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近年来,我院桑园桑瘿蚊为害逐年有所上升。桑瘿蚊为害桑树顶芽,体型小,周期短,繁殖快,常因幼虫吸食顶芽汁液,致使桑树新梢顶芽弯曲畸形,为害严重的顶芽萎凋脱落,止芯封顶,造成枝条短小,如多次被害,侧芽萌发,层层开叉,呈"扫帚状",若几年连续被害,会造成树势衰败,叶型小,硬化早,产叶量低。现将我院桑园桑瘿蚊发生为害规律及防治措施报道于后,仅供参考。1发生为害规律1.1蔓延扩展快在调查中发现,桑瘿蚊成虫有较强的飞翔力。 相似文献
2.
荔枝瘿螨 ,俗称毛蜘蛛 ,毛毡病 ,在广东、广西、海南、台湾等荔枝主产区均有分布。成螨、若螨均为害嫩梢、嫩叶、花穗和幼果 ,吸食汁液。被害部位先在背面出现黄绿色小茸毛 ,害斑凹陷 ,正面突起 ,凹陷处长满浓密茸毛 ,先白色 ,渐变黄褐色 ,最后变成深褐色 ,状似毛毡 ,故名毛毡病。受害叶片变形卷曲状如“狗耳” ;受害花穗布满茸毛 ,变成畸形 ,最后枯死 ;受害幼果表面多布满茸毛 ,发育受阻而脱落。受害严重的果园被害率株常达 5 0 %以上。1 形态特征 成螨 ,体极微小 ,仅 0 15~ 0 2 0mm ,一般肉眼难见 ,体狭长 ,淡黄色至橙黄色 ,头端有… 相似文献
3.
4.
随着蚕桑形势的不断好转 ,各地栽桑养蚕的积极性逐渐提高 ,去冬今春 ,各地掀起了育苗栽桑及桑树病虫害防治的高潮。据蚕业部门的调查 ,部分地方已有根瘿蚊危害的苗头。根据今年春季的气候特点 ,也不排除有桑瘿蚁局部大量发生的可能性 ,所以现将春季瘿蚁的危害与防治方法予以介绍供参考。1 瘿蚊的生物学特性1 .1 根瘿蚊1 .1 .1 形态特征成虫 :体长 2~ 2 .5mm ,翅展 4mm ,橙红色 ;触角念珠状 ,各节轮生 1圈长毛 ,胸部背面有 3条纵褐纹 ;前翅匙形 ,翅面前缘、中央及后缘 3块褐斑相接 ;后翅为平衡棍状 ,雌虫产卵管长为腹部的一半 ,雄虫… 相似文献
5.
桑瘿蚊(Diplosis sp.)属双翅目,瘿蚊科,是广东桑园重要的芽部害虫。60年代后期至70年代初,在我省珠江三角洲曾大发生和大流行,给蚕业生产造成很大损失。90年代初期,在粤北蚕区,桑瘿蚊再次爆发成灾。近年来此虫在广州地区发生也很严重。因此,我们对桑瘿蚊开展了综合治理研究,现将结果汇报如下。 相似文献
6.
荔枝瘿螨是荔枝、龙眼上的主要害螨。目前仍以化学防治为主要防治手段。选用 6种农药进行田间防治试验 ,喷药后 2天 ,50 %溴螨酯乳油 30 0 0倍液、1 8%虫螨光乳油 150 0倍液、2 0 %哒螨酮可湿性粉剂 30 0 0倍液、2 0 %双甲脒乳油 10 0 0倍液、5%唑螨酯悬浮剂 2 50 0倍液和 4 0 %乐果乳油 80 0倍液的防治效果分别为 87 8%、78 6%、77 4 %、4 9 7%、66 9%和 66 7% ;喷药后 7~ 15天 ,除乐果外 ,其余几种农药的防效均明显上升 ,防效均在 92 %以上 ,5种农药间差异均不显著。乐果仅为 75 1%~68 5% ;喷药后 30天 ,几种药剂的防效均有不同程度下降… 相似文献
7.
为明确梨瘿蚊的发生规律和危害特点,筛选出防治梨瘿蚊的有效药剂,在湖北老河口地区选取代表性梨园,通过田间调查和药效试验,研究梨瘿蚊的危害规律与梨树品种的关系,及10种杀虫剂的防治效果。结果表明,该虫在老河口地区一年发生3代,在普通梨园的幼虫高峰期分别为3月下旬、5月中旬和6月上旬;梨瘿蚊对黄冠梨危害最重,雪青和玉露香次之,早8梨受害最轻;22.4%螺虫乙酯SC 2000倍液和22%噻虫?高氯氟CS-SC 2500倍液对梨瘿蚊防治效果最好,施药7d和10d后防治效果均达到90%左右,持效期长。 相似文献
8.
