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找出一种繁育方法的杂交品种商品猪,使能够较好适合云南蒙自县地理位置和当地农业生产特点,在相同营养水平和饲养管理条件下,对杜洛克×(长白×约克)(DLY)与约克×滇陆(YDL)两个不同杂交组合商品猪进行育肥饲养对比试验,测定指标为不同杂交组合试验猪的体重、日增重、饲料转化效率和活体背膘厚。结果表明,DLY与YDL育肥猪体重和日增重差异不显著(P〉0.05);饲料转化率DLY(2.35∶1)优于YDL(2.52∶1);背膘厚YDL(12.71 mm)大于DLY(10.96 mm)(P〉0.05)。结果显示,DLY杂交组合猪具有较快生长速度和较高瘦肉率,适合营养饲养水平和规模化程度较高的养猪场饲养;而YDL猪具有适应性强、耐粗饲和生长速度快等特点,较适合云南适度规模猪场和农村条件下饲养。  相似文献   

2.
不同杂交组合商品猪的生长育肥性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杜洛克×(杜洛克×陆川)(DDL)、杜洛克×(长白×大约克)(DLY)和PIC 3个杂交组合(配套系)商品猪在相同营养水平和饲养管理条件下进行了育肥饲养对比试验,测定并比较了不同试验猪的增重速度、饲料转化效率和活体背膘厚.结果表明,DDL、DLY和PIC商品猪在增重速度上差异不显著(P>0.05);饲料转化率以PIC...  相似文献   

3.
试验选择日龄和体重相近的杜长大(DLY)三元杂交商品仔猪60头(公母各半)和长杜大(LDY)三元杂交商品仔猪各40头(公母各半)进行育肥,150日龄屠宰,比较两种杂交模式下猪只生长性能和屠宰性能的差异。结果显示,DLY三元杂交猪在日增重方面优于LDY三元杂交猪,而LDY三元杂交猪在料重比、屠宰率、瘦肉率、平均背膘厚、眼肌面积方面优于DLY三元杂交猪。在育肥方面,DLY杂交组合生长速度更快,而LDY杂交组合瘦肉率更高。  相似文献   

4.
本试验采用3×2因子设计比较3种不同的饲养体系(户外围栏、铺草运动场和漏缝地板) 对2种基因型的生长肥育猪的生长性能和胴体品质的影响。2种基因型:内有品种:(大×长×大);外来品种:(杜洛克×大白公猪或梅山猪×大白公猪)。试验有6个处理,每个处理6个重复,每个重复20 头平均始重30kg,平均终重80kg,自由采食和饮水。外来品种猪的平均日增重比内有品种低p< 0.01(杜洛克杂交猪、梅山杂交猪和内有品种猪的日增重分别为:682、673和719g)。梅山杂交猪的背膘厚比内有品种高(p<0.05);杜洛克杂交猪的背膘厚位于二者之间(分别为22.6、21.1、21.8mm)。外来品种猪饲料转化率比内有品种猪高(分别为2.76, 2.62),且差异显著(p<0.05)。铺草运动场和户外围栏条件下饲养的猪平均日增重明显高于漏缝地板条件下p<0.01(分别为736、675和627g)。户外围栏和漏缝地板条件下饲养的猪的饲料转化率没有差异;但铺草运动场条件下饲养的猪饲料转化率明显偏低p<0.01(3者的饲料转化率分别为2.77、2.75 和2.55)。饲养在铺草运动场条件下猪的背膘厚比在户外围栏条件下(p1 p3mm)高p<0.05(分别为22.2和20.6mm),饲养在漏缝地板条件下的猪的背膘厚位于2者之间(21.5mm)。在肥育体系和基因型之间不存在明显的互作关系,因而没有必要界定特定品种条件下特定的肥育体系。结论:外来品种猪比内有品种猪生长性能低。然而,肥育体系受其它因素影响还不能推荐出理想的肥育体系。  相似文献   

5.
本文针对2009年测定指标进行了初步分析,结果表明:大约克仔猪0~28日龄时体重、体长的相对生长速度随着周龄增加逐步变慢;同期相比,体重的相对生长速度要大于体长。育肥猪50~80kg体重阶段日增重较25~50kg及80~100kg两个阶段要大。后备种猪校正达100kg体重日龄、活体背膘厚的大小顺序均为:大约克猪杜洛克猪长白猪。母猪分娩前背膘厚、哺乳期背膘损失与其胎次、繁殖性能存在一定关系。  相似文献   

