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正> 我县蚕业的现有基础和条件。一是蚕业发展总体已形成一定规模,但集中产区与分散产区并存,高产与低产并存,总体科技水平尚处于落后状态。占80%左右的养蚕户季养蚕在1张以下,管理、设备、技术相对落后,产量不稳是构成全县养蚕总体水平低的主要原  相似文献   

2.
彭文学 《四川蚕业》2009,37(2):47-47,57
<正>北川县是四川省优质蚕茧优势产区。"5.12"大地震使我县蚕业生产遭受了重创,桑树被掩埋、淹没,蚕房、蚕茧站、蚕种催青室倒塌损毁,蚕具、收烘设备损坏,生产陷入困境,9.24大洪水使蚕业生产恢复更加困难。但是,为了保护我县宝贵的优质蚕  相似文献   

3.
<正> 我县近年来,由潼射镇成人教育专干贾映松同志和镇干部陈天异同志,负责组建的一支民间养蚕科技承包队,深入到养蚕户开展科技兴蚕活动,对实现蚕茧生产“三提高”(单产、质量、效益),推进“三高”蚕业的发展,起到了立竿见影的作用,收到了明显的效果,  相似文献   

4.
<正> 四川省是全国最大也是最有发展潜力的重点蚕丝产区,但是多年来与江苏、浙江、山东等省相比,由于规模分散,栽桑养蚕技术难于贯彻落实,造成桑树产叶量低,养蚕单产低,蚕茧质量差,蚕业基础不稳,严重制约了四川蚕业的发展。 四川省蚕业生产能否持续、稳定、健康发展,取决于桑树基础建设水平的高低和生产优质蚕茧的技术水平,桑树基础不稳定,没有一定的规模,没有一的效益,将阻碍四川蚕业  相似文献   

5.
浅谈提高家蚕茧质的关键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蚕业是我国农村的传统副业,蚕业收入在农业收人中占有一定比例。它是种植业(栽桑)与养殖业(养蚕)相结合的生产,栽桑要依赖于养蚕才能产生经济效益,养蚕要依赖栽桑提供量足、质优的桑叶,才能生产出优质高产的蚕茧。蚕茧质量的好坏,关系到蚕农的收入和市场竞争力。而蚕茧质量  相似文献   

6.
刘梅 《四川蚕业》2018,(3):49-52
正近年来,由于农村的大量青壮年劳动力外出务工,导致农村劳动力缺乏,出现了大量的桑园丢荒、桑树被挖,养蚕户减少。最后坚持下来的很多养蚕户就逐渐形成为养蚕大户。有些蚕农通过流转土地,实行规模经营、从而形成蚕业农场,并由此使全县形成新的养蚕格局。大棚省力化蚕台养大蚕技术是目前蚕桑生产中大力推广的一种新型养蚕模式。它以省工、省力、高效、优质等特点而深受广大蚕农的喜欢。自2000年以来,荣县蚕桑站开始在过水、乐德  相似文献   

7.
郭进  李洪 《蚕学通讯》2014,(1):45-47
正蚕病防治是蚕茧丰产高产的关键措施之一。目前不少蚕农在蚕病防治工作中存在认识误区和操作错误,不能把握蚕病防治关键,往往花了冤枉钱、多费了力,却发挥不了良好的效果,造成蚕病屡屡发生,损失严重。因此,如何有效地控制蚕病危害仍是夺取蚕茧优质高产,巩固和稳步发展蚕业生产,提高整个蚕业生产的经济效益和增加农民收益的一个重要措施。结合当前我县农村养蚕生产中的实际情况特提出几点看法。1蚕病危害依然较为严重随着我国蚕业科学技术的进步,虽然蚕业科技人员通过大力宣传推广新成果、新技  相似文献   

8.
<正> 由四川省蚕学会、四川省丝绸公司蚕茧生产部、四川省蚕丝学校联合录制的四川省蚕业电视科普系列片第4集《优质高产养蚕配套技术》录制完毕。于1992年12月4日通过专家审定,开始发行。该片结合当前养蚕生产实际,以实现蚕茧单产,质量,效益“三提高”为中心,系统介绍了  相似文献   

9.
祁广军  乐波灵 《蚕业科学》2011,37(4):725-729
21世纪广西壮族自治区的蚕业实现了跨越式发展,成为我国蚕业生产第一大省。蚕业技术创新作为主要竞争优势在广西蚕业的发展历程中发挥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广西的蚕业技术创新主要是针对亚热带气候特点,以提高蚕茧产量、质量和蚕桑生产效益为目标,围绕选育适应亚热带生态条件的优质、高抗、高产的蚕、桑新品种以及研究高产、优质、高效栽桑养蚕新技术进行创新,并且以坚持自主创新、坚持从生产中来再到生产中去、坚持科研与生产相结合推进创新。当前和今后一段时间,广西蚕业技术创新应以打造多元化蚕桑产业,实现桑品种和蚕品种的多样化、栽桑养蚕技术的省力化、蚕桑产业的高效化为目标。  相似文献   

10.
养蚕批次的安排是养蚕上重要的技术措施之一.对养蚕批次安排得当,既能做到充分利用桑叶,提高桑叶的利用率,又能稳定蚕造,减少蚕病的发生,提高蚕茧产量和质量,增加经济收入;相反,如果安排不当,不是浪费桑叶,就是不能稳定蚕造,影响蚕茧产量和质量.从近年来我县的养蚕情况来看,无论是生产队集体,或者是私人养蚕户,都以每月饲养一批的好,以每月饲养两批的较差.每月饲养一批的蚕造比较安全比  相似文献   

11.
我县从80年代初期以来实现了小蚕专业化共育.通过近15年的生产实践证明,小蚕专业共育确是实现蚕茧优质、高产、高效的关键技术,是促进蚕业生产快速健康发展的重要措施.  相似文献   

