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硕士研究生招生工作是研究生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研究生进入培养过程的入口,是研究生培养部门面向社会的一个窗口。招生质量是研究生培养质量的关键性前提。 一 、生源问题 生源问题是硕士研究生招生工作中需要解决的首要问题。充足的生源是硕士研究生招生工作的基本保障,报考硕士研究生的考生人数少,报考人数与计划录取数的比例就会降低,其结果,无论是硕士研究生的录取数量,还是招生质量都会受到影响。近年来,报考硕士研究生的人数下降幅度较大,以我校为例,报名人数/招生计划数从1988年的  相似文献   

2.
通过对河北农业大学2006-2011年统考前后的农科专业招生数据进行分析整理,可以看出,统考之后普通农业院校的农科专业的考生人数、校内应届生报考本校研究生的比率、调剂考生占录取考生的比率都受到明显的影响。其原因一方面是农科专业普遍生源不足,普通农科院校缺乏竞争力,另一方面是就业压力制约着农科专业的招生。因此,要想改善普通农业院校农科研究生招生现状,不但需要完善国家照顾政策,而且需要加大地方政府的经费保障,但最根本的是需要提高学校自身的竞争力。  相似文献   

3.
十年来,我国农业函授教育得到了较大的发展,绝大多数院校办起了函授教育,培养了大批专业人才,成绩显著。但是近一、二年出现了生源不足的趋势。1988年全国农业院校函授招生已出现生源“滑坡”。据资料统计,农业部所属七所农业院校1989年函授计划招生2770人,实际录取1995人,完成招生计划数的64.8%。实际到校报到人数更少。为此,我们到有关市、地做了调查。生源“滑坡”主要有以下几方面原因:  相似文献   

4.
以河北农业大学为例,立足当前高考生源大幅减少这一现实,阐述了作为地方农业院校在招生工作中存在的生源质量不高、专业间生源分布不均衡等突出问题。并就如何加强地方农业院校招生宣传工作,破解招生困境提出了4点建议:加强学校"品牌"建设,提升学校影响力;出台鼓励报考涉农专业的相关政策,提高农业院校吸引力;加强队伍建设和制度建设,形成招生宣传工作长效机制;准确定位生源的面向对象,进一步提高宣传工作的有效性和长效性。  相似文献   

5.
为了加快高等农业院校招生分配制度的改革,主动适应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需要,必须全面总结交流农业高校招生分配改革的经验,研究新形势下如何进一步深化农业高校招生分配制度改革问题。 一、高等农业院校招生分配改革的历史回顾 1983年来,高等农业院校主动适应农业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在招生分配制度方面进行了一些改革的探索,逐步形成了“多形式招生、多渠道就业”的办学方向。 首先是定向招生的改革。1983年农业部率先提出并在农科学校中实行了定向招生的  相似文献   

6.
《国务院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就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提出了框架性的实施意见。其中,对招生计划、录取机制改革等进行了明确的要求,国家已启动高考综合改革试点,就改革考试科目设置、改革招生录取机制等全面展开[1]。通过研究新形势下地方高等农业院校本科招生改革现状,对进一步推进地方高等农业院校本科招生模式改革,提高地方高等农业院校办学效益、维护办学宗旨、提升办学质量,保证专业、学科生存与持续健康发展,实现学校又好又快地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及理论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7.
近几年来,为了适应社会的发展,多层次多渠道地培养人才,各农业院校在招生体制上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由过去单一的国家下达招生计划,在全国统招中录取新生而转变为收取定向生、对农中单独招生、招收收费生、走读生、委培生、自费生等。这就使学校学生结构发生了很大变化,相应地对高校学生教育和管理工作提出了新的课题。本文以郑州畜牧专科学校为例,通过分析比较,  相似文献   

8.
一、高等农业院校“并轨”改革的客观必然性 首先,它是深化高等农业教育体制改革的必然趋势。我国高等农业院校在招生收费  相似文献   

9.
孟亮 《高等农业教育》2011,(11):75-77,93
分析了农业机械化工程专业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必要性,提出了包括重视招生制度改革与多元化录取标准实施、重视教学内容更新与教学方式改革、重视导师队伍建设与导师制度改革、重视考核方式改革与淘汰机制实施为核心内容的高等农业院校农业机械化工程专业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对策,为进一步开展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模式研究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0.
一、开设专业概论课目的 近几年,农业院校的学生中滋长着一种反常的厌学情绪,主要表现在思想情绪不稳定,学习热情不高,报考研究生率下降以及中途退学等等。究其原因主要是受资产阶级自由化影响较深,近年来出现的脑体倒挂、知识贬值、知识分子待遇低以及经商热这些社会现象的影响是一个重要方面。同时,也与我们的学生对自己所学专业甚至对整个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重要地位、发展前景,党和人民以及老一辈科学家对他们的期望缺乏足够的了解和正确的认识,有着直接的关系。 在农业院校,特别是在畜牧、兽医、农学等专业有相当数量没按志愿录取的学生,他  相似文献   

