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62 毫秒
1.
工厂化生产条件下猴头菌株品比试验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为了筛选出适合工厂化周年生产要求的猴头菇菌株,为工厂化生产提供生产用种,以11株不同来源的猴头菌株为试验材料,以菌丝生长速度、菌丝拮抗情况、工厂化生长条件下栽培周期、子实体形态、菌刺形状以及产量等为筛选指标,观察各菌株的菌丝生长特性以及工厂化生产条件下栽培出菇情况。结果表明,通过试验发现在相同的试验条件下各菌株的菌丝生长速度、菌丝拮抗情况、工厂化生长条件下的栽培周期、子实体形态、菌刺形状以及产量等指标有较大差别;其中0608菌株的菌丝生长速度最快;0605菌株的产量最高并且生长周期相对较短,最适用于工厂化条件下;刺长猴头的畸形率最低、子实体颜色和菇型最好但其生长周期最长。食用菌工厂化栽培与传统大棚式栽培对生产菌株的要求有很大差异,通过本试验的筛选0605菌株最适宜于工厂化生产;刺长猴头菌株可以作为工厂化猴头菇菌株育种的优良母本。其中0605菌株菌丝在PDA平板上的生长速度达到了0.2865 cm/天,生产周期可以控制在60天以内(采收两批子实体),产量达到了217.52 g/袋。  相似文献   

2.
采用麦草、稻草生料栽培大球盖菇,研究大球盖菇生长、产量及营养成分的表现情况。结果表明:3种栽培料中大球盖菇菌丝生长速度依次为,稻草〉“稻草+麦草”〉麦草,且各处理间差异都达极显著。麦草生料栽培大球盖菇,菌丝生长速度虽慢但长势好,菇丛大且产量高;子实体中营养成分含量高,水解氨基酸种类丰富且含量高。  相似文献   

3.
利用木耳菌糠栽培元蘑技术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为了解决黑龙江省每年大量木耳菌糠得不到有效利用的实际问题,并积极探索元蘑代料栽培的新技术,以传统栽培种配方CK为对照,以12%的浓度梯度逐渐用菌糠代替木屑设计6个栽培种配方,等量接种生长状况一致的原种,在相同的条件下发菌与出菇。通过采用测定元蘑菌丝的生长势、满袋天数、原基形成时间、成菇状况、子实体的长势及生物学转化效率的方法,研究了栽培料中不同菌糠浓度对元蘑生长周期、生物学效率以及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栽培种配方为木耳菌糠36%、木屑44%、麦麸17%、黄豆粉1%、玉米面1%、碳酸钙1%,适宜元蘑生长。其菌丝生长浓密健壮,生物学转化效率为81.96%,比对照高出1.74%,试验证明了利用木耳菌糠栽培元蘑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4.
为丰富桑枝屑栽培灵芝相关技术参数,明确桑枝屑的最适颗粒度,以20、18、14、12、8 mm 5个不同粒径桑枝屑配方(45%桑枝屑、45%玉米芯、5%麸皮、4%玉米粉、1%石膏)代料栽培‘川圆芝1号',比较不同处理灵芝菌丝生长速度、子实体性状、产量和活性成分。结果表明,中等颗粒度(8~14 mm)桑枝屑栽培灵芝可促进菌丝较快生长(6.27 mm/d);而桑枝颗粒度为18 mm时,灵芝单朵鲜重及产量最大,分别达95.59、34.10 g/袋,且子实体三萜酸和多糖含量较高(1.33、1.20 g/100 g)。综上,以18 mm颗粒度的桑枝屑栽培灵芝更加优质高产。  相似文献   

