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大豆灰斑病抗性鉴定与遗传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本文提出以病斑大小和病斑数量的两个指标作为灰斑病抗性鉴定的分级标准。以田间自然发病调查和50份材料用不种单一生理小种分别接种鉴定,其结果表明:灰斑病生理小种既有遗传差异的一面,也有互相影响的一面。抗病品种抗多个生理小种,对某一、二个生理小种即使感病,程度也轻;总之,感病品种往往感染多个小种,对某些小种表现的抗性也是低的。F_1—F_4代杂种后代的遗传分离调查表明,在田间多生理小种存在的情况下,以病情等级作分离情况调查,抗病性呈现数量性状遗传特征。  相似文献   

2.
薛红 《安徽农学通报》2009,15(9):135-136
在田间采用人工接种的方式对我单位大豆育种中常用的40份亲本材料进行灰斑病抗性评价,应用系统聚类分析的方法对这些材料的灰斑病抗性进行分级聚类,其中绥农25、合丰29、合丰34、东农03-8784、Oac.Aututn、克交99-042表现为高抗;白农8、黑河43等27份材料表现为抗病或中抗水平;北疆1778、合丰48等6份材料表现为感病;克交02-514表现为高感。  相似文献   

3.
大豆灰斑病粒率的遗传表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大豆高抗灰斑病品种与抗性不同的品种杂交,F_1代各个组合的灰斑病粒率均表现高抗,其病粒率值的大小与另一亲本的抗性程度呈正相关,并相关极显著。中抗品种与感病品种杂交,或双亲皆为感病品种,F_1代病粒率多倾向双亲之间。5个正反交组合F_1代灰斑病粒率表现,经t值测定差异不显著。高抗品种与感病品种杂交的4个组合,F_2代灰斑病粒率表现出不同抗性的变异趋向。呈偏态分布。  相似文献   

4.
大豆品种对灰斑病的抗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相似文献   

5.
大豆灰斑病育种浅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相似文献   

6.
7.
扫描电镜和透射电镜对大豆抗病及感病品种的接种叶片的观察表明 ,灰斑病菌在感病品种叶表面萌发时分枝形式较多、侵入的形式和机会也较多 ,且一个菌丝可以以分枝形式连续扩展到多个细胞 ,伴随有高电子密度结的存在 ;而抗病品种抵抗病菌萌发、侵入及扩展的能力都比感病品种强 ,主要表现为病菌在抗病品种上分枝、扩展受到抑制 ,一个菌丝最多可以侵染两个细胞。  相似文献   

8.
大豆抗灰斑病的遗传分析及其在抗病育种中的应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以对大豆灰斑病(Cercospora sojina Hara)抗感不同的5个亲本配制的5个杂交组合,对其P#-1,P#-2,F#-1,F#-2,F#-3,B#-1,B#-2各群体用8个灰斑病生理小种的孢子——菌丝悬浮液混合接种,进行了田间抗性表现的遗传分析。根据其分离和均值表现指出其数量遗传特征,并分析比较了病斑型、病斑数、病斑面积百分率和病斑型级数的世代相关和遗传力,指出其在抗病育种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9.
采用人工喷雾接种方法对44份大豆新品种(系)接种了东北流行的灰斑病7号生理小种,并进行了鉴定。鉴定结果表明:免疫品种仅1份(钢95144-1),占2.0%;抗病品种15份,占34.1%;中抗品种19份,占43.2%;中感品种3份,占6.8%;感病品种4份,占9.1%;高感品种2份,占4.5%。提出可做为抗灰斑病育种抗源利用的免疫及抗病品种共16份。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玉米灰斑病菌毒素对抗、感自交系的诱抗机理及效果。【方法】测定不同质量浓度玉米灰斑病菌毒素处理及不同毒素处理时间后,玉米植株苯丙氨酸解氨酶(PAL)、过氧化物酶(POD)、多酚氧化酶(PPO)、过氧化氢酶(CAT)和超氧化物歧化酶(SOD)等防御酶系活性的变化,研究玉米灰斑病菌毒素对寄主防御酶系活性的影响及毒素与诱导抗性的关系。【结果】抗病自交系78599-1的PAL、POD和PPO活性高于感病自交系K12,而感病自交系的CAT和SOD活性高于抗病自交系。微晶纤维素处理毒素的诱抗效果高于炭柱处理,玉米抗病自交系的诱抗作用略高于感病自交系。【结论】玉米灰斑病菌毒素对灰斑病具有诱导抗性作用。  相似文献   

