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用天幕毛虫核型多角体病毒(Nucleus Polyhedrosis Virus,NPV)对黄褐天幕毛虫Malacosoma neustria testacea Motschulsky幼虫以胃毒方式进行生物测定.结果表明:NPV对黄褐天幕毛虫幼虫具有较强的致病力,幼虫感染后的死亡率与病毒浓度呈正相关.1.824×102,1.824×103,1.824×104,1.824 × 105,1.824 × 106,1.824×107 PIB/mL 6种病毒浓度接种天幕毛虫幼虫后死亡率分别为26.63%,34.78%,48.37%,72.83%,80.98%和94.57%,致死中浓度为1.096×104 PIB/ mL.接种1.824×10 7,1.824×106,1.824×105 PIB/mL浓度的幼虫致死中时分别为6.8,8.2,9.1d.  相似文献   

2.
应用德昌松毛虫质型多角体病毒DendrolimuspunctatustechangensisCyto-plasmicPolyhedrosisVirus(DptCPV)防治四川内地柏木林区大柏毛虫D.houiLajon-quiere的试验表明,以7.5×109PIB/666.6m2以上剂量防治3龄幼虫,其综合防效达85%以上,且具有显著的扩散流行和持续防治效果。  相似文献   

3.
AcNPV病毒试验初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用 Ac N P V 病毒对德昌松毛虫 Dendrolim us p unctatus tehchangensis Tsaiet Liu 进行初感和回感试验,采用浓度为 1×105 P I B/m l,第 16 天的死亡率达到 98% ,用同一浓度回感试验,第14 天的死亡率达到 100% ,效果较明显。  相似文献   

4.
对马尾松毛虫质型多角体病毒(D.CPV)添加辅助剂的增效。试验表明:在D.CPv中分别加入1%活性炭、20%轻质碳酸钙、0.2%墨汁水三种辅助剂,在林间试验校正死亡率达80.6%以上,比单纯病毒防治松毛虫效果好。D.CPV浓度为2×10 ̄6CPB/ml加50%甘油贮裁(冰箱2一4℃)14个月,仍有较强的活性,致毒校正死亡率达73%,比未加甘油的病毒冰箱贮藏、常温贮藏分别增效8%、29.2%。  相似文献   

5.
思茅松毛虫质型多角体病毒的应用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应用思茅毛虫质型角体病毒DendrolimuskikuchiiCytoplasmicPolyedrosisVirus(DkCPV)防治思茅松毛虫Dendrolimuskikuchii和文山松毛虫D.punctatuswenshanensis的实验证明用DkCPV粉剂防治3-5龄幼虫效果达97%,且具有显著的扩散流行和持续控制效果。  相似文献   

6.
本文报道了柳毒蛾Stilpnotiasalicis(Linnaeus)NPV的生产方法及林间防治试验结果。以天然饲料饲喂幼虫,到4龄时接毒感染,7天后开始逐日收集病死虫,感染率86%以上。死虫含病毒量5.7×109PIB/g。3年林间多点防治试验表明,无论室内及林间增殖的病毒防治柳毒蛾的效果均相当或优于常用化学农药  相似文献   

7.
Ha-DpCPV对4~5龄马尾松毛虫有一定毒力,浓度与感染死亡率的相关性达到显著水平,致死中浓度LC50为1.15×104CPB/ml.Ha-DpCPV与DpCPV比较,其毒力没有下降。  相似文献   

8.
介绍了蜡质毒笔的生产工艺及使用方法。防治试验结果表明蜡质毒笔涂环防治柿毛虫(lymantriadispar)杀虫率高,蜡毒环经雨水冲刷以后不影响药效,在密封的环境中蜡毒笔保存1年防治柿毛虫的校正死亡率仍达94.5%。  相似文献   

9.
在广东省雷州林业局的试验表明∶协调使用JDSCPV(日本赤松毛虫质型多角体病毒)和BT(苏云金杆菌)防治马尾松毛虫,可综合二者的优点;适宜的用量配比为(CPV5.0亿多角体+BT1500亿芽孢)/0.066hm2,使用此用量配比,药后6天松毛虫死亡率为60%;药后12天死亡率为78%,残存活虫CPV的感染率为81.37%,死+感比率为96.3%。  相似文献   

10.
杨毒蛾核型多角体病毒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杨毒蛾核型多角体病毒的感病症状、组织病理、多角体提取、形态特征及致病力进行了初步研究。从采集到的感病虫尸提取多角体,多角体形态以三角形、近圆形或不规则形为主,经降解处理放出的病毒粒子呈杆状,为多粒包埋。病毒在杨毒蛾幼虫的脂肪体,中肠上衣等组织细胞核内增殖。经感染试验,证明该病毒对杨毒蛾幼虫有较强的致病力,以1.9×10 ̄3——1.9×10 ̄8PlB/ml六种浓度病毒悬液处理杨毒蛾3~4龄初幼虫,两年平均死亡率达65.5%~97.05%。  相似文献   

11.
利用替代寄主生产马尾松毛虫质型多角体病毒的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DpCPV对8种鳞翅目昆虫感染试验结果表明,棉铃虫最敏感,感染率达97.0%。DpCPV对棉铃虫的毒力LC50=7.65×104CPB/ml,浓度与感染死亡率相关性及回归方程均达到显著性。HaDpCPV与原毒种DpCPV的形态特征相同;棉铃虫可用人工半合成饲料配方2在小塑料盒内单虫饲养,幼虫成活率达98%以上、羽化率达90%,平均蛹重0.4006g,平均产卵量797.7粒,卵孵化率达98.2%;HaDpCPV对第一代4~5龄马尾松毛虫的毒力较强,LC50=1.14×104CPB/ml,与原毒种相比,毒力没有下降。用棉铃虫来生产DpCPV,采用23~26℃、3龄虫、使用浓度105CPB/ml以上,是比较理想的组合。将病毒喷在人工饲料表面喂虫,可获得较高的病毒产量,平均每条虫可产8.13亿CPB,与用原宿主生产的产量相接近。用HaDpCPV防治第一、二代4~5龄马尾松毛虫,防治效果达60.2%~84.0%。  相似文献   

