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选用表现较好的9个普甜玉米(Zea mays.L.saccharata Sturt)自交系作测验种,用新选育的10个普甜玉米自交系作待测系,采用NCⅡ交配设计和相关分析的方法,对待测系的配合力测定中测验中最少数目进行研究。结果表明:若对测验种加以筛选,被筛选出的测验种只有其中一个,就能较准确地测定待测系的产量GCA(一般配合力);若对测验种不加筛选,则能够较准确地测定待测系的产量GCA的最少测验种数目为3个。对8个农艺性状进行测验种测定效果评价时,株高、生育期、穗重、穗粗、行粒数及千粒重对测验种的选择不太严格;而秃尖长对测验种的选择较严格。 相似文献
2.
选用 9个普甜玉米 (ZeamaysL saccharataSturt)自交系作测验种 ,用新选育的 10个普甜玉米自交系作待测系 ,采用NCⅡ交配设计和相关分析的方法 ,对待测系的配合力测定中测验种最少数目进行研究。结果表明 :若对测验种加以筛选 ,被筛选出的测验种只用其中一个 ,就能较准确地测定待测系的产量一般配合力 (GCA) ;若对测验种不加筛选 ,则能够准确地测定待测系产量GCA的最少测验种数目为 3个。对 8个农艺性状进行测验种测定效果评价时 ,株高、生育期、穗重、穗长、穗粗、行粒数及千粒重对测验种的选择不太严格 ;而秃尖长对测验种的选择严格 相似文献
3.
选用表现较好的9个普甜玉米(Zea mays L. saccharata Sturt)自交系作测验种,用新选育的10个普甜玉米自交系作待测系,采用NCⅡ交配设计,对待测系配合力测定中的测验种进行筛选。结果表明:甜玉米自交系可筛选出用于测定甜玉米待测系的产量及农艺性状一般配合力的测验种;株高对测验种的选择不严格,而穗重、穗长、穗粗、行粒数、千粒重、生育期及秃尖长对测验种的选择较严格。 相似文献
4.
5.
6.
7.
以3份来源于同一基础材料的玉米自交系J216-12642、J216-12622和J216-13FA14为被测系,以1256-1131、3568-2114和PH6WC为测验种,配制成9个杂交组合,对出籽率、百粒重、穗长、穗粗、穗行数、行粒数、产量等7个性状就配合力进行分析。结果表明:3份姊妹自交系在产量、穗长和穗粗上差异达到显著水平,在穗行数、行粒数、出籽率和百粒重上差异不显著;3个姊妹自交系中,J216-12622是产量一般,但配合力最高、穗部性状表现较好的自交系;组合J216-13FA14×PH6WC具有较强的杂交优势和综合表现。本研究可为选择新自交系、选育出优良玉米新品种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8.
9.
不同类型测验种测定玉米育种材料配合力效果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研究采用NCⅡ遗传交配设计,对四种类型测验种(自交系及其相应的单交种、双交种和综合品种)评价玉米自交系产量配合力的效果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自交系或单交种测验种与待测系之间存在显著的交互作用,几个自交系或相应单交种的分别测交结果不尽一致;多个自交系或单交种的测交平均值与其相应的双交种测验种的分别测交结果趋势大致相同.而且与待测系的一般配合力变化趋势相吻合.因此单个双交种可以准确地反映待测系的一般配合力效应.同时测验种自身的一般配合力高低对其测交结果的可靠性没有显著影响,故选用多个高配合力的自交系或其组成的测验双交种来评价玉米自交系配合力的方法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明18个遗传背景不同的玉米自交系在农艺、产量性状方面的配合力,为该地骨干自交系的改良与玉米杂交种选育提供指导。[方法]选用骨干自交系绵714、绵723及18599为测验种,采用不完全双列杂交设计,对18个玉米自交系的配合力、杂种优势及主要性状遗传参数进行分析。[结果]配合力分析结果表明,自交系渝9573、1074在单株产量、穗行数、行粒数等产量性状上具有较高的一般配合力,自交系S273与测验种绵723的单株产量特殊配合力最高。[结论]自交系渝9573、1074在产量性状方面表现出较好的一般配合力,具有较好的育种利用潜力,自交系S273在产量方面与绵723有较强杂种优势,可作为未来高产杂交种的选配模式。 相似文献
11.
酸性土壤铝毒是限制作物生产的主要因子之一,通过育种选育耐酸、耐铝的甜玉米(Zea mays L.)自交系是解决酸性土壤铝毒问题的有效途径之一,而确定耐酸铝的鉴定标准并筛选出耐性材料对耐铝毒育种有重要意义。试验采用营养液培养法,选取5个田间长势存在差异的甜玉米自交系对铝耐性进行鉴定,设0、0.1、0.2、0.3、0.4 mmol/L共5个Al3+浓度处理,分别于处理7、10、14 d后考察茎叶及根的鲜重和干重。结果表明,随处理浓度升高,甜玉米茎叶和根的生长均减慢,处理7和10 d的铝耐性鉴定结果相对一致,G107和G139表现为铝耐性最强,G118和G151对铝的耐性处于中间水平,G79对铝的耐受性最差。处理14 d后考察不同处理Al3+浓度下的过氧化物酶(POD)、过氧化氢酶(CAT)和超氧化物歧化酶(SOD)的活性发现,3种酶的活性在较低浓度下都有上升,之后随胁迫浓度的增大,3种酶的活性又均有所下降。 相似文献
12.
