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国作物遗传资源考察起步较晚,本世纪60年代进行过小规模考察,从70年代末开始了有组织、有计划的大规模考察。 一、考察的基本情况 近10年来,各种类型的考察近30项,其中国家组织的重点地区综合考察有云南、西藏作物品种资源考察,神农架及三峡地区、海南岛作物种质资源考察等;重点作物全国  相似文献   

2.
国家“八.五”科技攻关子专题“甘蔗种质资源保存和主要性状鉴定评价”通过专家验收1995年10月9日至10日,由云南省农科院甘蔗研究所主持的国家"八.五"科技攻关子专题"甘蔗种质资源保存和主要性状鉴定评价",通过了国家科委、农业部、中国农科院品资所、云...  相似文献   

3.
靳钟 《农村科技》2004,(10):42-42
国家“十五”科技攻关计划专题“绒山羊种质特性利用与舍饲半舍饲养殖技术研究”以及国家“九五”重点科技攻关计划子专题“绒山羊预混料配方技术”,由中国农业大学动物科学院贾志海教授主持完成。最近。该成果通过农业部组织的专家鉴定,专家认为:该项成果系统研究了绒山羊绒羊毛生长规律、  相似文献   

4.
科技要闻     
农科院开创无性繁殖蔬菜种质资源研究最近由中国农科院蔬菜花卉所主持完成的“无性繁殖蔬菜种质资源的收集、保存和利用研究”通过了专家鉴定。鉴定委员会一致认为,该研究在我国属开创性工作,填补了我国无性繁殖蔬菜种质资源圃和离体保存的空白,研究成果整体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相似文献   

5.
一九八三年夏天,我们在神农架大型真菌种类和神农架昆虫资源的考察过程中,首次发现了虫草(cordyceps spp.)。经对反复调查,现已初步探明“神农虫草”的种类较复杂,分布范围广泛,“神农虫草”的寄主有鳞翅目(lepidoptera)及鞘翅目(col-eoptera) 昆虫若干种的成虫、幼虫和蛹。  相似文献   

6.
杨金松  张再君  邱东峰 《湖北农业科学》2011,(24):5025-5027,5031
对湖北省水稻种质资源30多年的研究工作进行了系统的回顾,取得的成就主要有1980年在华中地区建立了首个运转水平较高的水稻种质资源保存中期库;历史上首次完成了对湖北省神农架、三峡等地区稻种资源的普查、考察、征集工作;对库存的稻种资源进行系统的性状鉴定,获得各种数据50万个以上;编辑资源目录册本多部;提供优异资源给育种单位使用效果显著。在此基础上,对水稻种质资源研究现状进行了分析,提出了近期工作设想。  相似文献   

7.
2010年11月21日,受农业部委托,青岛市农委组织国内贝类专家对由我校王春德副教授主持的“紫扇贝引进和种质资源利用”研究课题成果进行了现场结题验收。  相似文献   

8.
《河北农业科学》2006,10(3):F0003-F0003
河北省农林科学院棉花研究所张香云研究员主持完成的“优异棉花种质资源的创制及利用”项目,2005年获河北省科技进步二等奖。  相似文献   

9.
云南省地形地貌复杂,物种丰富,桑树资源亦较多。我所从1983年开展云南桑树资源的考察研究以来,先后在我省的主要蚕区和不同地貌与气候地区,对自然生长的老桑树进行了考察、收集和保存研究工作。党和国家对桑树资源十分重视,“八五”期间,把“云南桑树种质资源的考察、收集和保存研究”,列为“八五”国家科技攻关项目,由中国农科院蚕业研究所和云南省农科院蚕桑研究所共同进行。经过1年准备,由两个……  相似文献   

10.
四海集萃     
世界芋属植物的种质资源研究获新进展由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所主持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世界芋属植物的种质资源保存与分类订正”,近日通过了同行专家验收。科研人员通过3年多的努力,在世界芋属植物的种质资源研究方面取得了新的进展。科研人员通过研究,收集保存了世界范围内13个种和2个变种的62份芋属植物的种质资源,使中国成为世界上收集保存芋属植物种质资源数量最多、种类最全的国家。同时科研人员还研究了世界芋属植物的种质资源状况,为探讨芋属植物的物种多样性中心提供基础材料;并对其保存技术进行了试验研究,率先在国际上建立了…  相似文献   

11.
神农架及鄂西山区桑属(Morus)种质资源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了神农架及鄂西山区桑属植物种质资源, 该地区共有桑种9个, 变种1个, 根据收集的410份资源, 探讨了桑属植物分布规律及适生环境, 种性特征, 珍稀资源. 分析讨论了来凤水桑的分类归属, 过渡类型的存在与亲缘关系, 并提出了珍稀资源开发利用建议.  相似文献   

12.
《山西农业科学》2014,(4):F0003-F0003
2014年3月2日,由山西省科技厅组织,中国农科院副院长、中国工程院院士刘旭先生任主任委员的鉴定委员会,对山西省农业科学院农作物品种资源研究所王纶、王星玉主持完成的“中国黍稷种质资源收集、保护、创新与共享利用”项目进行了成果鉴定。山西省农业科学院刘惠民院长也出席了鉴定会。  相似文献   

