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基于实验经济学的养殖企业污染治理政策选择行为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于实验经济学的视角,以全国5省238个生猪养殖企业为调查对象,设置了技术支持、排污费、技术标准、沼气补贴和粪肥交易市场五项畜禽污染治理政策属性,运用选择实验方法分析了养殖企业畜禽污染治理政策的选择行为,并引入廉价磋商方法降低选择实验方法的假设偏误。研究表明:全面技术支持、排污费、技术标准、沼气补贴和粪肥交易市场等五种畜禽污染治理政策对养殖企业的选择行为有显著影响,一般技术支持政策对养殖企业的选择行为没有影响;养殖企业对粪肥交易市场政策的偏好最高,其次为沼气补贴政策和技术标准政策,再次为排污费政策,最后为全面技术支持政策;廉价磋商法在畜禽污染治理政策边际价值较高时,可以缩小假设偏误,当畜禽污染治理政策边际价值较低时,无法发挥纠正向上偏误的作用。  相似文献   

2.
以膜下滴灌技术为例,基于选择实验法构建不同政策情境,并通过模拟农户政策参与行为,以及MNL模型估计和边际替代率测算,量化分析农户政策属性偏好及其边际替代关系。结果表明:受访农户对不同政策属性的偏好从强到弱依次为耕地整理、技术指导、工时补贴和设备补贴形式;受访农户对参与补贴政策存在一定的抵触情绪,主要原因可能是技术使用效果不佳。据此建议:未来补贴政策实施应尝试与相关配套措施有机结合;进一步加大研发投入,提升拟推广技术的实际使用效果;政策制定与优化应更多地结合农户偏好,以最大限度获得农户支持。  相似文献   

3.
流域治理政策的建立需要充分考虑公众对环境物品的偏好及偏好的异质性问题。文中运用选择实验法(Choice Experiment),以渭河流域生态系统服务功能改善为例展开实证研究,结合Mixed logit模型和潜类别模型从效用和支付意愿的视角揭示了公众对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偏好异质性。研究发现,公众对渭河流域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具有较强的偏好,且存在显著的偏好异质性;潜类别模型中偏好正常型消费者占据大部分消费者总数,生态导向型消费者在水质等方面的支付意愿明显较高,而价格敏感型消费者对所有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支付意愿明显低于其他两类消费者。总体来看,居民对水质、水量等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具有较强的支付意愿,而对自然景观和生态旅游具有较低的支付意愿。  相似文献   

4.
文中基于政策创新可持续性相关研究,结合涉水行业特征,从PPP (Public-Private Partnership)特有的三方利益诉求出发,构建背景、动机、资源的整合性分析框架。以20个财政部地市级层面水环境治理PPP示范项目为研究对象,运用定性比较分析方法,探究分析框架内公众环保诉求、PPP回报机制、政府注意力分配、地方财政自主、地区环保事业发展五个条件变量互动耦合,对地方水环境治理PPP创新可持续性的复杂影响。研究发现,地方水环境治理PPP创新可持续性的生成机制可识别为:地方政府高位推动型、多元主体协作型、财政压力与环保发展联动型。在这三种模式下,水环境治理PPP通过政策议程跟进、互信协作及供需匹配,实现政策创新的稳定长效。  相似文献   

5.
近年来,通过建立长效机制、转变防控方式、提高防控信息化程度、深化联防联控国际合作,我国蝗虫灾害可持续治理取得了阶段性成效,蝗虫发生面积不断下降、发生密度持续控制在较低水平、危害程度逐年减轻。然而蝗虫可持续治理是一项复杂性、长期性和艰巨性的工作。当前仍然存在人员、资金、设备等方面的问题。今后要进一步贯彻落实好《全国蝗虫灾害可持续治理规划(2014—2020年)》,完成有关治理目标和防控任务,扎实做好蝗虫灾害可持续治理工作。  相似文献   

