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通过研究不同化学打顶剂组合对高产棉花新品种塔河 2 号的打顶效果,为其高产栽培筛选出最适宜的化学打顶剂。试验将 7 个不同化学打顶剂组合分别在 7 月 4 日和 7 月 10 日分 2 次进行叶面喷施,并以人工打顶作为对照组(CK),成熟期对塔河 2 号的产量构成和纤维品质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T5 处理(缩节胺 75g/hm2+ 塑控 75g/hm2,塑控 150g/hm2)、T7 处理(缩节胺 75g/hm2+ 矮壮素 30g/hm2,矮壮素 150g/hm2)株高降低,T1 处理(缩节胺 75g/hm2,向铃转 150mL/hm2)、T2 处理(缩节胺 75g/hm2,塑控 150g/hm2)、T3 处理(缩节胺 75g/hm2,矮壮素 150g/hm 2)、T4 处理(缩节胺 75g/hm2+ 向铃转 75mL/hm2,向铃转 150mL/hm2)、T6 处理(缩节胺 75g/hm2+ 矮壮素 15g/hm2,矮壮素 150g/hm2)株高增加;化学打顶后衣分增加1.21%~9.53%,籽棉产量增加 7.69%~21.92%;籽棉产量的增加主要是单株果枝数、单株结铃数和单铃重共同增加的结果;增产最显著的 T2 处理(缩节胺 75g/hm2,塑控 150g/hm2)单株果枝数、单株结铃数和单铃重较 CK 分别增加 7.94%、23.08% 和 6.03%,但品质等级由 B 下降为 C;T4 处理(缩节胺 75g/hm2+ 向铃转 75mL/hm2,向铃转 150mL/hm2)品质等级不下降,且籽棉产量增加相对较高(15.85%)。综合来看,T4 处理(缩节胺 75g/hm2+ 向铃转 75mL/hm2,向铃转 150mL/hm2)可作为塔河 2 号目前最适化学打顶剂组合进行大田应用。  相似文献   

2.
玉米/红小豆间作模式中红小豆种植适宜密度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探讨玉米/红小豆间作模式中的红小豆适宜种植密度,对不同种植密度红小豆的产量及其构成因素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红小豆株高、主茎分枝、主茎节数、荚长、荚粒数以及百粒重变化均不大,而单株荚数和产量随着种植密度增加呈抛物线变化;各处理间玉米产量变化不大;红小豆种植密度在8.07万株/hm2时产量最高,达到2668.76kg/hm2。说明在仁寿县或者相似生态区,红小豆种植的密度为8.07万株/hm2。  相似文献   

3.
密度对鹰嘴豆主要性状及种子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科鹰1号鹰嘴豆为材料,研究不同种植密度对鹰嘴豆株高、主茎一级分枝、主茎节数、单株荚数、单株粒重、百粒重及种子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随密度的增加,株高呈"∧"型变化,主茎一级分枝和主茎节数呈下降趋势;单株荚数和单株粒重呈"抛物线"形变化,峰值密度出现在52.5万株/hm2,但达峰值后,随着密度的继续增加呈下降趋势;种植密度对鹰嘴豆的生育进程和百粒重未产生影响,对种子产量的影响由高到低依次为M 3>M 2>M 4>M 5>M 6>M 7>M 1,以密度52.5万株/hm2的种子产量最高,达到4 032.06kg/hm2,较密度46.5万株/hm2增产28.9%。据此,在宁夏南部和类似地区以52.5万株/hm2密度种植鹰嘴豆,是获得理想产量的适宜种植密度。  相似文献   

4.
夏大豆化控时间和剂量研究初报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在分枝期、盛花期,分别用5%烯效唑粉剂300g/hm^2、450g/hm^2,进行2次化控,可明显降低株高,增加茎粗,防止倒伏,增加根容,增加单株粒数和百粒重,增产16.4%,抗倒性和增产效果明显高于对照或常规初花期一次化控的处理。盛花后再次化控的三次化控,株高明显降低,但抗倒性与产量与二次化控的没有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5.
转基因抗虫棉DPC化控的产量效应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分析DPC化控时间,次数和用量对转基因抗虫棉开花成铃强度、成铃空间分布及皮棉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DPC化控铃重平均增加0.26-0.37g,蕾期至花铃期化控2—3次,用药量37.5—75.0g/hm^2,使单株成铃数减少1.4—3.2个,导致减产。初花期用30g/hm^2化控1次使产量提高11.6%。增产显著。  相似文献   