13.
《中国农垦》2005,(7):49-49
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品种资源所的蔬菜专家曹振木日前从他种的13亩辣椒种质圃里,共采收到1400多份性状各异的辣椒果实,并将它们的种子保存起来。不单是辣椒种质喜获丰收,由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品种资源所承担的“热带作物种质资源标准化整理、整合及共享”这一国家自然科技条件平台项目,已将我国在“七五”、“八五”期间确定的约1.1万份热带亚热带作物种质全部  相似文献   

14.
由中国农科院植物保护研究所主持完成的研究成果“棉花枯萎病和黄萎病菌生物学及抗病种质的创新与利用”,日前荣获2004年度北京科学技术奖一等奖。  相似文献   

15.
湖北省水稻品种资源研究20年的回顾与展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主持湖北省稻种资源研究工作 2 0年来 ,建成了稻种逾万份的中期水稻基因库和相应的稻种资源性状数据库及其管理系统。获水稻鉴定性状数据 50万个以上 ,完成了水稻种质的中期贮存和性状数据的现代化管理与使用。通过种质创新培育出“93 1 8” ,“91 1 0”和“91 0 5”等优质丰产多抗品系应用于生产。为育种单位提供优异种质马尾粘作主要亲本 ,育成马尾粘细胞质杂交稻系列组合 ,在全省应用 66 7万hm2以上。直接和间接创造了显著的社会和经济效益。推出一项世界优秀专利技术。发现 ,纯化和矮化具有多花多果基因的特异种质“多小穗稻”。先后完成 1 0项课题 ,获 9项成果和 8项奖励 ,参加撰写《湖北省作物资源目录》、《中国优异稻资源》等 1 1册 (部 )目录和专著 ,公开发表论文 3 0余篇。建议创建“植物种质抗性利用学” ,以加强抗性种质的评价与利用  相似文献   

16.
顾铭洪教授主持研究的“水稻新矮源的分离和遗传鉴定”课题于8月28日在扬州通过鉴定。鉴定组由我国著名学者马育华、申宗坦、汤玉庚等13位专家组成。鉴定组审查了研究报告和试验资料,考察了田间材料的性状表现,一致认为:Sd-g矮杆基因是国内外籼稻矮源利用研究中的一项新发现。新桂矮主要农艺性状良好,属半矮秆类型。这一矮秆材料的育成,为水稻育种提供了一个新的重要种质资源。  相似文献   

17.
一、陕西省沙棘主要分布区种质资源及选优 由我院水土保持系张广军、王幼民同志共同主持和宝鸡市水保站、延安、榆林地区水保所协作的“陕西省沙棘主要分布区种质资源及选优”科研课题,于1987年6月9日由陕西省水保局组织通过鉴定。该课题组根据沙棘果实颜色、大小、形状等对陕西沙棘主要分布区的沙棘划分出25个类型对其主要类型进行了营养成分分析;并选出了30个沙棘优良单株,其均具备良好的经济性状,为沙棘选育栽培和产品开发利用提供了一定的基础依据和原始材料。在沙棘类型划分、选优、按类型进行营养成分测定,均处于国内领先地位。  相似文献   

18.
<正> 北京市科委1989年的重大科研项目之一“地被菊新品种选育及栽植示范研究”,于1989年10月6日通过技术鉴定。鉴定会由北京市科委主持,我国著名的园艺学家汪菊渊教授任鉴定委员会主任,10名专家、教授参加鉴定。该课题研究由陈俊愉教授主持。鉴定委员会认为该课题试验设计合理,所用的关键技术正确,充分利用了我国的特产菊属种质资源,是一项在国内外领先的菊花育种与应用成果,并在刚刚结束的第二届全国花卉  相似文献   

19.
《农村经济与科技》2017,(3):102-105
三峡地区是一个多民族混融杂居的地区,不同族群文化在这里长期交融与互摄,积淀了丰富的人类历史文明,形成了三峡地区独特的文化遗产群。但随着1994年国家三峡工程的启动,三峡地区大量文化遗产面临消失的严峻现实。然而,国内众多学者仍然坚持考察研究该区域拥有的文化遗产,给世人还原真实的三峡景象。为了全面掌握国内关于三峡地区文化遗产的研究动态与趋势,通过CNKI检索1981~2015年期间发表的相关文献,分别从三峡地区文化遗产资源内容、三峡地区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三峡地区文化遗产旅游开发和三峡地区文化遗产旅游开发与保护的辩证研究四方面进行分类与述评,以促进人们对三峡地区文化遗产独特地位与价值的认识,引导三峡地区的文化遗产资源进行合理的旅游利用和开发。  相似文献   

20.
动态信息     
<正>行业快递无性繁殖蔬菜种质资源保护开先河日前,由中国农科院蔬菜花卉所主持完成的"无性繁殖蔬菜种质资源的收集、保存和利用研究"通过了专家鉴定。鉴定委员会一致认为,该研究在我国属开创性工作,填补了我国无性繁殖蔬菜种质资源圃和离体保存的空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