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外源DNA导入水稻引起性状变异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用玉米、高梁、稗子作供体。栽培水稻品种为受体,采用花粉管通道法进行外源DNA导入,其后代在抽穗期、株高、穗长,每穗穗数、着粒密度,芒性、色素、抗性等性状上产生了明显的变异,表明外源DNA已转入水稻,并得到表达。  相似文献   

2.
为了探索水稻育种的新途径,我们自1986年以来,以花粉管途径为基础,对外源DNA导入水稻的方法进行了研究。为了提高处理样本的结实率及处理后代的变异频率与变异谱,先试验了“带入法”(选择水稻当日开放花朵直接注射外源DNA的方法),后又对水稻萌动种子与秧苗实行“浸渍法”处理。通过对处理后代各性状的分析,表明“浸渍法”导入外源DNA是一种简便高效的水稻分子育种途径。现将其方法及后代性状变异结果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3.
商陆DNA导入水稻引起后代性状变异初报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将商陆DNA通过浸种法、花粉管导人法和穗茎注射法处理水稻.比较3种导入方法对当代结实率和变异率的影响以及导入后代的遗传变异情况。结果表明:花粉管导入法对导入当代结实率和后代变异率影响均最大,商陆DNA处理水稻后引起了水稻若干数量性状和质量性状的较大遗传变异。  相似文献   

4.
对基因工程技术及花粉管通道法的发展及作用机理做了简单的介绍,概括了将外源DNA导入玉米的方式、后代变异的情况及以后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5.
采用玉米开苞导入技术通过花粉管通道将野生资源摩擦禾的总DNA导入玉米自交系8089-2中。通过对转基因D1代和D2代进行田间调查和室内考种,发现生育期、株高、穗长、角质率等性状都发生了变异,变异率较大,并用原位杂交技术进行了验证。讨论了后代性状变异。  相似文献   

6.
应用花粉管通道技术选育超级稻龙粳14试验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应用花粉管通道技术,以玉米黑301总DNA溶液为供体导入寒地水稻28个组合,结果表明:D1代表现与受体表型相同,D2代仅在转化龙粳4号的组合中出现3个变异植株;从其遗传变异规律看,变异植株可能由玉米黑301总DNA转化引起,但目前还缺乏直接的分子证据;经过连续定向选择,现已育成超级稻新品种龙粳14号审定推广;组合的遗传转化率看似很高,但从颖花数的遗传转化率看确很低,尤其是花粉管通道技术应用的很多物质和环境条件的不确定性,导致了试验存在很大的偶然性,试验的重演性差。  相似文献   

7.
实验主要利用花粉管通道技术将淀粉分支酶基因的反义表达载体转入玉米自交系中,同时探讨了不同导入时间、不同DNA浓度、不同导入量等对其转化率的影响,并从中得出花粉管通道法的最佳转化条件。同时将转化的玉米植株进行PCR检测,初步证明外源目的基因已整合到玉米基因组中,并得到了转化植株的种子。  相似文献   

8.
本实验对外源DNA导入技术中花粉管通道技术在玉米自交系中的导入、转化及性状变异做了进一步的探讨。提取大豆DNA,在玉米自交系自交授粉后22小时、24小时、26小时导入,变异率在1.9×10-3~6.05×10-2,变异顺序为24小时>22小时>26小时,从变异性状上看,24小时的变异性状多表现为供体的早熟性状,且变异范围广。  相似文献   

9.
采用玉米开苞导入技术将不同基因型玉米自交系总DNA分别导入不同基因型受体玉米自交系中,得到了广泛的变异。不同基因型供体导入同一基因型受体后,后代大部分性状趋向于受体,而部分性状发生变异;同一基因型供体导入不同基因型受体后,后代大部分性状与供体对照相差显著;后代性状变异频率不同,但不同组合部分性状都发生了不同程度的变异。玉米的开苞导入技术对供体和受体的选择是不严格的。  相似文献   

10.
实验以日本引进粳稻品种松前为受体材料,以水稻的近缘属菰为供体,利用花粉管通道法导入受体水稻菰的基因组DNA。经过两个世代的培养,T1世代表型(株形、穗形、籽粒特征)变异不明显,但统计分析结果表明生育期及有效分蘖数与母本有显著差异。在T2世代发现明显的表型变异株,并且此变异后代类型丰富。随机选取22个表型变异株进行Southern杂交和转座子分析,发现MITE类转座子mPing发生了转座激活。根据日本晴的基因组序列设计了含有mPing的特异位点引物以及用TAIL-PCR方法检测到了T2世代中mPing的跳出及插入频繁。实验获得了水稻的优良变异后代,扩大了遗传资源,丰富了生物多样性。研究结果为远缘杂交在基因组进化和作物遗传改良中的可能作用提供了新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1.
本实验以日本引进粳稻品种松前为受体材料,以水稻的近缘属菰为供体,利用花粉管通道法导入受体水稻菰的基因组DNA。经过两个世代的培养,T1世代表型(株形、穗形、籽粒特征)变异不明显,但统计分析结果表明生育期及有效分蘖数与受体有显著差异。在T2世代发现明显的表型变异株,后代类型丰富,表现为生育期延长、植株高大、分蘖增多、穗长,部分表现为植株矮小、分蘖少,粒形各异有大粒、小粒、长粒,部分表现为带芒,并出现紫粒性状,T2代出现育性分离。  相似文献   

