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陕西地区1368-2013年冰雹灾害时空分布特征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通过对陕西地区1368-2013a间冰雹灾害事件的搜集整理,利用Arc GIS及Matlab等软件统计分析了该地区冰雹灾害的时空分布特征及周期变化规律。结果表明:1368-2013a间,陕西地区共发生了991次冰雹灾害事件,平均每年发生1.54次,其中初等雹灾、中等雹灾和特等雹灾分别占冰雹灾害的25.43%、61.96%和12.61%。冰雹灾害在时间尺度上存在着175a、250a和500a等3个振荡周期。在时间分布上,冰雹灾害发生的频率呈现出波浪式的上升趋势,18世纪以后,冰雹灾害的发生频次明显增加,且夏秋连雹的现象最多。在空间分布上,区域内雹灾存在明显空间的差异,冰雹灾害主要发生在关中平原西部及以北地区,存在以榆林、延安及陇县为中心的高频区域。  相似文献   

2.
过去1500年宝鸡地区农业旱涝灾害与全国冷暖对应分析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周旗 《干旱区研究》2003,20(2):123-126
揭示人类对环境变化的响应 ,已经成为近年来全球变化研究新的热点。根据我国陕西省宝鸡地区农业旱涝灾害史料 ,统计出 7世纪到 2 0世纪末的 15 0 0年间发生的旱涝灾害的年数 ,应用频数分析法及灾情等级指数分析法 ,发现宝鸡地区历史农业旱涝灾害的频度和灾情 ,均具有明显的波动变化特征。与全国季风区年均气温的变化进行对比 ,可以看出农业旱灾频数对气温变化有很好的冷多和暖少的对应关系 ,并且农业旱涝灾情在气温突变时段较严重 ,在气温平稳持续时段较弱。进一步分析表明 ,宝鸡地区农业旱涝频率的变化存在千年周期。在千年周期的结束期 ,即转换期 ,农业旱涝频率变化同步。  相似文献   

3.
成爱芳  赵景 《干旱区研究》2011,28(1):175-180
通过对历史文献资料的整理与统计分析,对甘肃陇中公元1400-1999年干旱灾害的等级序列特征、年代际变化、季节变化、空间变化及气候背景进行研究.结果表明:陇中公元1400-1999年共发生旱灾280次,平均每2.14年发生1次.干旱灾害以中度旱灾为主,占旱灾总次数的45.4%,其次是大旱灾,占旱灾总次数的32.1%,特...  相似文献   

4.
陕西秦岭南北旱涝灾害时空变化趋势分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根据1961-2009年秦岭南北57个站点的月降水资料,采用区域旱涝指标和Z指数,运用Mann-Kendall检验、小波分析、Kriging插值等方法,对秦岭南北旱涝时空变化趋势进行分析。结果表明:①关中地区年平均气温倾向率大于陕南,气温突变年均为1996年。②近49年来,关中地区暖干化及春旱、夏涝的趋势较陕南显著。气...  相似文献   

5.
根据地方史料记载,统计出宝鸡地区公元600年至2000年洪涝灾害的发生规律。结果表明:宝鸡地区洪涝灾害可划分为轻度涝灾、中度涝灾、大涝灾、特大涝灾4级灾害,以中度和大涝灾为主,占灾害记录总数的71.55%,特大洪涝灾害较少发生,占灾害记录总数的8.94%。公元600~2000年1400a的时段可以分为14个洪涝灾害发生阶段:10、11、12、13、14、15世纪为无洪涝灾害或极少洪涝灾害发生阶段,7、8、9、16、17、18、19、20世纪为洪涝灾害多发阶段。洪灾集中于夏、秋两季。宝鸡地区洪涝灾害的发生主要是由地理位置、气候异常波动以及人为活动综合因素影响的结果。  相似文献   

6.
武威地区清代-民国时期干旱灾害特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历史文献资料的搜集与整理,利用统计分析和小波分析的方法,对武威地区清代-民国时期干旱灾害的等级序列特征、年代际变化、季节变化、周期变化及成因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武威地区清代-民国时期共发生旱灾70次,平均每4.4年发生1次。干旱灾害以中度旱灾为主,占旱灾总次数的60%,其次是大旱灾,占旱灾总次数的20%,轻度旱灾和特大旱灾发生频率较低,各占旱灾总次数的14.3%和5.7%。清代-民国时期武威地区干旱灾害呈现先增加后减少再增加的趋势。旱灾在季节上以夏旱次数最多,其次为夏秋连旱。旱灾存在5~8a周期、8~10a周期、15a周期、20~25a周期、50a周期。清代-民国时期旱灾的发生是人类活动与气候变化共同作用的结果。  相似文献   

7.
通过对历史文献资料的搜集、整理、分析,对清代陇东地区干旱灾害的等级序列、时间和空间特征及其成因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陇东地区自1644年清世祖顺治元年至1912年中华民国元年的268年中,共发生干旱灾害111次,平均每2.4年发生1次;清代陇东地区中度旱灾发生最多,其次为大旱灾和轻度旱灾,而特大旱灾发生最少;从清代早期...  相似文献   