6.
为揭示生长促控剂PBOG对大豆产量及其相关性状的影响,探究其适宜的施用浓度,选用亚有限结荚习性大豆品种‘垦丰16’为材料,在大豆初花期使用不同浓度梯度PBOG(0、0.5、1、2、3 g/L)进行叶面喷施,探究PBOG对大豆株高、主茎节数、底荚高度、有效荚数、单株粒数、百粒重、产量等性状的影响。结果表明,在PBOG浓度为3 g/L时,株高与底荚高度降幅最大且差异显著,两者分别下降了41.9%、44.1%;而百粒重在此浓度下达到最大值19.05 g,增加13.3%;PBOG浓度为1 g/L时,主茎节数、有效荚数、单株粒数显著增加;产量随着PBOG浓度增加表现出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在浓度为1 g/L时最大,涨幅21.6%,而后逐渐降低,在3 g/L时低于对照组。综上,对于亚有限结荚习性品种‘垦丰16’,PBOG最适施用浓度为1 g/L,此浓度下增产幅度达21.6%,且提高了植株的抗倒伏能力。  相似文献   

7.
以超高产大豆品种吉育86为试验材料,采用垄上双行的种植模式,研究花后水肥一体化与化控措施对大豆产量及生理特征的影响。结果表明:水肥一体化显著提高大豆产量,R2(盛花期)+R4(盛荚期)(T3)、R4+R5(始粒期)(T4)、R2+R4+R5处理(T5)的增产幅度最大,但3个处理间差异不显著;水肥一体化+化控进一步提升大豆产量,R2+R4+R5结合化学调控处理(T9)的产量最高,达3 780.4kg/hm 2,比对照增产19.25%。通过T5、T9与对照高产生理特征比较表明,T5显著增加了SPAD值、光合参数、叶面积指数、单株生物产量、株高、茎重和百粒重;与T5相比,T9提高了SPAD值和光合参数,并且降低了株高、最大叶面积指数,有效地控制了倒伏,使叶面积指数动态更合理,促进茎、叶、叶柄干物质向籽粒转移,最终增加单株粒重和百粒重,显著增加了产量。说明水肥一体化+化控是提升大豆产量潜力的有效措施,水肥一体化显著增加了单株荚重、单株粒重和百粒重,化控措施对百粒重影响不显著,进一步增加了单株荚重和单株粒重。R2期后进行2~3次水肥处理,并在始花期(R1)化控处理为提高大豆产量的最优措施。  相似文献   

8.
喷施硼、钼、铁对苜蓿结实性和种子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为探索微量元素对苜蓿种子产量及种子特性的影响,为苜蓿种子生产合理利用微量元素提供参考依据,以‘新牧4 号’紫花苜蓿(Medicago sativa L.‘Xinmu No.4’)为材料,在苜蓿现蕾期叶面喷施硼、钼、铁,通过测量花部特征、结荚率、种子产量和种子特性等指标,研究不同微量元素对苜蓿开花结实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喷施4 kg/hm2的硼砂,苜蓿单荚种子数和种子产量分别对照提高了9.67%、35%;喷施325 g/hm2的钼酸铵,单荚种子数和种子产量分别对照提高12.9%、17%;喷施3 kg/hm2的硫酸亚铁,单荚种子数和种子产量分别对照提高7.5%、69.46%;但喷施不同微量元素的各处理的结荚率均低于对照组(59.66%)。相关性分析表明,苜蓿种子产量与结荚率、单荚种子数和千粒重显著正相关。综合分析认为,在新疆昌吉地区,通过在苜蓿现蕾期喷施硼砂浓度为2.98 kg/hm2、钼酸铵浓度为325 g/hm2、硫酸亚铁的浓度为2.90 kg/hm2时,能够增加单荚种子数和千粒重,提高种子产量。  相似文献   

9.
为了研究氮肥用量对绿豆品种皖科绿3号产量的影响,设计4种氮肥水平(0、30、60、90kg/hm 2),对不同处理中植株地上部干物质积累、叶绿素含量、单株荚数、产量等性状进行分析。试验结果表明:增施氮肥有助于提高干物质积累和叶绿素含量,尤其在苗期和开花期可使绿豆保持较高的叶绿素含量。根瘤数量、鲜重和干重随着氮肥施用量的增加表现出先增加后减小的趋势。株高、分枝数随着施氮量的增加而增加。氮肥水平对单株荚数、产量和氮肥农学利用率的影响效果相似,随着氮肥水平的升高,这3种性状表现为先增加后减小的趋势,在60kg/hm 2的氮肥处理达最大值。该结果同时也表明氮肥主要通过单株荚数影响绿豆产量。氮肥偏生产力随着施氮量的增加显著下降。试验结果表明施用适量氮肥可提高绿豆的增产潜力,皖科绿3号在安徽省地区种植的适宜氮肥施用量为60kg/hm 2。  相似文献   

