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近几年来我所引进国内外一批甘兰型油菜进行试种,并在各县进行试验,甘兰型油菜推广面积逐年扩大。 1975年发现甘兰型油菜盛花期出现植株徒长,分枝多,开花多,结角少,或植株矮化,节茎丛生,叶片变厚,根部膨大呈瘤状,角果不发育的症状;有的植株外部形态虽正常,但角果少而  相似文献   

2.
油菜的杂种优势现象,我国早在三十年代以前浙江大学孙逢吉教授曾有报道,他感叹地说:“油菜杂种优势很强,苦于没有大量产生杂种一代的方法”。大量产生杂种一代的方法,这个前人没有解决的问题,我们现在解决了。六十年代以来我国油菜杂种优势利用研究取得较快的进展和重大突破。全国开展了多途径利用的研究,1965年四川省农科院首先开始白菜型油菜三系研究,华中农学院1972年开始研究甘兰型油菜自交不亲和系,1975年试配组合,选出了“211×华油8号”等几个较优组合,比一般品种增产  相似文献   

3.
我区小春油菜生产自1958年以来总面积波动在12—60万亩间,25年中有21年的平均单产徘徊在15—46斤。最高单产是1982年30万亩平均达91斤。长期低产的原因是多方面的,现仅就硼肥的增产效果小  相似文献   

4.
本地区油菜主要产区分布在新郑、杞县、通许、密县等地。但由于对甘蓝型油菜种植时间短,没有一套完善的栽培管理技术,加之油菜生产多处于两熟制中,耕作管理粗放等问题,造成我区油菜废弃面积大,而且产量低而不稳。为了保住面积,提高单产,迅速发展本地区  相似文献   

5.
油菜干种子经钴~(60)γ射线处理后,M_1由首期到成株期在一系列性状上表现出γ射线的影响,这种影响有的直接关系到M_1的生长发育和个体存亡,有的则关系到后代的遗传变异和性状选育。苏联等对十字花科植物进行过种以上的M_1有关性状的研究,发现该科植物具有抗辐射性能,产生遗传效应的剂量显著高于其他植  相似文献   

6.
目前栽培的甘兰型油菜品种普遍感染病毒病。据调查,1975~1980年五年中,安徽省油菜病毒病先后出现过三次流行年,给生产上带来了一定损失。我们从1978年起,连续三年进行甘兰型油菜抗病毒病品种的筛选鉴定工作。经多次田间和室内重复鉴定以及试种,初步筛选出一批适应我省种植的抗病、丰产、优质的品种。本文试就甘兰型油菜品种筛选鉴定工作,以及其抗病能力衰退原因进行了评论。  相似文献   

7.
本文分析了我所1971—1979年秋播油菜不同密度和种植方式试验研究材料,明确在中等肥力条件下,不同品种的种植密度与产量的关系,密植与田间小气候的变化,密植对油菜的生长发育及光能利用的影响,以及不同种植方式对产量的影响。试验品种采用“军农一号”和“淮油6号”,密度8000—20000株,设4—5个密度处理。种植方式采  相似文献   

8.
本工作对甘兰型油菜(Brassica napus L.)受精过程作了较详细的观察,结果如下: 1.甘兰型油菜的受精过程进行得比较缓慢,大约从开花后24小时受精开始,48小时左右一部分卵细胞完成受精过程。60小时前后大部分胚珠的卵细胞完成受精过程形成受精卵。受精卵在开花后10天左右进行第一次细胞分裂。 2.胚珠一般为珠孔受精,从受精开始到受精卵形成突起,一直都有花粉管进入胚珠,不断把内含物注入胚囊,并从一侧环抱卵细胞,它们很可能参与受精卵的发育。 3.卵细胞受精,精核一般从卵核核仁的对方进入卵核。入卵核后的精核核仁由小长大,到两性核仁等大时融合形成受精卵。受精卵很快形成突起,突起伸长为管子,细胞核慢慢移到管端,这时细胞进行第一次分裂。 4.极核一般比卵受精早,受精前极核靠近卵器,当精核进入极核细胞质时,两极核即向胚囊中央转移,在转移过程中,完成受精作用。 5.在胚珠发育过程中,发现有停留在不同时期的败育胚囊和中途解体的卵细胞和极核。  相似文献   

9.
在研究冬播甘兰型油菜品种间杂种时,发现杂种的叶簇在秋季比亲本类型经常表现出强大的优势。根据这一点提出了利用叶簇的优势指数来选择具有优势籽粒生产杂种可能性的假说。  相似文献   

10.
本试验设计了三要素肥料的不同施用量(硼肥用量一致),以摸索不同施肥量对油菜不同生育阶段的叶、茎、根等营养器官及主要经济性状和产量的影响,为推广甘兰型油菜创造大面积高产在科学用肥上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本文着重讨论不同施肥与营养器官、经济性状和产量的关系。  相似文献   

11.
甘兰型油菜不同杂种组合的优势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甘兰型油菜(B.napus)品种间杂种优势十分显著,据我们研究(1978),杂种在株高、主茎节数、一次分枝数、单株角果数,每果粒数、千粒重以及每亩产量和含油量等性状方面多数表现超亲优势,杂种产量与两亲平均对比优势率为17.16%,与较高亲本对比优势率为4.88%。国内外在这方面也有一些报导。但对甘兰型油菜不同杂种组合的  相似文献   

