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基于GIS的农地整理三维可视化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农地整理是中国现阶段增加耕地数量与提高耕地质量的手段,也是协调人地关系、缓解人地矛盾的主要措施。该文将GIS与农地整理相结合,探索基于GIS的农地整理三维可视化的新方法。该文采用了系统分析法与实证分析法,并选取湖北省枣阳市熊集镇土地整理备选片为试验区,利用高程点构建农地整理的DEM,对其质量检验后与DOM叠加,构建了农地整理区土地利用现状三维地表景观;该文还论述了农田水利工程、道路工程等内容的三维构建方法,完成试验区工程布局的三维设计。以GIS为代表的空间技术将会提高农地整理规划的工作效率,也便于施工前的可行性论证。  相似文献   

2.
关于中国农地整理中预测性环境影响评价问题   总被引:13,自引:1,他引:13  
农地整理作为中国现阶段土地整理的主要形式,对其进行环境影响评价是必要的。在此背景下,该文对农地整理中环境影响评价进行综合分析,指出了农地整理中环境影响评价现状及存在的问题等,并从景观、土壤、生物多样性、水资源、植被、大气等几个方面,对农地整理存在的潜在环境影响进行了分析,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建立农地整理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农地整理环境影响评价的内涵和方法体系,以期对农地整理中环境影响评价有所借鉴。  相似文献   

3.
可持续农地整理项目规划方法研究   总被引:12,自引:4,他引:12  
我国目前正在全国范围内普遍开展农地整理活动,国家和地方每年投资几百亿元资金进行农地整理。但大多数地区农地整理目标主要是扩大耕地数量,忽视了农地质量的提高。因此,该文从农地可持续利用角度,探讨了可持续农地整理项目规划的内涵,提出了可持续农地整理项目规划的程序、内容和编制原则,并以长泰县雪美洋项目区为例,将农地可持续利用理念融进了项目规划编制过程,编制了规划方案。最后,选用具有代表性的13个指标对项目规划方案的可持续性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按规划要求实施后,项目区的生态环境和农业生产条件有显著的改善,经济收益有明显的提高,公众满意,极大地促进了农地的可持续利用  相似文献   

4.
农地整理项目后效益评价模式的构建   总被引:5,自引:3,他引:5  
农地整理项目后效益的研究是土地整理理论及实践研究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农地整理的实质是增加耕地面积、改善农民生活条件及生态环境,因此,可以把农地整理3大效益的评价转化为对经济产出价值、社会保障价值及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价值的测算.该文在综述了学者有关土地整理效益评价的基础上,建立以货币价值为衡量标准的项目后效益评价模式,并以南京市两项目为例进行实证研究.研究结果表明,该评价模式较为全面,科学地测算农地整理项目带来的价值,所需数据资料较简单,数据量较少,评价结果可以直接做投资效益分析,也可以用于项目之间的后效益对比分析.但同时,该评价模式在对农地整理带来的价值构成方面的考虑并不十分全面,推广应用仍有待进一步改进.  相似文献   

5.
农地整理工程措施的生态可持续性评价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以福建省长泰县雪美洋土地整理区为例,分析了项目区农地整理的工程措施。在此基础上,建立了农地整理工程措施生态可持续性评价的指标体系,并采用分层综合评价法,对项目区农地整理工程措施的生态可持续性进行了评价。  相似文献   

6.
基于农户视角的农地整理项目后期管护绩效评价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从农户视角出发,基于过程和结果两个方面测度农地整理项目后期管护绩效,诊断其关键性障碍因子,以期为政府建立健全农地整理项目管护机制提供决策依据。[方法]运用多层次模糊综合评价模型和障碍度模型。[结果]所调查农地整理项目后期管护绩效水平普遍不高;水网圩田平原工程模式区及岗前平原工程模式区后期管护绩效水平存在差异;农地整理项目后期管护的综合绩效主要受制于过程绩效;过程绩效测度中的管护主体、管护制度、管护资金、管护措施等因素,以及结果绩效测度中的灌溉排水工程与农田防护工程的管护结果对提升综合绩效水平有较大影响。[结论]为提良好的农地整理项目后期管护水平必须明确管护主体,农民自治组织应成为农地整理项目后期管护的首选主体;制定规范的农地整理项目后期管护制度体系,增强日常管护的及时性和有效性;多渠道筹集后期管护资金,调动农户参与的积极性。  相似文献   

7.
不适当的农地整理工程措施对土壤性状、生物多样性、生态系统稳定性有一定的负面影响,它使土壤中速效磷、速效钾、活性有机质下降,土壤微生物数量减少,农田生物栖息地环境退化,而且使农业生态系统的缓冲和补偿能力、抵御灾害能力及适应环境能力下降。该文提出了生态环境保育型农地整理结构、田间道路和河渠沟的模式设计方法。  相似文献   

