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为全面摸清密云区甘薯种植户、甘薯育苗生产基本情况及发展制约因素,对本区甘薯主产区的36户甘薯育苗户和56户甘薯种植户进行了育苗生产和薯苗需求情况调研。调研结果表明,存在种植零散、多以一家一户小面积生产为主,育苗质量参差不齐、种薯(苗)生产销售非专业化、脱毒种(苗)普及率低、甘薯贮藏损失率高等问题。建议:打造密云甘薯种植专业村,使甘薯生产规模化,加大加快甘薯专业育苗村建设,使育苗生产标准化,优化并规范甘薯种植品种、应用甘薯脱毒技术培育脱毒种苗,推广日光温室电热育苗环保高效育苗方式,普及甘薯高效育苗技术,为全区甘薯生产提供优质壮苗,以保障全区甘薯产业稳步发展。  相似文献   

2.
甘薯是福建省最重要的粮食作物之一。甘薯的生产对保证粮食安全、丰富食品类型、提供加工原料等均有重要的意义。甘薯是无性繁殖作物,甘薯育苗工作对甘薯产业的健康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基础性作用。福建省传统甘薯育苗的方法有5种,即塑料薄膜覆盖苗床育苗法、地膜覆盖育苗法、塑料大棚露地育苗法、小苗假植育苗法、蔓尖越冬育苗法。  相似文献   

3.
甘薯两段法育苗标准化栽培是指先由种苗公司或合作社在冬季利用温室或钢架大棚进行种薯育苗,翌年春季由甘薯合作社或家庭农场利用增温育苗床扩繁种苗,之后基地种植户按技术标准进行栽插种植和管理,最后由企业或合作社加工或贮运等标准化甘薯生产技术规程。甘薯两段法育苗利用冬春闲季、场地、光热和人力等资源,进行集约化生产,集中管理,分散栽插,节省土地、节省劳力。有利于引导甘薯产业发展,分区域建立专门的脱毒种苗基地,逐步使甘薯生产实现机械化、规模化、标准化栽培,推进甘薯产业科学发展。本文作者从甘薯冬季设施育苗、春季育苗、大田栽培、收获贮藏等方面阐述了甘薯两段法育苗标准化栽培技术。  相似文献   

4.
甘薯藤蔓漂浮育苗快繁技术研究初报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索优质、快速的甘薯育苗新方法,为甘薯种苗快速繁殖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漂浮育苗、固体基质育苗和土床育苗方法,观察3种育苗方式下薯苗的生长、发苗天数等相关生物学性状,并记载甘薯茎蔓的腋芽发生、叶数、苗高生长及发根情况。【结果】漂浮育苗处理甘薯茎蔓发苗时间最快(6d),成活率最高(85.0%),育苗发根数最多(9.7根),根长最长(6.2cm)。【结论】甘薯茎蔓漂浮育苗具有发苗时间较快、管理成本低、薯苗壮实等特点,1个月内可达到成苗标准,在甘薯薯苗快繁中有较大的优势,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5.
池州市甘薯生产历史悠久,是华东地区重要的甘薯生产基地.近些年来,随着甘薯产业化的不断发展,甘薯生产与加工已成为农村经济新的增长点.但因甘薯育苗技术仍然沿袭了传统的育苗方法,不仅用种量大,育苗成本高,而且其育苗与栽插季节晚,缩短了甘薯大田生长期,影响了甘薯产量和效益的提高.笔者经过多年的试验研究,将传统的育苗技术加以改进,研制出"甘薯酿热温床双膜覆盖两段育苗技术".  相似文献   

6.
高寒地区甘薯育苗技术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甘薯育苗是甘薯生产的1个重要环节。在高寒地区及时培育出充足的无病壮菌,满足生产上适时早栽、合理密植、苗全株壮的要求,才能做到甘薯高产。作者通过近几年甘薯育苗的生产实践,基本掌握了薯苗的生长规律和育苗技术,为高寒地区甘薯生产提供了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索优质、快速的甘薯育苗新方法,为甘薯种苗快速繁殖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漂浮育苗、固体基质育苗和土床育苗方法,观察3种育苗方式下薯苗的生长、发苗天数等相关生物学性状,并记载甘薯茎蔓的腋芽发生、叶数、苗高生长及发根情况。【结果】漂浮育苗处理甘薯茎蔓发苗时间最快(6 d),成活率最高(85.0%),育苗发根数最多(9.7根),根长最长(6.2 cm)。【结论】甘薯茎蔓漂浮育苗具有发苗时间较快、管理成本低、薯苗壮实等特点,1个月内可达到成苗标准,在甘薯薯苗快繁中有较大的优势,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8.
对山东、河南、河北等地甘薯育苗产业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进行调研后发现,目前甘薯育苗产业的生产主体仍然以小户为主;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中家庭农场和合作社发展较快,通常购买原种种苗进行繁育;龙头企业则拥有自己的脱毒实验室育苗,但发展时间较短。甘薯育苗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面临着包括育苗质量参差不齐、脱毒育苗成本较高、技术水平不高、人才匮乏、销售渠道不稳定以及社会化服务水平低等问题。政府应建立甘薯育苗行业规范,依托甘薯产业技术研发体系实现科技成果在新型经营主体中的转化,促进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实现差异化经营,带动甘薯产业的良性发展。  相似文献   

