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品种演变对提高水稻产量、促进水稻发展发挥着重要作用。本文分析了品种演变在水稻增产中的贡献,综述了品种演变进程中产量、株型、品质、群体质量及生理性状的演变特征,并就品种演变研究提出了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2.
浅谈水稻品种结构的调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相似文献   

3.
4.
5.
水稻是浙江省的主要粮食作物 ,“九五”初全省播种面积在2133.3千公顷左右 ,随着种植业结构的调整和粮食流通体制的改革 ,水稻播种面积逐年减少 ,2000年水稻播种面积为1598千公顷。其中早稻调减面积较大 ,播种面积为458.2千公顷 ,比1999年减少了235.6千公顷 ,单季晚稻面积逐年增加 ,2000年为570.3千公顷。从品种应用情况来看 ,高产、优质品种替代了劣质品种 ,特别是通过“9410”和“8812”育种攻关项目的实施 ,使浙江省的稻米品质有了很大的改观 ,同时提高了主栽品种的产量水平 ,这些都为种植…  相似文献   

6.
浙江省水稻品种发展现状与对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2007—2018年期间浙江省的水稻品种结构进行统计分析,发现浙江省水稻品种结构存在以下特点:品种类型丰富,主导品种面积集中,通过审定的优质稻品种数逐年上升,但优质性状不够稳定、真正食味佳品质优的水稻品种占比不高。当前制约优质稻发展的因素主要有:优质稻产业发展思路有待理清,优质稻品种评价标准有待完善,优质稻品种选育攻关进展不快,优质稻品种推广与产业化发展有待深化。为进一步深化浙江省优质稻品种推广与产业化发展,下一步浙江省需从以下4个方面着手:注重优质稻产业发展的顶层设计,继续完善品种审定和评价标准,加快优质稻品种选育攻关和深化优质稻品种的示范推广。  相似文献   

7.
浙江省1999年审定的水稻品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许德信 《中国稻米》1999,5(4):36-37
(1)嘉早935(原名Z95-35)嘉兴市农科院选育的优质早籼品种,其杂交组合为Z91-105///优905/嘉育293//Z91-43。1997年、1998年省早稻区试,平均每667m2产量分别为482.4kg和459.6kg,比对照嘉育293分别增产9.7%和2.0%。1998年生产试验平均每667m2产量434.1kg,比对照减产0.4%。全生育期109天。分美中等,耐肥抗倒,米质测定,精米率,碱消值,胶稠度3项指标达部颁一级食用位质米标准;糙米率、粒形、直链淀粉含量3项指标达二级米标准。中抗稻瘟病。适宜浙江省作早稻种植。注意防治猪瘟病。(2)绍他1号(原名绍93-9)绍…  相似文献   

8.
北部冬小麦品种农艺性状演变研究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相似文献   

9.
浙江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于 4月审定通过1 4个水稻品种 (组合 ) ,现介绍如下 :(1 )金早 50 原名金 95- 50 ,系金华市农科所选育而成。全生育期 1 1 0 .7天 ,属迟熟早籼稻。茎秆粗壮 ,耐肥抗倒 ,株高适中 ,穗粒兼顾 ,千粒重高。浙江省 1 997和 1 998两年早稻区试中 ,平均每 667m2产量分别为 472 .8kg和 460 .7kg,比对照浙 733分别增产 2 .6%和 8.0 %。1 999年生产试验平均每 667m2产量为 41 0 .0 kg,比浙 733增产 1 2 .9%。抗稻瘟病 ,感白叶枯病 ,感白背稻虱和褐稻虱。米质与浙 733相仿 ,属中质米品种。适宜浙江中部和南部地区种植。(2 )…  相似文献   

10.
11.
我国水稻主栽品种演替分析   总被引:4,自引:3,他引:4  
目的 推广应用良种是发展高产优质高效农业的重要措施。良种推广意味着新品种代替老品种,即品种演替。了解品种的演替规律,不仅有助于了解育种历史,而且对育种和监管也能提供参考。本研究拟开发一套客观计算品种演替规律的算法。方法 基于ASP.net平台和VB.net语法,编写程序算法,对SQL Server 2008数据库中收录的品种数据进行分析,得出过去30多年来我国水稻品种演替的一般规律。结果 程序分析发现,基于面积变化的算法,得出水稻品种年均更替率约11.1%,基于品种个数变化的算法,得出水稻品种年均更替率约29.7%。结论 我国水稻生产上,育成品种长期保持了较快的更替速率。分析了品种更替速率快的原因,并对今后提高育种效率提出了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12.
浙江省籼粳杂交晚稻品种发展与展望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2005年,浙江省审定通过首个籼粳亚种间强杂种优势品种甬优6号。针对甬优6号存在的生育期偏长、植株高大、稻曲病偏重易发等问题,育种单位创新了育种理念和技术,品种管理部门在技术推广上有针对性地加强试验和示范,促进了浙江省籼粳杂交晚稻品种选育和审定推广,至2015年已审定品种21个,累计推广面积110.17万hm~2,其中2015年达21.12万hm~2,占全省杂交水稻种植面积的60%以上;开展籼粳杂交晚稻品种选育的科研单位和种业企业增加到14家,并更加关注适应不同推广区域、不同耕作制度的品种选育,同时施肥、用药等技术也更加精准易用。  相似文献   