11.
Cerospora sojina Hara. toxin produced by mycelia of the pathogen can harm soybean plants.In this paper, 50 varieties and one resistant-susceptible combination were used to study the toxin resistance and it‘s inheritance. Comparing the results from the field under different inoculation conditions, the average coincidence rate of the toxin test is 62.37%. The inheritance of resistance to the toxin of Race 7 of Cerospora sojina Hara was proved to be controlled by a pair of single dominant genes. The toxin appraisal method can be used for many purposes owing to it‘s convenience.  相似文献   

12.
针对中国大豆灰斑病1号生理小种,以抗所有生理小种的品系东农40566为母本,以感所有生理小种的品种东农410为父本配制杂交组合,杂交得到F2代后连续自交3代得到F5代群体.该群体经人工接种灰斑病1号生理小种后,利用BSA法对500个SSR标记进行筛选.其中3个标记Satt565、SOYGPATR和Satt396在抗、感池间表现出稳定的多态性,并且在F2代个体中表现出抗性与多态性协同分离的趋势.3个标记与抗性基因的连锁顺序为Satt565-SOYGPATR-Hrcs1-Satt396,其与抗性基因的连锁距离分别为12.7、6.5、14.7 cM.推测抗大豆灰斑病1号生理小种的基因可能位于C1连锁群上.  相似文献   

13.
【目的】烟粉虱(Bemisia tabaci Gennadius)是一种严重的灾害性害虫,对大豆的危害也十分严重。了解大豆对烟粉虱抗性的遗传可为大豆抗烟粉虱育种提供参考。【方法】利用高抗烟粉虱种质滑皮豆和高感种质齐黄26,组配了齐黄26×滑皮豆、滑皮豆×齐黄26杂交组合,在山东济南、冠县构建了4个F2遗传群体。调查了各群体和亲本单叶感染烟粉虱的平均数,采用植物数量性状主基因+多基因混合遗传分离分析方法,分析了不同组合、不同地点各遗传群体抗烟粉虱的遗传模式。【结果】不同组合、不同地点的F2群体抗烟粉虱的遗传均符合2对主基因+多基因的混合遗传模式,且主基因的遗传率较高,分别为86.41%、85.72%、95.90%、95.26%;同一组合的F2遗传群体在不同地点抗烟粉虱的遗传模式相同,但主基因遗传率差异较大。【结论】大豆抗烟粉虱既受主基因控制,又存在多基因效应,同时受环境条件影响。改良大豆品种对烟粉虱的抗性应重点利用主基因,同时兼顾多基因的积累。  相似文献   

14.
大豆对大豆疫霉根腐病抗性的遗传分析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目的】研究大豆对大豆疫霉根腐病完全抗性和部分抗性两种抗性的遗传方式。【方法】利用不同抗性类型的品种(系)配置4个杂交组合,在分别采用下胚轴伤口接种法和根部接种法接种大豆疫霉菌株PNJ1条件下,研究两种抗性的遗传模式。【结果】豫豆25和郑92116对大豆疫霉菌的抗性由一对显性单基因控制,General和 Conrad对大豆疫霉菌的部分抗性由1对加性主基因+加性-显性多基因控制,F2代主基因和多基因遗传率分别为41.31%~74.84%和15.60%~50.36%,F2:3代主基因和多基因遗传率分别为54.21%~77.05%和13.52%~38.24%。大豆对疫霉根腐病完全抗性和部分抗性分别属于不同的遗传体系。【结论】两类抗性都有育种价值,并且在早世代选择是有效的。选育聚合有完全抗性和部分抗性的品种是使大豆获得疫霉根腐病高水平抗性和持久抗性的最佳途径。  相似文献   

15.
野生大豆及种间杂交后代抗灰斑病鉴定筛选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对132份野生大豆及种间杂交创新后代进行抗灰斑病鉴定。鉴定出2级以上抗病种质70份,其中,免疫材料23份,高抗材料27份,抗病材料20份。鉴定结果表明,野生大豆的抗病性强,抗感比例明显高于种间杂交后代和栽培大豆;野生大豆与栽培大豆种间杂交后代的抗感比例低于野生大豆,而明显高于栽培大豆。经过田间生育期调查、考种分析,综合评价鉴定材料的抗病性、农艺性状、产量性状等,筛选出高产抗病品系8个,以供抗病育种利用。  相似文献   

