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利用2015年度的耕地地力调查点位数据,进行耕地资源管理单元数据更新.运用2010年耕地地力评价时建立的指标体系,采用层次分析法评价耕地地力综合指数,采用累积曲线分级法划分耕地等级,分析了耕地地力变化情况.  相似文献   

2.
在明光市测土配方施肥和第二次土壤普查资料的基础上,运用GIS建立明光市耕地资源数据库。针对明光市三大耕地类型区(平原潮土耕地类型区、稻田耕地类型区、山地丘陵耕地类型区)特点,分别建立其耕地地力评价指标体系。在GIS的支持下,利用系统聚类方法、层次分析法、模糊评价等数学方法和数学模型成功地实现了耕地地力自动化、定量化评价。评价获取了明光市各耕地地力等级面积及其分布信息,经实地调查分析符合当地实际,表明运用该技术方法对耕地地力评价的可行性和科学性。  相似文献   

3.
利用GIS技术建立耕地地力评价信息系统,选取立地条件、理化性状、养分状况、土壤管理和剖面性状等5大地力要素,12个评价指标,建立耕地地力评价体系及其模型。以始兴县为研究区域,运用空间分析、层次分析、模糊数学和综合指数等方法,对耕地地力进行综合评价,获取了耕地地力等级面积及其分布信息,经实地调查分析符合当地实际,表明该评价方法切实可行。  相似文献   

4.
耕地是土地的精华,是农业生产最重要的不可再生性资源。耕地地力的好坏直接影响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和粮食安全。开展耕地地力评价,摸清耕地地力及其影响因子的变化,是建立耕地质量预测预警体系的重要前提。该文就是运用县域耕地资源管理信息系统软件,构建泰兴市耕地地力评价指标体系、层次分析模型、隶属函数模型,评价耕地地力等级,对合理利用土地资源、保证粮食安全、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科学合理施肥、种植业结构调整等具有积极的意义。  相似文献   

5.
运用主成分分析法对余姚市标准农田地力提升项目区的耕地进行地力评价。随机选取27块耕地的11个评价指标,对各评价指标先进行数据标准化处理,再进行主成分分析。分析结果表明,第1~3主成分代表了评价指标82.1%的信息。根据主成分的综合得分划分耕地地力等级,分析结果与其他评价方法得出的结论基本一致。  相似文献   

6.
苍梧县耕地地力现状及利用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广业 《吉林农业》2011,(8):45+3-45,3
文章通过调查与评价苍梧县耕地地力现状,分析苍梧县耕地地力下降的原因,提出了耕地地力的利用对策。  相似文献   

7.
吴琼泽 《安徽农业科学》2007,35(29):9331-9332
以海南省定安县为例,在运用野外调查和室内化验分析等手段获取大量相关资料的基础上,运用GIS技术手段并结合层次分析法、模糊评价法等数学模型和方法,实现对定安县耕地地力的快速、准确、定量化评价。评价结果包括定安县各耕地地力等级面积及分布特点,这将为耕地的高效与可持续利用提供科学的依据。  相似文献   

8.
耕地资源是粮食生产的重要基础。我国人多地少,耕地地力的好坏直接影响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与粮食安全。该文以宣城市为例,基于之前各县耕地地力评价的结果,采用特尔斐法建立了一套适用于全市的评价指标体系,运用模糊数学理论及层次分析法并结合县域耕地资源管理信息系统,对宣城市耕地做了整体评价。实现了宣城市耕地评价结果的统一可比性,消除了之前各县不同指标体系之间的差异。最后,将市级评价结果与各县级成果做对比,分析了产生地力等级差异的地区及原因。该文的操作方法为其他市级地力评价工作及更大范围的省级地力评价工作的展开提供了借鉴。  相似文献   

9.
选取江西省贵溪市作为研究区域,运用系统聚类法、层次分析法、模糊数学法、转移矩阵分析和拟合分析,运用GIS软件进行数据的叠加与处理,分析耕地地力评价与农用地自然质量分等结果的关系,得出两者的线性回归方程,实现成果的衔接和转换。结果表明:(1)耕地地力等级和农用地自然等别之间的"级""等"变化差异程度不同,水田区和旱地区同一评价单元的耕地地力等级多数低于农用地自然等别;(2)水田区的"等""级"差异程度远低于旱地区;(3)建立了水田区和旱地区耕地地力评价综合指数与农用地自然等指数之间的衔接模型,水田区衔接模型的相关程度明显高于旱地区。利用衔接模型可以在农用地自然质量等和耕地地力评价结果之间进行转换,实现资源共享的最大化。  相似文献   

10.
利用屏南县耕地地力调查与评价成果,分析了屏南县耕地生产潜力和耕地地力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并提出加强耕地地力建设的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11.
按照地力等级的划分指标,通过对5700个评价单元耕地地力综合指数(IFI值)的计算,对照分级标准,翼城县耕地划分为8个地力等级,通过系统的的系列工作过程,进行耕地地力调查和质量评价,主要用于耕地资源合理配置研究,包括耕地数量平衡与人口发展配置研究、耕地地力与粮食生产能力分析、耕地资源合理配置意见,同时提出来适合县域情况的耕地地力建设与土壤改良利用对策。  相似文献   

