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养殖鱼虾,需要大量的生物饵料。如何采用来源广、价格低的饲料来培养生物饵料,是降低养殖成本,解决生物饵料不足的重要途径之一。有人利用米糠培养大型水蚤,经过20多代的培育,证明用米糠培养大型水蚤,效果良好。实验者曾经用米糠在8升的培育容器里,经过6星期的培育,每升水获得大型水蚤1万只以上。在160升和250升的培育容器里,五个多月连续培育出多批大型蚤。如果每隔一定时间,对大于1.4毫米的大型水蚤进行间捕收成平均每星期产量可达650克/米~3,比不作间捕收成的高40%左右。米糠  相似文献   

2.
岑玉吉 《淡水渔业》1974,(10):29-30
最近,全俄池塘渔业研究所研究了在池子里大量培育多种水蚤的生物学技术。所培育的水蚤繁殖快,营养价值高,其中大型搔(Daphnia magna)在工厂化条件下培育是很有前途的品种。大型溞具有很强的繁殖力,在池子里培育方法也较简单。  相似文献   

3.
渤海桡足类(Copepoda)的食性和营养级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对渤海11种桡足类包括了优势种和常见种的研究表明,大多数种类即小拟哲水蚤、双刺纺缍水蚤,太平洋纺缍水蚤、墨氏胸刺水蚤、瘦尾胸刺水蚤、刺尾歪水蚤、钳形歪水蚤、汤氏长足水蚤和中华哲水蚤均营浮游植物食性,以摄食硅藻类为主,其营养级一般为2.0级,仅双刺纺缍水蚤和刺尾歪水蚤由于它们同时摄食少量原生动物中的纤毛虫类(拟铃虫),为2.1级。此外,双刺唇角水蚤和真刺唇角水蚤均营小型浮游生物食性或称杂食性,它们都以小拟哲水蚤为最重要的摄食对象,又摄食不少硅藻类,其营养级分别达到2.7和2.8级。  相似文献   

4.
轮虫是淡水浮游动物的主要组成部分,是绝大部分鱼类的鱼苗从内源性营养向外源性营养转化阶段中最适口的优质饵料.在渔业生产上,鱼苗培育水体中轮虫的数量直接影响鱼苗的成活率和生长速度.淡水枝角类通称水蚤,又称"红虫"、"金鱼虫".水蚤营养价值极高,是鲢、鳙、鲤、鲫等常规养殖鱼类鱼苗培育阶段和特种水产养殖幼体阶段的良好活饵料.  相似文献   

5.
长吻鮠的养殖技术(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3苗种培育我们把水花培育到体长5cm的过程叫鱼苗培育 ,把体长5cm以上苗种继续培育阶段叫鱼种培育。鱼苗培育池一般为50~100 ,水深0.6~1.2m ,水泥池 ,要求池壁光滑、平整、不漏水 ,池底坡降2 %左右 ,进、排水方便 ;池水要求洁净无污染 ,通常用水库、溪河、湖泊等地表水为好 ,浅井水当然更好 ,如果用自来水、深井水应曝气后才能使用。鱼池使用前都需进行消毒处理。鱼苗培育有两种方式 ,一是采用清水放养 ,人工投饵。二是采用适当肥水培育 ,就是在放苗前施无机肥和酵母 ,在水蚤出现时 ,放入鱼苗 ,方式与家鱼的肥水培育…  相似文献   

6.
吴江 《科学养鱼》2008,(6):10-11
一、一龄草鱼种死亡率高的主要原因草鱼死亡的第一个高峰期出现在夏花鱼种的培育初期,分析其原因,可能是由于夏花个体纤细,但食量大,培育池中的适口饵料如水蚤和芜萍等往往严重不  相似文献   

7.
枝角类动物通称水蚤,广泛分布在各淡水水域中, 是浮游动物主要成员之一。枝角类作为稚幼鱼和虾、蟹幼体重要的中后期动物性饵料是否稳定充足,是育苗成功的关键环节。现将其室内培育技术介绍如下: 1 培育条件  相似文献   

