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穗部性状是产量的主要构成因子,以玉米杂交种的双亲为"中心",分别对其穗部表型性状不足进行改良,并解析玉米杂交种遗传改良效应;为玉米杂交种的改良提供理论支撑。【方法】利用配子选择法将优良玉米杂交种鄂玉10号、黔兴201、雅玉889、顺单6号和自交系Ph6wc分别导入QB506得458份改良系,从中选择15份;同时,将优良自交系T32、QB572、QB576和QB48分别导入QR273得367份改良系,从中选择27份;2014年,在3个地点(德江、贵阳和罗平)对100个杂交组合进行表型鉴定,调查8个穗部性状。【结果】联合方差分析表明:试点内区组间的方差均达显著或极显著水平。组合间的方差在P=0.01水平均达极显著。玉米QR273改良系的果穗表型性状差异显著性、变异系数分析表明:不同供体间的同一性状的表型变异系数呈不规则波动式变化;不同供体大多数性状的表型变异系数变化幅度小;同时,在QB506改良系上:PH6WC比其他4个供体在穗部性状改良效果明显,变异系数变化幅度大;正确的供体选择对改良优良自交系(受体)的遗传特性十分重要。3点平均产量超过对照10%以上的有26个组合,均由QR273(金玉506母本)的供体QB576与T32,(父本)QB506的供体PH6WC、黔兴201与鄂玉10号提供。【结论】基于杂种优势群内组群的玉米自交系改良,适宜地选择强度下,正确的选择供体能较好地剔除受体的缺点,同时,保持自交系(受体)的遗传特性的优点。  相似文献   

2.
玉米群体改良与常规育种相结合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在玉米群体改良的同时,结合进行玉米自交系和杂交种的早期选育,以一般配合力和特殊配合力等遗传参数作为自交系和杂交种选育的依据,将玉米群体改良和常规育种紧密结合,加快育种进程和提高群体改良的利用价值。  相似文献   

3.
山东省审定高产玉米杂交种主要性状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2004-2007年山东省玉米区域试验资料,对通过审定高产玉米杂交种的农艺性状、抗病性和品质等性状进行了综合分析。提出今后高产玉米育种应注意穗长和千粒重的遗传改良以及抗青枯病的选择。  相似文献   

4.
采用NCⅡ设计,在6万株/hm2密度下,由5个美国种质的遗传改良系与旅大红骨群自交系配制25个玉米杂交组合,对其单株产量的杂种优势和穗部性状的配合力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J1218的单株产量一般配合力高,组配出4个高产组合,是改良成功的自交系.J1405和J1207单株产量的一般配合力较低,但各组配出1个高产组合,具有一定的利用价值.改良系×旅大红骨模式杂交种中有3个组合的产量比对照“郑单958”高10%以上,生育期均长于对照,说明该模式在高产密植型杂交种选育中具有较大应用潜力.在实际育种中PA种质可对美国玉米种质进行遗传改良.  相似文献   

5.
玉米温热杂交种光周期敏感相关性状的遗传模型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分析玉米温热杂交种的光周期敏感特性及相关性状的遗传模型。【方法】以9份北方温带选系和8份含热带、亚热带种质的南方选系,按NCⅡ设计组配72个温热杂交种,分别在北京和雅安进行田间试验。【结果】供试温热杂交种总体均表现出较强的光周期敏感性,ASI等10个性状为温热杂交种光周期敏感性相关性状。其遗传模型大多数符合加性-显性遗传模型,少数属于加性-显性-上位性遗传模型;多数性状以加性效应为主,非加性效应为辅,随着日照变长,加性效应的主导地位更加突出。【结论】将热带、亚热带玉米种质利用于温带玉米遗传改良及育种时,应注重相关性状的加性基因效应。  相似文献   

6.
玉米杂交种丹玉39是当前辽宁玉米生产的主栽品种和区试对照种,为评估其在不同地区的遗传变异度,本试验收集了辽宁主产地丹玉39及其亲本共45份材料,利用SSR标记对其进行检测。结果表明:母本C8605—2遗传一致性较高,而父本丹598和杂交种存在一定程度的变异现象,自然变异、天然异交和人为改良可能是导致丹玉39及其亲本遗传变异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7.
以1998—2007年重庆市山区玉米区域试验资料为研究对象,估算了重庆不同对照时代玉米杂交种籽粒产量的遗传增益,并对影响杂交种籽粒产量的相关农艺性状的改良趋势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在重庆直辖以来的11年时间里,通过增加结实率、提高穗行数和行粒数以及适当增加生物产量,渝单8号时代(2006—2007年)杂交种籽粒产量在雅玉2号时代(1998—2005年)基础上的遗传增益为19.39%,在影响籽粒产量的相关性状中,秃尖、穗行数、行粒数、株高的改良效果最明显,穗长、千粒重和出籽率的改良效果相对较差。  相似文献   