8.
不适当的农地整理沟渠设计,会导致生物栖息地环境退化,直接影响农田生态系统的稳定性。研究解决农地整理中灌排沟渠的生态化设计技术,协调灌排沟渠的功能性、生态性和经济性,是未来农地整理急需要解决的重要技术环节。该文在系统分析国内外研究的基础上,以福建小湖镇项目区为例,提出了灌排沟渠生态化设计的原则和技术要点。项目区沟渠生态化设计的结果表明,农地整理中沟渠的生态化设计,关键是要把握好缓坡设计、混凝土与块石的结合、造型模板混凝土护岸、生态孔洞设置、深槽、复式断面、半生态混凝土渠道、膨润土防水毯渠道、改良的植生型防渗砌块渠道、动物脱逃斜坡与青蛙保育设计等10个技术环节;沟渠的生态化设计必须兼顾输水效率与生态功能;考虑青蛙等动物的保育,当渠深1.0?m,边坡垂直时,应当设置阶梯式生态板建造动物脱逃斜坡。可持续性评价表明,沟渠生态化设计具有良好的生态、经济和社会可持续性。  相似文献   

9.
中国污染农地整理工程的环境问题及解决途径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随着中国经济日益增长,工业化、城市化规模不断扩大,农地污染已成为中国严重的环境问题之一。据《全国土壤污染状况调查公报》数据,中国部分地区土壤污染较重,耕地土壤环境质量堪忧,工矿业废弃地土壤环境问题突出。利用现行的土地整理技术对污染农地进行整理,势必给大气、水、土壤环境质量带来一定的影响。该文分析了中国现行农地整理技术特点,认为现行的土地整理技术不同于国外先修复后整理的实施流程,对于在中国广泛存在的轻微、轻度污染土地,应用现行污染农地整理时,会引起污染面积扩大、污染类型复杂、污染方式多元化等环境问题。该文以土壤修复技术与土壤整理技术兼容性为出发点,提出通过构建污染农地的整理技术途径有效地解决此类问题。该文强调,所提出的技术体系只适用于轻微、轻度污染农地的整理。中度、重度污染的农地,应先修复,后整理。该文为中国轻微、轻度污染农地整理提供了科学的思路和技术框架。  相似文献   

10.
基层土地开发整理规划及管理系统的设计与实践   总被引:5,自引:2,他引:5       下载免费PDF全文
土地开发整理规划及管理是土地开发整理项目的立项依据和实施保障,其过程涉及大量空间数据的处理,利用GIS技术建立相应的信息系统,对土地开发整理工作的现代化建设有非常重要的意义。该文讨论了利用ESRI的ArcView GIS 8.2软件建立土地开发整理规划及管理信息系统的方法和经验,同时对系统的业务流程、总体结构、功能设计、“数字国土工程”数据的转换应用等进行了分析探讨,并以山东省龙口市的土地开发整理规划及管理为例进行了系统的开发实践。  相似文献   

11.
Arcview在土地整理项目土方量计算中的运用   总被引:26,自引:5,他引:26       下载免费PDF全文
土方量计算是土地整理项目规划设计的重要内容之一,准确快速地计算土方量对开展规划设计、控制总投资及分配资金具有重要意义。该文应用数字高程模型(DEM)原理,对Arcview软件应用于土地整理项目土方量计算进行了探讨,并以河北省南宫市清凉江项目为具体案例介绍了计算的详细步骤。计算结果仅比经专家论证后批复的项目设计土方量大3.45%,说明该方法计算土方量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12.
土地整理项目前期,要求快速高效地计算平整土方量。该文在一般现有地形图等高线与高程点的资料基础上,采用不规则三角网插值的方式进行等值线插值,基于插值后的等值线,采用不规则三角网剖分插值的方式进行数字高程模型的建立,并计算土方量。根据实测数据,数字高程模型精度符合要求,据此进行土方量的计算具有一定的精度,这种方法具有较高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13.
汶川地震受损农用地整理技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该文以汶川为例探寻地震受损农用地整理的思路和方法。通过文献分析法、系统分析和比较研究法,得到如下研究成果:给出了地震受损农用地的定义,依据地震受损农地现场调查资料,分析汶川地震农用地受损特点、农用地受损原因,提出了适合于汶川地震灾区农用地的整理方案,并对地震受损农用地整理方案中遇到的一些关键性技术问题进行了阐述。  相似文献   

