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基于SPOT5影像的1:1万土地利用矢量数据误差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基于遥感的1:1万土地利用更新调查矢量数据的空间匹配误差是该应用能否实现的关键。实验选取浙江省绍兴市杨汛桥镇为例,利用控制点、检测点GPS野外实测数据,以及同期IKONOS数据,采用对比法,进行了基于SPOT5遥感影像的土地利用更新调查(平原区域)矢量数据的点、面的空间匹配误差的研究,最后得出了点位误差结果:水平方向7.38111,垂直方向4.53m,点位平面中误差8.6m;以及面状地物空间匹配误差结果:绝大部分地类的面积吻合度及相对面积精度都可达95%左右。因此,基于SPOT5影像的1:1万平原区域土地利用更新调查是完全可行的。 相似文献
2.
利用不同传感器、不同时相但具有相同分辨率的影像各自特点提取地物,可以达到较好的解译效果。首先对P5影像进行正射校正,与SPOT5影像精确配准。根据不同地物在SPOT5与P5影像上的影像特征分别建立解译标志并进行对比,通过比较根据SPOT5提取地物和SPOT5与P5二者共同使用提取地物与外业实地调查相比的精度,发现利用现势性好的经过校正后的P5影像与SPOT5配合使用,勾绘道路,耕地,工矿用地和新增地物的边线,可以提高解译精度,为外业提供准确的定位信息,而对于其他地类如林地、灌木林地、草地等,则需根据光谱信息丰富的SPOT5进行解译。 相似文献
3.
4.
5.
基于SPOT5影像的郁闭度反演方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探讨区域植物措施因子在林地的赋值问题,以重庆市云阳县为研究区,以58个单元实地林地地块郁闭度调查数据为基础,计算了对应地块同期SPOT5影像各波段DN(灰度)均值和DN值标准差,分析了SPOT5影像在林地不同郁闭度下的稳定性。随机选取38个单元调查郁闭度数据,与对应地块同期SPOT5影像各波段DN均值进行回归、相关性分析,建立了不同波段组合反演郁闭度的方法。利用剩余20个单元的调查郁闭度数据进行精度检验。结果表明:SPOT5影像红外、红、绿波段DN均值在不同郁闭度林地地块表现稳定,最大偏离分别为13.8%,15.65%,24.52%,偏离平均值分别为10.11%,10.94%,17.78%;红、绿波段是反演郁闭度的最佳波段组合,拟合方程判定系数R2为0.66。精度检验结果表明,反演结果与实地调查数据正、负向最大偏差为+16.92%,-16.06%,偏差均值为-2.08%。按10%的分级统计,偏离均小于15%,总体精度较高。在反演结果误差为±20%时,植物措施因子赋值的最大误差<10%,可作为区域土壤侵蚀监测时植物措施因子计算的参考。 相似文献
6.
ETM+SPOT5融合卫星影像在水土保持方案编制中的应用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酒泉钢铁(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本部冶炼厂区及矿区水土保持方案》的编制过程中,针对项目区防治责任范围大,海拔高,交通不便且区域基础资料匮乏等诸多不利因素,利用ETM+SPOT5融合影像对项目区土地利用和土地覆盖及弃土弃渣等进行遥感调查,结合已有水土流失资料,查清了项目区水土流失现状,客观合理地确定了项目区水土流失防治责任范围,预测了工程建设期和运行期可能造成新增水土流失的数量及危害,从而提高了调查效率,节省了人力,保证了精度,为遥感技术在开发建设项目水土保持方案的编制中的做出了探索。 相似文献
7.
SPOT5遥感影像城郊耕地景观提取与廊道立地分析 总被引:3,自引:3,他引:3
城郊耕地立地受多种因素影响复杂多变,利用高分辨率遥感影像提取耕地及其廊道地类,并分析耕地与廊道地类间关系,对于耕地保护和基本农田划定具有重要意义。以北京市大兴区为例,对2004年和2007年SPOT5遥感影像,采用面向对象分类方法开展耕地与其他景观类型提取,包括交通运输用地、河流水面、水工建筑用地、农田水利用地、农田防护林地,并对道路提取宽度进行评价。采用景观生态学廊道的分析方法与GIS空间分析方法,分析4 a间5种廊道地类的数量变化和空间分布变化。借助目视解译评价分类总精度和Kappa系数都超过了90%,道路提取宽度在4~70 m之间;农田防护林地数量变化最为明显,呈零散分布状态,农业水利用地空间分布较为均匀,而交通运输用地中二级道路较大变化,主要分布在受城市化和工业化影响较大的研究区北部。研究表明:面向对象分类方法能够充分利用地类相关特征,提取过程即体现地类立地信息,多尺度分割能够实现在不同层次提取不同地类;廊道空间分布与耕地空间分布表现出一定的相关性,农田防护林地和农业水利用地分布密集的地区耕地流失的可能性较小,交通运输用地密度较高的地区也是耕地流失集中地区。 相似文献
8.