8.
四川部分玉米强优势组合及其亲本自交系的RAPD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以四川大面积推广的 8个杂交种及其亲本自交系为材料 ,利用RAPD分子标记技术进行遗传差异分析 ,结果表明 :①利用RAPD分子标记技术可以从分子水平上检测出玉米自交系的遗传多样性 ;②根据聚类分析 ,可将 15个自交系分为热带改良群体、改良Reid群、M 0 17亚群和自 330亚群 4类 ,分类结果与真实系谱基本一致 ;③可将 8个杂交种分为 4个杂优模式 ,即改良Reid群× 330亚群、自 330亚群×M 0 17亚群、改良Reid群×Mo17亚群和苏湾群体×改良Reid群。  相似文献   

9.
高海拔地区玉米杂交制种高产栽培技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玉米杂交种是各种作物遗传改良作用最明显,即杂交普及率最高的杂交种。研究如何提高玉米杂交种制种质量和单产,尤其是高海拔地区玉米杂交制种能否获得最高效益,已成为种子生产基地的重要研究课题。  相似文献   

10.
研究了国内 80年代和 70年代玉米生产上应用的主要自交系的性状表现 ,利用 6× 13不完全双列杂交模式分析了各性状的一般配合力 (GCA)。结果表明 ,近代玉米自交系自身的籽粒产量、生物学产量、单株叶面积和株型得到了显著改良 ;其余多数穗部性状和叶片功能期也有一定改良。与此同时 ,籽粒产量、生物学产量、单株叶面积等性状的 GCA显著提高 ;部分果穗性状的 GCA有所增加 ,但行粒数、百粒重和雄穗的 GCA降低。部分性状及其 GCA的遗传改良进展对提高近代玉米杂交种的产量潜力、降低种子生产成本都有重要作用。分析认为 ,当前玉米自交系遗传改良在拓宽群体遗传基础的前提下 ,应致力于多性状的协调发展或同步改良以及自交系自身结实性的改良。  相似文献   

11.
张丹  邹洪军  陈志斌 《安徽农业科学》2012,40(21):10806-10807,10839
[目的]分析不同杂优组合玉米(Zea mays L.)杂交种产量及其与产量构成因素的关系,以提高育种效率。[方法]以辽宁省常用的来源不同的10个玉米自交系及其组配的7个杂交种为试材,采用方差分析、相关分析、回归分析和通径分析等分析方法,探讨不同杂优组合杂交种产量差异、产量杂种优势表现及影响产量的各构成因素。[结果]杂交种间产量差异不显著,自交系间产量差异极显著,母本自交系的产量都比父本产量高,说明杂交种的产量产生优势受到亲本组合方式的影响;改良玉米杂交种产量性状进而提高玉米产量,应当侧重于协调增加行粒数和穗行数,提高百粒重,这3个性状的选择,有利于F1代产量优势的发挥;使F1代发挥产量优势应根据各杂优群自交系的组配特点选用不同杂优组合。[结论]该研究可为引进新的玉米种质、扩增玉米种质来源、更好地选育玉米杂交种以及更加完善地利用杂种优势模式奠定坚实的基础,对提高玉米育种的预见性起到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12.
Reid类群在吉林省玉米育种和生产中的应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eidYellowDent类群是吉林省玉米育种和生产中最主要类群之一 ,它具有遗传基础丰富、配合力高、株型紧凑、经济性状好等特点。 80年代末引入我省后 ,其类群的品种数量和种植面积迅速增加。通过对Reid类群的分析 ,阐述了该类群在吉林省的玉米种质扩增和杂交种更新上起的重要作用 ,并对吉林省玉米种质改良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13.
高油玉米产量性状遗传变异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较为系统地研究了高油玉米杂交种单株性状的遗传变异幅度、遗传力、遗传进度等遗传参数。结果表明,高油玉米遗传改良的效果取决于性状的遗传变异幅度和性状遗传力的大小。就本试验所涉及的基因型而言,百粒重、轴重、行粒数、单穗重、单穗粒重的遗传改良潜力很大,宜直接进行选择。在育种实践中应积极拓宽性状的遗传变异,提高性状的遗传力,以期达到理想的选择效果。  相似文献   

