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小麦白秆病是高原山区特有而严重的病害,一般用托布津、多菌灵、氯硝散和菲醌拌种防治,经试验示范证明粉锈宁拌种对防治此病有显著效果。作者1981—1983年在四川省松潘县粉锈宁拌种防治白秆病试验示范,其用药量(有效成份)均按种子重量计  相似文献   

2.
水稻条叶枯病Cercospora oryzae Miyake 又名狭窄条病。褐条病,是我省过去未引起人们注意的一种病害。此病在我县于1979年首先发现在县农科所的早稻田里,发生面积达200亩,严重田块,每亩减产2—3成。发病后曾采用多种杀菌剂进行防治,均未见效。1980年,全县近万亩早稻发生了条叶枯病,以广陆矮4号发病面积最  相似文献   

3.
1989年起我们浙江省金华市水稻细菌性条斑病研究协作组对水稻细条病从种子处理、秧板消毒、秧苗防治、本田期防治的药剂筛选及防治方法作了试验研究,结果如下:稻种药剂处理,病稻种用强氯精300倍液浸种,盆栽试验结果,细条病的初见期推迟14天,防治效果达73.82%;田间试验结果,移栽后23天时防治效果为63.4%,移栽后55天时防治效果下降到16.32%。秧板消毒效果,每亩用500g 强氯精和双效灵作秧板消毒,移栽后56天的防治效果分别为34.67%和46.11%。秧苗喷雾防治效果,每亩150g  相似文献   

4.
我场1990年开始利用粉锈宁烟雾剂防治橡胶白粉病,经过3年试验表明:每亩用粉锈宁烟雾剂9.75克防治橡胶白粉病,效果与硫磺粉每亩879.9克的防效相仿,前者84.8%,后者84.7%。相比之下它具有经济、方便有效,又能改善劳动条件、减少污染等优点,适合于山坡地的胶园作业。喷烟雾一般以2—3人为一机组,每个作业班次可防治400—500亩;  相似文献   

5.
近年来,滇中冬麦区小麦白粉病和叶锈病(以下简称“两病”)混合发生流行频率增高,危害不断加重,已成为严重威胁小麦高产稳产的障碍。由于目前生产上还缺乏抗病的小麦品种,防治这二种病害仍依赖于化学农药。按现行用粉锈宁药剂防治,一般需多次用药(抽穗后至少还要防...  相似文献   

6.
稻粒黑粉病 Tilletia (Neovossia) horrida Tak.是杂交稻制种田的主要病害之一。在我县该病流行年分制种田病谷率高达50%以上,一般春、夏制种田发病较重。开花期是粒黑粉病的主要侵染期,孕穗期也可侵染。 笔者的试验,选用25%粉锈宁可湿性粉剂(江苏建湖农药厂)、3%井岗霉素水剂(福建浦城生化厂),按每亩用①粉锈宁75g;②井岗霉素200ml:⑧粉锈宁75g 井岗霉素200ml,3次重复,分别进行比较;各药剂均兑水50kg均匀喷雾;水稻品种为♀早珍汕A×♂含测64;在母本破口始穗期,加入“920”喷施;在蜡熟后期进行防效调查。  相似文献   

7.
目前,药剂防治水稻纹枯病仍是重要的手段之一。国外先后筛选出苯菌灵,有效霉素A等己在生产上应用,国内仅有井岗霉素防治效果较好。为克服药剂品种单一的局面,笔者于1987年用灭病威、粉锈宁、井岗霉素粉剂作防治水稻纹枮病的田间药效试验。现将试验结果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8.
卢德昌 《植物保护》1988,14(6):50-50
1988年7月在广西容县黎村镇,用广东江门农药厂生产的45%硫胶悬剂防治水稻穗颈瘟病,进行小区试验和10亩面积的示范,结果表明:250倍液每亩用75公斤(有效药量135克/亩)防治效果达78.32%;对照药  相似文献   

9.
粉锈宁对小麦叶锈病和白粉病的药效试验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粉锈宁是目前1、2、4三唑类杀菌剂中长效、高效、广谱的一个品种,具有内吸传导性能强,兼有保护和治疗作用。为了寻找能防治多种小麦病害的新药剂,1978—1979年,我们在进行粉锈宁防治小麦条锈病试验的同时,又在山东省淄博市临淄区对小麦叶锈病和白粉病进行了田间防治试验,取得理想的效果。现将试验结果报导如下。  相似文献   

10.
黑龙江省水稻稻曲病发生规律与防治技术研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经 2年田间抗性鉴定明确 ,不同水稻品种 (系 )稻曲病发病程度不同 ,抗病性较强的品种 (系)有牡粘3号、岛光、龙盾90-547、雪光、牡840、哈97-893、牡19等20份 ;较为感病的品种有组培20、88-11、秋田2号等10份。田间药剂防治试验明确 ,在水稻孕穗期 ,喷施30%琥胶肥酸铜和15%粉锈宁可湿性粉剂15kg/hm2,防治稻曲病效果达90%以上 ,对水稻安全无药害  相似文献   

