:1,自引:3,他引:1  
农村家庭能源消费是国家能源消费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农村社会、生态环境的发展有重要影响。该研究对中国8大经济区的典型县的1 440个家庭进行了派员式入户调查。调查数据分析表明,不同区域的农村家庭能源消费水平和结构有很大差异,8县年人均能源消费平均为26.7 GJ,最低10.4 GJ(上杭县),最高86.6 GJ(舒兰县)。在能源消费中秸秆、沼气、薪柴、电力所占比例8县平均分别为44.33%、23.13%、12.79%、9.61%。收入较高的农村家庭使用着更多的电力、液化石油气等商品能源,较少使用秸秆、薪柴等生物质能;从总体上,传统生物质能仍然是中国农村家庭的主要能源。该研究为掌握中国农村地区家庭能源消费现状和未来发展,制定相关能源、环境政策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16.
根据农村能源建设的特点,给出了一套农村能源建设技术进步率的测定方法。并用此方法对中国近几年农村能源建设技术进步率进行了测定。测定结果可知,中国农村能源建设技术进步率具有明显的阶段性和地区性。提出了关于中国农村能源今后发展的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17.
根据农村地区中长期能源需求预测结果,必须加强可再生能源现代技术的发展,以支持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该文从能源资源节约、开发和综合利用等方面,重点提出建立我国农村可持续发展能源战略的技术改进对策。  相似文献   

18.
农村能源在国家能源体系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能源消费对农村社会经济发展、生态安全、居民身体健康产生重要影响。通过对贵州省石漠化防治示范区的4县8个乡(镇)25个行政村的429户农户进行了派员式入户调查,揭示中国西南石漠化地区的农村能源消费与石漠化等级之间的关联性。研究发现,1)研究区内仍然以薪柴和煤炭为主能源消费结构。2)农村用能呈现清洁化和高效化的趋势,然而能源转型是缓慢的过程;3)能源消费模式区域差异显著。毕节撒拉溪形成“薪柴+煤炭”的生活用能模式,“煤炭”型取暖模式和“薪柴”型生产用能(煮猪食)模式。关岭花江和贞丰北盘江形成“薪柴+电力”生活用能模式和“电力”型取暖模式。施秉喀斯特形成“薪柴+电力”的生活用能模式,“薪柴+煤炭“取暖用能模式和“煤炭”型生产用能模式;4)石漠化等级与薪柴消费量之间的相关性:潜在石漠化地区的薪柴使用量在合理的生态阈值之内,轻度和强度石漠化地区面临石漠化加重与扩大的风险;5)石漠化地区农村能源贫困严重。毕节撒拉溪和贞丰北盘江存在经济不可支付性,4个示范区室内环境污染严重。通过对比分析,发现研究区农村家庭能源消费主要受制于农户收入水平、能源资源的可获性、取暖、传统文化、产业结构、政策等因素的综合影响。该研究为掌握中国西南石漠化地区家庭能源消费现状和发展趋势,制定相关能源与环境政策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9.
根据我国农村地区可持续发展的能源战略和建设方针,总结、分析了农村能源建设的经验。按照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形势,提出了分阶段能源资源节约、开发和综合利用等方面的战略重点和支持政策。并系统地探讨了县级农村能源综合建设的成功模式,指出了农村能源建设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20.
以农村能源综合建设县管理数据库为基础,根据综合建设工作的进展工作、技术水平、管理水平及预期效果等,提出了综合评价的指标体系和综合处理方法。其中提出项目投资强度系数,解决项目综合性与技术难度的评价。使用Foxpro编制评价软件,解决了与管理数据库的接口。应用结果表明,它有效解决了全国141个农村能源综合建设县项目的管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