5.
测定分析了7种不同碳氮比决明栽培料对鸡腿菇子实体产量和蛋白质营养价值的影响。综合考虑,以B处理的培养料栽培的鸡腿菇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具有实际生产意义。其产量和氨基酸比值系数分最高,为285.5g和81.57,化学评分、氨基酸评分分别为66.7,81.6,79.03和74.44,均居第2位;营养指数为18.2。均居第3位。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玉米秸秆对鸡腿蘑发育的影响,为合理利用秸秆资料提供有效途径;【方法】设四个不同秸秆用量的培养基配方,通过单因子试验分析秸秆对鸡腿蘑菌丝长速与产量的影响;【结果】各处理在发菌时间,出菇时间,菇产量以及子实体形态等方面均有明显差异,其中玉米秸秆含量为35%的配方菌丝长势旺,生长快,菇体生物学效率最高;【结论】鸡腿蘑可以利用玉米秸秆中营养物质,秸秆中添加适量的腐叶土栽培鸡腿蘑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7.
为提高日光温室空间和地面的利用率,探讨日光温室葡萄架下种植灰树花(Grifola frondosa)的可行性。3 月初,在日光温室葡萄架下每隔10 天种植灰树花,以温湿度实时记录仪、干燥称重法、凯氏定氮法等方法对4 个播期的环境参数、灰树花理化性状及产量进行研究。结果表明,3—6 月葡萄叶幕层的日均温度在15~28℃,湿度在32%~84%。距栽培床面上20 cm处温度在13~28℃,湿度维持在55%~95%;距栽培床面下10 cm处温度在15~26℃。葡萄与灰树花对温湿度要求范围可以于春夏季节在温室内达成一致,葡萄生长的变温范围较好地满足了灰树花结实的温度要求。灰树花菌棒覆土后,菌棒基质含水量在50%~57%,pH值偏酸性,EC值在原基形成后升高,碳氮比逐渐下降至出菇结束的(36~38):1。基质中纤维素酶、木聚糖酶活性在原基形成期最高,漆酶活性在子实体生长期最高,淀粉酶活性在菌丝生长前期最高,子实体生长过程中降低,成熟后上升。日光温室葡萄架下3 月初播种灰树花,生物学效率可达40%,与仿野生栽培模式的生物学效率相近。  相似文献   

8.
杨梅叶枯病菌(Phomopsis myricina)生物学特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杨梅叶枯病菌(Phomopsis myricina)生物学特性研究结果表明:该菌菌丝生长与分生孢子器形成最佳培养基为PSA+1‰酵母膏和PDA+1‰酵母膏。病菌能有效地利用多种碳源和氮源,但谷氨酸和精氨酸对病菌生长发育有抑制作用。菌丝生长和分生孢子器形成最适温度为20~25℃;最适pH值分别为6~8和7~9。紫外光处理有利于产孢。分生孢子萌发最适温度为20~30℃;最适pH值7~9;在相对湿度98%以上和水滴中孢子萌发率最高;不同营养对孢子萌发无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9.
温度条件对金佛山灵芝生长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索温度条件对金佛山灵芝生长状况的影响。方法:通过二因素随机区组试验研究温度高度及昼夜温差对菌丝及子实体生长状况的影响。结果:温度高度及昼夜温差均对菌丝生长及子实体生物转化率有显著影响。结论:金佛山灵芝菌丝生长以23~29℃为宜;最适为26℃,昼夜温差不超过2℃;在23~29℃、0~4℃昼夜温差范围内均能正常长出子实体,但以26~29℃、昼夜温差2℃的生物转化率为最高。  相似文献   

10.
不同秸秆培养基对平菇生长影响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解不同作物秸秆主料培养基对栽培平菇所表现出的差异,以便于因地制宜指导生产,特进行试验。设置12种秸秆材料作主料配制培养基栽培平菇,观察并记录。结果表明,平菇菌丝在各培养基中的生长速度、长势及头茬子实体产量都表现出明显差异。根据各培养基的成分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当C/N在20~50之间,且培养基中可溶性糖与粗纤维的质量比在1附近时,菌丝生长情况最好,产量最高;当C/N在20~50之间,可溶性糖与粗纤维的质量比大于1.5以上时,菌丝长势差,易死菇或不出菇;当可溶性糖与粗纤维质量比在1附近,但C/N过大,超过50以上,菌丝生长速度慢,长势差,产量低。综上,秸秆成分影响平菇生长,用不同秸秆作主料栽培平菇时,必须根据其成分特点作适当调整。  相似文献   

