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13 毫秒
1.
灰色关联度分析在玉米组合鉴定试验中的应用   总被引:18,自引:1,他引:18       下载免费PDF全文
应用灰色关联度分析方法,对玉米组合鉴定试验中主要参试品种的产量、株高、穗位高、茎粗、穗长、穗粗、轴粗、秃尖长、穗行数、行粒数、千粒重、出籽率和单株粒重等性状相关性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玉米产量与各性状的关联度由大到小依次为:单株粒重>穗粗>出籽率>轴粗>茎粗>千粒重>穗行数>行粒数>穗长>株高>穗位高>秃尖长。因此,在玉米组合鉴定试验中,要注重选择单株粒重高、穗比较粗、出籽率比较高和茎比较粗的品种,而对于株高、穗位高和秃尖长可适当放宽要求。  相似文献   

2.
对鲁南地区种植的18个玉米品种的产量与9项主要农艺性状作灰色关联度分析,结果显示:主要农艺性状对玉米产量的关联度大小为:出籽率>百粒重>行粒数>穗行数>穗长>穗粗>穗位>株高>秃尖,其中,对玉米产量影响较大的性状为出籽率(0.9412)、百粒重(0.9309)、行粒数(0.9284)、穗行数(0.9165)、穗长(0.9147)、穗粗(0.9143);其次为穗位(0.9039)、株高(0.9003);秃尖(0.5359)与玉米产量的相关性最小。  相似文献   

3.
应用灰色关联度分析方法.对玉米杂交种穗部产量性状间的相关性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与玉米杂交种单穗粒重最为相关的性状是穗粒数.与单穗粒重关联度高的还有穗长、行粒数、粒深等,而其他几个穗部性状如轴粗、穗行数、穗粗、百粒重、秃尖、粒厚等与其关联度也较高。玉米杂交种穗部产量性状间具有复杂的相互关系。  相似文献   

4.
糯玉米杂交种产量及主要农艺性状相关分析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试验选用自育的20个糯玉米杂交种为供试材料,采用随机区组设计。通过对鲜穗采收期和成熟期产量、穗长、穗粗、穗行数、行粒数、株高、穗位高等性状进行相关和通径分析。结果表明,在鲜穗采收期,穗长、双穗率、百粒重、出籽率等性状均与鲜穗产量呈正相关,作用最大的因素是穗长(r=0.600 0**)。通径分析显示各性状对鲜穗产量作用大小顺序为双穗率>穗长>百粒重>出籽率>穗位高>行粒数>穗粗>株高。在完熟期,行粒数(r=0.504 2*)、穗粗(r=0.495 9*)与干子粒产量呈正相关,达显著水平,进一步通径分析表明,各性状对干子粒产量作用排序为行粒数>穗位高>穗粗>穗长>秃尖长。  相似文献   

5.
利用灰色关联的分析方法,对恩施州2006年玉米区试A、B、C组参试的34个新组合及相应对照分组进行综合评价。结果表明:在鄂西南玉米种植区玉米杂交种产量与主要农艺性状的关联度大小排序为:生育期、穗长、抗倒性、株高、行粒数、穗位高、出籽率、千粒重、穗行数。与产量密切相关的性状是品种的生育期、穗长、抗倒性、株高、行粒数等。在选育玉米杂交种时,在保证适当的生育期和株高的前提下,要注重抗倒性、出籽率、长穗和多粒性状的选择,同时不要忽视千粒重和穗行数的选择。  相似文献   

6.
玉米杂交种产量及相关因素的灰色关联度分析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李雁  王江民 《作物研究》1997,11(4):20-22
运用灰色关联度分析法,对21个玉米杂交种的11个与产量相关的因素进行关联分析,其关联度大小依次为行粒数、穗粗、株高、穗行数、穗长、穗位高、抽丝至成熟期天数、全生育期、出苗至抽丝期天数、百粒重、出籽率。为进一步选育高产玉米杂交种提供了理论依据和判别尺度。  相似文献   

7.
玉米杂交组合产量相关因素的灰色关联度评价   总被引:15,自引:1,他引:15       下载免费PDF全文
研究以灰色系统理论为依据,采用灰色关联度分析法,对玉米自交系组合的子粒产量与9个农艺性状的相关性状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玉米杂交组合的产量是由多种因素控制的,农艺性状中影响产量的因素顺序为:抽丝期>百粒重>穗粗>株高>出籽率>穗行数>穗长。  相似文献   

8.
运用SPSS18.0对不同生态区玉米杂交种产量与主要农艺性状中的生育期、株高、穗位高、穗长,穗粗、秃尖长、穗行数、行粒数、百粒重和出籽率关系进行逐步回归分析和通径分析。结果表明,根据积温、地理和气候条件,黑龙江省试验二区在品种选育上应着重选择粗穗、长穗、行多和出籽率高的品种;黑龙江省试验四区在品种选育上应着重选择生育期适当、低穗位高和适当提高株高的品种;黑龙江省试验五区在品种选育上应着重选择粗穗、长穗、出籽率高和封顶性好的品种;黑龙江省试验六区在品种选育上应着重选择中长穗和封顶性好的品种。  相似文献   

9.
试验研究了不同年代玉米产量的变化趋势、杂种优势与亲本产量和杂交种产量的相关关系,利用相关分析和通径分析的研究方法,分析了影响产量的8个主要农艺性状与产量的关系。相关分析结果表明:株高、穗位高、茎秆强度、穗长、穗粗与产量呈正相关,植株较高、穗位较高、穗较长较粗的杂交种产量一般比较高,通过对这几个性状进行选择可以显著提高杂交种的产量水平。通径分析结果说明,各性状对产量的直接作用大小依次为穗位高穗长穗粗株高茎秆强度出籽率穗行数百粒重。穗位高对产量的直接效应最大,在选择时应着重对穗位高的选择。  相似文献   