9.
黄土丘陵沟壑区1∶1万及1∶5万比例尺DEM地形信息容量对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黄土丘陵沟壑区地形变化异常复杂 ,1∶5万地形图对原始 1∶1万地形图等高线形态综合、取舍程度很大 ,这些都在不同程度上影响了地形分析结果的准确性。以高精度的 1∶1万比例尺DEM为校准值 ,运用 1∶1万及 1∶5万比例尺DEM叠合比较分析的方法 ,研究 1∶5万DEM的地形信息容量及提取不同地形要素的精度。试验结果表明 ,在黄土丘陵区 ,与 1∶1万DEM相比 ,1∶5万DEM在所提取的地面坡度、地面曲率、沟壑量等地形定量指标方面均都存在着较大的误差。 相似文献
10.
基于1998,2002和2008年3期TM/ETM+和SPOT融合影像的目视判读分类结果,运用GIS空间分析技术和统计分析方法,分析了郑州市1998-2008年土地利用变化的时空特征及其驱动因素.结果表明:(1) 10 a间非农用地增加迅速,其中城市建设用地增加124%,工矿仓储用地增加158%;耕地面积减少40%,主要转向城市建设用地、工矿仓储用地和园地.(2) 1998-2002年林地、菜地和园地等农业用地变化速度较快;2002-2008年工矿仓储用地、城市建设用地等非农用地变化速度较快.(3)经济发展和工业化速度较快的行政区,土地利用变化速度也较快.(4)交通网络的发展、人口与经济总量的增加是推动郑州市土地利用变化的主要因素,而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升级推动了城市土地的集约利用. 相似文献
11.
基于1∶5万土壤数据库的福建省耕地全氮储量动态变化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基于福建省1982年第二次土壤普查2 021个剖面点和2008年测土配方施肥29 945个样点耕层(0~15 cm)土壤属性数据建立的1∶5万土壤数据库,研究了近30多年来全省耕地的全氮密度和储量动态变化。结果表明,1982年福建省耕地土壤的全氮密度和储量分别为0.258 kg m~(-2)和4.26 Tg;而2008年分别上升到0.262 kg m~(-2)和4.39 Tg,近30年来全省耕地土壤全氮呈富集趋势。从不同地级市来看,龙岩市全氮密度上升最多,增幅为0.036 kg m~(-2),而厦门市全氮密度下降最多,降幅为0.041 kg m~(-2)。从不同土壤类型来看,潮土土类和潜育水稻土亚类全氮密度上升最多,增幅均超过0.015 kg m~(-2),而石灰土土类和淹育水稻土亚类全氮密度下降最多,降幅均超过0.015 kg m~(-2)。总体来看,福建省耕地土壤近30年来的全氮密度空间动态变化差异很大,今后根据不同耕地土壤类型和地级市的氮素富集程度,制定氮肥优化管理措施是非常必要的。 相似文献
12.
13.
基于矢量数据结构的土壤侵蚀强度判别方法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讨论了基于 RS和 GIS技术编制区域土壤侵蚀图时 ,进行侵蚀图斑确定、侵蚀因子值提取及利用矢量基本单元综合评价法和矢量因子层面叠加法判别侵蚀强度的方法 ,并举例分析这两种判别方法在侵蚀强度判别上的差异和原因。认为这两种方法均可应用于土壤侵蚀强度判别 ,但因子层面叠加法能更精细地反映土壤侵蚀在微域上的差异。如果有良好的数字化图形时 ,从技术实现和人材物节省上讲 ,采用因子层面叠加法是比较好的选择。 相似文献
14.
土地利用状况分析能揭示人类利用土地的广度、深度和合理程度,为区域生态环境治理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提供重要依据。基于高分1号卫星影像,采用面向对象和人工交互式图像处理方法,获取晴隆县2016年土地利用数据,借助计量地理学和景观生态学理论,对区域土地利用状况进行了较为全面的分析,结果表明:2016年晴隆县主要的土地利用类型为林地、草地和耕地,3种地类面积占全县面积的92%以上;晴隆县土地利用类型较丰富且均衡,所辖乡镇中茶马镇的土地利用类型最为单一;土地利用程度方面,光照镇的土地利用程度最高,鸡场镇的最低。 相似文献
15.
16.
