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本文介绍了庆阳市子午岭林区油松育苗栽培管理措施,包括种子选择、种子处理、选地翻整、播种、松土、抚育管理以及移植等内容,以期为庆阳市子午岭林区油松育苗栽培提供技术参考。  相似文献   

2.
调查了子午岭优良油松树种资源的数量、分布、长势、利用价值及管护状况,并从优良油松树种资源保护基地建设、高效利用、利用成效方面阐述了其保护利用措施,对于查清庆阳市子午岭林区的油松优良种质资源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3.
油松在子午岭林区大规模栽植已有40余年历史,为子午岭林区造林绿化、生态功能提升作出了重要贡献。但由于经营理念、科技水平、技术手段、资金投入等相对滞后,后期经营方式单一、粗放,出现了油松“一木独大”、林木密度过大、透光及卫生条件差、营养空间竞争激烈、林地生产力下降等问题,导致林木生长不良、林分质量偏低、鼠害危害严重、病虫害防控难、火险等级居高不下、生态功能趋于降低。本文概述了子午岭林区油松人工林经营现状,分析了存在的问题,并借鉴全周期、多功能经营理念提出了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4.
在陕西黄龙和子午岭林区采用连续取样调查,研究了红脂大小蠹的发生危害规律。结果显示红脂大小蠹主要危害胸径20cm以上的油松;油松纯林危害大于油松与白桦、山杨、辽东栎以及灌木组成的混交林;下坡位、沟谷底部危害程度大于中、上坡位,半阳坡大于阴坡,阳坡被害最轻;林缘、路边危害大于林内。午岭林区海拔1 500m附近的油松林受害最重,黄龙山1 100~1 300m的油松林危害较重。  相似文献   

5.
油松为甘肃省庆阳市主要造林树种,该市多年来广泛栽植,尤其是子午岭林区自20世纪60年代就开始栽植,至今已有50余年,现保存8万hm~2。本文通过对不同立地条件下油松的生长情况观测,分析了油松对不同立地条件的适应性。  相似文献   

6.
油松是子午岭林区人工造林的主要树种,面积已达5.29万hm^2。为了提高该林区各国营林场经营油松林的水平,促使其旱成材、成好材,对油松中龄林进行了为期五年的密度试验研究,提出油松人工林生长到25-30年时的最佳经营密度为100株/667m^2,可使油松年的生长量达到并超过国家规定的有关针叶树种速生丰产林标准。  相似文献   

7.
【目的】揭示子午岭林区不同发育阶段油松人工林土壤理化性质的变化规律,为该地区油松人工林的地力维护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典型样地调查方法,在甘肃省正宁县中湾林场,以荒坡为对照,测定不同发育阶段(幼龄林、中龄林、近熟林、成熟林)油松人工林土壤的物理性质和主要养分含量,并对各指标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在油松人工林不同发育阶段,土壤含水量变化不明显;成熟林阶段土壤体积质量和孔隙度明显优于荒坡和其余各发育阶段林地;随林龄的增长,土壤有机质、全氮含量呈上升趋势,土壤pH逐渐下降,速效磷、速效钾、硝态氮、铵态氮呈波动变化;相关性分析发现,土壤有机质、全氮和pH之间均存在相关性,其中有机质与全氮极显著正相关,pH与有机质、全氮显著负相关。【结论】从土壤持续发育的过程来看,在黄土高原子午岭林区营造油松人工林可以使林地土壤的理化性质得到持续改善,土壤养分进一步增加。  相似文献   

8.
在甘肃省子午岭林区育油松苗,进行生物菌肥容器袋试验,优于常规油松苗。用生物菌肥操作简便,且生物菌肥具有抗抗旱、保肥、抗病虫害能力强的作用。试验结果表明:生物菌肥育苗出苗率比常规营养土育苗要高,病害少;经过物候期观察,生物菌肥育的油松苗,苗高、地径、保苗率均高于常规营养土育苗。"木美土里"生物菌肥在育油松苗时具有明显优势。  相似文献   

9.
子午岭林区湿地是子午岭林区森林生态系统中极其重要的一部分,搞清它的生态作用、生态经济效益是十分必要的。本文反映了子午岭林区几乎不引人注意的湿地状况,说明了它在子午岭林区发挥的生态经济效益,初步阐述了子午岭合水林区湿地的生态经济量算方式。  相似文献   

10.
子午岭林区油松容器苗,秋季常出现紫化现象,影响苗木正常生长和安全越冬,严重发生时,造成苗木死亡,是一年生油松苗的第一大病害。针对大凤川、乔川林场同在新庄台固定苗圃基地繁育的一年生油松幼苗出现的,秋季紫化干枯落叶现象,在观察物候期、调查分析发病原因基础上,采用2%硫酸亚铁和0.5%高锰酸钾溶液进行定期防治,取得了理想的控制效果明显,可在林业生产实践中应用推广。  相似文献   

