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2008年12月初,我应广东东莞文化讲坛的邀请进行一次"壶茶共赏、风雅紫砂"文化周末活动.汪寅仙、史俊棠等紫砂工艺名人携带明清及现代名家的紫砂壶160余件,进行为期15天的展示,以推动城市文明的建设和进一步弘扬茶与紫砂文化.  相似文献   

2.
郑毅 《农业考古》2012,(5):81-83
紫砂,最初是因茶而诞生的。文人墨客在浅饮轻酌之中不仅成就了紫砂的精魂,而且也成就了紫砂壶在历史舞台上的流光溢彩;同时,文人的参与也洗却了紫砂的缸瓦土气。从明、清到当代,紫砂与艺人的合作佳话,以及文人在紫砂大师的作品上挥毫泼墨、精雕细琢,不仅提升了紫砂壶的文化品位,而且还传播了中华传统的道德文化和健  相似文献   

3.
程苗根  程超 《农业考古》2006,(2):129-130
紫砂,已有几百年的历史,有着丰富的文化底蕴和艺术沉淀。它雄立于中国乃至世界陶瓷艺术之林而毫无愧色。中国紫砂就其社会性来说,可以分为两大类型:对业内人员而言,是谋生的紫砂;对消费大众而言,是“休闲的紫砂”。这两者的共同参与,相辅相成,造就了紫砂文化,推动了紫砂的繁荣与发展。在繁荣的世界里,在我们现实的生活中,有一种境界,就是“人间有味是清欢”。当灵性与理智的大门开启之后,我们把紫砂与清欢联系在一起,并称之为“紫砂的休闲养性”或者叫做“休闲养性的紫砂”。这似乎是偶然的事情,当我们把玩紫砂壶艺或用紫砂壶泡茶之时,仿佛…  相似文献   

4.
紫砂壶是中华茶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是宜兴地方文化记忆建构的核心符号,但紫砂壶的起源至今仍是一个悬而未决的问题,其争议之大,长期以来一直影响着社会对紫砂壶艺术文化的认识,也困扰了紫砂艺人对自己行业的认知。本文首先科学、清晰地界定出"紫砂壶"定义,然后按照宋、元、明的时间顺序,逐个梳理并剖析紫砂壶各派起源学说的文献史料与实物证据,排除存疑及解读有偏颇的依据,逐步精确起源时间区间,最后提出结论,紫砂壶应起源于明代中期的正德年间。  相似文献   

5.
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吕尧臣及其弟子壶艺风格独特,自成一派。吕派壶艺不仅壶式丰富多彩,而且善于跨界创新,于紫砂壶艺以及紫砂文化的弘扬,做出了重要贡献。  相似文献   

6.
朱郁华 《农业考古》2003,(2):114-118
文人与紫砂壶在门类众多的茶具中最具特色最富文化内涵的莫过于宜兴紫砂茗壶。它不仅具有泡茶的特殊功能 ,更重要的还在于有一定的文化品味 ,是一种耐人寻味的饮茶工具。紫砂茗壶在其制作和发展过程中 ,不断受到同时代文人茶客的干预 ,吐露出浓郁的文化气息 ,并以它独特的文化意蕴倍受历代茶人、文人艺术家、收藏家的殊爱和青睐。紫砂茗壶不轻浮、不媚俗、不眩耀 ,它的气质与文人追求“天然去雕饰”极为相近 ,体现出紫砂壶的冰肌玉骨与文人的默契。反过来 ,文人茶客古雅精致的品味也影响了紫砂壶的艺术风格 ,他们的审美导向促使制造者不断创…  相似文献   

7.
懂得品茶的人都知道 ,宜兴紫砂茶壶最能益显茶的甘香 ,加之其形状设计多样 ,欣赏及实用价值甚高。千百年来 ,紫砂茶壶均是收藏家们的重点收藏对象 ,正在庐九花园公开给予居民欣赏的紫砂茶壶展的展品 ,就是本澳收藏家林志宏穷十多年心血在全国各地收集回来的。走进林志宏的家实在令人惊叹 ,上千件紫砂壶分置厅的四壁红木柜内 ,井然有序 ,由此可见主人对它们的钟爱。年届古稀的林志宏说到紫砂壶便神采飞杨 ,为笔者诉说着一段段关于紫砂壶的故事。紫砂壶是江苏宜兴举世闻名的产品 ,内外不施釉 ,古拙朴实的壶既是实用品 ,又是不可多得的艺术品。…  相似文献   

8.
金沙寺的和尚为“坐禅破睡”,近前都有紫砂壶中茶为伴,这小小的紫砂壶为和尚们早日修得功德圆满,似寺中晨钟暮鼓使人警醒。传说和尚们用的紫砂壶,是明代正德年间,宜兴湖滏金沙寺静智法师的布施。法师平日“闲静有致,时常和做缸瓮的陶工在一起,制壶选紫砂细泥捏成坯胎,用规范成圆形,挖空其中腹,  相似文献   