12.
“无病,高产、优质、”是我们养蚕的目的。然而在养蚕过程中,蚕儿往往会发生程度不一的蚕病,轻则蚕茧减产,丝质下降;重则颗粒无收。损失极大。因此,防止蚕病的发生,是夺取蚕茧优质高产,促进蚕  相似文献   

13.
正"养好小蚕七成收",小蚕集中标准化共育省叶、省工、省投资,技术、设备、劳力高效利用,蚕茧优质、高产,是养蚕技术推广的核心环节。绵阳天虹丝绸有限责任公司通过在涪城区推进小蚕共育标准化建设,为推行标准化共育技术,提高蚕茧质量,打造精品蚕茧生产基地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其主要经验是:1创新经营机制建立了"公司+共育户+农户"经营机制。共育户不但要为农民共育小蚕,还要指导辖区的  相似文献   

14.
<正>广西蚕桑产业迅速发展而成为全国最大的蚕业产区,现有桑园面积15.34万hm2,年发种600~650万张,蚕茧产量占全国的一半,它得益于开放的环境、优良的自然气候,对促进当地经济的发展,新农村建设功不可没。笔者是四川蚕业科技战线的一员,从2005年开始进入广西,体会到当时当地养蚕技术的落后,从四川带领有一定养蚕技术的农民工20人,到广西来宾市忻城县红渡镇发展蚕桑生产,主要投资搞商品化小蚕共育。  相似文献   

15.
浅析东阳市蚕病发生原因及防治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吴月芳 《蚕桑通报》2010,41(1):62-63
<正>蚕病是夺取蚕茧高产、稳产、优质的主要制约因素,历来受到蚕农和蚕业科技人员的关注。东阳市自20世纪80年代初以来,认真推广了以消毒防病为主要内容的科学养蚕技术,取得了较好的成绩。但2007  相似文献   

16.
赵改侠 《北方蚕业》2005,26(1):53-54
近年来,由于生丝市场波动大,广大蚕农思想认识滞后、养蚕设施落后等原因,农村养蚕生产中仍有大量蚕病发生。据不安全统计,我县每年因蚕病危害损失的蚕茧约占总量的10%~20%左右,发病较严重的少数户几乎颗粒无收,从而挫伤了部分蚕农发展蚕桑生产的积极性,对我县今后蚕桑基地发展和提高产业效益带来了不良影响,因此,控制蚕病发生,减少生产损失增加农民收入已成为我们蚕技部门和专业技术工作者的当务之急和工作重点。  相似文献   

17.
在一个区域内,实行蚕业规模化经营是提高经济效益、促进蚕桑生产持续、稳定、健康发展的有效途径.而建立高产、高效、优质的"蚕桑示范园"是实现这一途径的良好载体.射阳县地处苏北平原,现有桑园面积2 550hm2,是全省蚕茧重点产区之一.也是全国优质无病桑苗基地县.近几年来,为适应现代蚕业发展,在重点蚕桑乡镇成功建立了一批高标准的"蚕桑示范园",这既为本地区蚕业发展做出了样板,提供了示范,又为其他蚕区推进桑园高产园区的建设探索出一条新途径.  相似文献   

18.
浅谈蚕病防治工作的现状与对策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蚕病危害至今仍在困扰着养蚕生产,因此,如何有效地控制蚕病危害仍是夺取蚕茧和蚕种优质高产,巩固和稳步发展蚕业生产,提高整个蚕业生产的经济效益和增加农民收益的一个重要措施。结合当前农村养蚕生产中的实际情况提出几点看法。  相似文献   

19.
蚕桑产业是桐乡农业的主导产业。近年来,虽有众多农业新型产业的崛起,蚕桑仍是农民的主要经济收入来源。然而,蚕业老区的生产经营模式和传统技术等,已不能适应其现代农业的快速发展,特别是蚕业经营主体和蚕业技术的落后,严重影响着蚕业经济效益的提高和产业的稳定。目前在生产中除了推行少回育等省力化技术外,有效解决养蚕适度规模经营和开展蚕桑综合利用,提高单位劳动生产效率和蚕业经济效益是目前研究的重要课题。笔者认为蚕桑生产要摆脱传统家庭生产模式,形成适度规模经营,必须要有与之相配套的生产条件和集成技术,从而解决养蚕业劳动力缺乏和比较效益偏低等问题。为了稳定桐乡市蚕桑产业,对经济、生态及社会再作贡献特通过调研,摸清桐乡市蚕桑生产发展状况与存在问题,并对其进行调研分析,提出稳定蚕桑产业,加快培育蚕桑生产经营主体的对策与措施及其创新蚕业配套技术,为蚕桑规模化生产、生态化发展、组织化经营,取得规模经济效益提供技术与管理支撑,从而实现蚕茧优质高产、蚕农增收、产业稳定与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20.
何猛 《蚕桑通报》2007,38(4):29-30
近年来蚕桑生产虽有向规模化、专业化发展的趋势,但据笔者在睢宁县调查,单季养蚕在1~3张的养蚕户仍占60%以上。这些养蚕户养蚕投入少,因小蚕共育成本增大.基本上都不采取小蚕共育技术,甚至小蚕室根本不加温,全龄采取自然温度饲养,春蚕1~3龄蚕室的平均气温是18~22℃.晚秋小蚕期蚕室气温略高些.但都远低于小蚕适宜温度26~28℃,这样就人为的延长了小蚕龄期.导致小蚕发育不齐,增加蚕病的发生,从而影响蚕茧的产量和质量。因此,为使养蚕生产能持续发展,找到一种成本低,又安全、节能、环保、且简单易行的加温控温设备,成了当务之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