6.
发酵床对生长育肥猪生长性能和胴体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选用48头平均体重60kg的杜×长×大三元杂交生长猪,按随机区组设计分成2个组,每组设4个重复,每个重复6头猪,以探讨"发酵床"对生长猪生产性能和胴体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发酵床"提高了生长育肥猪的生长性能,平均日增重提高了5.63%(P0.05),料肉比降低了3.36%,而对屠宰率、胴体瘦肉率、眼肌面积和背膘厚的影响不明显。  相似文献   

7.
为比较沙乌头猪二元杂种猪不同体重阶段背膘厚和眼肌面积,试验通过B超测定两种二元猪80~100 kg活体背膘厚和眼肌面积。结果表明,沙乌头猪二元杂种猪背膘厚和眼肌面积随体重增加而增加。鲁莱黑猪×沙乌头猪(LS)组背膘厚在80~90 kg极显著增加(P<0.01),眼肌面积在80~90 kg缓慢增加(P>0.05)。杜洛克猪×沙乌头猪(DS)组背膘厚在80~100 kg显著增加(P<0.05),眼肌面积在80~90 kg缓慢增加(P>0.05),90 kg后显著增加(P<0.05)。沙乌头猪二元杂种猪背膘厚和眼肌面积因杂交组合方式(地方猪血统比例)不同而异。DS组80~90 kg背膘厚均极显著低于LS组(P<0.01),而其80~90 kg眼肌面积均极显著高于LS组(P<0.01)。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沙乌头猪二元杂种猪活体背膘厚、眼肌面积与体重均呈正相关。综上,在考虑活体背膘厚和眼肌面积方面,DS组优于LS组。研究为沙乌头猪的开发利用提供相关理论及数据支持。  相似文献   

8.
巴克夏与广东小耳花猪杂交效果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进一步开发利用广东小耳花猪肉品质优良的种质特性,本研究选用广东小耳花猪和巴克夏猪进行杂交,测定其杂交后代巴花猪(巴克夏猪♂×广东小耳花猪♀)的生长性能、胴体性状和肉品质。结果表明:巴×花杂交组合的总产仔数达到11.47头;巴花猪的初生均重达到850 g,育肥阶段日增重达到667 g,育肥阶段耗料增重比为3.35;120 kg体重屠宰,肌内脂肪含量为4.27%,瘦肉率为43.12%,肉色评分为5.58分,背膘厚度为47.42 mm,剪切力为37.35 N。综合来看,巴花猪在生长、胴体等多项性能方面均优于广东小耳花猪,体现出了父本生长速度快、胴体瘦肉率高的特性,同时其肌内脂肪含量高,胴体瘦肉率偏低,也表现出母本肌肉细嫩、大理石纹丰富、胴体瘦肉率低的特性,是一种可推广的生产优质猪肉的杂交模式。  相似文献   

9.
为筛选出本市外来品种猪不同杂交组合最佳生产方式,本试验以8种不同杂交组合的外来品种猪为对象,在相同营养水平和饲养管理条件下饲喂至100kg。试验结束后分析不同杂交组合猪的增重速度、料肉比、经济效益。结果表明杜洛克(新美系)×[长白(新美系)×大白(新美系)](XN)组的结测日龄最短、日增重最高;PIC399×[长白(法系)×大白(法系)](GP)料重比最低、经济效益最好。建议在生产中推广XN、GP三元杂交生产育肥猪。  相似文献   

10.
为了比较三元杂交猪选育效率,试验采用B超活体测定4种三元猪80~115 kg背膘厚和眼肌面积。结果表明猪背膘厚和眼肌面积随着体重的增加而增加。(1)背膘厚方面:杜洛克猪(新美系)×[长白猪(新美系)×大白猪(新美系)](XN)组、杜洛克猪(老美系)×[长白猪(新美系)×大白猪(新美系)](XO)组在90 kg前缓慢增加( P >0.05),90~110 kg显著增加( P <0.05),110 kg后趋于稳定( P >0.05);杜洛克猪(加系)×[长白猪(法系)×大白猪(法系)](GC)组在90~100 kg缓慢增加( P >0.05),其余体重阶段显著增加( P <0.05);PIC399猪×[长白猪(法系)×大白猪(法系)](GP)组在110 kg前缓慢增加( P >0.05),110 kg后显著增加( P <0.05)。(2)眼肌面积方面:XN组在各阶段显著增加( P <0.05);XO、GC、GP组在110 kg前显著增加( P <0.05),110 kg 后趋于稳定( P >0.05);GP组在各阶段均显著高于XN、XO、GC组( P <0.05)。猪背膘厚和眼肌面积因杂交组合方式不同而异。(3)背膘厚方面:除90 kg时XN组显著低于GP组( P < 0.05 )外,其余体重阶段各组间差异均不显著( P >0.05)。相关性分析显示背膘厚、眼肌面积与体重均呈极显著正相关( P <0.01);背膘厚与眼肌面积呈负相关,但差异不显著( P >0.05)。结果表明:XN组适宜屠宰体重为115 kg,XO、GC、GP组适宜屠宰体重均为110 kg;GP组各阶段眼肌面积最高,建议在生产中推广GP三元杂交育肥猪。  相似文献   