9.
甘薯电热温床建床及育苗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甘薯,营养丰富,粮菜兼用,是医疗保健的重要食品之一,并具抗癌作用。在甘薯育苗过程中,通过改进育苗方式,改火炕育苗为电热温床育苗,可方便管理,降低发病率,提高出苗率和成活率,是甘薯育苗的最佳方式。  相似文献   

10.
在甘薯的整个栽培过程中,育苗是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目前各地一般都是采用火炕育苗,这种育苗法,由于温度掌握不好,最易坏炕。在某种程度上影响了甘薯的发展。为此,我们根据水稻、蔬菜应用塑料薄膜育苗的成功经验,在甘薯育苗上也做了尝试。  相似文献   

11.
酿热式甘薯育苗温床的建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甘薯育苗是甘薯生产过程中的首要环节。酿热式甘薯温床育苗,是利用牲畜粪、作物秸秆、茎蔓、杂草等酿热物,发酵生热,结合利用太阳光的热能,覆盖塑料薄膜,来提高床温,进行甘薯育苗。其设计简单,施工容易,造价低廉,使用方便,节省煤柴,便于管理,出苗快,出苗好,保证早栽、全苗。温床修建好坏,直接影响育苗效果。为此,在温床的选址、设计和施工等问题上,应根据甘薯育苗要求和实际情况,周密计划、合理安排,以提高育苗效果。  相似文献   

12.
甘薯育苗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邢凤武 《现代农业科技》2009,(12):188-188,191
介绍了甘薯育苗技术,包括选用良种、育苗期、苗床选择、排种方法、苗床管理、采苗等方面内容,以期为甘薯育苗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3.
早春甘薯育苗是甘薯生产的首要环节。在当前生产中,因育苗质量引起的生产问题很普遍也很严重。本文从苗床制作、种薯处理、排薯、苗床管理、多级育苗、炼苗、高剪苗、多茬管理各个环节阐述了甘薯育苗关键技术,从而为当前生产提供技术支持。  相似文献   

14.
甘薯育苗技术规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甘薯育苗技术规程》(DD 1301/T 213—2017)规范了石家庄地区甘薯育苗生产的基础条件和主要栽培技术,包括气象、土壤等基础条件,以及品种选择、播种、田间管理、虫害防治等技术要求,可为石家庄地区甘薯育苗生产提供技术支持。  相似文献   

15.
<正>甘薯是我国粮食作物之一。我国甘薯栽培面积仅次于水稻、小麦、玉米,居于第4位。甘薯是高产稳产作物,在肥水较好的条件下,一般每667m2产鲜薯3 000kg以上,它的适应性广,耐旱、耐瘠、抗风、抗雹等抗灾害能力强。甘薯的茎叶是良好的鲜饲料和青贮饲料。要想甘薯高产、稳产,必须做好甘薯育苗、大田栽培技术管理、安全贮藏等一系列工作。一、甘薯育苗育苗是甘薯生产的重要一环。栽  相似文献   

16.
甘薯是短日照作物,在北纬23℃以北的自然光照条件下绝大多数甘薯品种不能自然开花,这是甘薯有性杂交育种的限制条件,因此甘薯实生种子的获得对甘薯新品种选育的重要性不言而喻,而如何简便高效利用甘薯实生种子,对提高甘薯育种效率也具有重要的意义。为提高甘薯实生种子的利用率和育种效率,本文针对现有的甘薯实生种子播种育苗技术中的局限性,介绍了不同的气候环境采用下的不同育苗方式、育苗地的选择及准备、种子处理、播种时间及播种方法、苗床管理、病虫害防治和实生苗的初步筛选等内容,为甘薯的科研生产提供技术指导。  相似文献   

17.
甘薯"两段法"种苗繁育技术包括第一阶段育苗(冬季繁殖育苗)、第二阶段育苗(春季繁殖育苗)等内容。2013-2017年,通过大量试验示范证明甘薯标准苗产量第一阶段育苗为500万株/hm2,第二阶段育苗为150万株/hm2。育苗、扦插、上市时间较常规种植提早30 d以上,节省种薯2/3,种薯苗床育苗面积的扩繁比例达1 500倍以上;叶菜类型甘薯和鲜食类型甘薯生产应用该方法可以实现早育苗、早扦插、早上市销售;发展淀粉加工类型甘薯春季栽培,与夏、秋季栽培比较,单产增加15 t/hm2以上。示范区目前已累计推广应用8 200 hm2,示范区鲜薯平均增产24.65 t/hm2,农民增收1.23亿元。  相似文献   

18.
本技术规定了陕西省甘薯育苗生产中的环境标准、技术操作标准、农药使用准则、化肥使用准则及种薯、种苗质量标准,提升了陕西育苗生产水平,提高了种苗质量,加快了陕西省甘薯育苗体系建设步伐,助推了陕西省甘薯产业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9.
育苗是甘薯生产过程中的首要环节,也是甘薯繁殖的主要手段。通过育苗既能提高良种繁殖率,又能保持良种纯度。因此,育苗质量的高低,直接影响着新品种推广普及的进程,也影响甘薯的产量。我们经过几年的试验与实践,通过对过去育苗方法的改进,总结出了几种甘薯育苗的新...  相似文献   

20.
甘薯嫩芽双节穴盘育苗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甘薯常用育苗方法存在的缺点,总结出甘薯嫩芽双节穴盘育苗技术,提高了甘薯扩繁系数,加快了繁育速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