13.
14.
以广东省农科院作物研究所的165份甜玉米自交系作为试验材料,在人工气候箱中4℃低温处理7 d后正常发芽,发芽7 d后调查发芽率、胚根长度,并计算活力指数、相对活力指数、相对发芽率等指标。结果表明,低温处理后大部分材料的发芽率和胚根长度降低,但有25份材料的相对发芽率≥100%,52份材料的相对活力指数≥100%,结合这两个因素有24份材料的相对发芽率和相对活力指数均≥100%,其中又有9份材料的正常发芽率≥90%,这9份材料耐寒性较强。同时,筛选出一批低温敏感型的自交系,为甜玉米的耐寒性育种和遗传机理研究提供了优异种质资源。 相似文献
15.
利用41对玉米SSR引物对49份美国玉米自交系和7份西南区骨干自交系进行遗传多样性分析,共检测出169个等位基因有变异位点,每对引物检测到等位基因2~10个,平均4.12个;每对SSR引物的多态信息量(PIC值)变化范围为0.299~0.885,平均值为0.652。按UPGMA方法对供试自交系进行聚类,以遗传距离0.572为基准,可将供试材料划分为七类。56份自交系的SSR标记聚类分析表明,78%的美国自交系与西南区常用自交系之间也存在着较大的遗传差异,被单独聚为四类,而22%美国玉米自交系与西南区玉米自交系具有一定的同源性,被聚在第Ⅰ、Ⅳ和Ⅵ类。通过美国玉米种质和西南区应用种质的SSR标记分析,为加强西南区玉米育种材料的改良、创新和利用,以及品种选育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6.
玉米自交系耐低磷特性鉴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温室内盆栽法鉴定63 份玉米自交系的耐低磷特性。以相对值表示性状的耐低磷特性,以综合指数
表示自交系的整体耐低磷能力,用群体逐级分类法划分耐性级别。结果表明,低磷胁迫严重影响玉米苗期长势,低磷
胁迫下自交系的相对存活叶、相对株高、相对茎粗、相对根干重与相对茎叶干重极显著正相关,可以作为评价玉米苗
期耐低磷特性的相关指标;耐性分级发现,3(11629-2)、6(11583-1)、8(11527-3)、26(11542-2)、34(11511-1)、35(178)、41
(537)、51(18599 白)、52(CML94)和53(18599 红) 10 份自交系高耐(HT)低磷,15(11492-1)、21(11455-1)、22(11578-4)、23
(11571-1)、24(11546-1)、29(11523-2)、36(48-2)、43(CML206)、57(chang7-2)和61(ES40) 10 份自交系对低磷胁迫高度敏
感(HS),其余材料表现为耐(T)、敏感(S)或中度敏感(MS)。 相似文献
17.
18.
应用玉米粗缩病病情严重度分级标准,对已知抗性水平的抗病、中抗和感病自交系材料逐株进行病情严重度分级调查。采集不同级别病株的玉米新叶,用间接酶联免疫吸附法(Indirect enzyme-linked immunosorbentassay,ID-ELISA)检测病株叶片中水稻黑条矮缩病毒(Rice black-streaked dwarf fijivirus,RBSDV)。采用SPSS软件对O.D405光密度值进行差异显著性分析。结果显示:同一抗性水平、不同级别的玉米自交系病株叶片内的RBSDV浓度差异显著(F=237.499,P<0.01),且随病株病级加大,病毒浓度升高;而相同病级的抗病、感病和中抗玉米自交系叶片内的RBSDV浓度无显著差异(F=0.775,P=0.598);抗病自交系病株叶片中的病毒总浓度显著低于感病自交系材料。试验结果表明:玉米粗缩病病株叶片内的病毒浓度与生物学症状呈正相关,病情越重,病毒浓度越高。RBSDV一旦侵入寄主,在抗病、感病和中抗的自交系植株体内均可增殖,并运转到新生叶片。此结论为从分子水平上进一步揭示玉米抗粗缩病的机理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9.
20.
甜玉米自交系空间诱变效应及变异系育种潜力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甜玉米自交系日超经育种卫星搭载,返回地面后进行3造的种植观察,发现1个突变株,其株高明显增加、穗位变高、果穗变大变粗、花粉量变大,而株叶形态、果穗形状、籽粒色泽、食用品质等其他性状保持稳定,对该变异株连续5代自交和穗选,获10个变异系。以10个变异系为被测系,4个甜玉米骨干系HZ3、265OR1、N16及C5-1为测验种,采用不完全双列杂交设计,对变异系产量及相关性状、株高及穗位高等进行配合力分析和自身表现评价,结果发现:717、725、726及730 4个变异系具有较好的产量及相关性状配合力,且自身表现出生长势强、食用品质优、抗逆性强等优点,具有较大的育种潜力。从其所配组合中筛选出730×N16、717×C5-1两个苗头组合,每667 m2产量分别为1 238、1 072 kg,食用品质评分分别为90.2和88.5分,均显著优于对照种粤甜16号。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