12.
几种生物制剂对黄褐天幕毛虫的生物测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有效、持续地控制黄褐天幕毛虫对林木的危害,同时还要尽量避免在对害虫进行化学防治时破坏生态环境,选用了苦参碱、蛇麻子、白屈菜、走马芹等植物的提取液,Bt生物杀虫剂以及黄褐天幕毛虫病毒对黄褐天幕毛虫幼虫进行杀虫试验。结果表明,上述药剂的不同浓度溶液对黄褐天幕毛虫幼虫均有不同程度的杀虫效果,其中蛇麻子500倍效果最好,第1d就达到100%的死亡率;蛇麻子1000倍、1500倍、2000倍、2500倍,25%灭幼脲500倍、1000倍在第2d也达到了100%的杀虫率,而其他杀虫剂中苦烟乳油,阿维菌素.灭幼脲,0.3%印楝素乳油,白屈菜,走马芹效果也较好,到第4d累计死亡率达到了98%以上。黄褐天幕毛虫病毒在7d后达到了60%以上。  相似文献   

13.
应用蝗虫微孢子虫防治棉蝗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应用蝗虫微孢子虫防治棉蝗,是一种有效而很有前途的生物防治方法。用蝗虫微孢子虫(浓度1×106,1×108孢子/ml)接种1~5龄跳蝻,死亡率为72.8%和100%;感染微孢子虫的棉蝗,其取食量减少91.7%~93.8%;对2~3龄跳蝻的半致死浓度(LC50)为3.88×105孢子/ml,对4~5龄跳蝻的半致死浓度为3.98×106孢子/ml,对幼龄跳蝻的感染死亡率高,毒力强;可利用棉蝗进行增殖蝗虫微孢子虫;林间应用蝗虫微孢子虫防治棉蝗(浓度5×107,1×108孢子/ml),防治效果分别达到94.9%和100%。  相似文献   

14.
将不同的苏云金杆菌菌株Bt1.Bt2、Bt3及白僵菌菌株5SO3、LS、GD,配制成不同浓度的悬浮液,饲喂感染3龄云南松毛虫幼虫。实验结果表明:生物活性较强的菌株有Bt2及5SO3,其感染浓度与死亡率值回归方程式为Y(Bt2)=-3.8162+1.1665x;Y(5SO3)=-2.3274+1.0062x。致死中浓度LO_(50)为3.614×10 ̄7细菌/ml和1.917×10 ̄7孢子/ml;致死中时间LT_(50)分别为2.641天和7.619天。  相似文献   

15.
德昌松毛虫质型多角体病毒防治大柏毛虫应用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应用德昌松毛虫质型多角体病毒Dendrolimus punctaus techangensis Cytoplasmic PolyhedrosisVirus防治四川内地柏木林区大柏毛虫D.houiLajonquiere的试验表明,以7.5×10^9PIB/666.6m^2以上剂量防治3龄幼虫,其综合防效达85%以上,且具有显著的扩散流行和持续防治效果  相似文献   

16.
性信息素加病毒诱芯技术可行性林间试验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赵博光  景志高 《林业科学》1996,32(4):348-353
性信息素加病毒诱芯技术是利用昆虫性信息素和昆虫病毒控制害虫种群水平的一种新的自传播技术。风洞试验已证实该技术的可行性。林间试验结果表明,在每5株泡桐树上悬挂1个诱芯的条件下,在300m×300m的处理区中央设置的诱捕器在试验期间每日都诱捕到了接触过诱芯而污染上病毒的大袋蛾雄蛾。在处理区中央人工悬挂的29.2%的处女雌虫因与带有病毒的雄蛾交尾而被污染上病毒。被病毒污染的雌虫产的卵中孵化出的幼虫中,其CVNPV病虫的死亡率达73.2%。因此,该试验证实了性信息素加病毒诱芯技术在林间条件下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17.
本文首次报道了绵山幕毛虫软体病的一种致病病毒,同时记述了该病的病症、病态特点及该病毒的分离提纯与感染检验的结果,并依据这些试验观察的结果将该病毒定名为绵山幕毛虫核型多角体病毒。  相似文献   

18.
南太平洋地区的香荚兰病毒M.N.Pearson等在库克群岛(CookIslands)、斐济(Fiji)、纽埃(Niue)、汤加(Tonga)和瓦努阿图(Vanuatu)对侵染墨西哥香荚兰(Vanalafragrans)和塔希提香荚兰(V.tahite...  相似文献   

19.
以天然饲料室内饲养的3龄柳毒蛾StilpnotiaSalicis幼虫为供试虫,测定用同一标准方法生产的柳毒蛾核型多角体病毒杀虫剂的毒力。以当年生产的病毒杀虫剂为标准试剂,感染幼虫死亡率为94%、LC50为3.15×103PIB/ml。4℃条件下贮藏1年、2年、3年的病毒杀虫剂,其活性分别丧失1.9%、3.3%、7.9%。  相似文献   

20.
日前,湖南省林业厅森防站负责人到隆回县荷香桥镇清水村等地检查烟雾机防治柏毛虫效果。据隆回县林业局负责人介绍,该县已完成用烟雾机地面防治柏毛虫2.8万亩,防治效果十分明显,虫口死亡率迭95%以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