11.
安康地区栎林面积35.91万hm2,蓄积1 788.07万m3.现有栎林资源分布不均,中幼龄林比重大,林分质量差,生产力不高,以生产食用菌、木炭、薪材等为其主要利用和消耗途径.通过对本地区现有栎林资源及利用调查分析表明,应以生态效益为重,制止短期行为,减少对栎林的消耗,增加投入,提高栎林生产力.  相似文献   

12.
人工造林对森林覆盖率的贡献分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根据全国森林资源历次清查和全国历年造林面积统计公布数据,详细分析了不同时期的造林贡献率:1950—1962年、1963—1976年、1977—1981年、1982—1988年、1989—1993年、1994—1998年和1999—2003年间造林贡献率分别为:15.0%、33.1%、19.3%、47.1%、46.0%、53.9%和46.9%;1950—1981年、1982—1993年和1994—2003年3个时段造林贡献率平均为24.9%、46.8%和50.1%;1950—2003年的54a间,造林至少增加森林覆盖率9.38个百分点,而其中被采伐和征占用等消耗达41.83%,保存面积占59.17%,54a造林贡献率平均为37.33%,但保存面积仅占造林总面积的22.1%。另一方面,我国森林采伐利用数量较大,1950—2003年森林采伐蓄积总量达130.57亿m3,按平均每公顷蓄积量85m3计算,折合森林覆盖率约16个百分点。即,建国初的森林全部被采伐过一次,有的地方甚至多次择伐。可见,人工造林在稳定和提高森林覆盖率方面发挥了重大作用,1962—2003年,人工造林成林面积占期间森林面积增加值的78.43%。但经长期采伐利用,我国森林质量变低,林相状况变差,到2003年,森林的平均郁闭度仅为0.54,平均胸径仅为13.8cm,与1962年比,单位面积蓄积量由98.87m3/hm2下降到84.73m3/hm2,下降14.3%;近成过熟林面积比例由46.84%下降到32.14%,下降31.4%。指出:随着我国生态安全和生产生活对森林资源需求的不断增长,在稳定和扩大人工造林数量的同时,应提高造林质量,彻底解决重造轻育、忽视森林资源经营问题,并重视人工造林在碳汇交易、绿色GDP测算等各个方面的作用。  相似文献   

13.
基于云南省昭通市大关县天星镇林分二调数据,以林分蓄积量作为因变量,将郁闭度、平均胸径、平均海拔和坡度作为自变量,采用最小二乘法模型(OLS)和地理加权回归模型(GWR),对林分蓄积量的空间效应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距离在6 075 m以内,林分蓄积量在总体上呈现出显著的空间自相关性,且随距离的增大自相关性逐渐减小最后趋于稳定;2)随着间隔距离的增加,基台值逐渐减小,块金值逐渐增加,在距离达到6 075 m时趋于稳定;3)平均胸径、郁闭度和平均海拔与林分蓄积量呈现出正相关性,而坡度与林分蓄积量具有负相关性;4)GWR模型的R2(0.73)和预测精度P(0.60)均大于OLS模型R2(0.34)和预测精度P(0.54)。林分蓄积量在空间尺度上具有异质性,且GWR模型能很好地描述林分蓄积量的空间异质性,采用合理的经营方式以促进林木胸径、郁闭度的生长,同时考虑海拔和坡度的影响,从而促进林分蓄积量的增长。  相似文献   

14.
赵筱青  丁宁  闫平 《安徽农业科学》2012,40(20):10455-10458
[目的]揭示尾叶桉类林土壤理化性质随树龄的变化规律。[方法]采用野外调查和室内分析相结合的方法,以尾叶桉类林引种区澜沧县为例,对第一轮伐期内两个林龄阶段的土壤理化性质进行测定和分析。[结果]在土壤物理性质方面,随着林龄的增长,土壤容重呈上升趋势,土壤结构变差;土壤自然含水量上升,土壤总孔隙度和非毛管孔隙度下降,毛管孔隙度上升。对土壤化学性质的研究结果表明,土壤pH值略降低,土壤酸性增强;土壤有机质和全氮、水解性氮、有效磷、速效钾含量均显著下降;由于种植前期施肥的影响及尾叶桉类林对钙镁的消耗小,土壤交换性镁和交换性钙含量呈上升趋势。上述结果显示随着种植林龄的增加,尾叶桉人工林可以增强土壤吸水持水能力,促进植被的生长,但土壤通气透水能力下降,土壤肥力下降,土壤酸性增强。[结论]该研究结果表明在尾叶桉引种与管理中,要尽可能地保存林地枯枝落叶,维持桉树人工林养分的正常循环,使枯落物养分返还土壤。这为桉树人工林经营管理、减少环境负面效应等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5.
基于矩阵模型的森林动态模拟与经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矩阵模型模拟了带岭林业局东方红林场森林资源30a间在无干扰以及采伐量为5%、10%和15%,采伐周期为10a的动态变化规律。结果表明:30a内在无干扰情况下森林总蓄积年增长率为2.14%;采伐量为5%、10%、15%时,蓄积年平均增长率分别为1.96%、1.78%、1.59%,且林分结构没有较大的变化,说明东方红林场的现有资源已不适合于大强度采伐。若考虑综合效益,应采用采伐量为5%,采伐周期为10a的经营策略。  相似文献   

