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本文根据五十年来诱发突变及突变育种的一些基本知识和经验,对突变育种的基本特点和某些概念进行了新的评价和进一步探讨。第一、“有效地改良品种单一性状”没有普遍性,在诱发突变中,有时可以发现某些突变体除某一性状发生较明显的变化外,而其它性状保持原来的特性,但这毕竟是少数,而大量的是一个新的突变体与原来亲本在很多性状上都  相似文献   

2.
介绍了杂种优势群的定义及利用农艺性状,系谱关系和DNA分子标记技术构建杂种优势群的方法。综述了中国水稻育种家对水稻杂种优势群划分领域的研究工作进展,提出对中国水稻杂种优势群的划分不但能提高育种效率也是今后水稻杂交育种的必然趋势。  相似文献   

3.
茶树育种中杂种优质的利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从茶树外源种质来源的类型,杂种优势与性状的关系及其利用,杂种优势的检测等方面讨论了茶树育种中杂种优势的利用问题,分析了茶茶组植物内种间杂交的可行性,提出了茶树杂种优势利用的重点。  相似文献   

4.
浅谈甜菜雄性不育研究概况及应用前景李宏侠(中国农业科学院甜菜研究所)杂种优势的利用是当前农业上主要的育种途径之一。甜菜细胞质雄性不育的基因型在育种中被广泛应用于创造具杂种优势的二倍体和多倍体杂种。目前,生产上广泛应用的甜菜杂交种,绝大多数是以受遗传控...  相似文献   

5.
能否正确地选配亲本是杂交育种,特别是杂种优势育种成败的关键。随着甜菜杂种优势育种水平的提高,掌握亲本系的一般配合力及杂种亲子代间的性状遗传规律,从而为亲本选配提供理论依据,就显得十分重要。目前甜菜的有关研究国外报导的很少,国内也刚刚开始,我们在杂种优势育种工作中,根据甜菜人工控制授粉困难的特点,为获  相似文献   

6.
油菜杂种优势利用主要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八五”期间湖南省作物研究所油菜杂种优势利用研究课题,针对油菜生产上急待解决的高产、优质二项育种目标,加强了油菜杂种优势利用的基础理论和应用性研究.在以细胞质雄性不育利用为主的育种途径上,开拓了油菜温敏雄性核不育新的利用方法,同时也进行了显性核不育的“三系”转育及利用研究,对不育系和恢复系亲本材料的选择,突出了抗(耐)病性和千粒重的改良,成功地育成了一批经济性状、育性性状,抗逆性状较好的育种材料,强优杂交组合的选育也取得明显的进展.  相似文献   

7.
本文从茶树外源种质来源的类型、杂种优势与性状的关系及其利用、杂种优势的检测等方面讨论了茶树育种中杂种优势的利用问题,分析了茶组植物内种间杂交的可行性,提出了茶树杂种优势利用的重点  相似文献   

8.
七个芽黄材料的利用潜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陆地棉芽黄是一种可遗传的突变性状,一般受一对隐性基因(vv)控制。大多数纯合芽黄突变体在苗期就明显表达出来,子叶或真叶呈不同程度的黄色。它是一种优良的指示性状,在棉花杂种优势利用中已逐渐被棉花育种工作者重视。本文通过对起源于我国和美国的7个芽黄品种(系)的产量、品  相似文献   

9.
棉花育种的发展趋势及思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阐述了棉花育种现状及发展趋势,提出了棉花育种目标的制定应具体、明确;加大杂种优势研究力度,重抓优势组合筛选,规范制种流程,探索杂种优势理论机制;进行育种技术集成,加大育种选择技术研究力度;创造优良亲本材料,搜集鉴定特异种质,建立育种基因库;采用组织培养及转基因等生物技术,将外源优良基因导入棉花等策略。  相似文献   

10.
陈立昶 《中国棉花》2005,32(7):34-35
杂种优势利用同常规棉品种选育相比,更容易打破主要经济性状间遗传上的负相关,实现众多优良性状的整合,具有育种周期短、出品种速度快等优点。近年来我国杂交棉选育研究不断取得新的突破,本场在常规棉品种选育的基础上开展杂交棉新品种选育,育成的杂交棉新组合“泗杂2号”“泗杂3号”等杂交优势十分明显,增产效果极为显著。杂交棉育种研究的理论与实践表明,选育强优势杂交组合的关键在于注重杂交亲本间众多性状的优异相济。1亲本的目标性状贵在优农作物杂种优势主要表现为竞争优势、超亲优势和平均优势。一般而言,平均优势大于超亲优势,凡具…  相似文献   

11.
试验以双列杂交法对两个抗黄萎病多菌系新种质主要经济性状及遗传研究表明,川737、川2802本身综合性状良好,其主要目标性状配合力高,川737子棉产量GCA与SCA、皮棉产量SCA和比强度GCA效应好;川2802皮棉产量GCA等效应好。各性状SCA与杂种优势密切相关,r=0.97~0.99,川737产量杂种优势突出,是棉花育种较理想的抗黄萎病多菌系抗源种质材料。  相似文献   