10.
施磷对豌豆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高小丽 《作物杂志》2016,32(1):125-19
采用单因素随机区组试验,分析了不同施磷水平对西藏地区豌豆新品种藏豌1号生育进程、产量及其产量构成因素的影响。结果表明,在不施氮肥或氮肥施用量一致的情况下,施磷有助于缩短豌豆生育日期,增加株高、单株荚数、百粒重、单株产量、主茎分枝等。产量分析结果表明,随着施磷量的增加,产量呈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施磷可增加经济产量0.4%~6.5%,增加生物产量10.4%~15.3%,当施磷水平为375kg/hm 2时,豌豆产量最高,经济产量达6 467kg/hm 2,生物产量达12 095kg/hm 2。  相似文献   

11.
摘 要:为了探讨豫东平原夏玉米超高产栽培技术路线,选用4个主导品种,采取理论测产与实收测产相结合,对项目组夏玉米超高产攻关田及农户高产田进行产量及产量构成因素调查,划分为3个产量水平,进行产量构成三要素与产量的相关及通径分析。结果表明:产量水平从10500~12000 kg/hm2提高至12000~13500 kg/hm2,收获穗数增加7736.25穗/hm2,增加了10.69%;产量增加1343.4 kg/hm2,增加了11.97%。产量水平由12000~13500 kg/hm2提高至13500 kg/hm2以上,收获穗数增加6333.75穗/hm2,增加了7.91%;产量增加1482.6 kg/hm2,增加了11.80%。直接通径系数,穗数(X1)为0.8146,穗粒数(X2)为0.1233,千粒重(X3)为0.1275,表明对产量的贡献大小依次为穗数>千粒重>穗粒数。因此,豫东平原夏玉米超高产栽培,应通过增加种植密度进一步提高产量。‘中单909’、‘登海605’、‘登海618’、‘郑单958’等品种,豫东平原夏玉米实现13500 kg/hm2以上的产量,种植密度为87000~91500株/hm2,收获穗数为84000~88500穗/hm2、穗粒数480~485粒、千粒重330~340 g。 关键词:夏玉米;超高产;栽培;通径分析;技术路线;技术途径  相似文献   

12.
密度对超高产春大豆农艺性状的影响   总被引:13,自引:1,他引:13  
研究了超高产条件下,不同种植密度对春大豆植株性状、产量性状和产量的影响以及单株叶面积和叶面积指数变化特点。结果表明,随密度的增加,株高和底荚高度增高,茎粗、节数、分枝数、分枝总长度降低,倒伏加重,单株有效结荚数、单株粒数、单株籽粒重降低,百粒重与种植密度关系不显著。叶面积指数随密度增加呈上升趋势,以45.0万株/hm2处理最佳,产量达5547.81kg/hm2。  相似文献   

13.
小豆玉米间作行比与密度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唐山红小豆为主要作物,探讨小豆与玉米间作的最佳种植模式。结果表明,在不同的种植模式下,小豆的荚长、荚粒数、单株分枝、百粒重变化不大,株高、单株结荚数和产量变化较大。小豆单作时,植株最矮,在一定范围内,株高随密度的增加面增大;在不同的间作模式下,小豆结荚数随密度的增加而减少;带型配制指数SCI=4∶6且小豆密度为12万株/hm2时,产量最高,在SCI=3∶5且小豆密度为12万株/hm2时,产量最低;小豆单作时,效益最低,当SCI=2∶4且小豆密度为13.5万株/hm2时,两种作物总的经济效益最高,小豆玉米间作最佳的种植模式即2行玉米4行小豆,小豆的种植密度为13.5万株/hm2。  相似文献   

14.
论述了20年来DPC化控在陕西棉田大面积应用和发展情况,据不完全统计:自1983—2001年DPC化控普及率由65%提高到90%以上,累计推广面积达112.7万hm2,平均增产12.1%。增产皮棉81626t,产值达8.16亿元,产投比达1:25~40。根据研究结果:指出DPC化控与CK相比,不论化控几次均能增产,以3次DPC化控为最好。第一次在棉花7~8叶期,7.5~12g/hm2;第二次在15~16叶期,22.5~37.5g/hm2;第三次在棉花打顶后10d,45~75g/hm2。通过DPC化控可塑造棉花理想株型,使株高由100cm左右降低到85cm左右,密度由4000株/hm2增加到9~9.7万株/hm2,提高棉株内围成铃率达9.1%,达到:促早熟、优质、高产的目的。并提出棉田DPC化控必须与传统栽培技术相结合在高产栽培体系的重要作用,推动了当地棉花高产栽培措施革新,取得了较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相似文献   