8.
陕西省近50年地貌灾害的时空分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对陕西省1951-2000年地貌灾害的统计分析,结果表明:该区域地貌灾害以滑坡、崩塌和泥石流为主.地貌灾害主要发生在每年6~10月的降雨时期,在1981年以后灾害发生次数呈迅速增加趋势.地貌灾害在空间上分异明显,其中关中平原主要灾害为滑坡,崩塌和泥石流相对较少;陕北黄土高原是滑坡和崩塌的发育区,尤其是榆林市和延安市...  相似文献   

9.
汉江上游历史时期寒冻灾害特征及其社会影响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历史文献资料的搜集与整理,利用最小二乘法、小波分析和克里格插值等方法,对汉江上游历史时期(877B.C.-2010A.D.)以来寒冻灾害的等级、发生时间(阶段、季节变化和周期等)和空间变化规律及其对社会的影响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汉江上游历史时期以来共发生寒冻灾害118次,平均每24.46年发生1次。将寒冻灾害划分为轻度、中度、重度三级,各占灾害总频次的16.1%,62.71%和21.19%;小波分析显示,各等级的寒冻灾害依次存在5-8a、20-23a、55a的周期变化。汉江上游历史时期以来寒冻灾害呈现波动上升趋势,阶段性特征明显,经历了频次较少-波动增加-快速增加三个阶段;春季寒冻灾害发生频次最高,且以霜灾为主。寒冻灾害对社会经济发展、农业生产、社会稳定、人口数量变化等方面产生了重要影响。初步确定汉江上游历史时期发生了两次寒冷气候事件,时间在公元1640-1700年和1840-1870年;现代寒冷气候事件需进一步考究。  相似文献   

10.
云南省500年干旱灾害时空分布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干旱灾害是云南最主要的自然灾害之一,其研究对云南的社会经济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文中选取云南省500年(1450~1949年)干旱灾害资料,采用概率统计方法、红噪声分析软件,分析得到云南省500年旱灾时空分布特征,最后提出旱灾重心概念,得到其重心分布,及其演变特征。结果表明:1)云南500年旱灾发生较为严重,时间上最为严重的是第五阶段(1850~1949年),空间上最为严重的是滇中以及滇东部分地区;2)云南500年旱灾各指标呈现上升趋势,且具有明显的周期性;3)云南500年旱灾重心一直分布于滇中地区,且具有自西向东移动的特点。  相似文献   

11.
为解决已有的陕西省富士系苹果高温热害指标与实际情况有出入的问题,基于灾情数据,设计横向修订法,利用日最高气温及日平均相对湿度,对已有高温热害指标进行修订,并通过试验观测对修订后的指标进行检验,结果显示修订后的指标可较好反映灾情,具有良好效果。该修订方法的优点在于可通过有限受灾样本开展指标修订,为修订或建立其他经济林果气象灾害指标提供借鉴及思路。  相似文献   

12.
应用国家气候中心下发的吉林省四平市5站的逐日降水资料对四平市进行旱涝等级划分,主要应用线性趋势法和小波分析法对其特征进行分析,根据旱涝指标Z指数对旱涝指数W指数进行运算。结果分析得出:W指数存在较弱的下降趋势,并且阶段性特征变化明显,W指数计算得出严重旱年与降水距平百分率有很好的对应关系;54年四季旱涝年数差异较大,各季存在旱涝交替、连旱或连涝的特征;年W指数以3.68·10a~(-1)的速度递减,春季和冬季W旱涝指数以3.89·10a~(-1)和10.183·10a~(-1)的速率增加,均通过0.05水平的显著性检验,呈现增加趋势,夏季和秋季W旱涝指数呈现递减趋势。从小波分析结果得出各季节震荡周期不同并且特征显著。  相似文献   

13.
通过对历史文献资料的统计与分析,以宁夏吴忠一带1644-1911年的洪涝灾害等资料为依据,应用了MATLAB软件包中的最小二乘法意义下4次多项式拟合,研究了清代宁夏吴忠一带洪涝灾害时间变化特点,通过MapInfo制图来分析空间变化特征,并仔细研究了该时期这一带洪涝灾害的等级序列。结果表明,该地区清代共发生洪涝灾害92次,平均每2.91年发生一次;整个清代宁夏洪涝灾害分布很不均匀,晚期为洪灾多发期,早期和中期为洪灾较少发生期。在这一带的七个地区中,整个清代中卫、灵武遭受洪涝灾害最为频繁,同心受灾较轻。该地区洪涝灾害以中度涝灾为主,发生频次为53次,占洪涝灾害发生总次数的63.10%,轻度涝灾次数为25次,占总次数的27.17%,大涝灾和特大涝灾发生的次数较少,分别发生了7次和3次,发生频率各占涝灾总数的7.61%和3.26%。大面积洪涝灾害(三、四级)平均每26.7年出现一次,占洪涝灾害发生年总数的11.90%。  相似文献   