16.
将大豆灰斑病菌 (CercosporasojinaHara)在豆秸、豆荚、豆粒、豆粉、半综合、PDA、V8蔬菜汁 7种培养基上培养 ,测定了不同培养基对菌落生长速度和产孢量的影响。结果表明 ,豆粒、半综合、PDA、V8蔬菜汁培养基上的菌落生长速度比其他 3种快 ,每天平均生长 4 5 6 0~5 0 96mm2 ,但产孢量有很大差异。PDA和豆粒培养基产孢很少 ,平均每视野 2 4~ 4 2个 ,而半综合与V8蔬菜汁培养基的产孢量较大 ,为 2 8 4~ 30 2个。进一步对产孢量大的 2种培养基从原料成本和操作程序上比较 ,V8蔬菜汁比半综合培养基成本低 ,而且操作也很简便  相似文献   

17.
为了研究和探讨用抗病品种和感病品种间作栽培方式来提高感病品种抗灰斑病的能力,采用小区试验和多年对黑龙江省大豆品种(系)进入区试和生试进行灰斑病鉴定结果分析,结果表明,抗感品种间作可提高感病大豆品种抗灰斑病能力;抗性不同的品种间作使同一品种在区试、生试中表现出不同的抗性,与对照相比表现出不同增产幅度。  相似文献   

18.
在大豆生长的不同时期,采用不同的杀菌剂,对药剂防治大豆灰斑病的效果与效益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药剂防治大豆灰斑病的关键时期是在大豆开花到结荚和鼓粒初期,过迟施药防病效果下降。用YPB=Y(1-YPSi)×(1 YPTj)×(1 YPKl)模型可预测产量总防效;用SPB=Y′(1-SPSi)×(1 SPTj)×(1 SPKl)模型可预测病粒率总防效;用PEB=YPM×(1 YPB)×PWn-YPM×PW′n模型可预测药剂防治总效益。模型经在八五五农场大面积运行,获得很好的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19.
大豆对SMV株系SC10的抗性遗传及抗病基因的定位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明确大豆对SMV株系SC10的抗性遗传方式以及不同抗源所携带的抗病基因间的等位关系,并对科丰1号所携带的抗SC10基因进行标记定位。【方法】利用抗中国南方大豆产区流行株系SC10的科丰1号、晋大74、大白麻、汾豆56、中作229、徐豆1号、邳县茶豆、Kwanggyo、跃进4号配制部分抗抗杂交组合并与感病品种南农1138-2和8101配制抗感组合,在接种SC10的条件下,调查各组合后代的抗感反应;并利用科丰1号×南农1138-2的F2群体和分离群体分组分析法(BSA)及SSR标记对抗病基因进行标记定位。【结果】科丰1号、晋大74、大白麻、汾豆56、中作229和徐豆1号与感病品种杂交的F1表现抗病,F2呈3抗﹕1感分离比例,F2:3家系呈1抗﹕2分离﹕1感病的分离比率;晋大74×汾豆56、徐豆1号×邳县茶豆的F1表现抗病、F2未发现感病株。科丰1号×Kwanggyo、汾豆56、中作229,晋大74×中作229、Kwanggyo,大白麻×汾豆56、科丰1号和跃进4号×Kwanggyo的F1表现抗病,F2呈15抗﹕1感的分离比例,F2:3家系符合7抗﹕4分离(15抗﹕1感)﹕4分离(3抗﹕1感)﹕1感的分离比例;D1b连锁群上的SSR标记Satt558、Sat_254、Satt634、Gm020580、Gm020584、Gm020562和Gm020546与抗病基因RSC10连锁,遗传距离分别为6.1、2.0、0.9、0.8、2.0、4.6和9.2 cM。【结论】科丰1号、晋大74、大白麻、徐豆1号、汾豆56、中作229各有一个显性基因控制对SC10株系的抗性;晋大74与汾豆56,徐豆1号与邳县茶豆的抗病基因是等位的或紧密连锁的;科丰1号与Kwanggyo、汾豆56、中作229携带的抗SC10株系的基因处于不同位点,晋大74与中作229、Kwanggyo携带的抗SC10株系的基因处于不同位点,大白麻与汾豆56、科丰1号携带的抗SC10株系的基因处于不同位点,跃进4号与Kwanggyo携带的抗SC10株系的基因处于不同位点;科丰1号对SC10株系的抗病基因RSC10位于D1b连锁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