8.
研究表明,动物性生物饵料饲养观赏鱼具有人工饲料不可比拟的优点。一、水蚤水蚤是枝角类甲壳动物,又叫红虫、鱼虫,是观赏鱼最喜食的天然饵料之一,它易吞食、易消化、营养丰富,营养价值为众多鲜活饵料之最。水蚤广泛分布于池塘、湖泊、河流中,一般黎明时用鱼虫网捞取。  相似文献   

9.
基于2006—2008年和2016—2018年每年5月(春季)和8月(夏季)长江口浮游动物调查数据,分析了该水域浮游动物群落结构组成,共鉴定出浮游动物109种,隶属5门14大类,其中,春、夏季分别有70、83种,2016—2018年,春、夏季浮游动物物种数均比2006—2008年有所减少。浮游动物优势种主要为桡足类,春季包括虫肢歪水蚤(Tortanus vermiculus)、真刺唇角水蚤(Labidocera euchaeta),夏季包括太平洋纺锤水蚤(Acartia pacifica)、真刺唇角水蚤和火腿许水蚤(Schmackeria poplesia)。春季浮游动物丰度呈现沿岸稍高、外海略低的特点;与春季相比,夏季浮游动物丰度高值区移向外海。同一季节不同调查阶段间的浮游动物丰度具有显著的年际差异(P<0.05),但相同季节不同航次间无明显差异(P>0.05)。聚类分析结果表明,2006—2008年调查区域的浮游动物群落可划分为3个类群:类群Ⅰ(近海群落)、类群Ⅱ(长江口口门水域群落)和类群Ⅲ(咸淡水交错水域群落);2016—2018年的可划分为2个类群:类群Ⅳ(咸淡水...  相似文献   

10.
水蚤、水丝蚓、蚯蚓等是一些鱼类、蛙类、河蟹的优良活饵料,如新鲜蚯蚓的蛋白质含量达40%,干蚯蚓的蛋白质含量达70%以上,能加速这些鱼类、蛙类、河蟹幼体的生长发育,也是这些幼体的必须饵料。养殖生产中,天然活饵料不足,可用人工培育法解决。人工培育水蚤、水丝蚓和蚯蚓的方法简便,养殖场、专业户、个体户都可进行。  相似文献   

11.
用甲醛杀灭鱼苗孵化用水中溞类的试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家鱼人工繁殖过程中,孵化用水中常混有水蚤(Daphnia)、剑水蚤(Cyclops)、镖水蚤(Diaptomas)等敌害生物。为防止它们危害卵苗,一般采用筛绢过滤法,但效果往往不理想,筛绢网目过大,不能滤去敌害生物,网目过小,易堵塞网眼,造成网破或溢水等事故。70目/时尼龙筛绢能较好地阻止水蚤等敌害生物,  相似文献   

12.
春季东海区近海浮游动物群落结构及其影响因子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研究了 2 0 0 3年春季东海区 (2 7°0 0′~ 34°0 0′N)禁渔线附近近海浮游动物群落结构及其影响因子。根据各站位浮游动物种类组成和丰度 ,用聚类分析法可将该海域的浮游动物分为 5个群落。群落Ⅰ的优势种为 :中华哲水蚤、强额拟哲水蚤、尖额唇角水蚤和强壮箭虫 ;群落Ⅱ的优势种为 :中华哲水蚤、小哲水蚤和小拟哲水蚤 ;群落Ⅲ的优势种为 :中华哲水蚤、亚强真哲水蚤、普通波水蚤 ;群落Ⅳ的优势种为 :中华哲水蚤和五角水母 ;群落Ⅴ的优势种为 :孔雀唇角水蚤、丹氏纺缍水蚤、中华哲水蚤和刺尾纺缍水蚤。另外 ,在春季影响该海域浮游动物分布的主要非生物因子的可集中体现在纬度因子方面。  相似文献   