11.
《养猪》2019,(3)
为比较三元猪不同体重阶段背膘厚和眼肌面积,试验通过B超测定4种三元猪80~115 kg活体背膘厚和眼肌面积。结果表明,三元猪背膘厚和眼肌面积随体重增加而增加。杜洛克猪(新美系)×[托佩克猪(N系)×托佩克猪(A系)(]QN)组、杜洛克猪(台系)×[长白猪(美系)×大白猪(法系)](MZ)组背膘厚在80~90 kg缓慢增加(P0.05),90~100 kg显著增加(P0.05),100 kg后趋于稳定(P0.05)。杜洛克猪(美系)×[长白猪(美系)×大白猪(法系)(]MX)组背膘厚在100 kg前显著增加(P0.05),100 kg后趋于稳定(P0.05)。杜洛克猪(新美系)×[长白猪(法系)×大白猪(法系)(]GA)组背膘厚在110 kg前缓慢增加(P0.05),110 kg后显著增加(P0.05)。4种三元猪眼肌面积在110 kg前显著增加(P0.05),110 kg后趋于稳定(P0.05)。三元猪背膘厚和眼肌面积因杂交组合方式不同而异。背膘厚方面,除80 kg时MX组显著低于其余3组(P0.05)外,其余体重阶段各组间背膘厚差异均不显著(P0.05)。眼肌面积方面,除100 kg时,MX、GA高于MZ组,但差异不显著(P0.05)外,MX、GA组在其余体重阶段均显著高于QN、MZ组(P0.05)。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三元猪活体背膘厚、眼肌面积与体重均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该试验结果表明,4种三元猪适宜上市体重均为110 kg,MX、GA组眼肌面积高于QN、MZ组,建议推广MX、GA三元猪的生产。  相似文献   

12.
猪育肥名词     
直线育肥法:直线育肥法指从断奶到出栏屠宰,按不同生长发育阶段的营养需要,制定日粮配方尚开饲喂,充分发挥猪的生长潜力,缩短饲养周期.优点:增重快,肥育期短,周转快,饲料利用率高.缺点:膘厚,胴体瘦肉率低.  相似文献   

13.
发酵床养殖条件下苏淮猪的生长和胴体性能测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苏淮猪是2011年刚通过国家畜禽遗传资源委员会审定的新品种.其在正常饲养条件下,25~ 90kg日增重650g,90kg体重的日龄约175天,料重比3.1∶1,屠宰率72%,背膘厚28.7mm以下,胴体瘦肉率56%以上.在发酵床养殖条件下,达到90? kg体重需190日龄,日增重为565g,屠宰率、背膘厚和胴体瘦肉率差异不显著,而料重比为2.87∶1,节约饲料9%,特别是肌肉氨基酸含量明显提高,超过正常值40%以上.  相似文献   

14.
选用48头平均体重约25kg的杜×长×大三元杂交猪,随机分为4组,每组3个重复,每重复4头猪,分别饲喂含高蛋白木薯饲料(0,20%,30%,40%)的4种日粮,进行为期81天的饲养试验,试验结束时,每重复组选1头体重相近的猪进行屠宰测定,研究高蛋白木薯饲料对生长猪生产性能和胴体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饲喂高蛋白木薯饲料提高了猪的日增重和饲料转化效率,其中含30%高蛋白木薯饲料日粮组平均日增重最高,在试验全期的平均日增重分别比对照组I、组(20%)和Ⅲ组(40%)高8.05%(P<0.05)、4.72%(P>0.05)和4.86%(P>0.05),耗料增重比分别比对照组I、组和Ⅲ组低5.04%、2.88%和3.96%;日粮中高蛋白木薯饲料含量对生长猪屠宰率、胴体瘦肉率、背膘厚、眼肌面积的影响差异不显著(P>0.05);生长猪日粮中高蛋白木薯饲料的比例以30%较为适宜。  相似文献   

