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世界形态改良苗木生产技术发展现状和趋势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从充分发挥林木遗传改良种子的增产潜力出发,综合世界林业生产先进国家在形态改良苗木培育领域的经验,介绍了几项目前在我国可行的,能有效利用种子,培育出以提高根系质量为中心的苗木培育技术。  相似文献   

2.
介绍国内外柚木遗传改良工作的基本情况,分析了柚木原产地及云南引进的柚木种源特点。对红河州引进保存的来自世界柚木分布区8个引种国家126个种源的试验情况进行了评价。依据柚木的生态学特性、发展前景及红河州的自然特点,提出了柚木的改良目标、方向、策略、途径及程序,提出柚木应适地、适树、适种源,因地制宜地加以集约栽培,柚木人工林的经济效益才会最大,才能在适宜栽培范围内得到发展。  相似文献   

3.
在完成森林遗传改良,即提高森林的产量和质量组成的全国纲领中,林木良种繁育向着遗传选种基础转移,具有决定性的意义。所以,林木良种繁育的首要任务是大量得到具有需要遗传特性的林木种子。在林木良种繁育发展的现阶段,它取决于两个最为通用的方法:其一是,通过大量选择优良表现型的树木来营建和形成林木种子区(固定或临时),即这些树木  相似文献   

4.
我国柚木的研究与发展   总被引:15,自引:1,他引:15       下载免费PDF全文
国内在柚木的引种、育苗、造林和遗传改良等方面进行了40多年的探索与研究,并在建立种质资源收集圃、繁殖和栽培实用技术等方面取得了很大成就,本文主要从引种驯化与遗传改良研究、柚木的人工栽培区划、种子处理、育苗和苗木贮藏、速生丰产栽培和经济技术等方面进行了综述,并提出了今后的研究方向,诸如林分结构功能、抗性机理、扦插无性繁殖技术、木材材质及利用率等。  相似文献   

5.
柚木基因资源的特点和我国柚木遗传改良途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论述世界柚木基因资源的特点及其在我国的发展前途和遗传改良途径。柚木基因资源分成三个互不连续的天然分布区,生态背景十分复杂。种内包括种源间的变异多种多样。印度被视为世界柚木的“多变异中心”而受人重视。我国目前拥有的柚木种源,与辽阔的宜林地很不相称,是发展柚木人工林的障碍之一。世界柚木的基因库,可为我国柚木人工林的发展提供丰富的基因资源。为此柚木遗传改良途径应在地理种源试验或类型划分的基础上,进行混合与单株并行选择,并与无性系育种结合起来。  相似文献   

6.
通过对传统林木遗传改良的成就进行概述,分析了基因组研究的发展对传统林木遗传育种的影响,基因组时代的林木遗传改良方法。研究结果表明,传统的林木遗传改良在提高林木生长量和抗性等选育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成果,单一或者几个树种成为一个国家或地区的主要造林树种成为可能;基因组学的发展从基因的水平对认识林木的遗传本质提供了信息,也丰富了传统遗传改良的方法和手段,必将加速林木遗传育种的进程;基因组学只是辅助传统林木遗传育种的工具,不可能替代传统林木遗传改良理论、方法和技术。  相似文献   

7.
我国珍贵树种柚木人工林发展现状、对策与展望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简述了世界柚木资源及人工林发展概况,重点回顾了我国柚木引种历史、人工林发展状况以及柚木遗传改良研究,提出了我国柚木人工林发展存在的技术问题和解决对策,展望了柚木国内外市场和我国柚木人工林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8.
林木遗传改良与我国21世纪林业可持续发展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下载免费PDF全文
概述了我国林木遗传改良的发展和现状,分析了我国林木遗传中存在的问题,阐述了生物技术(基因工程、细胞工程,分子遗传标记)在林木遗传改良研究中的应用,论述了林木遗传改良在我国林业可持续发展所起的重要作用,最后提出了林木遗传改良进程中生物技术发展的重点领域,包括基因构建、高密度遗传图谱构建和QTL定位、材性分子遗传改良和抗逆、抗病虫基因工程育种。  相似文献   

9.
黄永权 《热带林业》1999,27(2):65-73
扼要介绍澳大利亚昆士兰州在近50年间,对南洋杉林木改良的进展及造林情况,其取得的累积遗传增益已从人工林中得到充分体现,第一代种子园种子材积增益13%,第二代增益28%。目前,昆士兰已经着手第二个循环改良育种计划,育种工作已扩展到包括长节南洋杉的遗传改良和种源内的杂交育种。并对广东省南洋衫遗传改良及其造林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10.
一、母树林选择,母树林就是从天然或人工林分中选择优良林分,调查设计,加以标记,留优去劣,加强管理,促进结实,以生产遗传品质得到某种程度改良的种子的林分.又叫种子生产区.也可以用优良树木的种子育苗造林建立.母树林是良种繁育的初级形式.它有以下优点:建成的时间短,投产早,种子起源清楚种子产量高,遗传品质有一定程度的改良,便于经营管理,以及产量予测、种子采收和病虫害防治等工作.据报导用母树林的种子培育的林木,增益5%以上.而且在林木生长的一致性、树形及抗性等方面,其效果也较显著.当前林木种子需要量大,而种子园正在建设的情  相似文献   