12.
以清丰县为例,运用GIS和多元统计分析方法,采用施肥试验中的最高单产为统一衡量标准,研究了农用地自然质量分等成果与耕地地力评价成果一致性问题并对2种评价结果进行衔接。研究结果:清丰县农用地自然质量分等成果与耕地地力评价分等结果空间一致性达到66.43%;引起农用地自然分等成果和耕地地力评价结果不一致的关键因素指标主要有耕地地力评价因素中的地下水矿化度,以及农用地自然得分评价因素中的盐渍化程度;建立了同一地区农用地自然质量指数与耕地地力评价指数之间的衔接模型。研究结论:通过衔接模型,可以实现农用地自然分等成果与耕地地力评价成果之间的相互转换。  相似文献   

13.
陵川县耕地地力建设及土壤改良利用对策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李翠玲 《山西农业科学》2011,39(11):1192-1195
利用陵川县耕地地力调查与评价成果,分析了陵川县耕地地力生产潜力和耕地地力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并提出了加强耕地地力建设的对策和建议。这对搞好耕地的区域布局、合理配置耕地资源、依法提升地力、发展农业生产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4.
以清丰县为例,运用GIS和多元统计分析方法,采用施肥试验中的最高单产为统一衡量标准,研究了农用地自然质量分等成果与耕地地力评价成果一致性问题并对2种评价结果进行衔接。研究结果:清丰县农用地自然质量分等成果与耕地地力评价分等结果空间一致性达到66.43%;引起农用地自然分等成果和耕地地力评价结果不一致的关键因素指标主要有耕地地力评价因素中的地下水矿化度,以及农用地自然得分评价因素中的盐渍化程度;建立了同一地区农用地自然质量指数与耕地地力评价指数之间的衔接模型。研究结论:通过衔接模型,可以实现农用地自然分等成果与耕地地力评价成果之间的相互转换。  相似文献   

15.
根据秀屿区耕地地力调查与评价结果,分析耕地地力现状,并提出相应的耕地改良措施。  相似文献   

16.
在全面的野外调查和室内分析化验,获取大量耕地地力相关信息的基础上,敦煌市农业技术推广中心依托甘肃省农业科学院旱地农业研究所对敦煌市耕地地力进行了综合评价。采用适当指标体系,运用相关理论和数理方统计方法,对敦煌市的耕地质量进行评价,划分地力等级。根据耕地地力评价结果,划分中低产田,提出改造措施和建议,以期指导当地的测土配方施肥工作。  相似文献   

17.
文章利用安化县耕地地力调查与评价成果,分析了安化县耕地地力生产潜力和耕地地力建设的主要经验及需要解决的问题,提出了加强耕地地力建设的对策和建议,对搞好耕地的区域布局、合理配置耕地资源、依法提升地力、发展农业产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8.
基于MAPGIS的耕地地力评价系统的建立及应用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以山西省闻喜县为例, 运用GIS技术建立了闻喜县耕地资源数据库系统。耕地地力评价单元通过叠加土地利用现状图、基本农田保护区规划图和土壤图所形成的图斑组成。针对闻喜县的实际情况, 筛选出15项指标进行评价。用15项耕地地力评价指标计算每一个评价单元的综合评价指数, 以该指数作为耕地地力评价依据, 并针对耕地的不同等级所存在的障碍因素提出了相应的建议, 为耕地地力建设与土壤改良利用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19.
以贵州省赤水市山区耕地地力评价为例,选取了海拔、灌溉能力、剖面构型、耕层厚度、土体厚度、耕层质地、有机质、有效磷、速效钾、耕地坡度级、地形部位共11个评价因子构建指标体系,运用结合特尔斐法的层次分析法和主成分分析法对赤水市耕地地力进行评价,在此基础上运用相关分析法对两种评价方法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在山区耕地地力评价中,对于同一评价单元,采用层次分析法得出的分值与按照主成分分析法得出的分值存在很强的相关性,但也表现出一定的差异性。  相似文献   

20.
为了解海口市耕地质量状况,并为该地区的耕地地力评价提供理论参考,以海口市琼山区为例,运用县域耕地资源管理信息系统,选取排涝能力、成土母质和耕层厚度等共12个指标构建耕地地力评价指标体系,采用模糊数学理论与层次分析法计算耕地地力综合指数,按照累积曲线法划分的耕地地力等级对该地区的耕地地力进行评价。结果表明:琼山区耕地中一级地1713.05hm~2,占耕地总面积的7.05%;二级地6500.50hm~2,占耕地总面积的26.78%;三级地10768.03hm~2,占耕地总面积的44.37%;四级地4418.12hm~2,占耕地总面积的18.20%;五级地870.43hm~2,占耕地总面积的3.59%。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