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黑龙江省帽儿山林场天然白桦林优势生长过程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黑龙江省帽儿山实验林场的白桦天然林进行调查,并对优势木进行树干解析,拟合了白桦的树高、材积、胸径和干形的生长模型。结果表明:胸径、树高和材积的生长曲线基本呈“S”形,胸高形率的生长曲线呈反“J”形;胸径、材积和胸高形率生长采用Korf方程拟合较好,树高生长采用Gompertz方程拟合程度较好,都通过了显著性检验,可作为白桦树木生长的预估模型。胸径的连年生长量和平均生长量的高峰值分别出现在12 a和21 a,树高连年生长量和平均生长量的高峰值分别出现在15 a和20 a,材积连年生长量和平均生长量的高峰值分别出现在26 a和43 a。  相似文献   

2.
以昌都地区川西云杉解析木资料为基础进行回归分析,确定川西云杉林木胸径、树高、材积的最优生长模型,用样地调查实测数据验证模型预测精度,并绘制胸径、树高、材积连年生长量和平均生长量曲线,对其生长过程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最优模型能够很好的反映其生长规律。树龄<25a时,即幼龄林时期川西云杉的生长速率相对较快;25a后胸径、树高及材积的生长相对稳定,但仍维持了较高生长速率。其胸径的连年生长量在第30年生长最快,平均生长量在第45年最高;树高连年生长量和平均生长量的最高点一般比胸径相应的推迟20a。从材积生长规律上来看,川西云杉的平均和连年生长量仍有上升的趋势。鉴于其数量成熟龄出现较晚,在生产经营中应适时的采取间伐抚育,以保证林分的最大生产力。  相似文献   

3.
北京山区油松人工林单木材积生长量BP神经网络模型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采用综合分析法和相关分析法选定每公顷蓄积量、标准木年龄、标准木树高、标准木胸径为输入变量,以标准木的上个生长季的材积连年生长量为输出变量,建立三层结构的油松(Pinus tabulaeformisCarr.)人工林单木材积生长量BP神经网络模型。利用北京山区78块各类型油松人工林样地调查数据对模型进行训练和仿真模拟。通过综合比较得出网络模型结构为4∶11∶1的网络模型具有最好的模拟效果,训练精度可达94.024%。此模型可以准确、简单、快速的对北京山区油松人工林的单木材积生长量进行有关的分析、计算、模拟和预测。  相似文献   

4.
为进一步探索长岭杉木树干材积连年生长量的变化规律,引入线性模型、指数模型和Logistic模型,并对不同立地杉木树干材积连年生长量进行了模型模拟。结果表明:不同立地杉木生长速率不同,山凹与东下坡杉木树干材积连年生长量率先越过高峰期并急剧下降;线性模型在模拟较为复杂的生长量变化规律(山凹与东下坡)时存在局限性,效果不太理想;而Logistic模型的相关系数为0.9706~0.9933,模型精度最高,能够为决策者提供更多的信息,在模拟长岭杉木树干材积连年生长量过程中具有更强的适用性。  相似文献   

5.
为进一步探索长岭杉木树干材积连年生长量的变化规律,引入线性模型、指数模型和Logistic模型,并对不同立地杉木树干材积连年生长量进行了模型模拟。结果表明:不同立地杉木生长速率不同,山凹与东下坡杉木树干材积连年生长量率先越过高峰期并急剧下降;线性模型在模拟较为复杂的生长量变化规律(山凹与东下坡)时存在局限性,效果不太理想;而Logistic模型的相关系数为0.97060.9933,模型精度最高,能够为决策者提供更多的信息,在模拟长岭杉木树干材积连年生长量过程中具有更强的适用性。  相似文献   

6.
应用灰色系统理论,以辽宁省喀左县五大河流两岸营造的赤峰-36杨材积每化顷定期平均生长量为基础应用Verhulst非线性微分的动态模型进行预测,建立了材积每化顷定期平均生长量预测模型。预测了9-15a赤峰-36杨每化顷定期平均生长量,从数量成熟及经济效果两方面确定最佳轮伐期为13a,这对提高经营水平,土地利用率经济效益十分有益。  相似文献   

7.
麻栎林在桥山林区栽培历史悠久,在水土保持、森林碳汇等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通过解析木法对林区内的天然麻栎次生林生长规律进行了研究,并运用5种生长经验方程拟合其最优生长模型。结果表明,随着树龄的增加,麻栎树高、胸径和材积生长量均持续升高,且在59a内,各项生长均未达到数量成熟。天然麻栎次生林树高的速生期在4~12a,年均生长量为0.51m;胸径的速生期在10~42a,年均生长量为0.56cm;材积的速生期在42~59a,年均生长量为6.67×10-3 m^3。天然麻栎次生林树高、胸径和材积的连年生长量均表现出明显的波动变化规律。生长方程拟合结果表明,考夫(Korf)模型为天然麻栎次生林树高的最优生长模型;坎派兹(Compertz)模型为胸径的最优生长模型;逻辑斯蒂(Logistic)模型、坎派兹(Compertz)模型和理查德(Richard)模型为材积的最优生长模型。模型的预测误差小、准确度高,可用于实际的生产中。  相似文献   