11.
作者于1984年和1987年在田间进行防治稻曲病的小区试验,得出:(1)5万单位井岗霉素,每亩1 50毫升,加水60公斤,喷雾防治,累计重复12次,平均病穗率下降68.82%,病粒率下降83.67%。(2)15%粉锈宁,每亩30克,加水60公斤,喷雾,平均病穗率下降55.45%,病粒率下降69.69%。(3)40%多菌灵胶悬剂,每亩100毫升和40%甲基托布津胶悬剂,每亩100毫升,其防效分别为32.0%和27.6%。就防治适期而言,井岗霉素以始穗前4天到始穗  相似文献   

12.
棉花播种以后,易受居于土壤中的立枯病、炭疽病病菌等多种病原微生物直接侵害,造成烂种或死苗。历年来防治棉苗病害多采用药剂拌种和苗期喷药,广泛使用的药剂有稻脚青、多菌灵、粉锈宁等。近年来我区引进试验了防治土壤病害的新型杀菌剂——甲基立枯磷,防治棉苗病害,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如仙桃市植保站试验,用20%甲基立枯磷乳油  相似文献   

13.
75%肟菌·戊唑醇WG防治水稻穗瘟、纹枯病、稻曲病田间药效试验结果表明,水稻全生育期用药3次,每次每亩用药12g和15g 2种处理,对稻穗瘟防效分别达82.11%和84.47%,对纹枯病防效分别达93.86%和96.39%,对稻曲病防效分别达84.05%和91.61%,对水稻穗瘟、纹枯病、稻曲病综合防效较好。  相似文献   

14.
董代文 《植物医生》1996,9(6):12-14
粉锈宁多菌灵混剂防治水稻穗期病害的药效试验董代文(四川省涪陵市植保植检站648000)我市地处四川盆地东南边缘,位居长江三峡库区腹心地带,沿江一季中稻穗期常发性病害有纹枯病、稻叶黑粉病和稻粒黑粉病。三种病害往往同时发生,加害于水稻后期生长,影响结实和...  相似文献   

15.
周尔槐 《植物保护》1994,20(2):50-50
应用禾枯灵防治小麦白粉病和赤霉病王春琳,米桂华,高洪全(江苏涟水县农业局223400)白粉病、赤霉病是小麦中后期重要病害,常年两病同时发生,我们于1992年选用40%禾枯灵做田间试验,以60%防霉宝、25%多菌灵和20%粉锈宁为对照药种,试验结果:试...  相似文献   

16.
通过对湖北小麦白粉病常发区——鄂北麦区进行的2a观察试验表明:防治小麦白粉病的基础工作是播种期用粉锈宁拌种。轻病年1次拌种即可控病增产;中等发病年,须在拌种基础上,后期再进行粉锈宁喷雾防治1次,遗漏拌种田也可在孕穗期喷雾防治1次补救;重发病年,除拌种田须后期喷雾防治1次外,未拌种田应在孕穗期和扬花期连续进行2次喷雾防治。  相似文献   

17.
毒菌锡是我国新近开发研制的高效杀菌剂。1992年我们进行了毒菌锡防治水稻稻曲病的田间药效试验。结果如下:1 试验材料和方法设20%毒菌锡可湿性粉剂(辽宁丹东市农药总厂产品)125g/亩、100g/亩、80g/亩,20%井冈霉素可湿性粉剂(湖南益阳地区微生物厂产品)37.5g/亩,15%粉锈宁可湿性粉剂(四川省化工研究所产品)50g/亩及空白对照6个处理,每处理重复3次,共18个小区,小区面积0.1亩,随机排列。供试双季晚稻品种为秀水664,前茬早稻。施药日期9月15日(水稻破口期),每亩喷药液50kg,空白对照喷同量清水。10月27日(收获前)进行药  相似文献   

18.
代明江  冯胜 《植物医生》2011,24(2):37-39
宁南县水稻种植面积达2667hm2,水稻稻曲病常年发病面积2000hm2,病穗率1%~25%,病粒率达1%~8%,最高达35%,每年因稻曲病损失水稻达100万kg,对水稻生产造成较大损失。稻曲病造成稻米品质下降,影响稻米的食口性和商品性。宁南县过去大面积推广使用井冈霉素防治稻曲病,由于长期单一使用,病害产生了抗性,防治效果下降。  相似文献   

19.
周高明 《植物保护》1985,11(5):42-42
目前,在药效试验中,一般以绝对防效或相对防效计算防病效果。绝对防效法计算简单,但不能反映病情的发展趋势,因而多用相对防效法计算效果,但这种方法只适用于计算保护型杀菌剂对病害的效果,对治疗剂其防效可能超过100%(原因是处理区药后病指比基数病指小,增长率为负数),在理论上就不可理解。1983年,采用粉锈宁防治小麦白粉病就出现  相似文献   

20.
三唑酮防治水稻云形病效果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云形病是水稻生长后期的主要病害之一,广泛分布于各产稻区。水稻生长后期各功能叶片对病害的抵抗力下降,云形病菌便乘机侵染水稻。云形病的为害加速了水稻叶片的衰老,影响其光合能力,使水稻减产。为了拓宽三唑酮防治水稻病害的使用范围,对云形病实施有效治理,我们做了三唑酮防治水稻云形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