16.
基于GIS和二类调查数据的森林资源时空动态分析与评价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以黄龙山林业局蔡家川林场为研究对象,以1986年和1997年森林资源调查数据为基础,以地理信息系统为技术支持,分析和评价了11a间该场森林资源的数量、种类及其结构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动态变化。结果表明:全场天然林面积增长6.98%,有林地面积增长7.66%,疏林地减少5.48%。人工林的面积也有所增加。全场活立木蓄积量下降了6.70%,且下降的主要是天然林。林分平均每公顷蓄积、平均树高、平均胸径、平均郁闭度、平均年龄5个因子均减小。各龄组中,幼龄林和中龄林的面积和蓄积都有所增加,其中以中龄林增加幅度最大。近熟林、成熟林和过熟林的面积和蓄积有所减少,尤以近熟林和成熟林减少幅度最大。至1997年,幼、中、近、成、过各龄组的面积和蓄积比例仍不合理,以中龄林和近熟林占的比例最大,无过熟林。因此,需要采取相应的措施,调整并恢复林场的合理森林结构,实现森林资源的可持续经营。  相似文献   

17.
安康、汉中地区栎林面积91.67万ha,蓄积5102万m~3,占整个有林地面积、蓄积的40~50%。在陕南生态平衡、工农业生产中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现有栎林分布不均,可利用性差,中、幼龄林分比重大,质量不高,生产力低;连续多年超伐,森林蓄积大幅度减少。应采取果断措施,制止当前在栎林资源利用中的失控行为,压缩对栎林的消耗;大力造林和改造次生林,扩大栎林资源面积,提高林分质量;节约资源提高资源利用效益,从根本上缓解栎林供需矛盾。  相似文献   

18.
中亚热带天然阔叶林可持续经营的若干问题   总被引:17,自引:8,他引:9  
中亚热带天然阔叶林是中亚热带地区森林资源的主要组成部分(占林分面积的1/3、蓄积的1/2);在维护区域生态平衡及促进区域社会经济发展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不可替代的作用;但当前在景观和林分水平上均处于不可持续状态,急需实施可持续经营.中亚热带天然阔叶林景观水平可持续经营的重点是严格控制天然阔叶林的转型(即转成人工林),以保持现有天然阔叶林面积及分布格局;林分水平可持续经营需在景观水平可持续经营要求下进行,要求长期保持林分健康、活力、更新能力及生产力,保持生物多样性,重点是提高现有天然阔叶林分单位面积蓄积量,提高其生产力.  相似文献   

19.
[目的]研究气候变化因素对中国粮食贸易的影响。[方法]通过建立粮食贸易引力模型,分析影响中国粮食贸易的因素,如GDP、人口、粮食产量、二氧化碳排放量、气温等。[结果]中国GDP与粮食贸易量负相关,原因与粮食的需求弹性有关;二氧化碳排放量与粮食贸易量正相关。[结论]中国粮食种植品种结构应该随人们食物消费结构的变化而有所调整;在粮食生产和流通环节,应该有更好的制度安排,减少二氧化碳的排量。  相似文献   

20.
北京密云森林资源评价与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十五"、"十一五"林业二类调查数据为基础,评价分析"十一五"期间北京市密云县森林资源现状与发展变化趋势,结果显示:密云县森林经营主要以防护型林种为主、经济林为辅,截止2009年,其森林覆盖率稳步增长至57.18%。大面积灌木林地、未成林地及宜林地经过良好抚育管理转化为有林地,且活立木总蓄积量增幅达21.71%,虽然存在林分结构不合理、纯林较多、幼龄林面积及蓄积量比重继续增大等问题,但森林单位面积蓄积量逐步增加。整体看来,密云县森林质量在不断提高,不健康林分比例逐渐降低,总体为一般健康水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