13.
斑点叉尾鮰苗种培育与成鱼养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柳富荣 《内陆水产》2003,28(4):20-21
1苗种培育1.1池塘准备苗种池不宜过大,面积一般为1200米2左右,以利驯化饲养,水深1.5米,底泥深20~30厘米,水源充足,水质良好,注排水方便。放养前15天用生石灰150千克/667米2清塘消毒,3天后注水深1米左右,并施粪肥150~250千克/667米2培肥水质。1.2鱼苗放养鱼苗宜在网箱中培育,放养时用40克/升的食盐水浸洗鱼种3~5分钟。网箱规格一般为4米×2米×0.8米,固定于池塘中央,放养密度为2万尾/箱左右。每天上午8:30投喂鳗鱼料,下午13:00和16:00投喂捞取的水蚤等大型浮游动物。待鱼苗长至2厘米以上时,放入池塘中培育,一般经120~150天饲养,可获得较…  相似文献   

14.
鳜病防治一、敌害鳜鱼卵与苗的敌害生物较多,小鱼虾、水生昆虫(如水蜈蚣)的成虫和幼虫,以及剑水蚤等都会大量残害鱼卵和鱼苗。防治方法:(1)孵化用水需用80—100目的钢丝布或相同规格尼龙筛绢、乙纶塑料胶丝布等过滤。(2)定期在水源中泼洒晶体敌百虫(90%以上),使水体达0.3ppm浓度,杀灭孵化用水或苗种培育用水的水源中的剑水蚤等敌害。二、真菌性疾病工.水霉病危害鳜鱼的苗种、成鱼及鱼卵。分枝多而纤细的菌丝可深入到损伤或坏死的卵膜、皮肤及肌肉。另一端则游离体外,长可达3厘米,形成肉眼能见的灰白色棉絮状菌落。防治方…  相似文献   

15.
胭脂鱼人工繁殖和资源增殖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报道了胭脂鱼人工繁殖、仔幼鱼培育及池塘培育亲鱼技术.1988—1992年,催产亲鱼7组,一般受精率为85%—95%,孵化率为50%—60%。仔鱼培育在平游以前是关键阶段,平游以后,在室内玻璃钢盆培育,成活率可达90%。池塘培育苗种成活率也较高,可达80%—90%。一般经5个月养殖,从平均体长4.8cm,体重3.5g可长至13cm、63g.亲鱼在池塘内培育可以达到性成熟,并能进行人工催产。为增殖资源,向长江和水库放流了胭脂鱼种,并对水库胭脂鱼生长进行了观察。  相似文献   

16.
采用生化手段对舟山附近海域中浮游桡足类夏季优势种—太平洋纺锤水蚤(Acartia pacifica)进行营养成分测定,比较分析两种单胞藻饵料小球藻(Chlorella sp.)和三角褐指藻(Phaeodactylum tricornutum)对其营养价值的影响。结果表明,太平洋纺锤水蚤在投喂三角褐指藻和投喂小球藻后,其体内粗蛋白湿重含量分别为(6.51±0.46)%和(5.21±0.98)%,比对照组(2.44±0.63)%显著上升(P0.05);投喂三角褐指藻后太平洋纺锤水蚤粗脂肪湿重含量(0.25±0.03)%显著上升(P0.05),投喂小球藻后粗脂肪湿重含量(0.15±0.03)%显著下降(P0.05);但总糖和灰分湿重含量变化不明显(P0.05)。本研究检测出太平洋纺锤水蚤体内共含17种氨基酸,其中鱼类必需氨基酸(EAA)9种,非必需氨基酸(NEAA)8种,对照组与投喂两种饵料后太平洋纺锤水蚤中EAA含量均较高,干重含量为(47.56±0.04)%~(49.84±0.07)%;检测出太平洋纺锤水蚤共含21种脂肪酸,投喂三角褐指藻后太平洋纺锤水蚤的DHA和EPA干重含量之和最高(28.00%),其次为投喂小球藻(21.51%),均高于对照组(9.77%),而对照组干重(9.77%)也仍高于强化后轮虫DHA和EPA干重含量(0.8%)和强化后卤虫DHA和EPA干重含量(8.40%)。通过本实验发现,自然状态下的太平洋纺锤水蚤DHA和EPA含量较高,营养价值高,而投喂后三角褐指藻后太平洋纺锤水蚤营养价值明显增加,表明人工培养条件下太平洋纺锤水蚤具有作为水产经济动物活体开口饵料的潜在开发价值。  相似文献   