利用SPOT数据进行干旱监测的应用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植被状态与环境干湿程度密切相关,而归一化植被指数(NDVI)是植被状态的最直接表现.利用NOAA/AVHRR对植被生长环境的干旱监测研究已较成熟,并积累了一些如距平植被指数等快速、便捷的干旱监测方法.利用比利时佛莱芒技术研究所提供的1998-2006年SPOT VGT数据,采用距平植被指数干旱监测方法,对宁夏回族自治区2000年春末夏初遭遇的特大干旱进行监测,并用1998-2005年平均分布于全区的各气象监测点观测数据进行验证.结果表明,利用SPOT VGT数据能够较准确地监测出干旱发生的范围和相应的干旱程度,基于SPOT VGT数据的距平植被指数干旱监测模型可以作为一种快速、便捷的干旱监测方法,在实践部门进行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7.
以费县土地利用规划修编过程中的现状数据(2005年、2009年)和规划数据(2020年)为数据源,根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规范标准和土地利用程度分级指数,利用ArcGIS、GeoDa空间统计分析软件,分别计算了费县乡级和村级两种尺度下的土地利用程度Moran’s I指数。结果表明,土地利用变化呈现出明显的集聚分布特征,空间自相关指数会随着研究区域尺度的变大而变小,同时也揭示了费县各地区土地利用程度分布不均,未来费县土地开发利用将主要围绕费城街道和探沂镇两个中心,由点及面地呈现出双中心发展的格局,本研究对于调整优化土地利用结构和布局具有重要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18.
[目的]对青海省天峻县重点区域2005—2014年的土地利用变化情况进行监测,为生态环境保护和土地利用政策制定提供依据。[方法]利用2005—2014两期IRS-P6卫星影像数据,研究了针对该区域土地利用变化遥感监测的技术方法和操作流程。实践表明,该方法用于对土地利用变化的监测与制图能够有效地提高土地利用信息提取的精度和效率。[结果]2009年,土地利用仍以草地为主,虽比2005年略微减少,但基本保持平衡;内陆滩涂和未利用地总面积则略微增加,面积占比最小的依然是建设用地,虽然年均增长速度较快,但占比仅为0.29%。从年均变化上看,10a间,水域面积减少近66.2%,年均减少速度达到了6.62%;建设用地增长过快,10a间增长了59.98%,年均增长达到了6.00%。[结论]当地经济在这10a间有了较快的发展,城镇化水平得到一定程度的提高,但占总面积比例不足。监测区土地利用总体变化不大,年均变化率仅为0.13%。 相似文献
19.
基于土地集约化利用的城镇可持续发展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对城镇土地集约利用程度进行科学合理评价,是提升城镇土地管理水平,提高土地集约利用效率,确保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手段.从土地利用投入水平、土地利用效率、人类对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能力3个维度,构建了基于土地集约化利用的城镇可持续发展模型.将土地集约化利用的可持续发展的程度分为可持续发展型、趋近可持续发展型、趋近不可持续发展型、不可持续发展型4个类型.通过对新疆北疆铁路沿线15个城镇土地利用特点和现状数据为基础进行实证分析,得出研究区城镇土地利用目前处于可持续发展阶段的结论.从土地利用集约化利用角度提出了城镇可持续发展措施:即健全完善包括经济、行政、法律、技术等手段在内的土地保护机制;调整优化产业结构,合理引导城镇扩张;节约集约利用城镇土地资源,优化城镇用地结构布局;防治并举促进土地利用与生态环境良性互动. 相似文献
20.
采用1种遥感影像和单纯的监督分类方法,在黄土丘陵沟壑地区的土地利用调查中,难以获得高精度的土地利用数据。为解决此问题,以陕北无定河流域为研究区,以主成分变换的方法,对多源遥感影像(TM多光谱数据和SPOT全色波段数据)进行融合处理;同时,在分类中,采用监督分类与非监督分类相结合的混合分类法,改进训练样本选取方法,先以非监督分类获得初始训练样本,在对样本进行删除、增补、合并等调整的基础上,再进行监督分类。2种方法的结合使用,使土地利用信息自动提取的精度明显提高。与仅以TM影像为信息源,采用单纯监督分类法的分类结果对比可知:土地利用各类别的提取精度都有不同程度的提高,分类总精度从82.0%提高到89.2%;水体、水田和城镇用地等面积较小类别的精度,提高了10%以上;坡耕地与林草地的混分现象明显减少,精度均提高了5%以上,取得了良好的分类效果。研究结果为陕北黄土丘陵沟壑区土地利用变化动态监测,提供了重要的技术支持和借鉴。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