9.
说到茶具,我国素有所谓“景瓷宜陶”的说法,就是说瓷茶具以景德镇为首,陶茶具以宜兴紫砂为最。这种格局,自明代至今,一直未变。江苏宜兴的紫砂陶问世于明朝,并很快兴盛起来。明人周高超所著《阳羡茗壶录》中说:“近百年中,壶黜银锡及闽豫瓮,而尚宜兴陶。”特别是到了明代中期以后,士大夫饮茶用紫砂更加蔚为风尚。紫砂壶业的兴盛何以如此之快?究其原因主要有两个方面。其一,紫砂壶具有优越的实用功能。紫砂茶壶素胎无釉,胎质细腻,含铁量达9%。据前人总结用紫砂壶作茶具有七大优点:一、用以泡茶,不失原味,并能保持“色香味皆蕴”,使“茶  相似文献   

10.
钱大宇 《农业考古》2002,(2):154-156
紫砂壶由日用陶转化为一种欣赏价值很高的艺术品后 ,便寓含了丰富的文化内涵 ,并使珍藏和审美价值同时并存 ,人们称之为紫砂文化 ,因此紫砂壶与书画一样受人青睐 ,在国内外享有很高声誉。作为珍贵文物传世毕竟是稀有的 ,非人人所拥有 ,但作为具有文化意义的紫砂壶它还有另一种方式与人们接近 ,与人们文化交流 ,从而激起人们的喜爱和珍藏。这种方式在现代社会中与人们的文化艺术哲学和审美情趣也十分融合 ,并具有更广泛的弘扬、传播作用和较大的群众基础。这主要有这样两个领域 :一是作为一种具有历史、文化意义的实体纪念作品 ;一是一种非实…  相似文献   

11.
"曼生壶"是中国紫砂壶艺发展史上的典型代表,它从清朝乾隆时期出现,至今影响深远,其中的数款经典壶型被众多紫砂壶艺家认为是紫砂壶中的"巅峰之作",不断被后人仿制,其主要创制者——陈鸿寿也被誉为"中国紫砂历史上四大高峰时期的领军人"。"情味"一词最先应用于对抒情文学的评价,后来被文艺批评家阐释为一个美学范畴,是对抒情文学审美价值的一种高度概括。本文主要从"曼生壶"的壶型、题材和创作意旨方面进行深入分析,提炼"曼生壶"审美中的情味要素,并总结出"曼生壶"之情味美的具体表现。  相似文献   

12.
紫砂壶杂谭     
在中国茶文化中,对饮具也十分讲究,而为众人熟知的茶壶,则为必备之物。茶壶种类甚多,当推宜兴紫砂壶为上品,朱郁华先生撰写了“典雅的紫砂壶”一文,对宜兴紫砂壶的方方面面作了简述、谈来颇多雅兴,故摘之。 宜兴紫砂茶具是一种历史悠久的文化,如今不少内外有识之士对宜兴紫砂壶进行了研究,古老的紫砂壶工艺的勃兴,导致沉寂已久的中国茶具文化的复苏。 据考证,紫砂壶制作工艺始于北宋,盛于明、清。如明代周高起《阳羡名壶录》载:宜兴(古称“阳羡”)陶茶壶“能发真茶之色、香味”。茶色澄洁,茶味清醇,泡茶不走味,贮茶不变色…  相似文献   

13.
昔日拾荒人,今日陶艺家许四海,一个胖墩墩、福笃笃,脸盘红亮的中年男人,一个极具传奇色彩的紫砂陶艺家。八十年代初,他扔掉上海公用事业学校总务科长的铁饭碗,留职停薪去了陶都宜兴,一团紫泥捏捏弄弄,硬是偷学到了名师的绝活,接着又参与创建宜兴紫砂二厂,以上海人特有的机灵劲与经济头脑帮助一直处于半封闭状态的宜兴紫砂艺人在商海畅游。也是皇天不负苦心人,适逢改革开放的好机遇,中国传统茗具的身价突然飙升,许四海随手制做的紫砂壶卖到好几万元。即使在紫砂壶商品的价值回归的1997年,他为庆贺香港回归而特制的巨型掇只壶在…  相似文献   

14.
紫泥清韵     
我喜欢五彩的紫砂泥 ,喜欢用紫砂泥做的壶 ,紫砂壶具已成了我形影不离的伴侣。我像孩子一样 ,调皮地玩着紫砂 ,贪婪地藏壶、玩壶和制壶。潜移默化中竟在上海的商界选择了经营紫砂这一行。喝茶既满足了我生理上的需要 ,也给我带来了精神上的愉悦。齿颊留香、满口生津的好茶水 ,点点滴滴渗入我的心田 ,让我情发自然地与人交流。我觉得喝茶人虽没有喝红酒人的潇洒 ,也没有喝咖啡人的典雅 ,但永远是最斯文、最从容、最宁静。既然喝茶对人如此有利 ,配一把好壶就更为重要了。于是 ,我选择了紫砂壶。紫砂壶不仅有良好的透气性 ,还泡茶不走味、储茶…  相似文献   

