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为了探讨外源蛋白在柞蚕蛹-柞蚕核型多角体病毒(ApNPV)表达系统的表达水平和稳定性,将增强型绿色荧光蛋白(EGFP)基因克隆到柞蚕核型多角体病毒转移表达载体pApM748BE中,获得重组质粒DNA,与ApNPV DNA共转染樗蚕(Phi-losamia cynthiam)培养细胞Pc-01后,用末端稀释法筛选获得重组病毒ApNPV-Δph/egfp+。将该重组病毒感染柞蚕蛹,采用SDS-PAGE和Western blot方法检测EGFP在柞蚕蛹中的表达,结果显示:在柞蚕蛹感染重组病毒ApNPV-Δph/egfp+后6 d,EG-FP就有明显的表达;感染后12~18 d,蛹体液中的EGFP含量保持较高水平,以EGFP标准样品定量分析EGFP在柞蚕蛹体液中的表达水平高于1 mg/mL;感染后30~39 d仍可以检测到蛹体液中EGFP的表达,而且蛋白稳定。研究结果表明,利用柞蚕核型多角体病毒作表达载体,可在柞蚕蛹中高效稳定地表达EGFP,并且EGFP在雌雄蛹间的表达水平无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2.
柞蚕蛹增殖核型多角体病毒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柞蚕蛹增殖核型多角体病毒的研究谢秉泉,周怀民,郑作运(河南省云阳蚕业试验场)在Smith(1983)、前田进(1984)取人干扰素基因分别与苜蓿尺蠖核型多角体病毒DNA(Au-tographacalifornicaNPV-DNA)和家蚕核型多角体病毒...  相似文献   

3.
苜蓿银纹夜蛾核多角体病毒(AcNPV)和家蚕核型多角体病毒(BmNPV)载体表达系统的建立,使数百种外源基因得到高效的表达.该系统的产业化开发如大量培养昆虫细胞,存在成本高、技术难度大等问题.建立柞蚕核型多角体病毒(Antheraea pernyi nuclear polyhedrosis virus ,ApNPV)载体表达系统,是利用柞蚕蛹为宿主进行外源基因表达.我国柞蚕资源丰富,柞蚕的蛹体大,以蛹滞育越冬,能够满足工厂化生产的需求.柞蚕核型多角体病毒有3个不同亚株,本实验研究了ApNPV A株系[简称ApNPV(A)]对不同发育阶段和不同品种的柞蚕蛹的感染性,为利用柞蚕蛹表达外源基因的产业化开发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4.
蓖麻蚕核型多角体病毒(Phcy NPV)是柞蚕核型多角体病毒(Anpe NPV)的变种,不能感染柞蚕。通过病毒基因组GC含量、GC3s含量、有效密码子数、相对同义密码子使用度、密码子偏好参数的计算及ENc-plot分析、中性绘图分析、对应分析等,比较Phcy NPV和Anpe NPV的密码子使用模式。Phcy NPV、Anpe NPV分别只有1个和4个ORF的密码子偏好性较强。与Anpe NPV比较,Phcy NPV少数ORF的GC含量、GC3s含量、有效密码子数量和密码子偏好参数变化较大,但2种病毒ORF组间的GC含量、GC3s含量、有效密码子数和密码子偏好参数均无统计学差异(P=0.135、P=0.189、P=0.192、P=0.200)。2种病毒ORF组间,由同义密码子编码的18种氨基酸的密码子使用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鉴定的17种偏好性密码子也均相同。GC碱基组成是影响2种病毒ORF组密码子使用模式的主要因素,而自然选择对GC碱基组成的影响大于突变压力,但2种病毒间自然选择的影响程度无统计学差异(P=0.770)。Phcy NPV在适应新宿主蓖麻蚕的进化过程中密码子使用模式变化较小,尚不能通过密码子使用模式分析解释杆状病毒在不同宿主间的交叉感染机制。  相似文献   

5.
基因组中的基因和基因密码子组成不同使柞蚕核型多角体病毒(ApNPV)与家蚕核型多角体病毒(BmNPV)间不能交叉感染。通过计算有效密码子数(ENc)、相对同义密码子使用度(RSCU)、GC含量、GC3s含量、密码子适应指数(CAI),比较分析ApNPV和BmNPV同义密码子使用模式差异。ApNPV和BmNPV的密码子偏好性均较弱,但二者的ENc值和GC含量差异显著;除碱基组成外,还存在其它因素影响密码子使用模式,但各影响因素的贡献率均较低,在基于密码子使用频率的对应分析中BmNPV的第1、第2向量轴贡献率均低于ApNPV;ApNPV的基因表达水平与GC含量、GC3s含量以及ENc值极显著相关(r分别为0.418、0.735、-0.628,P=0.000),而BmNPV的基因表达水平只与GC3s含量呈弱相关(r=0.214,P=0.010)。分析结果显示,ApNPV和BmNPV的密码子偏好性虽均较弱,但同义密码使用模式及其影响因素存在差异。  相似文献   