8.
云杉落针病损失估测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采用均匀典型整群抽样调查法,调查了白龙江林区人工云杉落叶病发生严重地区的40块样地,每标准样地按不同病级对40株云杉进行了解析,并利用计算机辅助设计推导出了云杉落叶病材积损失率估测模型。研究结果表明,云杉落叶病使云杉树高平均年生长量减少12.4%~78.1%,云杉直径平均年生长量减少10.4%~71.1%,材积平均年生长损失率为13.0%~90.12%。检验结果表明,该材积损失率估测模型预测准确,精度高。  相似文献   

9.
火地塘林区铁杉生长规律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火地塘林区铁杉的生长规律,为合理保护和培育铁杉珍稀资源提供参考。【方法】以火地塘林区铁杉解析木资料为基础,运用SPSS软件进行回归分析,分别建立了铁杉胸径、树高、材积与树龄的数学模型,用标准地调查的实测值验证模型的精确性。用根据解析木得到的生长量实测值与模型预测的理论值分别绘制胸径、树高、材积平均生长量和连年生长量曲线,并对其生长规律进行分析。【结果】建立的生长模型拟合效果较好。铁杉胸径连年生长量的最大值出现在35~45年,105~115年仍保持较高的生长水平;平均生长量在45年以前逐年提高,45年后稳定在一个较高的水平。树高生长在10年以内生长缓慢,连年生长量最大值出现在35~45年和105~125年,平均生长量在树龄大于10年后一直维持在一个稳定的水平。材积连年生长量和平均生长量的最大值出现在105年以后。【结论】建立的生长模型准确性高,可用于铁杉生长规律的预测。铁杉是寿命较长、生长缓慢、但持续生长时间较长的树种,在其生命周期内有2个速生期,分别是在树龄35~45年和105~125年。  相似文献   

10.
应用灰色GM(1,1)模型进行日本落叶松人工林生长趋势预测,在对43块标准地进行每木检尺的基础上,获得了不同龄阶平均单株木的3个测树因子胸径、树高、材积的总生长量,利用这些基于时间序列的原始数据对GM(1,1)模型进行拟合。其模型模拟检验精度:胸径、树高、材积均为Ⅱ级可用水平;发展系数|a|<0.3,可用于中长期预测。由预测产生的相对误差的大小,将原始数据划分为4种状态,分别写出胸径、树高、材积的四步概率转移矩阵p(i),建立灰色—马尔柯夫预测模型。从对32、34龄阶的预测结果看,灰色—马尔柯夫模型预测的平均相对精度分别为胸径99.22%、树高99.73%、材积98.33%,能进行高精度的预测工作。  相似文献   

11.
针对黄土高原生态环境脆弱的现实情况,立足于小杂粮的资源特点和生产现状,构建的小杂粮生产可持续发展技术体系注重建设基本农田,改善耕地质量;强调保护性耕作和种植,加快小杂粮优良品种选育、繁殖和推广进程,辅以合理的轮作倒茬技术。同时应突出绿色产品产出,持续提高降水利用效率,促进加工增值增效,从而确保小杂粮生产实现高产、优质、高效,最大限度地降低对资源环境的负面影响,实现小杂粮生产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2.
以农业技术进步提高农业生产和资源高效利用,以高效促进持续发展,是我国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基本方向。本文通过对黄土高原高效农业及其模式的分析,从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三者有机结合的角度,探讨了西北黄土高原地区一些具有代表性的高效农业发展模式,旨在为促进黄土高原地区农民增收提供技术依据,为西北黄土高原农业发展起到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3.
陕西黄土高原沟壑区小叶杨生长规律初步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以陕西黄土高原沟壑区小叶杨天然和人工林为对象,在获取大量的林分生长信息的基础上,采用修改的Richards方程、指数方程和山本和藏式,建立了小叶杨个体、群体优势高、材积、胸径等的生长预测模型,编制了本区二元材积表,并导算出一元材积方程.  相似文献   