11.
为了探究腐生型食用菌——肺形侧耳和腐食性昆虫——白星花金龟幼虫对11种林果木枝条废弃物的联合转化能力,首先利用肺形侧耳PL2菌株对不同林果木枝条进行生物转化,测定其菌丝生长速度、子实体产量、子实体多糖含量以及子实体浸提液的抗氧化活性;之后采用白星花金龟幼虫对基于11种林果木枝条的肺形侧耳菌糠进行生物转化,并使用Hassan方法综合评价了肺形侧耳与白星花金龟幼虫对11种林果木枝条的联合转化效果。结果显示,不同种类的林果木枝条对肺形侧耳菌株的菌丝生长速度、子实体产量、子实体多糖含量以及子实体抗氧化活性均产生显著差异,在榉木中菌丝生长速度最快(10.05 mm/d),在金银花枝条中生物学效率最高(68.95%),在桃木中多糖含量最高(9.52%),在杨木中综合抗氧化性最强(OD 0.6409)。进一步研究发现,肺形侧耳与白星花金龟幼虫对11种林果木枝条的联合转化效果存在显著性差异,其中对金银花枝条的联合转化效果最优,1 kg金银花枝条可产生846.19 g肺形侧耳子实体,使白星花金龟幼虫虫体增重45.97 g,产生499.54 g虫砂。本研究结果表明,肺形侧耳与白星花金龟幼虫对林果木枝条废弃...  相似文献   

12.
荷叶离褶伞菌株的ITS鉴定及生物学特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为更好地开发利用荷叶离褶伞,本研究以1株离褶伞属野生菌为研究对象,通过分子生物学鉴定及测定菌丝生长速度、菌丝干重和生长势等指标,研究其生物学特性。结果表明该菌经鉴定为荷叶离褶伞,其菌丝生长的最适碳源为麦芽糖,最适氮源为大豆蛋白胨,最适碳氮比为30/1,最适生长因子为维生素B6,最适生长温度为20℃,最适pH值为6.0。本研究结果可为荷叶离褶伞生产栽培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3.
摘要:对2个白灵侧耳和2个阿魏侧耳菌株,进行拮抗试验、菌丝体生长观察和出菇试验。结果表明:两种侧耳的菌丝形态、子实体形态和对温度的反应有很大的差异。白灵侧耳的一级种、二级种均比阿魏侧耳菌株提前3-5天长满,栽培菌袋也是如此。拮抗试验两者间产生不生长区带。两种菌丝在低温下(15-20℃)试管内都易分化原基。阿魏侧耳由于播种期不同菇体的颜色和出菇所需的时间变化很大。白灵侧耳随着秋季播种期推后出菇时间延迟,菇形无变化,两者每袋产量差异不显著。  相似文献   

14.
实验以3株贵州市采集的松乳菇菌种和西南大学储存的一株松乳菇菌种为材料,利用PDA培养基培养活化的母种,马丁氏培养基筛选最优碳源、氮源以及pH,通过观察菌丝密度、菌丝颜色形态、菌丝过滤干燥称重等方法确定最优条件,对比各组别中松乳菇菌丝生长状况确定最优菌种。将菌丝置于不同栽培种配方中培养,确定最佳的栽培种配方。试验表明:Ld1为最优菌种,能够产生大量菌丝,PDA培养基能较好的培养、保存菌种。最优条件为葡萄糖作碳源,KNO3作氮源,pH 6,且以松木屑、麦麸、棉籽壳按照一定的配比做栽培种能使松乳菇菌丝生长发育得最好。  相似文献   

15.
正茶树菇是一种利用纤维素能力较强的木腐菌,其栽培过程中,常会出现水渍状斑点病、细菌性腐烂病、基腐病等七种主要问题,须采取相应技术措施予以及时防治,否则会导致茶树菇减产,甚至绝收。一、水渍状斑点病1.症状子实体的菌盖出现针刺状凹点,凹点周围颜色很快变淡,接着菌盖出现裂纹和水渍状斑点。2.发生原因(1)茶树菇子实体长时间处于高温、高湿的生长环境中,且通风不良,使得子实体不能正常生长发育。(2)菇蚊、菇蝇、跳虫、螨虫等害虫咬食子实体也会产生类似的症状。3.防治技术(1)茶树菇子实体形成及生长期间,环境温度要控制  相似文献   

16.
探索无花果枝在食用菌栽培中的作用,为种植业农业废弃物在食用菌产业中的应用开拓新途径。通过研究无花果枝营养成分、浸出液和在培养料中的添加量分析无花果枝屑对秀珍菇和猴头菇菌丝生长和产量的影响,筛选合适的添加量。研究结果表明,添加无花果枝屑会显著降低培养料的碳氮比。无花果枝屑浸出液对菌丝生长均有促进作用,但无花果枝屑添加到培养料中会使菌丝生长速度减慢。添加无花果枝屑能使秀珍菇提早现蕾,延长猴头菇采收时间,增加2种食用菌子实体的蛋白质含量。添加50%无花果枝屑栽培秀珍菇、添加28%无花果枝屑栽培猴头菇,能提高2种食用菌的产量。  相似文献   