6.
本文应用电子显微镜、离心分离沉淀和不连续的垂直板 SDS-PAGE等生物化学的分析方法和技术,对柞蚕核型多角体病毒(Antheraea pemyi NuclearPolyhedrosis Virus 简称 APNPV)的多角体蛋白、病毒粒子的结构多肽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纯化的多角体形态完整,病毒粒子具有典型的昆虫杆状病毒紫外吸收特征;经 EDTA 和热处理的多角体蛋白仅有一条主带,其分子量为29,500±500d;多角体蛋白的氨基酸组成中富含 Asp 和 Glu,而 His 的含量较低(Cys 和 Met未精确测定);病毒粒子至少有23种结构多肽,其分子量范围在17,000~77,900d之间,其中有5条主要的结构多肽。  相似文献   

7.
为了建立柞蚕核型多角体病毒(Antheraea pernyi nucleopolyhedrovirus,ApNPV)的早期检测技术,采用NCBI提供的BLAST软件在线检索ApNPV特异基因ORF142的序列后设计引物AP1,对ApNPV基因组DNA进行PCR扩增,得到约130 bp的片段,最低检测量为0.5 fg/mL病毒DNA。分别以感染ApNPV的柞蚕幼虫总DNA和ApNPV多角体悬液为模板,相同扩增条件下可扩增出大小一致的一条特异性片段,最低检测量分别为1 fg/mL幼虫总DNA和20~25 PIBs/mL ApNPV多角体。以柞蚕4龄幼虫为材料,人工模拟感染ApNPV后取幼虫血淋巴为检测物可以直接检出ApNPV,当添毒量为2.3×108PIBs/mL时,添毒36 h后即可检出,且病毒感染后的检出时间与添毒浓度呈正相关。采用该方法的检测过程只需3 h,快速而方便。  相似文献   

8.
不同地域柞蚕核型多角体病毒特性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探讨了我国不同地域ApNPV的特征性状。试验表明:(1)不同地域的ApNPV对河南柞蚕、蓖麻蚕的致病性有差异;(2)不同地域ApNPV-DNA经EcoRI酶解,电泳图谱相似;使用salI内切酶酶解时,在琼脂糖电泳图谱中的C、G、O、Q、U和P等片段,不同毒株之间有差异;(3)河南云阳株(HY)病毒粒子多肽由16种蛋白亚基组成;病毒DNA为线形环状结构,周长4.76×10~5,计算DNA的分子量为:91.4×10~6道尔顿。  相似文献   

9.
杆状病毒Bac-to-Bac表达系统由于操作简便等优点,被广泛应用于外源蛋白的表达。利用新构建的家蚕核型多角体病毒Bac-to-Bac系统可溶性表达一个大分子质量的融合蛋白———piwi相关基因编码蛋白PRG-1。为了提高目的蛋白的表达量,对重组病毒感染剂量及产物收获时间进行优化,并利用GST亲和层析纯化融合蛋白。结果表明在家蚕卵巢培养细胞BmN中表达的重组GST-PRG-1是可溶性蛋白;最佳的感染条件是病毒粒子对BmN细胞的感染复数(MOI)=1,并在感染后96 h收获细胞。试验结果表明,新构建的家蚕核型多角体病毒Bac-to-Bac表达系统可用于大分子蛋白的可溶性表达。  相似文献   

10.
11.
为获得柞蚕核型多角体病毒(Antheraea pernyinucleopolyhedrovirus,ApNPV)基因组序列,采用随机克隆方法,建立ApNPV的质粒基因文库,并通过对插入片段进行克隆鉴定和序列分析,获得了编码包涵体衍生型病毒特异囊膜蛋白基因odv-e56。该基因上游具有晚期调控保守序列TTAAG,是一个晚期表达基因,阅读框为1125bp,共编码374个氨基酸。核苷酸和氨基酸同源性比较结果表明:ApNPV的odv-e56基因与黄杉毒蛾多角体病毒(OpNPV)和云杉卷叶蛾核型多角体病毒(CfNPV)的同源性较高,而与松树小叶蜂核型多角体病毒(NlNPV)和松环螺旋多角体病毒(NsNPV)的同源性最低。由此认为,杆状病毒科的odv-e56基因在进化上存在两种进化方式:一类以点突变为主,基因长度变化不明显;另一类突变以小片段的碱基增减为特征。  相似文献   