10.
河南省玉米杂交种产量与相关性状的灰色关联度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应用灰色关联度的分析方法,对玉米杂交种产量与其相关性状的关系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玉米杂交种产量与其相关性状关联度大小顺序为:出籽率〉生育期〉千粒重〉秃尖〉穗位〉行数〉粒数〉穗长〉株高,与产量密切相关的性状提出籽率,生育期,千粒重等。  相似文献   

11.
7个旅大红骨自交系的配合力分析及评价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本文采用NCII设计方法,按不完全双列杂交设计组配35个杂交组合,分析了株高、穗位、穗长、穗粗、子粒长、秃尖、百穗粒重、出籽率、穗粒重9个性状的GCA、SCA及TCA。结果表明: J344、J390、丹340、丹8415这4个自交系综合性状较优,是组配强优势杂交组合的优良自交系;JL1表现最差,需要改良应用;其它自交系的个别性状表现也较突出,在育种工作中应注意有目的的选择利用。  相似文献   

12.
中国玉米自交系植株性状分析   总被引:6,自引:9,他引:6  
根据全国部分优良玉米自交系的分析资料,研究了生育期、叶片数、株高、穗位、穗长、穗粗、穗行数、穗粒数、千粒重及出籽率10个数量性状的变异,同时,对其株型、穗型、粒型、粒色及穗轴颜色5个质量性状进行了简要分析。  相似文献   

13.
西南及四川区试玉米组合主要性状分析及育种对策探讨   总被引:15,自引:2,他引:15  
对2005年西南及四川区试玉米组合主要性状的分析结果表明,共有17个组合的小区产量显著或极显著高于对照品种川单13,高产组合的株高、穗位高、穗长、行粒数、子粒深度、穗行数和出籽率与对照品种存在显著或极显著差异。相关分析表明,除穗长和行粒数与单株产量显著或极显著正相关外,其余性状与单株产量的相关系数均未达显著水平。通径分析表明,各性状对单株产量的直接作用从大到小依次为穗长、穗行数、子粒深度、行粒数、株高、穗位高和出籽率,其中穗长和穗行数对单株产量的直接效应达显著或极显著水平。变异系数分析表明,高产组合间各性状变异都在一个较小的范围内。玉米突破性高产育种应加强种质的创新与改良,注重穗长、穗行数、子粒深度、行粒数和出籽率的选择,并把遗传改良的重点放在穗长上。  相似文献   

14.
研究了我国主要农家玉米品种的生育期、主茎叶数、株高、茎粗、穗位、穗长、穗粗、穗行数、行粒数、穗粒重、千粒重及出籽率12个数量性状的变异情况,并对其株型、穗型、穗轴颜色、子粒类型及子粒颜色5个质量性状变异进行了简要分析.我国农家玉米品种数量性状的变幅较大,特别是株高、穗粒重和穗位等性状.同时,农家品种也具有它们独特的优异性状,对于育种材料改良有着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5.
化控技术对玉米植株抗倒伏性状、农艺性状及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18,自引:5,他引:18  
以不同抗倒伏性的2个品种为材料,研究了化控技术对玉米植株抗倒伏性状、农艺性状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化学调节剂能降低植株高度、穗位下部节间长度、穗高系数,节间直径、茎粗系数、干重、干物质百分比、单位茎长干物重、粗纤维含量、气生根和总根数显著增加。茎秆抗倒伏性状与农艺性状密切相关,化控处理降低了空秆率和秃尖长,提高了行粒数和穗粒重,最终提高了产量。化控处理对非抗倒伏品种郑单958的产量增加尤为明显。  相似文献   

16.
绿豆新品系主要农艺性状及其与产量间的相关分析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采用简单相关和灰色关联度分析法,对新选绿豆品种(系)的株高、分枝数、荚长、单荚粒数、单株荚数、百粒重、生育期等性状间及其与产量间的相关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所有性状与产量均呈正相关,其中株高、荚长、单荚粒数表现相关显著;百粒重与荚长、生育期的相关达到极显著。两种分析方法的结果是一致的。  相似文献   

17.
微胚乳超高油玉米主要性状的通径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按Griffing双列杂交方法Ⅳ,用6个微胚乳超高油玉米自交系配制了15个组合,对亲本及其杂交组合主要性状的特征特性和通径系数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大多数性状存在超亲优势;各性状对单穗粒重的直接贡献大小依次为穗粗>穗长>叶片数>百粒重>穗行数>株高,其中穗粗对单穗粒重起主要作用;各性状对成熟期子粒含油率的直接贡献大小依次为胚重比>成熟期蛋白质>乳熟期可溶性糖>单穗粒重>百粒重>胚油比,其中胚重比对成熟期子粒含油率起主要作用。  相似文献   

18.
玉米不同种植密度对主要农艺性状和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29,自引:11,他引:29  
选取具有代表性的6个玉米品种为试验材料,采用裂区试验设计,研究种植密度对主要农艺性状和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随密度不断提高,行数、行粒数、穗长、穗粗、子粒长、百粒重和茎粗逐渐减小;秃尖长、株高和穗位高逐渐增加;出籽率和产量先增加后减小;容重先减小后增加。因此,选择适宜品种并结合品种自身特性,合理提高种植密度才能促进玉米产量的提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