15.
研究了超高产条件下,不同种植密度对春大豆植株性状、产量性状和产量的影响以及单株叶面积和叶面积指数变化特点。结果表明,随密度的增加,株高和底荚高度增高,茎粗、节数、分枝数、分枝总长度降低,倒伏加重,单株有效结荚数、单株粒数、单株籽粒重降低,百粒重与种植密度关系不显著。叶面积指数随密度增加呈上升趋势,以45.0万株/hm2处理最佳,产量达5547.81kg/hm2。  相似文献   

16.
试验采用二次饱和D-最优设计,分析了淮北地区高产小麦的氮素和密度效应,得出综合效应方程。结果表明:氮素的增产效应大于密度,二者的互作是负效应,增施氮肥能明显增加公顷穗数和穗粒数,增加密度也能增加公顷穗数,但二者增加都会使千粒重下降。施氮量269.9kg/hm2,密度在231.1万苗/hm2,产量最高达8358.3kg/hm2,此时的经济效益也最大。最理想的产量结构是穗数585.1万/hm2,穗粒数37.9粒,千粒重39.2g,最佳产量的施氮范围255.9~287.3kg/hm2,密度228.5~246.7万苗/hm2.  相似文献   

17.
密植条件下,不同群体结构对半矮秆大豆合丰42号影响较大。⑴随着群体密度增加,单株叶面积、干重、荚数、粒数降低,个体发育变差,倒伏加重;而群体干物重、叶面积系数、荚数、粒数及产量在一定范围内呈增加趋势;⑵合丰42号密植最佳群体结构为45株/m2,盛花期和满粒期叶面积指数分别为4.82和1.70,干物重分别为396.0g/m2和324.0g/m2,单株粒数47.1个,公顷产量为3578.3kg,较垄作对照增产18.3%。  相似文献   

18.
不同化控剂对小麦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宋巍 《种业导刊》2017,(8):13-15
为探讨不同化控剂对小麦产量的影响,试验设6个处理:壮丰安0.75 L/hm~2+水450 kg/hm~2;壮丰安1.5 L/hm~2+水450 kg/hm~2;多效唑750 g/hm~2+水450 kg/hm~2;烯效唑750 g/hm~2+水450 kg/hm~2;烯效唑1 500 g/hm~2+水450 kg/hm~2;对照(CK)(450 kg/hm~2清水作对照)。试验结果表明:不同化控剂均能降低小麦株高,但同时导致小麦产量降低,不同化控剂对小麦产量降低的量不同,其中多效唑对小麦产量的影响最大,产量较对照降低6.51%;同一化控剂不同用量对小麦产量影响也不同。就化控剂壮丰安而言,壮丰安0.75L/hm~2+水450 kg/hm~2的化控方式较壮丰安1.5 L/hm~2+水450 kg/hm~2的化控方式对小麦产量的影响小。就化控剂烯效唑而言,烯效唑750 g/hm~2+水450 kg/hm~2的化控方式较烯效唑1 500 g/hm~2+水450 kg/hm~2的化控方式对小麦产量的影响小。  相似文献   

19.
 密植条件下,不同群体结构对半矮秆大豆合丰42号影响较大。⑴随着群体密度增加,单株叶面积、干重、荚数、粒数降低,个体发育变差,倒伏加重;而群体干物重、叶面积系数、荚数、粒数及产量在一定范围内呈增加趋势;⑵合丰42号密植最佳群体结构为45株/m2,盛花期和满粒期叶面积指数分别为4.82和1.70,干物重分别为396.0g/m2和324.0g/m2,单株粒数47.1个,公顷产量为3578.3kg,较垄作对照增产18.3%。  相似文献   

20.
旨在为福建省菜用大豆育种、生产提供参考。通过对2015年福建省菜用大豆区域试验9个参试品种在福建省不同生态区7个地点试验的表现及产量差异分析,并对有关问题进行了探讨。结果表明:菜用大豆在福建省春播有很好的适应性和广阔的发展前景;参试9个品种春季种植采青日数79.4~88.4d,鲜荚产量8268.45~9190.50kg/hm-2,标准荚产量5942.70~7498.80kg/hm-2,株高23.79~46.89㎝,主茎节数7.0~9.7节,有效分枝数2.8~3.4个,有效荚数19.0~24.4个,荚重48.22~61.00g,鲜百粒重73.39~89.86g,标准荚长×宽5.18~6.07×1.29~1.46,标准荚数280.8~373.7个/kg;根据福建省菜用大豆品种审定标准,推荐‘交大127’、‘闽豆7号’续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