15.
试验旨在研究不同营养水平对生长育肥期鲁莱猪生长性能、胴体性状和猪肉品质的影响,确定鲁莱猪适宜的能量蛋白水平。选取平均体重20kg左右的健康鲁莱猪72头,随机区组设计分为3个处理组,每组4个重复,分别饲喂高、中、低3种营养水平饲粮,试验共分为20~50、50~80 kg 2个阶段进行饲养,测定其生长性能、屠宰性能和肉质指标,试验期82 d。结果表明:与高营养水平组相比,低营养水平显著提高了肥育期的平均日采食量(P0.05)和试验全期的饲料增重比(P0.05);不同营养水平对胴体重、瘦肉率,背膘厚度和脂重有显著影响(P0.05),对眼肌面积、屠宰率影响不显著(P0.05);中、低营养水平能改善肉质,对肉色、肌肉嫩度和失水率有显著影响(P0.05);高、中营养水平组试验全期每千克增重饲料成本与经济效益持平,低营养水平组每千克增重饲料成本略高于中、低营养水平组。由此可见,鲁莱猪饲养建议能量和粗蛋白水平为生长期消化能为12.99 MJ/kg、粗蛋白质为16.39%,肥育期消化能为12.99 MJ/kg、粗蛋白质为14.16%。  相似文献   

16.
试验共设6个组,包括杜、长、大三个纯种组和长×大、大×长、杜×长大三个杂交组,每组选取健康的、体重约25 kg的试验猪12头,公母各半,经过预饲调整后每组选取10头开始正式试验。饲养至组平均体重达100 kg左右时,每组选取4头(2♂2♀)进行屠宰测定和肉质分析,并计算了三个杂交组猪的各主要经济指标的杂优率(H)。结果表明,目前选育群各品种猪的日增重830 g以上,料肉比2.53以下,瘦肉率67%以上,肉质优良。三个纯种组中生长速度以杜洛克为最快,平均日增重达912 g;料肉比以大白猪的最低,为2.35;长白猪的屠宰率、胴体斜长、眼肌面积、瘦肉率最高,背膘厚最薄;6个组中杜×长大商品猪生长最快,平均日增重达977 g,料肉比为2.34,并有较理想的杂优率,而相对于长×大和大×长组合而言,许多重要经济性状,如背膘厚、眼肌面积、后腿比例、脂率、贮存损失等,大×长的杂优率均优于长×大,表明大×长组合也是非常有效的杂交组合,可为筛选新的杂优组合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7.
限饲/再营养的饲养策略应用到养猪业,可以缩短达到屠宰体重时的年龄和提高最终的日增重(ADG),改善胴体和肌肉水平的蛋白质和脂肪沉积速率,从而提高猪肉的营养价值。126头杜洛克×(大白×长白)猪(母猪和阉猪,平均体重30 kg),同窝同性别仔猪按体重随机分组,自由采食组(AL)生长期(体重30~70 kg)和肥育期(70~110 kg,n=56)均自由采食。或限饲组按平均日采食量的65%(以体重为基础)在生长期限饲,肥育期自由采食(补偿生长,n=56)。在每个饲喂体系中,15头猪体重达到70 kg时屠宰,41头在110 kg时屠宰。另外,14头猪30 kg时屠宰用来计算组织沉积速率。限饲组在生长期平均日增重比自由采食组显著降低(-35%,P=0.001),但在肥育期比自由采食组显著增加( 13%,P=0.001),主要由于限饲使肥育期(补偿生长)的日采食量(ADFI)和增重:饲料比(G∶F)显著(P=0.001)比自由采食组好。这样,限饲组达到110kg体重时比自由采食组早19 d。限饲组达到70 kg体重时比自由采食组瘦肉含量高(例如,限饲组和自由采食组的背膘厚分别为11.7 mm,13.5 mm,P=0.023),而限饲组达到110 kg体重时比自由采食组背膘厚降低(限饲组和自由采食组的背膘厚分别为20.6 mm,21.0 mm,P=0.536)。70 kg体重时,背最长肌(LM)的肌内脂肪含量(IMF)无差异(分别为1.25%,1.49%,P=0.118);但110 kg体重时有差异(限饲组和自由采食组分别为2.19%,2.53%,P=0.034)。饲喂体系影响增重的组成成分。从30~70 kg阶段,限饲减少(P=0.001)胴体中的瘦肉和脂肪组织以及肌肉中的蛋白质和脂肪含量。从70~110 kg阶段,限饲显著增加(P=0.016)胴体中的脂肪组织而不是肌肉组织,但是肌肉中的脂肪和蛋白质含量不受影响。这样,限饲后的再营养促进皮下脂肪的沉积大于肌内脂肪的沉积。饲喂体系几乎不影响110 kg时的肉质。限饲显著降低(P=0.014)肉的多汁性及相关的肌内脂肪的评分,但不影响肉质其他方面的感官评分。提高肌内脂肪含量和提高猪肉品质或许调整限饲和再营养期的初始和持续期长短来实现。  相似文献   