12.
我场地处关中东部原三门峡库区,是一个机械化程度较高的国营农场,担负着陕西省油料生产的任务。油料作物以油菜为主,长期以来主要品种是“跃进”。应品种虽具有角大、粒大、抗病、丰产性能较好,但抗寒性较差、茎秆较软、株形松散、晚熟、易裂角,不适于机械化栽培要求。我们于1972年深入3000余亩大田根据要求选择自然变异单株,经两年单株选择,一年混合选择,育成了甘兰型油菜新品种“7211”。1977年在我省关中地区已种植8万余亩,引种到山东、河南等省,表现较好,亦已大面积推广。  相似文献   

13.
甘兰型油菜(Brassica napus var.oleifera)是油菜生产上应用最广的一个种,生态类型极为丰富。本研究是在南京秋播条件下以品种的生育阶段组成为主要依据,将不同地理来源的甘兰型油菜代表品种初步划分为前长、匀长、后长及中长等四个生态型。同时对其越冬性,花器官分化,光照反应及主要经济性状进行了研究。这对资源征集,品种应用及高产栽培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4.
浙江水稻土有效硼含量及油菜施硼效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浙江水稻土有效同含量0—1.77mgkg-1,平均为0.30mgkg-1,低于油菜缺硼临界值。油菜施硼平均每亩增产油菜籽15.8公斤,增产16.7%;缺硼和严重缺硼区施用硼肥分别增产10%—20%和30%以上,轻度或潜在缺硼区增产在5%—10%.土壤有效硼含量、土壤湿度、油菜品种、有机肥料以及氮磷肥用量等都影响硼肥的施用效果。苗期叶面喷施和作基肥的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15.
国内外研究指出,甘兰型油菜的杂交优势较强,选育优良杂交种用于生产,将大幅度提高单位面积产量。为了加速研究进程,现就我们观察所及,就不育类型的划分,胞核不育型育型遗传规律,胞核不育“两用系”的选育,自交结实性、生产力与配合力的关系,以及恢复力的调查方法等问题,加以讨论,以期收到抛砖引玉的效果。  相似文献   

16.
油菜开花、受精和结实的过程需要在一定的温度范围内才能正常进行。我省油菜开花的2—3月份正是倒春寒极易出现的时期,往往造成阴荚和萝卜角果,形成分段结实现象。而这种现象对于甘兰型杂交油菜F_1似乎又更为显著。我所1980年3月中、下旬出现过两次7℃以下的倒春寒天气,所种的7个甘兰型自交不亲和系杂种F_1,除个别组合外,大部份组合每角粒数少,无效角果多,分段结实严重,结实情况远比常规对照品种  相似文献   

17.
甘兰型三系杂交油菜自1976年配套成功以来,我省陆续选育出一批杂交组合进行试验鉴定,其中大多数比常规油菜“湘油五号”减产,近两年选育出“湘矮A×619—1”、“湘矮A×135—1”等组合表现比“湘油五号”增产。由于年度间、地域间产量不稳定,从而产生了对杂交油菜的不同看法。有的认为三系杂交油菜有优势,但优势不强,生长一致性差,抗病力弱,适应性不广。有的认为三系杂交油菜年年要制种,费工多不愿推广。为此,我们根据几年试种鉴定结果,对甘兰型三系杂交油菜发展前途谈谈看法:  相似文献   

18.
春性甘兰型栽培种油菜“SV752516”,是由Bronowski×Gulle再与SV Hermes杂交而得。产量和含油量较高,硫葡糖甙含量为0.2%。以同样杂交方法得到的另外四个品种,芥酸及硫葡糖甙都较低,含油量比“Gulliver”高5~7%。大多数甘兰型油莱  相似文献   

19.
施用石灰能促进红壤油菜的生育,增加油莱对P、K和Ca的吸收。这主要归因于施用石灰后交换性铝的降低和Ca、Mg数量的增加.施用石灰和加喷施硼肥,每亩增产油菜籽分别为9.6~31.1公斤和17.6~26.3公斤,增产幅度分别为15.9~41.3%和19.8~35.2%,施用石灰使菌核病发病率和病情指数下降2.4~15.4和2.0~11.4.在施用石灰的条件下施硼,油菜增产效应更为明显。要使红壤油菜获得最高产量,必须使pH提高到6.5以上,铝饱和度下降到4%以下.  相似文献   

20.
油菜杂种具有一定的籽实产量优势是被认识了的生物特性。选育油菜杂种,把杂种优势用到农业生产中去,首要的是经济合理地解决杂种制种途径。利用十字花科芸苔属中大多数种存在的自交不亲和性产生杂种,开展油菜杂种优势利用是重要途径之一。我们从1976年开始选育甘兰型自交不亲和系,相继进行了优势组合选育,并对自交不亲和性杂种F_1的遗传及F_1的产生进行了初步探索,取得了初步结果。这里将五年的结果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