11.
中国林木遗传改良研究现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徐刚标 《经济林研究》2003,21(4):120-122
从林木遗传资源发掘与引进、选择育种、杂交育种、无性系育种、遗传资源收集与保存以及现代生物技术、生物信息学在林木遗传改良中应用等7个方面概述了我国林木遗传育种工作的现状,在此基础上,提出新世纪我国林木育种工作的战略重点。  相似文献   

12.
周诚 《江西林业科技》2002,(2):32-33,38
回顾了江西省主要造林树种遗传改良工作,将其划分为针叶树种遗传改良,阔叶树种遗传改良及工业原料原料林定向培育,细胞工程和基因工程在林木育种上的应用3个阶段,对每个阶段的研究工作进行了综述。同时展望了林木育种的发展前景,提出了江西省林木育种工作近一二十年的主要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13.
林木组织培养的现状与展望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正> 一、林木组织培养的意义林木组织培养是将林木的一部分组织或器官从整体中割离下来,在人工无菌环境中进行培养,以达到各种不同目标。人们将林木组织培养作为树木改良的一种手段。用组织培养技术快速繁殖优良个体,是为植树造林提供大量优质苗木的一个好方法。根据印度学者(Gupta等,1980)在柚木(Tectona grandis)组织培养研究中所得的结果看,柚木组培苗的根系比一般插条苗根系要好,这种苗木的根颈处像实生苗一样的没有伤口,因此不易罹病,而柚木的插  相似文献   

14.
文章从引种、种子贮藏与繁殖技术、林木遗传改良、人工林培育、木质产品和非木质产品的利用、病虫害防治等几个方面,总结了国内外非洲桃花心木研究的现状,并对中国发展非洲桃花心木提出了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15.
一、种子园。种子园是用优树或优良无性 系的种条育苗合理配置营造的以生产种子为目的的人工林。由于种子园采取隔离和比较集约的经营措施,可以避免或减少外源传粉,因而能够生产经过改良遗传较为稳定的林木种子,供应造林更新。所以,种子园是林木优良种子的生产基地。而营建种子园是实现林木良种化重要环节之一。  相似文献   

16.
《美国木本植物种子》这是美国农业部林务局木材经营研究处C.S.斯科波遇耶主编的美国造林方面的第一部综合性书籍,也是林木种子方面的一部权威性的参考资料。这本乔灌木种子手册是专门针对从事林木种子工作的林业工作者编写的。1974年出版发行。全书分两篇。第一篇为总论,共七章——种子生物学;种子遗传改良原则;改变了遗传性的种子的生产;花粉处理;果实和种子的收获、处理和贮藏;种子快速萌芽的播前处理;种子试验、销售的管理。第二篇为各论,汇集了187个木本植物属种子  相似文献   

17.
一、良种采集与管理林木种子是育苗造林的基本材料, 选用良种是培育壮苗和林木速生、丰产、优质的重要措施。良种应具备两个基本条件,一是遗传品质优良,二是种子品质优良。遗传品质优良由采种母树遗传而来的,主要表现在所培育的林木具有速生、丰产、  相似文献   

18.
在可持续发展和可持续林业的指导下,首次提出了可持续林木遗传改良的概念、内涵及其基本框架,并探讨了实现可持续林木遗传改良的战略构想。  相似文献   

19.
跨世纪林木高新科技——林木生物工程育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生物技术的发展对林木遗传育种乃至整个林业具有深远意义。本文综述了生物技术(包括基因工程、细胞工程和分子遗传标记)在国内外林木遗传改良研究中的进展及现状,对其发展前景进行了探讨,提出了近期内我国在林木遗传改良中可以开展的有关生物技术的几项研究领域。  相似文献   

20.
林木遗传改良中的分子生物学研究进展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林木作为重要的可再生自然资源,具有良好的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林木遗传改良在森林资源可持续发展中起到关键作用,现代分子生物学技术的迅速发展为之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近年来,林木生物技术研究取得了重要突破,显示出独特的优势和巨大的发展潜力.转基因林木的遗传稳定性在田间试验中得到验证,遗传基因组学和关联遗传学的发展也为进一步深入开展林木遗传改良研究提供了新思路.杨树全基因组测序计划的完成实现了多年生木本植物基因组的首次破译,势必开启林木分子育种的新时代.综述当前林木遗传改良中的分子生物学研究进展,遗传基因组学和关联遗传学策略在林木育种中的应用;并就林木分子生物学研究中亟需解决的问题和应用前景进行讨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