14.
乌鲁木齐地区近50年来平均气温及极端气温变化特征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根据分布在乌鲁木齐地区不同垂直梯度上的四个气象站1961-2009年的年平均气温、年极端最高气温和年极端最低气温,采用线性趋势分析、Mann-Kendall检验及小波周期分析等方法,分析了乌鲁木齐地区近50年(1960-2009年)来年平均气温、年极端最高气温和年极端最低气温的变化特征.结果表明:1)乌鲁木齐地区各地近...  相似文献   

15.
运用马尔科夫链方法预测陕西苹果花期冻害年型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依据陕西29个苹果基地县1971~2007年4月极端最低气温资料,将陕西果区苹果花期冻害年型划分为严重冻害(NTd≤-2℃≥10),中等冻害(NTd≤-2℃<10 & NTd≤0℃≥15),轻度冻害(NTd≤-2℃<10 & NTd≤0℃<15 & NTd≤2℃≥19),和正常年型(NTd≤-2℃<10 & NTd≤0...  相似文献   

16.
近56年来西安市气温突变与致灾效应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根据1951-2006年西安逐月平均气温和逐月降水资料,采用一元线性趋势估计和5年滑动平均法分析了近56年来西安市年均温和季均温的变化趋势;采用滑动t检验法分析了气温突变的时间;并研究了西安市气温突变前后旱涝灾害的变化。结果表明:近56年来西安气温呈明显的上升趋势;该市在1994年附近气温发生明显的突变,由低于气候平均值变为高于气候平均值,其后气温持续偏高;西安市气温显著突变的时间与西北地区、长江中下游一致,早于华南和青藏高原地区,晚于东北、华北和淮河地区,更晚于全国;近56年来西安年平均气温倾向率与西北地区接近,低于东北,高于其它5个地区,及全国和全球;气温突变后,西安市旱涝灾害的比例都有所上升,但是旱灾的增幅更大,更明显。  相似文献   

17.
中地区1500年来洪水灾害与气候变化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根据关中地区历史时期洪水灾害史料,分析统计了公元500年~2006年近1500 a间各个世纪洪水发生频率,并对此时间段内气候变化进行分析,得出:关中地区历史时期气候冷暖交替变化较为频繁,洪水灾害多。在公元600~1000年、公元1300~1900年及公元1900~2000年,百年尺度洪灾出现频率分别为21次、34次、12次。同时分析得出该地区洪水灾害频率与气候变化有明显的对应关系,即百年尺度洪灾的出现往往与气候的异常波动有密切关系,气候的波动变化导致关中地区降水量年内分配不均匀和年际变化,从而造成该地区洪灾的频繁发生,洪灾在气候突变时出现频率高,气候平稳期出现频率较低。另外根据历史时期灾害频率的统计,预测关中地区近几年发生大规模洪水的可能性小,而小规模洪水发生的频率会较大。  相似文献   

18.
陕南地区近47年来气温、降水变化特征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利用陕南地区7个气象站1961~2007年的气温和降水记录,运用线性趋势、距平分析、5年滑动平均,Morlet小波分析等方法,研究了陕南地区近47年来的气候变化特征。结果表明:近47年来,陕南地区气温呈波动上升趋势,其增长率为0.14℃/10a。春、秋、冬季气温在增加,并且冬季增暖最为明显,夏季气温略有降低。气温变化有明显的周期性,普遍存在着20a和3~5a的周期振荡信号;降水量呈减少趋势,平均每10a减少2.9mm。降水量的年际变幅表现为夏季>秋季>春季>冬季,春季和秋季降水减少,夏季和冬季降水增加,减少量大于增加量,导致春旱、秋旱加剧。Morlet小波分析表明降水在20a和4~9a的尺度上也有较强的周期振荡。  相似文献   

19.
昆虫资源多样性丰富,具有较高的研究与开发利用价值。该文对1961年至今中国近60年昆虫资源的理论形成、发展阶段、研究重点和论文发表情况进行总结和分析,归纳昆虫本体利用、行为利用和产物利用的发展状况,并对昆虫基因组学和害虫防治等方面研究进展进行概述,根据昆虫多样性下降问题对未来昆虫资源发展进行展望,以期提高人们对昆虫资源的研究与保护意识。  相似文献   

20.
Inland lakes are important water resources in arid and semiarid regions. Understanding climate effects on these lakes is critical to accurately evaluate the dynamic changes of water resources. This study focused on the changes in Sayram Lake of Xinjiang, China, and addressed the effects of climate fluctuations on the inland lake based on long-term sequenced remote sensing images and meteorological data from the past 40 years. A 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 (GIS) method was used to obtain the hypsometry of the basin area of Sayram Lake, and estimation methods for evaporation from rising temperature and water levels from increasing precipitation were proposed. Results showed that: (1) Areal values of Sayram Lake have increased over the past 40 years. (2) Both temperature and precipitation have increased with average increases of more than 1.8℃ and 82 mm, respectively. Variation of the water levels in the lake was consistent with local climate changes, and the areal values show linear relationships with local temperature and precipitation data. (3) According to the hypsometry data of the basin area, the estimated lake water levels increased by 2.8 m, and the water volume increased by 12.9×10 8 m3 over the past 40 years. The increasing area of Sayram Lake correlated with local and regional climatic changes because it is hardly affected by human activitie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