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柞蚕膿病、軟化病是柞蚕生产的大敌,一般年头受害率常达20%左右。解放后,在党的領导下,柞蚕生产获得了巨大成績,特別是經过1958、1959兩年来的连續大跃进,在党的建設社会主义总路綫的光辉照耀下,在人民公社化的基础上,全  相似文献   

2.
柞蚕软化病药物防治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7类45种抗茵药物中筛选出一种防治柞蚕软化病有效药物SG(磺胺脒),并由它生产出一种液体剂型蚕药一克软威。春蚕小蚕(1—3龄)盛食期添食SG(110mg/mL)2—3次,防治效果达90%以上,增产幅度20%~23%;大蚕期(4—5龄)采用SG(1.0mg/mL)浸蚕20s后移入新场进行饲养,收茧率可提高17%,防治柞蚕软化病的效果明显,增产作用显著。  相似文献   

3.
湖北省红安杨山二社的柞蚕,1957年5月份曾发生软化病,我们将800头病蚕分8个区,每区分别用1%,2%,3%,4%等不同浓度的福尔马林液每天喷三次在柞叶上喂蚕,据十五天观察调查,喷过2%的福尔马林液的蚕,在四眠时全部很正常的就眠起眠;喷过1%的福尔马林液的蚕,在四眠时有40.3%仍有软化病,喷过3%,4%的都有毒害,证明2%的福尔马林液可以  相似文献   

4.
呼伦贝尔市柞蚕软化病发生的原因及其防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呼伦贝尔市近几年柞蚕软化病发病严重,致使蚕茧生产大幅减产。分析了柞蚕软化病发生的原因和影响因素,提出了相应的防治措施。  相似文献   

5.
6.
需氧菌和柞蚕软化病发生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据国内其它研究单位的报道及我们研究得知,柞蚕三种类型的软化病均属细菌所致.本试验从研究病、健蚕中肠内和柞叶表面的细菌种类及致病性着手,试图分析作蚕软化病发生原因.本试验应用22种不同种类培养基,在病、健蚕中肠及柞叶表面共分得227株需氧菌.经鉴定表明,三者之间菌株的种类及检出株数有明显不同.测定这些需氧菌株的致病性,只有七株较强,而且表现对稚蚕致病性强,壮蚕致病性弱.单一菌株的致病性与添菌量成正相关,单一菌株引起的病征多变.另外还表现出混合菌株添食致病性比单一菌株强.从而,我们认为:柞蚕软化病似乎是和蚕体内菌群失调以及在一定条件下蚕体与细菌之间相互作用有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7.
闫井发  董辉 《北方蚕业》2008,29(1):65-66
柞蚕软化病的发生除了致病菌的存在和繁衍外,其流行及危害程度与蚕种质量,品种、放养技术,环境条件有很大的关系。在实际生产中,不注重制种、消毒、放养技术环节,制种时不认真选蛾,卵面消毒时不按技术操作规程办事,放养粗放或超负荷放养,都容易增加蚕病发生与流行的机会。1消毒  相似文献   

8.
本文报告了从病蚕、病蛹和蚕粪标本中,分离出8株柞蚕软化病链球菌噬菌体,并对其生物学特性进行了观察。对该噬菌体的分离,制造和保存的适宜条件作了讨论,可为柞蚕软化病的生物防治及其致病菌的鉴定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9.
呼伦贝尔地区近几年软化病发病严重,普遍原因是与当地的气象因子有关,即无霜期短,天气寒冷,易刮寒风,气候恶劣;同时与蚕种质量、饲料好坏、饲养技术、蚕场、控卯时间等多种因素有关,据此研究了相应的防治措施。以上各因素与软化病发生的关系在大面积生产调查中得到了证实。  相似文献   

10.
空头性软化病病原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绪言 家蚕软化病(Flacherie),这一名词,包含着许多种蚕的疾病,一向认为受细菌为害而发生的蚕病,统属于软化病。其中如败血性软化病,由蚕的败血菌侵入血液繁殖而引起,卒倒性软化病,由于食下卒倒病菌毒素而引起等,病原早经确定,研究也比较祥尽;但空头性软化病(旧称糊菌性胃肠病)的病原,虽经长时期以来多方研究,至今还未能确切肯定,因此在生产上尚不能有效地加以控制,发生极为猖獗,为害最为严重。  相似文献   