14.
中国玉米杂交种的种质基础   总被引:200,自引:13,他引:200  
对1978—1987年中国主要玉米杂交种生产和1984—1988年全国大区区域试验的资料的分析表明:我国玉米杂交种生产已完全进入单交种时代,国内系×国外系的杂交种面积增加较多,1987年已达到百万亩以上杂交种总面积的65.68%。玉米杂交种的亲本系利用更趋集中,1987年自330、黄早四和Mo17的面积已分别占百万亩以上杂交种总面积的11.43%、14.61%和28.29%,我国玉米种质基础更趋狭窄。我国玉米新自交系的主要来源是单交组合(42.3%),综合种或群体(13.4%),地方品种(12.6%)和回交(10.6%)。近几年由于育成了一批新系和新杂交种,产量育种水平有所提高。  相似文献   

15.
本文通过统计分析和数据处理测定了25个玉米自交系间遗传距离,并聚成7类。通过遗传距离的测定和分析现有推广的杂交种亲本之间的遗传距离都大于类内平均距离,因此,类群间差异较大遗传距离较大的自交系做为杂交组合的亲本为好。以自交系间表现型和地理起源的差异不能代替遗传距离上的差异。遗传距离的分析,对自交系的选育、改良群体、选配杂交组合可提供科学依据,所以遗传距离是重要的遗传参数。  相似文献   

16.
对 1990~ 1999年山东省主要推广玉米杂交种的种质基础、杂种优势群、杂交优势模式以及种质改良创新研究进行分析。结果表明 :生产用玉米杂交种种质基本上由Reid、唐四平头、外杂选、Lan 和旅大红骨 5大核心种质类群组成 ,种质基础更趋狭窄。有 6种杂交优势利用模式 ,但目前利用最多的有Reid×外杂选、Reid×旅大红骨和Reid×唐四平头 3种模式。我省玉米种质的改良和创新研究取得了显著成效  相似文献   

17.
选育玉米自交系所用的基础材料大致有三种:自由授粉群体(地方品种)、各种杂交种和改良群体。在五十年代到七十年代,我省玉米育种工作者都曾用地方品种大量分离过自交系,但育成的自交系不是配合力不高就是农艺性状欠佳,所以用于生产的不多。到八十年代,我省已普及玉米杂交种,地方品种在生产上已不多见。由于种植保存有一定难度,育种单位也不轻易地大规模使用。七十年代末期,我省一些单位着手群体改良工作,但因工作刚开始,改良群体尚需多轮的努力。所以,目前多数单位乐意用杂交种作为分离自交系的基础材料,即二环系选育,其  相似文献   

18.
四川攀西山区玉米地方种质的改良创新及利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玉米种质遗传基础相对狭窄,可供利用的种质资源比较贫乏,这必然导致发生遗传脆弱性的威胁。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由少数自交系和杂交种控制全国大面积玉米生产的危险局面一直没有大的改变。切实保护现有地方玉米种质资源的遗传多样性,努力推进地方种质改造创新是当前育种工作的一个重点。对四川攀西山区玉米地方种质资源概况、种质资源改良创新和地方种质资源利用途径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19.
对提高玉米自交系选育效果的浅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杂种优势的应用是本世纪以来玉米生产上的重大革命,它使玉米产量大幅度的增加,玉米杂交种的增产效果是公认的。Cardwell(1982)研究认为美国遗传改良在玉米增产诸因素中占23.1%。李竞雄(1990)认为,我国无法精确估算玉米杂交种的遗传增益,只有它的产量增益数据,通常则以30~40%作为诸种增产因素中杂交种所占的比重。建国以来,我国玉米育种取得了巨大成绩,但近年来,由于育种工作水平所限,新育成的杂交种的产量潜力和其他性状并无显著的突破,很难适应生产发展的要求,致使我国玉米育种处于“爬坡”状态。如何尽快解决当前的“爬坡”问题,这在玉米育种理论和实践上都有极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20.
为明确玉米DH系选择和杂交组合鉴定穗性状的权重,为玉米遗传育种工作提供参考,以 79份改良15D969育成DH系(NSS)和3份骨干系(PH6WC、PH2VK、PH6JM,SS)进行NCⅡ遗传交配设计,对GCA和SCA相对效应值进行因子分析。结果表明,穗粒重为DH系选择和杂交组合鉴定的首要因素。实际育种操作中,DH系田间选择应侧重果穗要长、适宜穗行数(≥14)、高粒穗比,从而实现最大穗粒重目标;杂交种田间鉴定应侧重高粒穗比、百粒重要大、果穗要长,从而确保最大穗粒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