17.
枝角类动物通称水蚤,广泛分布在各淡水水域中,是浮游动物主要成员之一。在人工养殖过程中,枝角类作为稚幼鱼和虾、蟹幼体重要的中后期动物性饵料,它是否稳定充足,是育苗成败的关键环节。现将其室内培育技术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18.
在水温23~26℃,盐度32‰条件下,研究了几种饵料单独投喂及混合投喂对分叉小猛水蚤(Tisbe furcata)生殖量的影响,以探索培育该蚤适合的饵料品种及投喂方式。结果表明,饵料品种中,两种金藻(球等鞭金藻3011和Sarcinochrysis marina Geitler)不适合作为分叉小猛水蚤的饵料;两种硅藻(小新月菱形藻和多枝舟形藻)及代用饵料可以作为分叉小猛水蚤的饵料,但需要与亚心形扁藻混合投喂才能取得理想效果;亚心形扁藻最适合作为分叉小猛水蚤的饵料,与硅藻、金藻或代用饵料混合投喂效果均非常理想。投喂方式总的来说是混合投喂优于单独投喂,各种饵料单独投喂时均不能取得非常理想的效果,混合投喂时混有亚心形扁藻的任何组合都取得了非常理想的效果。  相似文献   

19.
2014年8月(夏季)和10月(秋季)对辽宁省黄海北部沿岸海域进行了2个航次的浮游生物调查,共检测出浮游动物35种,其中夏季30种,秋季34种。浮游动物以小型桡足类和浮游幼虫为主。洪氏纺锤水蚤、短角长腹剑水蚤、小拟哲水蚤、近缘大眼剑水蚤、强壮箭虫、异体柱囊虫和双壳类幼体为夏季优势种;洪氏纺锤水蚤、短角长腹剑水蚤、近缘大眼剑水蚤、强壮箭虫、异体柱囊虫、桡足类幼虫、沃氏纺锤水蚤为秋季优势种。夏季浮游动物生物量高于秋季,生物量则低于秋季。季节变化会影响浮游动物的丰度和生物量。辽宁省黄海北部沿岸浮游动物丰度、生物量较高,小型桡足类在黄海北部沿岸浮游动物群落结构中具有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20.
黄海北部春季和夏季浮游动物生态特性与时空分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根据2015年3月(春季)和6月(夏季)对黄海北部辽宁近岸海域的浮游动物调查结果,分析了两个季节的浮游动物种类、生物量、丰度等群落结构特征。此次调查共鉴定出浮游动物47种,其中春季42种,夏季34种。浮游动物以浮游幼虫和小型桡足类为主。桡足类幼虫、棘皮动物幼体、桡足类幼体、洪氏纺锤水蚤、短角长腹剑水蚤、小拟哲水蚤、拟长腹剑水蚤和腹针胸刺水蚤为春季优势种;夏季浮游动物优势种依次为桡足类幼体、洪氏纺锤水蚤,拟长腹剑水蚤、短角长腹剑水蚤、桡足类幼虫、小拟哲水蚤和腹针胸刺水蚤。春季浮游动物平均生物量为512.09mg/m~3,平均丰度为15 522.18个/m~3;夏季浮游动物平均生物量为218.84mg/m~3,平均丰度为7582.39个/m~3;浮游动物生物量和丰度均为春季较高。黄海北部辽宁沿岸海域的浮游动物生物量、丰度较高。水温是影响浮游动物群落结构的重要环境因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