11.
<正> 在对家蚕病毒性软化病病原的研究过程中,国内外学者做了不少工作。最早认为,细菌是本病发生的主要原因;其后的研究又认为,首先由于蚕体生理失调,继而引起一般细菌特别是某几种细菌在胃肠中寄生繁殖所致。1929年,法国的巴约(Paillot)曾指出,病毒是引起软化病的主要病原,而链球菌、杆菌属于二次感染原,但这种说法没有被重视。  相似文献   

12.
13.
<正> 将对人工饲料无菌育与开放育蚕的研究结果,是在感染后下一龄期或再下一龄期,蚕停止摄食,出现吐液、缩小等症状,产生大量的发育迟缓蚕。从4眠时的调查可知:在稚蚕期感染的蚕,到4龄就眠止出现10—37%(约2—7天)发育迟缓蚕;4龄期感染的蚕,到就眠止出现10%左右(2天)的发育迟缓蚕。开放育时更显著,在1、2龄感染蚕,到4龄就眠止出现30—80%(6—16天)的发育迟缓蚕;3、4龄感染蚕,到4眠止出现12—16%(2—3天)发育迟缓蚕。从开放育、桑叶育蚕比无菌蚕更易感染IFV出现,讨论接种细菌对IFV感染的影  相似文献   

14.
给无菌各龄起蚕添食不同浓度的IFV,调查其感受性发现:被添毒蚕出现致死和发育缓慢现象。比较其感受性发现;稚蚕比大蚕高10~3—10~6倍;人工饲料开放育和桑叶育蚕在各龄比无菌蚕感受性高10—30倍。而且,在S.fecalis或S.marcescens的存在下,其感受性增大。IFV和这些细菌混合感染的蚕,眠中有大量细菌存在。添食氯霉素后,眠中细菌激剧减少,蚕死亡率降低。在混合感染中S.faecalis的影响比S.marcescens大。  相似文献   

15.
通过对柞蚕茧壳内污染蛹的子代软化病发生情况试验调查,并以洁净茧壳内蛹的子代软化病发生情况作对照,得出了茧壳内污染状况与蛹的子代软化病发生量呈正相关性的结论,并提出了在种茧期有效减轻子代软化病发生的具体措施。  相似文献   

16.
<正>1柞蚕的中毒原因柞叶污染,在放养期间于蚕场周围的农田、果园和林地等喷施农药时,农药雾点飘落至蚕场。2柞蚕中毒的典型症状柞蚕中毒后在不同阶段有不同表现,不同农药的中毒表现在时间上表现也有差别。柞蚕中毒可分为潜伏期、兴奋期、痉挛期、麻痹期和死亡期。潜伏期的蚕接触农药后活动正常或接近正常;兴奋期蚕停止取食,乱爬并吐少量丝;痉挛期蚕出现痉挛、挣扎、吐液、昂头及排污液等症状;麻痹期蚕失去把握力,倒挂在  相似文献   

17.
<正> 近十几年来,辽宁、吉林、黑龙江、内蒙古自治区等省广大蚕区,一种新型的柞蚕软化病日益严重的危害着柞蚕生产。由于该病多发生在海拔较高、气温较低的山区,或是由于患病蚕儿多吐无色消化液,因而被称之“高山型”软化病或“吐白水”型软化病。  相似文献   

18.
正1柞蚕中毒的原因柞蚕中毒的主要原因有柞叶污染,在放养期间蚕场周围的农田、果园和林地等喷施农药时,农药雾点飘浮至蚕场。2柞蚕不同的中毒症状(1)卵期中毒症状。卵孵化早期中毒时胚胎发育停止,卵内容物逐渐液化而呈汁状,后期中毒时胚胎  相似文献   

19.
由大气环境污染引发的蚕儿中毒现象时有发生,直接影响柞蚕茧质量,制约了柞蚕生产的持续稳健发展。通过不同污染源分析及其致柞蚕中毒后的症状观察,并结合生产实际归纳总结了一些有效预防措施,以期把柞蚕农药中毒造成的损失降到最低限度,保障蚕期生产安全。  相似文献   

20.
据统计,因蚕病而减产的比例约是收茧量的2--3%,其中70%左右是软化病,这与20年前因蚕病而减产的比例约为10%的数字相同。对软化病的处理方法即使有些问题。但在日本欠收的主要原因是软化病。不言而喻,软化病是表示食欲减退、蚕体变软、死后尸体腐败变黑症状的蚕病的总称。从二十年代中期以来,在表示这些病症的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