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07 毫秒
1.
未成年人是祖国的未来和希望。道德养成是促使未成年人形成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积淀道德素养的一个重要途径。中西方未成年人道德养成的方法主要有:行为训练法、榜样示范与言传身教法、"养正"与"禁于未发"结合法、奖惩法、启发诱导法、以美辅德法等。这些未成年人道德养成的方法,对我国当前所进行的未成年人道德养成和公民道德建设具有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2.
中西方未成年人道德养成教育的差异,主要体现在道德养成教育的根本目标指向,以及教育理念、教育内容、对教育阶段的划分和教育程序的设计上。比较和分析这种差异,并从中汲取有益经验,有利于当今我国对未成年人实施更加有效地道德养成教育乃至整个公民道德建设。  相似文献   

3.
马卡连柯是前苏联著名的教育家,他在晚年特别重视家庭道德教育问题。马卡连柯的家庭道德教育思想主要体现在:及早对儿童进行道德教育;父母必须以身作则、起表率作用;通过家庭生活制度培养孩子良好的行为习惯;建立良好的家风;从身边小事做起,重视细节;对孩子的教育要做到严慈、奖惩结合等。马卡连柯的家庭道德教育思想对我国未成年人道德建设有深刻的启示:重视家庭在未成年人道德建设中的基础性作用;发挥父母在家庭道德教育中的主导作用;为孩子营造一个良好的家庭道德氛围;未成年人道德建设要从娃娃抓起,及早实施;从基本道德素质抓起,从规范行为习惯做起,培养未成年人良好的道德品质和文明行为等。  相似文献   

4.
未成年人违法犯罪现象一直是学界和实务界关注的焦点问题,未成年人违法犯罪与其道德发展密切相关。从道德的产生与发展的阶段性来看,14—18岁的未成年人最关注的社会规范并不是法律,而是同伴的评价;其道德推理与道德行为之间并不一致;他们往往把参与违法犯罪活动本身看作是个人决策,而不是道德选择。针对道德发展各阶段的特征,应对违法犯罪的未成年人以“持续性”和“阶段性”为标准进行分类;运用“恢复性司法”和“羞耻重建”理论,给违法犯罪的青少年改过的机会,同时对现行监禁方式进行改革尝试。  相似文献   

5.
据统计,我国18岁以下的未成年人约有3.67亿,世界范围内,未成年人约占全球总人口的三分之一。这些孩子的今天,便是国家的未来,其健康成长状况,对于家庭和睦、社会安宁、民族命运、国家前途,乃至整个人类的发展,都有着直接影响。  相似文献   

6.
执政党的党员和领导干部、国家机构的公职人员的道德建设是“以德治国”系统工程中的关键环节 ,具有关键性价值。行政伦理本质上是一种政治伦理。政者不正 ,政者缺德 ,必须导致政治的腐败。执政者只有把法治提高到自觉的程度 ,把他律与自律结合起来 ,才能治理好国家。因此 ,加强行政伦理建设须从行政伦理的监督机制与养成机制的建立抓起 :一、加强公共监督 ,开展制度创新 ,规范国家公务人员的道德行为 ;二、加强自律养成 ,促使国家公务人员人格升华  相似文献   

7.
赵付州 《河南农业》2012,(12):44+46
法制教育是学校未成年人思想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法制教育的效果关系着国家、民族的发展与未来。作为教育教学工作主体的班主任,在教育学生树立法律意识和培养高尚道德情操方面责任重大,起着主导作用。班主任采取多种途径和方法实施法制教育,可以有效地促进学生法律意识的培养,让学生学会运用法律知识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并且规范自己的行为。  相似文献   

8.
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的思想道德教育是事关国运兴衰的大事。忠孝思想是传统伦理的核心范畴 ,有着它特定的起源和发展 ,包含十分丰富的内容和社会历史价值。对传统忠孝观进行理性地审视扬弃 ,批判继承 ,会成为宝贵的道德资源 ,对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道德教育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意义。  相似文献   

9.
公民守法道德作为实现法律的德性保证,其对法治建设具有不可或缺的意义。在向度上,公民守法道德表现为强制守法、自觉守法和信仰法律三个层面。就实现条件而言,公民守法道德的养成离不开公民意识和保障机制的确立,也需要政府切实有效地履行自身应尽的责任。  相似文献   

10.
2012年新《刑事诉讼法》专门设专章规定"未成年人刑事诉讼特别程序",把未成年人犯罪问题再次引入国家的视野。未成年社会调查制度的首次确立,成为我国刑事诉讼立法的一大创新之举。但是这一制度的规定却比较笼统空洞,在实践适用中仍存在很多问题。故欲通过对未成年人社会调查制度的概念和特征的分析,进一步研究我国当前未成年人社会调查制度的现状及存在问题,从而提出完善未成年人社会调查制度的相关措施,如明确社会调查的主体,完善社会调查报告的内容以及改良社会调查的调查程序等,以期更好地减少和预防未成年人犯罪,维护未成年人的合法权益。  相似文献   

11.
:科学技术与道德在中国和西方的古代文明,曾以初浅的方式合而为一。自分立以后,科学一方而促进了道德建设,使道德成为可能;另一方面又使道德建设走入误区,将人类推入灾难的深渊。拯救当今道德危机的举措是弘扬人文主义,发展科学技术,并寻求两者的结合。  相似文献   

12.
教师道德修养,在其道德品质形成和发展中具有决定意义。加强职业道德修养是高校教师永恒的课题。本文从高校教师职业道德修养的内涵和特征出发,在借鉴我国优秀传统道德文化的基础上,论述了高校教师职业道德修养的方法。  相似文献   

13.
《孝经》及其蕴涵的孝道孝德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文明精髓之一,也是中国传统道德的核心内容。它不仅形塑了中国古代的道德文化,化育了中国人的人格品质和行为范式,而且深深地影响了中国的近邻尤其是东亚的朝鲜民族的精神风貌和道德取向,成为中国和韩国在社会现代化转型过程中中和西方个体本位价值观念的冲击,克服现代文明病,构建社会和谐的重要精神资源。  相似文献   

14.
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强调实践,道德建设也应该突出道德实践的地位。道德建设中的道德应该是道德情感、道德思想和道德实践的统一体。其中,道德情感是基础,是一种感性认识;道德思想是与道德相关的理性认识;道德实践是体现。同样,道德评价也应该基于对于道德实践的评价,不应该只纠结于对于道德情感和道德思想的揣摩。  相似文献   

15.
对德育的实践性与实践性德育的内涵及其理论与实践发展进行了解构、探究,并进一步揭示了实践性德育的基本特征,认为:实践性是德育的最高和最后目的,提高德育实效性的根本途径在于汲取传统道德教育中的合理成分,实现由当代主导的认知性德育向实践性德育的根本转换。  相似文献   

16.
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对于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德育为首,全面推进高校“以德治校”建设步伐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高等学校树立和弘扬社会主义荣辱观应该着力从高校道德建设上加以落实,具体体现在对官德、师德和学生思想道德建设的有机统一上。  相似文献   

17.
从分析当代大学生不对称消费道德的方式与行为出发,提出了当代大学生的健康对称的消费道德模式,并从当代大学生角度来规范其消费问题,并提出一些道德矫治的建议。  相似文献   

18.
为进一步加强高校师德建设,在对新时期高校部分教师在师德方面存在的学术不端、功利化、教学不认真、对学生不关心、不尊重等问题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提出如下对策建议:完善有关师德建设方面的法律法规、创设崇尚师德的良好氛围、设立专门负责师德建设的管理部门、建立合理的师德考评机制、提高高校教师待遇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