桑瘿蚊新型防治药剂及其防治技术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桑橙瘿蚊的生活史、生活习性,发生规律和分布为害,研究制备成长效5%甲基异柳磷颗粒剂,并提出重点防治2~4代,抑制5~7代的防治策略,在桑树夏伐后6月下旬,每667m2桑园施药3kg可基本控制其全年危害. 相似文献
9.
<正> 我场桑园近年来轮换补植新桑时多从外地购进桑苗。1980年购进的一批桑苗中,发现部份苗木根颈部有黑班。当时,没有引起应有的注意和重视,因而引起了该虫的蔓延为害,而且逐年扩大加刷。据调查:1983年桑一组的一年生桑苗被害致死达35%;桑二组桑苗死亡已达67%。1984年桑二组在育苗期中就扎实地抓了根瘿蚊防治工作。苗木生长达到10月上旬,有70%达到1.7米高以上,有30%在2.3~2.4米高,苗木粗壮整齐,我着重抓了预防工作,大大减少了根瘿蚊的为害。其防治方法是: 相似文献
10.
<正> 木棉离子瘿螨(Leipothrix LambycisHuang)体形极小,肉眼无法分辨,须借用高倍放大镜方能看见,但它对桑树的危害却不容忽视。如皋市蚕种场于1985年秋发现部分桑园被害,1986~1992年相继发现,秋季受害较为严重,难以采到稚蚕适熟叶。该虫在国内除台湾省以外,如皋为首次发现。为弄清其危害特点,我们从1989年开始,进行了三年的连续观察,现将有关情况整理如下。一、形态特征木棉离子瘿螨为淡黄色,体形极小,纺锤形,长约170—190μm,宽60μm,厚45μm,喙 相似文献
11.
<正>桑瘿蚊根据其寄生桑树的部位,而分为根瘿蚊、叶瘿蚊、椹瘿蚊和芽瘿蚊等许多不同种类,其中以桑芽瘿蚊为害最严重。我国危害桑芽的瘿蚊主要有桑橙瘿蚊和桑吸浆虫两种。其中分布广泛、危害最大的是桑橙瘿蚊。江苏省东台市许河镇于.1999年7月中旬首先在许河等村发现桑橙瘿蚊危害后,到10月底全镇均受到不同程度的危害,受害面积达80%。从1999年7月份开始,我们对桑橙瘿蚊的发生情况、发生原因和防治方法进行了调查和研究,经过两年的努力,到2001年8月份桑瘿蚊甚本得到控制,现将有关情况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3.
桑橙瘿蚊具有传播快、危害大、防治难等特点。桑橙瘿蚊主要危害桑树顶芽使顶芽弯曲变形直至发黑腐烂,造成桑树封顶与腋芽萌芽、桑树枝条短、侧枝丛生、叶片小、叶质老化,桑叶产量和质量下降。应采取翻耕除草、土壤撒药等措施加强防治桑橙瘿蚊。 相似文献
14.
15.
桑橙瘿蚊具有传播快、为害大、防治难等特点。桑橙瘿蚊主要为害桑树顶芽使顶芽弯曲变形直至发黑腐烂,造成桑树封顶、腋芽萌芽反复多次后,桑树枝条短、侧枝丛生、叶片小、叶质老化,桑叶产量和质量下降。因此加强对桑橙瘿蚊防治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6.
1991~1999年,笔者对福建全省范围龙眼园害虫发生情况进行了调查。发现为害龙眼的椿象有荔枝蝽、麻皮蝽、珀蝽(别名桔赤斑蝽)、棱蝽(别名角肩椿象、大绿椿象、长吻蝽)、丽盾蝽(别名苦楝蝽)、稻绿蝽、喙副黛缘蝽(别名赤龟、红缘蝽、红鸡公)、条蜂缘蝽、点蜂缘蝽等10种。其中为害最严重的为荔枝蝽,其次为麻皮蝽、丽盾蝽和喙副黛缘蝽。成虫、若虫刺吸为害嫩梢、花穗。幼果期受蝽类为害造成大量落果。7月份以后龙眼果实开始膨大,受椿象为害后果皮内膜留下一褐色圆斑点痕迹,果肉出现失水状,变软,造成腐烂大量脱落。防治对策:秋末或越冬成虫出蛰期… 相似文献
17.
18.
19.
木奈树瘿螨从2003年开始危害我县油木奈。笔者从2005年开始在省果树站的指导下对瘿螨危害进行观察、调查,并于2010年开始进行防治试验。提出人工摘除受害枝(芽)、适时防治和合理用药等防治措施。 相似文献
20.
经过近年对淅川县蚕区桑瘿蚊的发生和防治调查,得出桑瘿蚊各代幼虫危害高峰期。用40%乐果乳油或虫螨克(阿维菌素)防治桑瘿蚊第1代成虫,控制虫口密度,夏伐后在桑园地面施入3%甲基异柳磷,杀死土壤中部分桑瘿蚊幼虫或蛹,加大夏蚕饲养量,及时疏去桑树下部卧伏枝,并采取隔行采叶的措施,促使桑园通风透光,降低了桑瘿蚊危害。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