11.
根据“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的精神,高等学校要实行招生并轨改革。按照天津市的改革部署,1996年各院校的本科专业实行新体制运作,1997年本、专科专业全部完成“并轨”改革。我院是市属的唯一的一所高等农业院校,当然也不能例外。众所周知,高等农业院校长期以来存在着“招生难、就业难”等问题。因此,高等农业院校尤其是我们城郊型高等农业院校招生并轨改革更引起高等农业教育工作者和社会的关注,成为高等农业教育改革的一个热点和难点。从1996年的招生实践看,由于实施了一些招生改革措施,我院的招生工作顺利完成,…  相似文献   

12.
招生“并轨”改革──农业院校面临的新契机朱子龙,陈亚鸿(扬州大学农学院扬州225009)招生“并轨”改革,属于招生制度改革的范畴。它是指高等学校在执行招生计划时,不再按国家任务招生计划和调节性计划(含委托培养和自费生)形式分别划定两条录取分数线(双轨...  相似文献   

13.
1992年我校在四川省和重庆市招收自费生、委培生共290名,为保质保量地完成招生计划,学校采取了四条措施:一是按四川省招办核定的分数线在《四川日报》、《重庆日报》上公布我校招生计划,报名分数,向社会宣传;二是提前一个多月开始登记,摸清考生报考我校的情况;三是发动广大干部、教师利用各种方式与考生、中学和招办联系,鼓励优秀考生报考我校;四是积极主动与有关地、市、州、县联系,请予以宣传。结果较好地完成了招生任务。从1992年四川省招收自费、委培生的整体看,有三个显著特点:一是招生数量多,计划来源渠道多,招生类型多,录取批  相似文献   

14.
答考生问     
《河南农业》2014,(10):F0003-F0003
<正>问:今年填报志愿及录取有何关键政策?答:今年考生填报志愿为公布成绩、分数线之后,网上填报志愿。我院今年分专科、对口专科招生录取。(我院河南招生代码:6282)。第一志愿录取投档比例为计划数的110%,省招生办按实际报到注册确定最后录取名单,请广大考生被录取后按时报到,否则将被取消录取资格。首次未被录取的考生要密切关注省招办或报考院校的信息发布,保持联系,做好第二次填报志愿准备。  相似文献   

15.
针对传统研究生招生选拔制度的弊端和地方农业院校的特点,分析研究生招生面临的严峻形势,研究提出地方农业院校研究生招生改革措施。并以沈阳农业大学为案例分析改革措施的具体实施办法和改革实施后取得的效果。  相似文献   

16.
平行志愿投档模式的发展趋势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普通高校招生工作中兴起的平行志愿投档方式及工作流程进行了比较深入的分析,讨论了平行志愿与传统顺序志愿相比的利弊,提出在普通高校招生录取工作中应完善平行志愿投档方式,实行一档多投的招生录取模式,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7.
位于农业大省的河南农业大学,今年首次在农林经济管理专业内增设“农村发展与管理”方向专业,即“村官”专业,计划招生60人,实际上线人数达到931人,学校只能按照1:15的比例,“掐尖”录取新生。  相似文献   

18.
<正> 以往,高等农业院校招生工作在现行高等学校招生制度中一直处于不利的境地。近年来,随着高等农业院校的招生制度的改革,实行部分定向招生、定向分配的办法,开始改变了过去“招不来,下不去”的局面。实践证明,积极改革高等农业院校的招生工作,对进一步开畅人才通向农村的道路是一项非常重要的措施。同时,由于招生制度的  相似文献   

19.
祁建 《百姓》2007,(12):11-13
近来公众纷纷指出公务员考试成了"中国第一考",国家公务员网上显示,2007年国家公务员录取仅1.3万人,报考人数却达53万人,报考录取比例约为41:1。为何成千上万的大学生争过公务员报考这"独木桥"?个中折射的原因也不言而明:千方百计踏入"政治道路",当上吃皇粮、拿固定工资的公务员,而且有机会升迁这长那官。诚然,在一个社会,升官高就也不见得是一件坏事。"权为民所用"确能为社会作出贡献。但把"升官"视作人生唯一选择,不择手段去升官就值得商榷。  相似文献   

20.
高等农业院校的人才培养工作,在全国统筹规划和统一部署下,建国以来共培养了37万余人,为我国的农业发展和建设提供了大批建设人才。但是,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逐步深入和农村社会发展,我们的招生工作和所培养的人才已不适应当前的需要。现行的统一招生制度,统得过多,抓得过细,存在很多弊端。 首先,是招生计划带有很大的盲目性。其招生专业和人数,主要是根据各校的培养能力,即现有教师和校舍容量来确定,而不是根据农业生产发展和社会的实际需要来制订,因而造成毕业生分配的供需矛盾,社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