12.
研究柞蚕幼虫被柞蚕核型多角体病毒(Ap NPV)侵染后,体内主要保护酶活性的变化,有利于了解Ap NPV对柞蚕的致病机制。测定柞蚕4龄幼虫被Ap NPV侵染后血淋巴中几种保护酶的活性,结果表明:柞蚕幼虫被Ap NPV侵染后,其血淋巴中的过氧化物酶(POD)、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逐渐升高,分别在接种后第4和第3天达到最大值0.11 U/(m L·min)、573.97 U/(m L·min),之后又逐渐下降;血淋巴中的过氧化氢酶(CAT)活性则表现出降低-升高-降低的变化趋势,在接种后第5天达到峰值378.44 U/(m L·min)。在柞蚕对Ap NPV侵染的免疫防御过程中,POD、SOD是首先作出应答反应的保护酶,CAT是在前二者之后起作用的保护酶,并且试验组柞蚕幼虫血淋巴中的POD活性始终高于发育同期的对照组幼虫,故推测POD是起主要作用的保护酶。  相似文献   

13.
1983年,美国Smith及Summers首次用苜蓿丫纹夜蛾(Autographa ealifornice)核多角。体病毒(Nucleic polyhedrosis Virus NPV)作载体,通过昆虫细胞培养,表达人的β-干扰素取得成功。1985年日本Maeda(前田)等用家蚕核多角体病毒(BmNPV)作载体,在家蚕幼虫体内表达人的α-干扰素、近年来利用昆虫杆状病毒载体成功地生产近20种外源基因产物,包括白细胞间素-2及3,类胰岛素生长因子,乙型肝炎疫苗及艾滋病病毒gP_(41)蛋白疫苗等。最近,我国储瑞银等用BmNPV载体表达了肝炎病毒的表面抗原。  相似文献   

14.
家蚕核型多角体病毒egt基因在大肠杆菌中的表达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利用PCR技术对已克隆的BmNPVZJ 8株的egt基因5′端非编码区序列进行删除,并将PCR片段克隆到质粒pBacPAK8中,测序结果表明PCR扩增的片段完全正确,接着将经过改造的egt基因克隆于大肠杆菌表达载体pET22b(+)中,在大肠杆菌中高效表达了BmNPVegt基因。同时,对Bm NPVegt基因的密码子使用作了分析。  相似文献   

15.
16.
张洋  薛强  金英  李凤芹  闫伟 《蚕业科学》2017,43(6):957-961
柞蚕脓病是柞蚕生产上的主要病害之一,病原为柞蚕核型多角体病毒(Ap NPV)。建立快速而准确检测蚕体样品中Ap NPV的技术,将有助于对病害的早期诊断及流行病学调查和实施有效的防控措施。以柞蚕核型多角体病毒ORF142基因为靶基因,设计2组特异性环介导等温扩增(LAMP)引物,利用实时荧光PCR技术进行检测分析。结果表明,设计与合成的2组引物均能对柞蚕核型多角体病毒基因组扩增出特异性产物,其中引物组2在63℃开始孵育60 min,反应起始扩增时间为12 min,当反应时间达到40 min时,扩增曲线的最大相对荧光强度(RFU)值达6 000,相对于引物组1具有更好的及时性,可缩短一半反应起始时间。初步建立的Ap NPV实时荧光LAMP检测方法相对于传统PCR方法,检测效率提高4倍左右。  相似文献   

17.
柞蚕卵巢细胞原代培养及对核型多角体病毒的敏感性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对柞蚕卵巢细胞采用原代培养法,经6—7天形成细胞单层。对培养2周以上的细胞单层,进行柞蚕核型多角体病毒的感染试验,经2—3天可见部分细胞核内形成多角体,约半月感染率达60%左右。  相似文献   

18.
镇平柳泉铺山为东西走向,山势平坦,无大石,多碎石及沙土。北坡为蚁场,南坡放养大蚕。多年来发生柞蚕多角体病,危害严重。发病重的年份高达50%,甚至有些年份绝收。2000年受聘作技术指导,发现该蚕区柞蚕核型多角体病发生的特点,采取针对措施,获得了良好的防治效果。经过近5年的实  相似文献   

19.
王林美  范琦  张波  叶博 《北方蚕业》2006,27(1):23-25
本试验用柞蚕核型多角体病毒(Antheraea Pemyi Polyhedrosis Virus简称ApNPV)感染樗蚕蛹精巢细胞系,分别置于0℃,4℃,15℃,20℃,26℃,28℃,30℃,37℃下静止培养,观察细胞病理变化,测定细胞的感染百分率和多角体含量。试验结果表明,不同温度对病毒的感染率及其在细胞中复制有明显的影响。26℃~28℃是柞蚕核型多角体病毒感染樗蚕蛹精巢细胞并形成多角体的最适培养温度,感染率最高,多角体含量也最多。培养温度过低或过高,多角体都不能在细胞内复制。  相似文献   

20.
季平  何家禄 《江苏蚕业》2000,22(4):10-13
人工合成BmNPVZJ-8株的蜕皮甾醇尿苷二磷酸葡萄糖转移酶基因(egt)5’和3’端引物,利用PCR技术从BmN-PVZJ-8株基因组DNA的HindⅢ-D片段中分离出egt基因,将该基因正确克隆到大肠杆菌表达载体pGEX-3X中,在大肠肝菌RB791和TG1中高效表达了egt基因,发现表达产物主要以包涵体形式存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