17.
赤子爱胜蚓堆制处理秸秆和牛粪混合废弃物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利用蚯蚓堆制处理碳氮比为20,25,30的小麦秸与牛粪、玉米秸与牛粪的组合,研究堆制过程中蚯蚓的生长繁殖及培养基的理化性状,以期为合理的利用秸秆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将牛粪和小麦秸秆、玉米秸秆按照碳氮比20,25,30搭配,按8 ind/100g风干物质种蚯蚓后,在相同的条件下饲养,分别于15 d,30 d ,45 d,60 d时破坏性取样,测定蚯蚓的生长繁殖及培养基的理化性状。【结果】 随着时间的增加,蚯蚓的均重、日增重、日繁殖倍数均降低,且不同时期、不同组合、不同碳氮比间均差异显著(P < 0.05),蚯蚓总数先升高后降低。不同碳氮比之间的日生殖倍数间差异显著(P < 0.05),以碳氮比25最佳,其次是 20、30,但二者之间差异不显著(P > 0.05)。有机碳含量和碳氮比随着时间的增加而降低,且不同时期、不同组合间差异显著(P < 0.05);全氮含量随着时间的增加而增加,且不同时期和不同组合间差异显著(P < 0.05)。【结论】时期和组合对蚯蚓的生长繁殖指标和培养基的理化性状指标都有显著的影响(P < 0.05);以碳氮比20最有利于蚯蚓的生长,碳氮比25最有利于蚯蚓的繁殖;小麦与牛粪组合的生长繁殖均优于玉米与牛粪的组合。  相似文献   

18.
阐述了金针菇品种“枣DA3”的生物学特点及其栽培技术。“枣DA3”适应性广、抗病能力强、生长周期短、口感脆嫩、生物学效率136%。枣庄市常规栽培接种时间在9月底,适宜出菇温度为9-13℃,碳氮比为20-40:1;适宜培养基配方为棉籽壳65%、玉米秸10%、大豆秸10%、麸皮9%、玉米面5%、石膏1%、含水量65%。  相似文献   

19.
姜方 《中国种业》2003,(1):12-12
1搔菌法当菌丝长满料面时,用干净的竹在料面上轻轻来回扫动,除去或破坏表层的菌丝和老菌丝。露出新的菌丝后,喷水、覆盖保湿保温,7天左右即可现蕾出菇,一般可1搔菌法当菌丝长满料面时,用干净的竹扫帚在料面上轻轻来回扫动,除去或破坏表层的徒长菌丝和老菌丝。露出新的菌丝后,喷水、覆盖薄膜保湿保温,7天左右即可现蕾出菇,一般可增产10%左右。2惊菌法当培养料长满菌丝后,用弹性好的木板条挤压、拍打震动料面。操作时用力要均匀,不留深痕,不破坏料面。这样可促进菌丝加速生长和子实体迅速分化。此法对香菇、平菇、凤尾菇…  相似文献   

20.
为探究油用牡丹籽果壳是否可以进行平菇栽培以及栽培效果,以新、旧油用牡丹籽果壳为主要原料,棉籽壳为辅助原料,设置不同配方处理,探究不同配方下平菇菌丝生长水平和出菇情况。结果表明,利用油用牡丹籽果壳为栽培原料,平菇菌丝体和子实体都能正常生长。其中,菌丝体生长速度最快且长势最好的为E配方(旧牡丹籽果壳8%、棉籽壳80%、麸皮10%、石膏粉1.9%、多菌灵0.1%)和E’配方(新牡丹籽果壳8%、棉籽壳80%、麸皮10%、石膏粉1.9%、多菌灵0.1%)。子实体最先出菇且平菇长势最好的为C’配方(新牡丹籽果壳48%,棉籽壳40%,麸皮10%,石膏粉1.9%,多菌灵0.1%)和D配方(旧牡丹籽果壳28%、棉籽壳60%、麸皮10%、石膏粉1.9%、多菌灵0.1%)。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