18.
采用单因子设计,选择宁乡猪、大约克夏猪和汉普夏猪为亲本,设置宁乡猪×宁乡猪(宁宁)、大约克夏猪×宁乡猪(大宁)、汉普夏猪×宁乡猪(汉宁)3个品种组合,探讨宁乡猪杂交组合效应.结果表明:汉宁、大宁、宁宁生长肥育全期平均日增重和料重比分别为734.21、721.02、692.36 g和3.40、3.50、3.67;背膘厚、眼肌面积分别为24.36、27.77、32.55 mm和25.20、24.11、19.25 cm2;后腿比率、瘦肉率分别为29.95%、30.18%、25.54%和55.97%、52.73%、37.98%;肉色、大理石纹评分分别为3.06、2.92、3.32和3.03、3.13、3.33;pH分别为6.19、6.27、6.13;商业分割左半胴体产值分别为681.63、653.63、651.58元.表明,宁乡猪杂交组合具有较高的生长速度和胴体品质,有望在未来利用地方猪种资源培育和开发适应市场与生产变化的品牌猪的进程中发挥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9.
选取胎次、日龄、体重相近"杜×长×大"和"皮×杜×长×大"生长肥育猪各24头,在基础日粮相同的条件下,开展生猪"育肥性能、胴体性能、猪肉品质"三项试验测定。结果表明,2个杂交组合的日增重、料重比平均达到100 kg的天数差异不显著(P0.05),"皮×杜×长×大"的眼肌面积、瘦肉率、后腿比例均高于"杜×长×大",三点膘厚低于"杜×长×大",组合间差异显著(P0.01)。  相似文献   

20.
限饲/再营养的饲养策略应用到养猪业,可缩短达到屠宰体重时的年龄和提高最终的日增重(ADG),改善胴体和肌肉水平的蛋白质和脂肪沉积速率,从而提高猪肉的营养价值。126头杜洛克×(大白×长白)猪(母猪和阉猪,平均体重30 kg),同窝同性别仔猪按体重随机分组,自由采食组(AL)生长期(体重30~70 kg)和肥育期(70~110 kg,n=56)均自由采食。或限饲组按平均日采食量的65%(以体重为基础)在生长期限饲,肥育期自由采食(补偿生长,n=56)。在每个饲喂体系中,15头猪体重达到70 kg时屠宰,41头在110 kg时屠宰。另外,14头猪30 kg时屠宰用来计算组织沉积速率。限饲组在生长期平均日增重比自由采食组显著降低(-35%,P=0.001),但在肥育期比自由采食组显著增加( 13%,P=0.001),主要由于限饲使肥育期(补偿生长)的日采食量(ADFI)和增重:饲料比(G∶F)显著(P=0.001)比自由采食组好。这样,限饲组达到110 kg体重时比自由采食组早19 d。限饲组达到70 kg体重时比自由采食组瘦肉含量高(例如,限饲组和自由采食组的背膘厚分别为11.7 mm,13.5mm,P=0.023),而限饲组达到110 kg体重时比自由采食组背膘厚降低(限饲组和自由采食组的背膘厚分别为20.6mm,21.0 mm,P=0.536)。70 kg体重时,背最长肌(LM)的肌内脂肪含量(IMF)无差异(分别为1.25%,1.49%,P=0.118);但110kg体重时有差异(限饲组和自由采食组分别为2.19%,2.53%,P=0.034)。饲喂体系影响增重的组成成分。从30~70 kg阶段,限饲减少(P=0.001)胴体中的瘦肉和脂肪组织以及肌肉中的蛋白和脂肪含量。从70~110kg阶段,限饲显著增加(P=0.016)胴体中的脂肪组织而不是肌肉组织,但是肌肉中的脂肪和蛋白质含量不受影响。这样,限饲后的再营养促进皮下脂肪的沉积大于肌内脂肪的沉积。饲喂体系几乎不影响110 kg时的肉质。限饲显著降低(P=0.014)肉的多汁性及相关的肌内脂肪的评分,但不影响肉质其他方面的感官评分。提高肌内脂肪含量和提高猪肉品质或许调整限饲和再营养期的初始和持续期长短来实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