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明清时期东南地区的虎患及相关问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所说的“虎患”是指在人类活动范围加大,老虎在其生存条件发生改变以后,离开深山,窜入城乡,伤人、危害家畜的事件。关于虎患的问题,正史上少有记载,作者查阅了东南地区的479种方志,发现明清时期的“虎患”,其发生的频率,地域范围,产生的危害性都超过以往,成为当地严重的野生动物灾害。本文认为东南地区之所以出现较严重的虎患,是因为生态环境人为地被严重破坏。  相似文献   

2.
明清时期,庐山虎患几度频繁发作,反映了地区生态环境由衰退到恢复进而再衰退的特点。这一个案表明,虎患并非单纯因生态环境败坏所致,战争使地区人口大量减少,生态环境恢复,同样可能引发虎患。但整体而言,作为历史文化名山,明清时期庐山虎患折射出当时我国山区生态环境渐趋退化的事实。  相似文献   

3.
明清时期,地处秦巴山区的商洛发生过程度不同的虎患,并给当地居民的生产和生活带来破坏性的结果.具体地说,有明一代该区老虎活动较为活跃,且明中后期出现了虎患;而清代该区的虎患达到了最为严重的程度,同时也经历了清初酷烈到中期的骤减再到清末绝迹的剧变.通过研究发现,虎患的存在及其严重程度同人类对当地生态环境的作用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4.
借助方志、碑石及家谱资料,着重探析明清时期安康地区虎患发生的原因、危害及其分布和演变趋势,指出虎患既与人类过分开垦山地导致自然环境恶化有关,又与当时战乱动荡和严重的自然灾害有关。  相似文献   

5.
王晓霞 《农业考古》2019,(1):208-217
陕南历史上,虎患古已有之,而明清尤为严重。日渐严重的虎患不但造成人类生命和财产损失,还引发了社会混乱和恐慌。面对老虎对人类及其家畜的侵害,民众和官方应对措施各有侧重。在官方应对虎患时,出现了《驱虎文》之类的文书。这类文书的出现,既反映了官方应对自然灾害的能力和策略,也折射出明清陕南虎患的严重。明清陕南虎患的出现,根本原因在于老虎的栖息场所逐渐遭到破坏,而老虎栖身之地被毁又根源于明清时期盲目的山地垦殖。  相似文献   

6.
在中国古代,封建政权体系的最低端是县级,对于封建社会的最基层——农村,没有直接的控制。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控制农村社会的是宗族,这是由于农村的历史形成所决定。  相似文献   

7.
明清时期,频繁遭受黄河水患的开封境内沿黄州县的土质相继出现沙化或碱化,耕作环境渐趋恶化,农业发展受到深程度制约.沿黄居民对作物种属的适应性调整和选择虽取得了一定成效,但并未在总体上改变农业发展的颓势.  相似文献   

8.
李锦伟 《农业考古》2013,(1):147-150
明清时期江西农民的弃农经商现象在地域分布上极不平衡,导致这种现象出现的原因主要是各地在商品经济、农民生存压力和交通条件等方面存在着很大的差异.弃农经商的不平衡性对江西社会产生很大影响,使明清时期江西在经济、社会和文化发展上也出现了不平衡性,江西社会变迁呈现多样性的特征.  相似文献   

9.
明清时期安徽植棉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光锐 《安徽农业科学》2009,37(26):12836-12837
对明清时期安徽种植与推广棉花的情况进行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10.
高粱是我国重要的旱粮作物,明清时期的古籍(包括古农书和地方志)对其记载颇多,内容涉及名实考辨、轮作、选地、播种、田间管理、收获贮存及加工利用状况。明清时期高粱的栽培技术日臻成熟,人们在其种植栽培上,注重与豆类、棉花间作套种;遵循"种之以时,择地得宜,用粪得理"原则,提倡早种早收,注重田间管理,倡导及时收获。明清时期高粱...  相似文献   

11.
谭黎明 《安徽农业科学》2009,37(10):4831-4832
从农业生产工具、作物栽培耕作技术、农田水利技术3个方面综述了明清时期农业科学技术的发展。  相似文献   

12.
明清时期张秋镇虽然繁荣,但是作为一个中转贸易城镇,它的商业发展受到自身手工业发展水平的限制,而运河的兴废是影响张秋经济的最重要的因素。  相似文献   

13.
李锦伟 《安徽农业科学》2011,39(3):1877-1878
明清时期,江西农村生活消费观念发生了重大变化,黜俭崇奢是较为普遍的现象,主要体现在农村人们的衣食住行和婚丧嫁娶等日常生活性消费方面。其原因有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各个方面,但明清时期江西地区出现的农民弃农经商的现象无疑是其重要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14.
明清时期徽州土地关系研究综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徽州文书是20世纪继甲骨文、秦汉简帛、敦煌文书、明清大内档案之后中国历史文化的第五大发现,促成了徽学这一新学科的形成。在数量众多的徽州文书中,土地买卖契约文书所占比例最大,内容最为丰富,产生了相当多的研究成果。该文回顾了从20世纪80年代至今学者对这一问题研究的主要成果,进行相关的梳理、比较,以进一步了解徽州土地关系问题,关注徽州农村社会经济的发展。  相似文献   

15.
明清广东主要外来作物的再探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叙述了明清时期番薯、玉米、花生、烟草在广东的引进和传播情况。并初步论述了这些作物对广东作物栽培制度、肥料应用、药物防虫技术的影响。  相似文献   

16.
明清时期江淮地区的蝗灾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对传统农业社会经济破坏程度来看,蝗灾是仅次于水旱灾害的一种高危害的灾种。本文以灾害学、历史学等学科的方法,比较系统地探讨了明清时期江淮地区蝗灾的几个阶段以及时空分布特点和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17.
邵侃  卜风贤 《安徽农业科学》2007,35(22):7002-7003,7014
新引进的物种凭借其生态适应能力强,繁殖能力强,传播能力强等特点抢夺其他生物的生存空间,破坏生态平衡,对当地生态环境造成了长期的不利影响。以甘薯为例,从探究甘薯的来源及传入途径、性状和功用等入手,分析明清时期粮食作物引进的现实意义和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18.
以昆明市明清时期的主要寺庙为研究对象,从寺庙园林的选址、空间布局2个方面对昆明市明清时期寺庙园林的艺术特征进行研究,总结出昆明市明清时期的寺庙园林艺术特征,以期对昆明市寺庙园林的保护和开发提出具有一定参考性和建设性的意见。  相似文献   

19.
闫敏 《古今农业》2008,(4):99-104
明清时期烟草的传入和传播问题,一直以来就是国内学术界比较关心的问题。建国以来,对这一问题的研究取得了重大进展,其研究内容主要分为七个方面:烟草是否我国本土原产作物、烟草的传入时间、烟草的最早传入地、烟草的传入途径、烟草在全国的传布状况、烟草在我国迅速传播的原因、烟草的传入对我国社会各方面所产生的影响。虽然烟草的传入和传播问题的研究取得了重大进展,但与美洲粮食作物的传入和传播问题的研究相比,还存在着很大差距,仍然需要学者更加深入的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