12.
用开苞导入法将抗旱耐盐基因导入玉米自交系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2003年夏季利用开苞导入法经花粉管通道,将抗旱耐盐基因HVA1和碱蓬、芦苇的DNA 导入到稳定的玉米自交系中,获得2 096粒种子,2003年冬至2004年夏,通过苗期反复干旱法及田间标记性状抗旱鉴定,对后代材料进行了详细的观察和分析.结果表明:应用这种方法导入抗旱目的基因和含抗旱性状种质的总DNA可以得到玉米抗旱新资源,是一条切实可行、有效的抗旱育种新方法.  相似文献   

13.
提取农作物总DNA ,采用软x射线 ,剂量为 2Gy、2 0Gy、2 0 0Gy和 60C0γ射线 ,剂量为 1Gy、3Gy和 5Gy进行照射 ,利用花粉管通道技术将其直接导入大豆。以导入不经照射的DNA为对照 ,实验结果表明 :导入受照射的DNA明显的降低了D0 代的结实率和D1代的成苗率 ,但后代材料的变异率明显提高 ,并且出现了供体和受体都不具备的新性状  相似文献   

14.
外源DNA导入大豆变异后代的SOD同工酶分析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刘德璞  袁鹰 《大豆科学》1991,10(3):194-199
以花粉管通道途径向大豆导入外源DNA,变异后代已达D_4代。 受体为栽培品种吉林20号、吉林16号;供体足野生豆、半野生豆和栽培豆。从439个D_1植株中得12株变异株,变异率为3%。变异性状明显表现供体特征,并且是可遗传的。超氧物歧化酶(SOD)同工酶电泳鉴定,在有的变异株中检测到供体具有的亚基谱带b_1、b_2。结果表明,外源DNA导入技术在大豆育种上是可以利用的。  相似文献   

15.
稗草DNA导入渝恢1351后代性状变异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花粉管通道法将稗草总DNA导入水稻恢复系渝恢1351,D2代植株性状存低世代稳定的假象,D3代性状出现较大分离,D4代材料则大部分趋于稳定。后代材料在穗型、枝梗性状、着粒密度、抗性等性状上产生了明显的变异,表明稗草DNA已转入恢复系R1351,并得到表达。  相似文献   

16.
外源DNA浓度是影响玉米开苞导入技术转化效率的主要因素之一。采用玉米开苞导入技术将玉米自交系13A的总DNA以不同浓度分别导入受体玉米自交系沈109和系599中,得到了广泛的变异。结果表明,供体DNA的浓度对导入后代的结实率和转化率都有影响,供体DNA的浓度在500~800 μg/mL为宜。  相似文献   

17.
早熟大豆外源DNA导入的RAPD分子验证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李希臣  谢纬武 《大豆科学》1994,13(2):152-156
利用花粉管通道技术直接导入外源总DNA,从而进行农作物品种改良,在国内外许多作物上已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但外源总DNA是否能够通过花粉管通道进入受体。后代的变异是不是由于外源总DNA片段与受体基因组整合,表达所引起的,一直没有得到直接的分子生物学证据,本文利用RAPD这一分子生物学技术,对通过花粉管通导入外源总DNA所获得的大豆早熟后代进行了分子验证。结果表明:在后代基因组中找到了供体具有而受体没有  相似文献   

18.
早熟优质水稻新品种吉粳113的选育和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吉粳113是吉林省农业科学院水稻研究所采用花粉管通道方法,以优质品系吉丰20为受体,碱茅草叶片总DNA为供体,其变异后代经多代选择后育成的优良新品种,具有早熟、优质、食味佳、抗稻瘟病性强等特点。2014年1月通过吉林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并且在吉林省第七届优质水稻新品种鉴评活动中被评为优质水稻品种。本文介绍了其选育经过、特征特性及栽培技术要点。  相似文献   

19.
外源DNA直接导入大豆遗传变异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利用花粉管通道导入法,将外源DNA导入栽培大豆中,供体的一些抗逆性,优质和其他优良性状,在受体的导入后代中得以表达,分析受体遗传变异规律,发现大豆蛋白质这一生化指标独立于其他农艺性状,是由简单基因控制的遗传,并且从变异后代中筛选出有突出优点且综合性状优良的新种质材料。  相似文献   

20.
介绍了花粉管通道法的产生、分类及影响因素,阐述了花粉管通道法转基因技术的分子验证过程,列举了花粉管通道法在各作物育种上的应用,提出花粉管通道法应选择最佳导入方法与时期,从而提高外源DNA导人效率和遗传信息转化率,提高性状的变异频率,获得广泛的变异,提供丰富的变异材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