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农户秸秆还田的受偿意愿及影响因素研究——基于黑龙江省806个农户调研数据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干旱区资源与环境》2018,(6):31-36
秸秆还田是秸秆资源化利用的重要方式,能改善生态环境,具有显著的正外部性,政府应当给予一定补偿。文中基于黑龙江省806个农户调研数据,利用Cox比例风险模型,对农户秸秆还田的受偿意愿及影响因素进行实证研究。结果显示:90%的农户认为秸秆不是废弃物,具有一定的资源价值。秸秆还田会增加农户的生产成本,需要给予一定的生态补偿,多数农户的受偿意愿在40~80元/667m2之间,并呈现正态分布特征。年龄、秸秆还田成本认知、政府查处禁烧、当地有秸秆原料企业等因素对农户受偿意愿有正向影响;文化程度、家庭成员中有党员(干部)、人均纯收入、秸秆影响产量认知、秸秆还田费用分担认知等因素对农户受偿意愿影响为负。农户进行秸秆还田决策时,多考虑自身经济利益,对生态效益往往考虑不够,生态环境意识尚有待提高。 相似文献
2.
3.
秸秆收集利用是改善农业农村生态环境、加快农业绿色低碳发展的重要举措之一,生态补偿是实现秸秆收集利用经济与生态双重收益的有力政策途径。以湖北省4个秸秆综合利用重点县684户农户家庭为实证,将社会信任引入整合型技术接受与使用模型(UTAUT)形成理论分析框架,结合条件价值评估法(CVM)、二元Logit模型以及COX比例风险模型分析农户秸秆收集利用受偿意愿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 90.35%的农户愿意接受秸秆收集利用补偿,其受偿额度为47.81~52.92元/667m2;2)绩效期望、努力期望、社会影响、便利条件、社会信任对农户接受秸秆收集利用补偿具有显著正向影响,对农户受偿额度具有显著负向影响;3)无论是高社会信任组还是低社会信任组的农户,经济绩效期望均显著正向影响其接受秸秆收集利用补偿,且两组之间的经济绩效期望系数存在显著差异。因此,应加快建立健全农户秸秆收集利用生态补偿机制、制定差异化的秸秆收集利用生态补偿标准、加大对秸秆收集利用以及资源化利用的知识普及和技术宣传。 相似文献
4.
农膜残留引致了农田"白色污染",而生态补偿是解决农业面源污染的有效途径。为深入了解棉农农膜回收行为的补偿意愿及意愿受偿水平,文中基于新疆1029户棉农的实地调查数据,运用条件价值评估法(CVM)和Heckman选择模型探讨棉农农膜回收行为的受偿意愿及意愿受偿额度,并进一步应用分位数回归法(QR)分析影响棉农意愿受偿水平的关键因素。结果表明:1)96.89%的棉农愿意接受政府对于回收农膜的补偿,其意愿受偿额度为26.57元/亩; 2)正规教育、时间成本、资金成本、收入效益、对环保法规的信任、对政策的了解程度、政府的宣传程度是影响棉农补偿意愿的关键因素; 3)棉花种植面积、时间成本、对家人的信任、处罚的合理程度显著影响棉农的意愿受偿额度。在此基础上,文中从制定合理的补偿标准、完善农膜回收政策实施细则以及加强农膜回收利用的科学普及与技术推广这三个方面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5.
6.
生态补偿是激励农户绿色生产的有效手段,研究补偿标准对补偿机制设计和完善具有重要意义.基于湖北十堰市500个玉米种植户调研数据,以条件价值评估法为基础,运用Heckman两阶段选择模型,对丘陵山区化肥减量补偿标准及影响因素进行研究.研究表明:1)农户对化肥减量补偿的参与意愿较高,87.4%的农户愿意参与化肥减量补偿.2)... 相似文献
7.
研究牧民对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机制的受偿意愿,对完善新一轮(2016-2020)的草原生态补奖机制具有重要意义。选取甘肃省玛曲县为研究区域,通过条件价值评估法(CVM)调查研究区牧民对当前实施的减畜政策的态度和受偿意愿,初步的统计分析发现,被访牧户中有59.81%的牧户愿意减畜,而40.19%的不愿意减畜的牧户认为当前实施的补偿标准太低,无法弥补因减畜造成的家庭经济损失。通过计量模型分析发现:牧户对减畜的支持态度主要与家庭劳动力负担系数、草场承包规模、联户情况、草场健康状况以及牲畜规模呈正相关,与草场租赁情况呈负相关;而牧户对减畜的受偿意愿额度主要由牧户受教育年限、家庭牧业收入、草场承包规模、牲畜规模以及联户情况等决定;根据CVM法估算了被访牧户的受偿意愿的期望值为E(WTA)=12.61元/亩,而通过Tobit模型计算了被访牧户户均理论受偿意愿值为WTA=12.16元/亩,但在政策实施中玛曲县草畜平衡奖励标准为2.18元/亩,进一步说明现行补偿标准明显偏低。 相似文献
8.