14.
为研究国家"退耕还林还草"工程实施以来黄土高原植被覆盖动态变化,以2001-2015年的MODIS NDVI为数据源,结合2001-2015年的气象数据(温度/降水),分析黄土高原地区植被NDVI、气温和降水量的空间分布特征,以及植被NDVI对气温和降水量的响应关系。结果表明,近15a黄土高原地区植被NDVI总体呈现增长趋势。黄土高原地区植被NDVI的空间分布差异显著,大体趋势是植被覆盖从西北部向东南部逐渐递增。研究区植被的空间变化也具有明显的差异特征,研究区的西安市、渭南市及豫西山地的洛阳市等地的植被退化严重,但是随着国家"退耕还林还草"计划的实施,黄土高原地区中部的植被覆盖有了明显的改善。黄土高原地区的温度年际间变化不大,而降水量起伏变化较大。降水量对植被NDVI的影响大于温度对植被NDVI的影响。  相似文献   

15.
利用"3S"技术探究气候变化对陕北黄高原的水土流失的影响,通过分析2000~2010年陕北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重要影响因子(降雨、植被、坡度、温度、地表风速),结合水土流失评价指标———风险指数,研究气候变化对陕北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影响。结果表明,2000~2010年陕北黄土高原的风险指数呈上升趋势,气候变化对陕北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产生了不利影响。因此,开展水土保持工作刻不容缓,以防止生态环境进一步恶化。  相似文献   

16.
黄土高原农业生产自然环境和投资状况评析及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自然和投资方面评析了黄土高原农业生产与我国其他地区的差异 ,得出以下结论 :(1)黄土高原脆弱的自然生态环境是其农业发展最主要的自然限制因素 ,其农业投资应立足于这一基本前提。 (2 )黄土高原的农业投资滞后于农业发展的需求 ,农业无效投资有增无减 ,农业投资份额下降 ,制约了农业产值的增长。对此 ,必须提高农业投资增长率 ,发挥国家投资的主体职能。 (3)不合理的土地利用是导致生态环境严重破坏的更为直接的原因。对此 ,落实退耕还林种草 ,合理调整农业结构 ,建立与地面坡度相适应的土地利用结构并辅之以与目标相符的投入 ,是进一步提高农业生产水平的关键  相似文献   

17.
姚蓉 《安徽农业科学》2014,(2):596-598,601
黄土高原是我国退耕还林(草)工程重点建设的区域之一,在工程实施中该区农村经济的发展是工程建设的重要内容和稳固退耕成果的有效手段。该研究分析了黄土高原退耕区农村经济发展面临的困境,面向国家生态建设需求,结合区域特点,提出了构建完善的退耕区农村经济发展机制、推进黄土高原退耕区农村经济发展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8.
黄土高原菊科植物区系初步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黄土高原区菊科植物区系的组成、分类及其特点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黄土高原菊科植物有2亚科10族120属432种1亚种。植物种类丰富,优势属较为明显。菊科植物属的地理成分以温带区系成分占有绝对优势,区系成分复杂,起源古老,与周边地区广泛联系。中国特有分布种有167种,占种总数的38.66%。  相似文献   

19.
基于光能利用率模型(CASA),利用遥感数据、气象数据和基础地理数据,测算了2001-2013年黄土高原植被净初级生产力(NPP),并辅以一元线性回归、Hurst指数及相关分析等方法,分析了2001-2013年黄土高原NPP时空变化特征、未来变化趋势及其驱动因素.结果表明,2001-2013年黄土高原植被年均NPP呈显著增加趋势,年增速为4.9 g/(m2·a).黄土高原植被NPP空间分布差异显著,表现出由东南向西北递减的趋势.黄土高原植被NPP呈增加趋势和减少趋势的面积分别占78.0%和22.0%.Hurst指数表明研究区未来植被NPP变化的正向特征显著,呈持续性和反持续性的比重分别为72.1%和28.9%.黄土高原植被NPP变化与降水、气温相关性不大,人类活动是影响植被NPP变化的重要因素,且对NPP有双重影响.  相似文献   

20.
[目的]研究陕西黄土高原1961~2010年日照时数的变化特征。[方法]基于陕西黄土高原43个台站1961~2010年逐月日照时数,采用气候倾向率、气候趋势系数、Mann-Kendall分析、小波分析和线性相关等方法,对近50年陕西黄土高原日照时数的时空变化特征进行分析,并探讨了引起该区域日照时数变化的主要原因。[结果]近50年来,陕西黄土高原年日照时数呈减少趋势,气候倾向率为-14.47 h/10a。除春季日照时数表现为增加趋势外,其他季节均表现为不同程度的减少趋势。其中,以夏季减幅最显著,平均减少24.34h/10a。陕西黄土高原年、季日照时数气候趋势系数呈上升趋势的区域主要分布在米脂、子洲、绥德、延安、延长和安塞,其余区域为下降趋势。近50年来,陕西黄土高原年日照时数在1972和2003年发生突变,并存在5~7年的振荡周期。近年来,大气污染严重,混浊程度加大,从而增强了大气对太阳光的反射及吸收作用,使太阳辐射减小,由此造成年日照时数减少。[结论]该研究为分析陕西黄土高原的气候变化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