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1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文中提出农地流转可区分为内生性和外生性两种模式。在靖远县沿黄灌溉区、高扬程提灌区各选两个乡镇通过调查问卷的方式获取了原始数据,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和多元回归分析法定量分析不同流转模式背景下的农地收益差异及其对农民收益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1)不管从转入角度还是转出角度,外生性流转和内生性流转的农地收益的差异具有明显的统计学意义,其sig值均小于0.05,达到了95%的显著水平;2)两种流转模式背景下农民非农收益的差距较大,外生型流转模式的收益大于内生型流转模式,靖远县更适合外生性农地流转;3)流转类型对农户收益的影响都是显著的,但影响程度不同,对转入方和转出方农户收益的影响程度分别是0.547和0.836。选择适宜的农地流转模式是增加农户收益的重要先决条件。  相似文献   

2.
浅山丘陵区土地利用格局的地形梯度特征与变化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运用地形位指数和地形分布指数,借助遥感和地理信息系统技术,对河北燕山浅山丘陵区1987~2010年间土地利用变化时空特征进行定量分析.结果表明:1)不同土地利用类型在地形位区段上分布差异化较为显著,低地形位区段为耕地、建设用地和水域的优势分布区,中地形位区段是草地和林地的优势分布区,高地形位区段是林地的优势分布区.2)20a间,不同土地利用类型的地形位空间分布变化主要表现为草地、建设用地和水域的分布优势区间段在收缩,林地的分布优势区间段在增大,耕地的分布优势区间段没有变化.  相似文献   

3.
PM2.5污染暴露评估需要浓度空间分布数据,而稀疏的地面监测点无法满足要求.土地利用回归(LUR)模型是模拟大气污染物浓度的有效方法,本研究拟探讨LUR模型在中国区域尺度的适用性及精度.选取土地利用、道路交通、人口密度、工业污染源、高程、气象共6类变量建立区域LUR模型模拟京津冀地区2013年PM2.5浓度空间分布.以研究区80个监测点为中心建立0.1km~10km共22个系列缓冲区,表征不同尺度下各变量对PM2.5浓度的影响.双变量相关分析得出161个影响因子与PM2.5浓度的相关性水平,筛选出13个影响因子与PM2.5浓度进行逐步多元线性回归,得到区域LUR模型.交叉验证显示模型拟合精度(R2)达到78.7%,模拟结果显示京津冀PM2.5污染南北差异明显.  相似文献   

4.
采用参与性理论与方法对大南沟流域的退耕还林(草)进行调查研究。在分析不同退耕方案对农户经济、水土流失等影响的基础上,提出了大南沟流域退耕还林(草)的基本动态过程。认为参与性理论与方法能将科研人员的专业知识与农户经验很好的结合,在我国目前退耕还林(草)等生态环境建设方面,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5.
从土地类型数量结构、土地质量结构、土地空间结构和土地利用现状结构入手,对黄土高原沟壑区的土地结构及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土地类型以梁峁坡地、沟坡地和沟谷底为主,三者占总土地面积的75.16%;土地总体质量不高.宜草地、宜农地、宜林地面积分别占土地总面积的44.45%、23.47%和18.51%.土地类型的空间分布表现出明显的层状、镶嵌状和空间上的不均匀性;农林牧用地结构为1.5:1:2.农地后备资源不足,出现林地退化,草地沙化等现象,土地结构处于极不稳定状态.应通过调整土地利用结构、因地制宜、合理开发等措施,以保证土地结构向好的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6.
运用"最小人均耕地面积"的概念和"耕地转换数量"计算模型对辽宁省1997-2007年间耕地资源转换数量进行了定量分析,并应用灰色系统GM(1.1)预测模型对未来15年耕地转换数量变化进行了预测,据此提出了耕地合理利用和有效利用对策。研究结果表明:辽宁工业大发展以来,特别是老工业基地的振兴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耕地资源转换数量只有1997年、2000年、2001年这三年为负值,其余年份都为正值,说明耕地转换它用不会对粮食安全造成较大的影响,预测未来耕地转换数量始终为正值,说明未来辽宁的经济建设与耕地矛盾趋于平缓,科技进步以及生态建设的完善是减轻耕地压力,保障耕地可持续利用的途径。  相似文献   