12.
向日葵杂种优势的利用虽已成为主要的育种方法,但是关于它的杂种优势的研究报道却较少,尤其是杂种优势与何种特征值有关,至今仍少明确的论证。本研究的任务试图阐明各杂交组合的F_1杂种优势和亲本表现有何关系,以及各性状的杂种优势大小与何种因素有关。这些将有助于向日葵育种特别是亲本选配工作的正确进行。  相似文献   

13.
通过连续多年对马铃薯的倍性育种研究,已创造出10份2n配子频率30%以上,花粉育性强,抗青枯病、病毒病及晚疫病,产量高,块茎性状较好的2n配子材料。将其与一批优良的4x普通栽培种杂交,获得了982n10-8等7份各种性状均超过对照的优良品系,从目前的试验结果来看,具有很强的杂种优势。  相似文献   

14.
杂交苎麻单纤维支数优势分析初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近年来,国内不少苎麻育种工作者,对各种产量性状的杂种优势做了不少的研究分析工作,但对其品质(主要是单纤维支数)性状的杂种优势表现研究分析较少。因此,为探明不同的双亲配组后杂种一代(F:)单纤维支数高低的遗传动态,我们从1980年开始进行试验研究,以期找出一些规律,为苎麻杂交育种配制优质新组合提供依据。现将试验结果初报如下.  相似文献   

15.
用Griffing(1956)等法对6个啤酒大麦亲本配制的杂交组合进行主要茎叶性状的遗传力、配合力和杂种优势初步研究表明:(1)叶节大小的遗传力中上部高于下部;(2)茎叶性状的配合力因亲本、组合及其着生部位而异,gca与sca间无直接联系,株形育种时二者要统筹考虑;(3)不同组合、不同着生部位茎叶性状的杂种优势差异较大,以国内外品种间杂交杂种优势较强,叶的基顶部优势强于中部,节则中上部优势强于下部。  相似文献   

16.
利用1个细胞质雄性不育恢复系垦C1为父本,与2个不同来源的保持系配置杂交种F1,并构建了F2和F2:3家系,对重要农艺和产量性状的杂种优势及其在分离世代的分离情况进行分析。对2个群体杂交种F1两年的杂种优势分析结果表明,单株产量,单株角果总数,一次分枝角果数等具有显著的正向杂种优势。在单株产量的3个构成因素中,单株角果总数杂种优势最强,而且不同群体、不同年份结果一致;每角粒数、千粒重的优势较小,而且不同群体、不同年份结果一致。对F2和F2:3家系杂种优势的分析结果表明,重要农艺和产量性状如单株产量、小区产量、单株角果总数、一次分枝角果数等比杂种F1杂种优势显著降低,出现严重的分离现象。另一方面,各重要农艺性状的杂种优势同样存在丰富的变异,最大值与最小值间相差显著。在分离群体中还出现了超优亲现象,这为育种选择提供了丰富的遗传变异材料。  相似文献   

17.
利用珍汕97A等9个籼型不育系与测早2一2等5个籼型恢复系进行不完全双列杂交,同时分析了籼型杂交稻稻米营养品质性状中由种子、母体植株和细胞质三套遗传体系引起的多种杂种优势分量。结果证实种子杂种优势可以增加蛋白质含量、蛋白质指数、赖氨酸含量和赖氨酸指数等性状,而母体植株杂种优势则会降低蛋白质含量和提高赖氨酸指数。细胞质效应也能显著影响营养品质性状的表现,其中具有野败胞质的浙协2号A和粳型胞质的作5A具有较好的细胞质效应,在以改良营养品质性状为主要目的杂交稻育种中可加以利用。  相似文献   

18.
棉花远缘杂交育种研究进展及发展对策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采用远缘杂交技术,将野生棉的优良性状转育到陆地棉遗传背景中,创造陆地棉新种质并加以育种利用,至今已取得显著性进展。本文主要介绍了棉花远缘杂交育种在抗虫、抗病、高产、纤维品质和腺体缓发等性状改良上的研究进展。同时探讨了存在问题、解决措施及其应用前景。针对棉花基因工程研究面临着功能基因严重缺乏的状况。以及棉花新品种选育迫切需要的特异种质如高抗黄萎病资源匮乏的窘境,棉花远缘杂交育种将出现新的研究高潮。  相似文献   

19.
利用植物杂种优势 ,是改良作物最有潜力的育种途径 ,也是优化作物种子结构 ,提高种子科技含量 ,创造显著经济效益最具体、最有效的途径。在这方面已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 ,从本世纪 2 0年代第一个玉米杂交种开始 ,杂种优势已在许多农作物上得到了广泛的应用。长期以来 ,利用杂种优势提高红麻的产量和品质 ,已受到红麻遗传育种工作者的重视 ,近年来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 ,其前景十分广阔。1 红麻杂种优势利用的现状国外关于红麻杂种优势利用的研究很少有报道。据国外的红麻育种资料分析 ,红麻种间和品种间杂种优势均很显著。我国从 70年代末开始…  相似文献   

20.
Bar基因及转Bar基因水稻的研究和利用   总被引:14,自引:1,他引:13  
Bar基因是广泛应用于基因工程育种中的除草剂抗性基因,也是遗传转化中的标记基因。综述了Bar基因的作用机制、Bar基因在转基因植物中的表达和遗传及其对转基因水稻农艺性状的影响,讨论了转Bar基因水稻在杂种优势利用中的途径和前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