采用山东和陕西1012个苹果户调查数据,运用二元Logit模型分析影响苹果经营代际传递意愿的主要因素.结果 表明:苹果经营代际传递意愿总体较弱,18.68%的苹果户愿意代际传递;苹果种植决策者的年龄、苹果劳动力人数、苹果收入占比、苹果效益、苹果种植技术和果园装备投入对苹果经营代际传递意愿有显著正向影响;计划缩小苹果种植... 相似文献
9.
农村居民是农村社会经济活动的主体,建立一种长效机制,鼓励农村居民积极参与到农村生活性公共基础设施管护活动中去,对于切实促进农村人居环境整体改善、建设美丽宜居村庄具有重要现实意义。文中选取南疆三地州1077户农户为调查对象,采用Logit回归模型对影响农户参与农村生活性公共基础设施管理与维护意愿的主要因素进行实证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家庭收入、政府支持、是否有补贴、补贴满足成本、财务透明度、农户对公共基础设施需求的满足程度、参与管护对提高管护效率是否重要、政策认知等8个变量会对参与意愿产生显著的正向影响;性别、外出务农占比、基础设施完好程度、补贴发放时间等4个变量对参与意愿产生显著的负向影响;但是年龄,受教育程度,家庭人口并不会对参与意愿产生影响。 相似文献
10.
粮农无公害农药使用意愿及其影响因素分析——基于609户种粮户的实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于山东省17地市609户粮农的问卷调查数据,运用Logit模型对粮农使用无公害农药的意愿及其影响因素进行了计量分析。分析表明:粮农使用无公害农药的意愿受多种因素的影响,按其影响程度大小由主到次为:增加收入、无公害粮食价格、产地检验、无公害农药价格、文化程度、农药残留危害认知、无公害农药效果认知、政府补贴、家庭年收入、相关法律法规、专业化程度、种植规模、降低风险。据此,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1.
农户参与灌溉管理改革意愿的影响因素分析——基于内蒙古的农户微观调查数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内蒙古地区313户农户调查数据,运用Logit模型从理论与实证上对农户参与灌溉管理改革意愿的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69.97%的农户愿意参与灌溉管理改革,对改革表示认可,30.03%的农户不愿意参与改革,对改革不认可或持无所谓态度。农户参与灌溉管理改革的行为受到户主的文化程度、水浇地面积、种植业收入比例、农户社会资本、当地政府支持程度以及农户对灌溉管理改革内容的了解程度等6个因素的影响。而年龄、劳动力数比例、农户家人有无村干部、非农劳动人数占比等4个变量的影响不显著。 相似文献
12.
13.
基于计划行为理论与保护动机理论,构建劳动力外流背景下农户休耕意愿的理论框架,并利用生态严重退化区甘肃省635份农户微观调研数据,运用结构方程模型探究农户休耕意愿的影响因素及其作用路径。结果表明:1)农户行为态度、主观规范、感知脆弱性、感知严重性、自我效能和反应效能能够显著提升农户休耕意愿,农户反应成本、回报因子会显著降低农户休耕意愿。2)感知严重性和回报因子对休耕意愿的直接效应均大于其通过行为态度的间接效应。3)劳动力外流对主观规范、感知脆弱性正向影响农户休耕意愿的路径具有抑制作用,对自我效能、反应效能正向影响农户休耕意愿的路径具有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4.
粮豆轮作生态服务价值是制定粮豆轮作补贴试点政策补偿标准和对其进行政策评估的关键。文中通过粮豆轮作补贴试点地区黑龙江省的大样本农户调研数据,以单边界二分式条件价值评估法测算了农户对粮豆轮作生态服务的支付意愿。研究发现:在农户社会经济变量和环境认知变量中受教育程度、家庭收入水平、家庭经营规模和粮豆轮作生态功能认知均促进农户对粮豆轮作生态服务的支付意愿;对具有正支付意愿的农户测算结果显示,农户对粮豆轮作生态服务的支付意愿为98元/亩;进一步通过Spike模型对测算结果矫正后发现其支付意愿降低到58.94元/亩。农户对粮豆轮作生态服务的支付意愿远低于当前的补偿标准150元/亩,因此,如果仅从粮豆轮作的生态功能出发而不考虑政府其他的政策目标,当前的补偿标准对农户存在过度补偿。 相似文献
15.