7.
陕西地区1368-2013年冰雹灾害时空分布特征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通过对陕西地区1368-2013a间冰雹灾害事件的搜集整理,利用Arc GIS及Matlab等软件统计分析了该地区冰雹灾害的时空分布特征及周期变化规律。结果表明:1368-2013a间,陕西地区共发生了991次冰雹灾害事件,平均每年发生1.54次,其中初等雹灾、中等雹灾和特等雹灾分别占冰雹灾害的25.43%、61.96%和12.61%。冰雹灾害在时间尺度上存在着175a、250a和500a等3个振荡周期。在时间分布上,冰雹灾害发生的频率呈现出波浪式的上升趋势,18世纪以后,冰雹灾害的发生频次明显增加,且夏秋连雹的现象最多。在空间分布上,区域内雹灾存在明显空间的差异,冰雹灾害主要发生在关中平原西部及以北地区,存在以榆林、延安及陇县为中心的高频区域。  相似文献   

8.
根据对小江流域泥石流沟谷土地荒漠化影响因子的分析和筛选,选择切割密度、土壤有机质、泥石流堆积物面积、植被盖度等8个对土地荒漠化有较大影响的因子,从地貌、土壤、植被三方面建立层次分析模型。针对土地景观生态系统的复杂性和模糊性,在建立评价指标体系的基础上,采用模糊综合评判的方法,对土地荒漠化程度进行了定量评价。  相似文献   

9.
为了正本清源,明晰农民土地财产性收入的内涵,文中运用文献研究方法和经济理论推导的方法,构建了农民的土地财产性收入的理论体系,明确了农村土地财产性收入的概念、特征、构成要素及计量方法。研究结果表示:1)农民土地财产性收入是农民对其拥有的土地产权发生在让渡过程中获取的非生产性收入。2)农民土地财产性收入具有依赖性、多样性、计量复杂性和不确定性等特征。3)农民土地财产性收入的功能定位为巩固农村土地集体所有制的重要方式,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的重要体现,促进现代农业转型的重要途径,缩小城乡贫富差距的重要措施。4)土地产权让渡条件不同,农民土地财产性收入构成要素不同。在要素分析的基础上,设计了农民土地财产性收入的计量方法。对于指导农民土地财产性收入政策制订和具体操作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0.
综合运用C-D生产函数、供需函数和厂商定价公式对关中地区非农化过程中农地资源损失量进行了测算。结果显示:2000~2007年间关中地区农地资源代价性损失量为10773hm2,过度性损失量ⅰ为14247hm2,过度性损失量ⅱ为5474hm2;过度性损失量ⅰ的比重西安和咸阳较高,杨凌和渭南较低;过度性损失量ⅱ杨凌和渭南比重较高,西安和咸阳比重较低。  相似文献   

11.
中国甘肃境内的土地利用,是伴随着甘肃历代王朝的更替而变化的。从汉初以前的畜牧业兼少量农业生产的利用方式,到两汉时期的以农业为主,魏晋时期大力支持畜牧业的发展以及在明清时期又注重农业生产等一系列变化,即在不同的朝代,土地利用的方式以执政者按照当时对畜牧业、农业发展的必要性和以当时的边防和粮食需求而定。从汉代以前时期开始,按照时间序列,以土地利用活动及其导致的土地覆盖变化为研究对象,综合运用历史地理学、考古学等研究方法阐述了不同朝代所属的土地利用方式以及到了现代的多元化的土地利用方式。纵观历史时期的土地利用方式,因地制宜的制定特定的发展农业、畜牧业的良好政策,既可以保证该地区土地的可持续利用,同时可以有效地避免对生态环境的破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