15.
王学铭 《农业考古》2005,(4):103-104,114
“何当脱屣谢时去?壶中别有日月天”是李白暮年写的诗。其中“壶中日月”是指道家生活的仙境。当然这“壶”不是紫砂壶。传说中紫砂壶的问世,是和一个怪异的和尚有关。和尚“引村叟指山中产土之穴”后隐去,村叟发现是“果备五色,灿若披锦”的紫砂泥。紫砂泥的出现,附会在一个怪并和尚身上,把做壶用泥“神”化了。其实紫砂泥是经宜兴陶工祖祖辈辈的长期实践发现的,用“本山土砂”制壶,“能发真茶之色香味”。紫砂泥并非泥土,它是矿体,是一种块状岩石,开采时质坚如岩石,是一种水云母、石英、高岭石类黏土,含较多铁矿物,含铁量高,助燃荆含量低,与陶土相差较大,这些紫砂泥都是夹杂在其他泥土矿中,大约开采1千吨原料,才能得到1吨紫砂泥,开采后,还要用机械和人工反复加工,才可成为制壶用的熟泥。  相似文献   

16.
2008年9月8日至12日贵阳市举办了全国首次斗壶大赛,邀请文化部指定的紫砂文化传承人之一的汪寅仙紫砂工艺大师,宜兴陶瓷协会主席史俊棠、著名茶文化学者、著有《鉴壶》一书的寇丹及江苏其他紫砂高级工艺师共7人,对贵阳市民间收藏的紫砂茶壶逐一进行各人打分海选,原则是按"泥料、造型、技艺、装饰"分别以10分计分.  相似文献   

17.
王学铭 《农业考古》2006,(5):314-314
夏日的淡远怡人的荷风清香已远去,代之而来的“天街月色凉如水”的金秋莅临津门,2006·津门金秋多茶事,请看:“国粹紫砂”精品展第二届国粹紫砂大师精品展,九月一日在天津博物馆开幕。天津市人大副主任陈洪江,中国文联副主席,作家冯骥才,及参展的13位来自陶都宜兴的紫砂艺术家出席开幕式。在开幕式上鲍志强,曹婉芬大师等,向天津博物馆捐赠12件紫砂壶作品,作为天津博物馆的馆藏品,供长期展出。在为期3天的展出中,受到紫砂壶爱好者好评,认为本届精品展的300多件展品既有传统,又有创新,量多质优,品类齐全,看得出是壶艺家们的近期力作。展览的主…  相似文献   

18.
世界上有不少人喜欢品茶;也有不少人喜欢收藏紫砂壶。在中国历史上,还有几位“求壶不求官,干水不干禄”的文人学士,为人乐道并欣欣羡慕。但个中趣味,局外人是不易洞察的。清末解元、清仪阁主人张廷济在他写的一首诗中道破这个底蕴。这四句诗是“一厘香味非寻常,不用花瓷琢红玉。我亦想买阳羡田,再寻时子壶中天。”时子指的就是壶家“妙手”时大彬。出土器物是历史的目击者一部紫砂历史,开卷第一回过去总是从“金沙寺僧”和“龚供春”说起。其实,关于金沙、供春及其试制紫砂器的经过,明万历年间(公元1573年~1619年)的宜兴人吴梅…  相似文献   

19.
在香港茶具文物馆藏品中,有一把举世罕见的宜兴紫砂六瓣圆囊"供春壶",如把壶的底款用特写镜头放大,可见"大明正德八年供春"的刻字赫然在目,其端庄遒劲,工整秀丽的字体,非一般书法家所能及.捐赠此壶的香港罗桂祥博士,曾在他的著作中写到:"供春是士人吴颐山的侍童,作为一位侍童的供春教育水平自然不高,就是工整地写出自己的名字也或许有困难.因此他要请求其主人替他在壶底署款,而后由自己亲手刻上.从此,壶底秀丽的楷书刻款,就成为明代宜兴紫砂壶的特征之一".  相似文献   

20.
舜帝是中华民族道德文明的奠基人。关于他的传说全国甚多。在南方,以湖南永州宁远县九嶷山及其周边以及浙江上虞县百官桥一带为中心,分别形成了两个有名的舜帝传说圈,其传说内容以反映舜与父母、弟妹、妻子、朋友及君臣关系的作品较常见,优秀之作也不少。广为流传的舜帝传说及其文化内涵,既具重要的历史价值,又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