城郊农村作为空心化严重、农业依赖度较小的特定区域,宅基地退出的宏观诉求强烈且具备改革的微观条件.文中基于对上海市3100户农民的微观调查,深入分析了城郊农民面临实物补偿和货币补偿时退出宅基地的意愿及影响因素.研究发现:城郊农民宅基地退出意愿整体较高,不同补偿模式下愿意退出宅基地的农户达到83.5%;实物性即城镇楼房补偿... 相似文献
16.
《干旱区资源与环境》2017,(12):50-55
依据林芝市586户农民工的实地调查数据,描述了农民工落户意愿的现状,运用二元Logit模型分析了有关影响因素及影响程度。研究结果表明,在林芝务工的农民工整体落户意愿较强。文化程度较高的农民工有较强的落户意愿;工资、集体消费比重、生活习惯、市民交流和政策认知对农民工落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相对于汉族,藏族农民工落户意愿较弱。因而,通过提高农民工收入水平、完善职业教育体制、构建农民工与市民交流平台、妥善解决农民工落户的异质性问题,可以在有效增加城镇人口的同时促进西藏城镇化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7.
18.
陈强强 《干旱区资源与环境》2023,(2):34-41
农牧民作为草原保护管理政策的最终执行者,源自其内应力的自我管理机制是草原生态保护的基础。文中基于甘南黄河水源补给生态功能区564户农牧民的调查数据,整合TPB和VBN理论,运用结构方程模型对农牧民草原保护的生态认知、意愿与形成机制进行了实证研究。结果表明,74.468%的农牧户具有较高的草原生态保护意愿,行为态度、主观规范、感知行为控制和个体规范均直接影响农牧民草原生态保护的行为意愿,拥有“人—地和谐共处”生态世界观的农牧民具有更强烈的结果意识和进行草原生态保护的道德责任感;农牧户草原生态保护意愿的形成是以生态世界观为根本触发点,以结果意识为关键节点,连接其他因素及其多重链式作用关系互相嵌套,最终形成递阶有序的网络结构;结果意识对农牧民草原生态保护的行为意愿不存在直接影响,其通过触发责任归因,激活个体规范对意愿产生间接影响。 相似文献
19.
《干旱区资源与环境》2017,(8):33-37
以河西走廊石羊河、黑河两大内陆河流域的463户农户调查数据为依据,对农户采纳农田循环生产技术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尽管农村社会传统的差序格局已发生了很多变化,以血缘、地缘、业缘关系为基础的私人联系仍然在农业新技术选择中起着重要作用;农业技术采纳过程中存在明显的外部性,面对循环农业生产技术,单个农户决策行为明显受周围农户采纳行为的影响,表现出很强的实用主义和规避风险倾向;农村产业及收入来源日益多元化,农户将更多的精力和资源放在非农产业上,村庄内部维系凝聚力的传统纽带逐渐松动变形,循环农业技术推广工作面临着农户参与积极性不高、推广活动组织难度大等诸多困难。 相似文献
20.
苜蓿是饲养奶牛不可或缺的优质粗饲料,苜蓿的种植主体在种植行为上存在不同的模式选择.在对内蒙古17个牧业旗,8个半农半牧(旗)县和14个农业(旗)县农牧民进行了人户调研后,选取有效数据386份,采用Logit二元选择模型分析了农牧民的苜蓿种植选择影响因素.分析结果表明:农牧户受教育程度每增加一单位,选择意愿的优势比增加20.8%;农牧户耕地面积增加1个单位,选择种植苜蓿的优势比增加0.5%;种植的青储玉米和玉米对农牧民选择种植苜蓿有反向影响;在牧区和半农半牧区农牧民更倾向于愿意种植,而在农区种植意愿不显著.市场经济条件下,作为理性经济人的农牧民在农业生产决策上日益按照比较利益行事.由此提出科学规划苜蓿种植区域,充分发掘牧区及半农半牧区牧草生产潜力、加大苜蓿种植补贴力度、引导农村土地有序流转等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