13.
浙江新育成的杂交粳稻与常规粳稻主要性状比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通过对浙江省2001—2003年区域试验中杂交粳稻与常规粳稻主要性状的比较分析,认为杂交粳稻特别是单季杂交粳稻的产量优势明显,有较大的增产潜力。杂交粳稻主要表现植株高大、穗大粒多、千粒重大,但存在生育期稍长、有效穗偏少、成穗率和结实率偏低等问题,这些特点在单季杂交粳稻上表现更为明显。双季杂交粳稻的稻瘟病抗性、褐稻虱抗性和外观品质不及常规粳稻,白叶枯病抗性与常规粳稻相仿;单季杂交粳稻的稻瘟病抗性和白叶枯病抗性差于常规粳稻,褐稻虱抗性与常规粳稻相当,但外观品质略优于常规粳稻。在其它品质性状上,杂交粳稻与常规粳稻差异不明显。  相似文献   

14.
2004年浙江省审定通过的水稻品种(组合)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俞绮英 《中国稻米》2004,10(6):25-26
嘉育46。系由嘉兴市农科院育成的早籼稻品种,亲本来源:嘉育293/Z94-207//G96-28-1。2002~2003两年浙江省早籼稻区试,平均单产461.5kg/667m^2,比对照嘉育293增产7.41%。全生育期110.3天。2003年浙江省生产试验,平均单产488.3kg/667m^2,比对照嘉育293增产10.75%。中抗稻瘟病,感白叶枯病。米质中等。适宜在浙江省作早稻种植。  相似文献   

15.
刘鑫  吴伟 《中国稻米》2005,11(4):16-17
2005年浙江省品种审定委员会第一次会议审定通过23个水稻新品种(组合),文章介绍了各品种的主要特征特性和产量水平。  相似文献   

16.
刘鑫  吴伟 《中国稻米》2005,11(3):21-21
介绍了2004年浙江省品种审定委员会第二次品种审定通过的嘉早324,浙鉴21,浙103,浙106,温220等5个水稻品种的特征特性。  相似文献   

17.
浙江省早籼稻近期区试品种品质性状的综合分析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根据浙江省1995年早籼稻品种区域试验6个试点13个参试品种11项品质性状的测定结果,研究了各品质性状的品种(基因型)、地点、品种×地点互作效应相对变异。除整精米率性状以外,其余各品质性状均以品种效应为主,而且品种效应以直链淀粉含量、胶稠度、粒型相对较大;整精米率以环境效应相对最大,环境对糊化温度、垩白面积、垩白率、精米率也有一定影响;将品种×地点互作效应分解为各参试品种×地点互作效应发现,某些品种整精米率、垩白率、垩白面积、糊化温度存在基因型×地点互作效应。  相似文献   

18.
水稻品种对稻瘟病的质量抗性和数量抗性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9,自引:2,他引:19  
 选择三黄占2号等一些具有不同抗性水平的品种,从质量抗性和数量抗性两个方面探讨了不同类型抗性之间的关系。研究结果显示,三黄占2号等三个品种表现出稳定持久的抗性与其具有较高的质量抗性和数量抗性有关。结果表明,品种对病菌的抗性频率并不完全与品种的病斑数呈负相关,抗性频率和品种的病斑数可能受两种不同类型的抗性基因控制,反映出两种不同类型的抗性(质量抗性和数量抗性)。同时,也可看出,抗病品种的质量抗性与数量抗性水平必须以本地区的菌株与品种互作和环境条件反应的实际情况来综合评价。  相似文献   

19.
【目的】为阐明江苏省早熟晚粳新品种氮素吸收与利用的品种差异及其影响因素,【方法】于2012-2013年在江苏(武进)水稻研究所,以江苏省新近育成的8个早熟晚粳稻为供试材料,研究其与对照在产量、氮素吸收、氮素利用上的差异,分析氮素吸收利用及影响因素。【结果】1)8个早熟晚粳新品种实收产量均高于对照宁粳1号,平均增加7.87%,其中,武运粳29、武运粳23、扬粳4227、通粳981极显著高于对照;新品种总吸氮量和氮素籽粒生产效率分别比对照平均增加4.97%、2.85%。随着品种吸氮量、氮素籽粒生产效率的提高,稻谷产量均增加;2)高产新品种干物质生产量高、吸氮强度大、单穗吸氮量多和抽穗后吸氮量多,导致总吸氮量多;3)高产新品种结实期茎鞘叶氮素转运量、转运率大,氮素比例下降值大,成熟期茎鞘叶氮素比例低,结实期穗氮素增加量大,成熟期穗氮素比例高,这些特征均有利于总吸氮量、氮素籽粒生产效率的提高,且对前者的促进作用明显大于后者;4)高产新品种氮素收获指数、氮肥吸收利用率、氮肥农学利用率、氮肥偏生产力等指标均高于对照,产量越高趋势越明显。总氮吸收量、氮素籽粒生产效率高的品种有利于氮素收获指数、氮肥农学利用率、氮肥偏生产力的提高,但前者的影响更大。吸氮量高的品种氮肥利用率也较高,氮素籽粒生产效率高的品种氮素干物质生产效率、氮肥生理利用率也高。【结论】在苏南稻区,8个早熟晚粳新品种产量明显高于对照,氮肥(素)吸收利用率、总吸氮量、氮素籽粒生产效率均比对照表现出一定的优势。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