6.
中国耕地生态管护呈现主体与政策双重碎片化倾向。一方面,国土、农业、环保、水利、林业、发改、财政等部委皆在耕地生态管护中发挥作用,"九龙治水"的格局明显;另一方面,耕地生态管护相关政策在理念和工具层面也存在着空白、重叠和冲突,未能形成合力。鉴于此,文中以整体性治理理论为基础,结合2018年国务院机构改革方案和相关部委"三定"规定,以协调与整合为手段,以破解碎片化困境为目标,提出优化中国耕地生态管护制度的实现路径。即,在管护体制层面,清晰决策者、参与者、监督者和协调者的职责,建立国家耕地生态信息平台,明确剩余治理权归属;在管护政策层面,建立耕地生态管护政策的三级协调与整合机制。  相似文献   

7.
生态文明新时代下,我国已经迈入自然资源管理逐步走向全面统一管理新阶段,自然资源的整体共生性空前强化,多功能性需求逐步彰显,思索作为自然资源治理基础性工具的省级自然资源规划转向何处,对于思辨自然资源治理关键问题,明确自然资源治理目标方向,通过发挥省级资源规划战略引领、政治引导、目标考核等功能促进自然资源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具有重要理论与现实意义。文中探讨了省级自然资源规划演进历程,从规划定位、内容、程序视角分析了规划转型特征,提出规划在从要素管控向系统治理转变过程中,面临“地位彰显-定位缺失”、“面面俱到-重点突出”、“编制程序规范-实施机制缺失”三重转型困境。文中指出实现“要素-系统”弥合的三条路径:规划定位上,编制省级自然资源规划应在细化落实国家级自然资源规划对省域自然资源治理目标任务安排的同时,衔接省级国民经济规划对省域自然资源治理的战略部署;规划编制思路内容上,应基于系统治理思维下的“资源-管理-建设”三重规划属性统筹考虑规划编制重大问题;规划编制实施程序上,应基于“总结问题-定位障碍-实施方案-体系构建”的理论逻辑,加强制度建设与实施机制建设。  相似文献   

8.
农村生活垃圾治理逐渐受到重视,而农户参与具有现实必要性和理论必然性。文中利用中国山东、安徽和重庆三个地区的430个微观数据和运用广义定序Logit模型,对农户生活垃圾治理支付意愿及其影响因素进行分析,以此反映农户在生活垃圾治理中的供给意愿。研究结论表明:性别、文化程度、家庭可支配收入、农户对污染行为评价和政策认知是影响其支付意愿的主要因素;农户生活垃圾治理支付意愿存在异质性,低、中、高三档次支付水平概率预测分别为25. 02%、58. 44%、16. 54%,且渝、皖、鲁的农户支付意愿呈现自西向东递增的样态。在相关政策制定过程中,要坚持因人而异,将女性视为关键群体;要坚持因势利导,创新宣传渠道和形式;要坚持因地制宜,设计差别化的收费方案。  相似文献   

9.
为符合环境规制要求,企业需要更多的资金投入用于技术改进和排污管理。由于技术进步有周期长和风险大的特点,企业可能更倾向于选择末端治理的方式代替技术创新。这既不利于对企业长期增长,也难以实现其绿色可持续发展。绿色信贷以环境保护为目的,为企业绿色技术发展提供针对性的资金支持。一方面降低了企业的“合规成本”;另一方面也促使企业主动进行绿色转型。基于2337个企业面板数据的实证分析证明,绿色信贷在环境规制对企业财务绩效和污染治理的影响中均有正向调节作用,有助于实现污染治理和企业增长的“双赢”。  相似文献   

10.
不同治理措施植被恢复效果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9,自引:1,他引:9  
从群落数量结构和干物质生产方面对皇甫川流域五分地沟不同治理措施下的植被恢复效果进行了初步研究。结果表明 :林草复合措施植被恢复效果最好 ,灌木林地植被恢复效果普遍好于乔木林地 ,油松纯林和杨树纯林恢复效果较差 ;沟坡治理使植被迅速恢复 ,治沟骨干工程在下湿地植被恢复中效果显著。文中还就植被地带性原理和异质性生境中治理措施的配置问题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