14.
土地平整中设计高程的确定和土方量计算是土地整理项目规划设计的重要内容之一,对开展规划设计、控制总投资及分配资金具有重要意义。该文以数字高程模型为基础,充分发挥遗传算法的全局优化能力,应用遗传算法来进行土地平整设计高程的确定和土方量计算;通过对水平的、有一定坡度的和调入一定土方量这三种平整情况的计算结果,证明该研究方法是有效和可行的。  相似文献   

15.
中国黑钙土地区土地整理方法探讨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黑钙十具有较高肥力,但十地利用方式与自然条件(坡度、气候等)的限制会使黑钙土地区存在一定程度的土壤侵蚀与退化,通过土地整理增强其水土保持能力与耕地生产力.该文将GIS与遥感影像引入土地整理,根据研究区土壤特性与地理要素,通过运用GIS软件并结合模拟分析方法,探讨适宜于黑钙土地区耕地整理中田、水、路、林的设计方法.研究结果:黑钙土地区土地平整应依据实际生产方式与土壤特性采取修改局部地形面方法;农田水利设施需采用喷灌系统进行节水灌溉;田间道路设计须根据实地条件与生产方式最人限度节约耕地;营造防护林以减缓有害风;注重培肥地力、改变耕作方式以改良土壤.研究结论:黑钙土地区耕地整理应针对侵蚀区域进行局部平整,避免大规模表土搬运与平整,同时采用喷灌设施,改善生态环境,并注重土壤改良,保持黑钙土肥力.  相似文献   

16.
土地整治过程中农田防护林的生态景观设计   总被引:11,自引:10,他引:11  
如何快速有效地提高农田防护林的生态景观效益是土地整治绿色基础建设中亟待探讨的命题。该文在野外实地调查的基础上,定量计算了现有防护林带的疏透度、有效防护距离和占地面积,并基于农田防护林生态化建设标准,分析了现有林带乔灌木结构配置、林带间距以及林带宽度的合理性,且对不合理的林带结构进行了生态化设计。同时,定性分析了项目区现有防护林带的优势景观空间、景观节点、重要景观轴线和功能区的景观建设需求。最后,结合生态化和景观化两个过程进行了防护林带空间结构和植物景观配置的综合设计。结果表明,综合了生态化和景观化的土地整治农田防护林设计,提高了项目区林带生态和景观结构的合理性。该研究为实现快速化农田防护林生态景观设计提供方法。  相似文献   

17.
基于县域尺度的中国土地整治新增耕地空间差异分析   总被引:4,自引:7,他引:4  
为探索中国土地整治新增耕地在数量及来源上的空间分布特征,利用2006-2012年土地整治项目信息,基于县域尺度,采用空间自相关方法,对近年来中国土地整治新增耕地数量及来源结构的空间差异进行分析,结合自然资源条件、经济发展水平、土地利用政策等分析了差异产生的原因,得到以下研究结论:在空间分布上,土地整治新增耕地总体呈现东部高于西部、经济发达区高于欠发达区、粮食主产区高于非粮食主产区、平原地区高于山地丘陵区;在空间关联性上,县域尺度下新增耕地在空间分布上存在较为显著的空间正相关性,东部沿海经济发达区、土地开发重点区为新增耕地高-高集聚区,中、西部欠发达、自然资源条件较差及后备资源有限的地区为新增耕地低-低集聚区;在新增耕地来源结构上,具有显著的区域及省际间差异。东部发达地区主要以整理和复垦来源为主,北方地区的新增耕地多由土地开发和整理获得,中部地区来源复杂,四川、重庆以整理来源居多,陕西中部、湖北大部多为整理、复垦类型;南方广东、广西、贵州、湖南、江西多为开发类型。经济水平及资源条件相似的广东与浙江、辽宁与吉林等省份之间具有明显的省际差异。该研究结果为相关宏观决策提供数据参考。  相似文献   

18.
针对传统聚类算法易陷入局部最优、不兼顾地理空间的问题,该研究以湖南省怀化市为例,从生态敏感性、用地适宜性与整治迫切性3个维度建立分区评价指标体系,应用一种基于混合距离,同时具有聚类方案质量识别功能的两级选择性聚类集成方法对怀化市农用地整治进行时空配置。通过聚类运算,将怀化市300个聚类单元划分为:近期重点整治区、近期适度整治区、中期重点整治区、中期适度整治区和远期限制整治区5个类型,面积比例分别为9.05%、30.48%、22.58%、7.33%、30.56%,符合怀化现状条件;相较于传统聚类方法,两级选择性聚类集成方法具有聚类质量识别与兼顾地理空间的优势,且更适用聚类单元较多、属性空间复杂的情况。研究结果在客观上为未来土地整治工作与聚类方法的创新提供了可供借鉴的思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