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国的农业经济政策应从生态经济持续性的角度进行考察,并予修改、补充和完善,使之成为重要的农业宏观调控手段。这一政策体系包括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投入政策、支持农业生态系统工程持续性同经济政策、提高农业生态经济效益的技术政策和保持农业生态平衡的环境政策。 相似文献
2.
安晓宁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1995,3(3):14-16
中国的农业经济政策应从生态经济持续性的角度进行考察,并予修改、补充和完善,使之成为重要的农业宏观调控手段。这一政策体系包括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投入政策、支持农业生态系统工程持续性建设的经济政策、提高农业生态经济效益的技术政策和保持农业生态平衡的环境政策。 相似文献
3.
猫跳河流域持续发展的协调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猫跳河流域,用三端元三角形图的图解方法,求解流域持续发展的协调度C.由此认为,当前要调整协调度C,应削减流域环境的熵增,使流域环境综合达0.50,C值可达到0.68。 相似文献
4.
山坡地生态稳定与经济持续发展技术研究初报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通过对山坡地生态稳定与经济持续发展研究的意义、主要研究内容及其相互关系、主要研究结论的详细阐述,以期实现山坡地生态稳定与经济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5.
为促进环京津地区发展及生态环境建设,基于国内外相关研究,对该地区生态经济系统状况及其协调度进行了探究。以县(市)行政区域为研究单元,先测算了整体的生态资产价值,再引入模型,与GDP对比,得到了环京津73个县的生态经济系统协调度指数(EEH);同时对环京津地区生态经济发展的协调问题做出了研究。结果表明:(1)在对环京津地区自然环境以及社会发展分析的基础上,测算出该地区的生态系统为人们带来的资产总值存在一定的上升趋势,且与近些年的开发强度有关,总量从7.24×10~(10)元增加到7.32×10~(10)元。(2)环京津地区生态资产价值空间分布呈现出西南低、东北高的格局特征,生态资产价值由东向西递减、由南向北递减的趋势,与该地区的地形、梯度有一定的联系。(3)环京津地区在协调度方面有一定的规律可寻。潜在危机区所占比重最大,占到26.31%;冲突区所占的面积达到了10%左右;协调发展区域所占比例却不足20%,由此可以看出,环京津地区生态经济并未达到协调发展状态。 相似文献
6.
[目的]对中部地区生态经济系统协调度进行评估,为该地区生态经济系统治理提供理论支持。[方法]基于1992,2000,2008和2016年中部6省GDP数据和Landsat TM遥感影像土地利用数据,计算生态系统服务价值(ESV)以及生态经济系统协调度(EEH),评估其生态经济系统协调度及时空演化特征。[结果]①1992年以来,中部地区GDP呈现快速增长模式,但增长速度具有明显的时空差异。安徽和江西2省快于其他地区,湖南省增长最为缓慢;②中部地区生态系统服务价值(ESV)波动上升,呈现良性发展态势,空间分布特征是南部高于北部,西部高于东部;③1992—2016年中部地区EEH值在各省变化较为明显,安徽和湖北省EEH呈现改善趋势,河南省EEH值最高,其余省份改善不明显或有下降趋势。[结论]由于各地区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等方面的差异,生态经济系统协调度(EEH)存在一定差异,可持续发展水平也表现出一定的空间分异。 相似文献
7.
水土保持与经济持续发展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水土保持与经济持续发展史德明(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210008)一、土壤侵蚀对经济持续发展的影响(一)破坏土壤和土地的持续生产力"土地是万物之母",而"土壤是土地之母"。目前世界上97%的粮食生产仍依赖于土壤,在现代农业条件下,"没有土壤,就没... 相似文献
8.
王松霈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2004,12(2):29-31
研究提出西部大开发必须建立在经济与生态协调基础上 ,并以生态经济学理论为指导 ,指出生态破坏是西部经济落后的根源 ;生态建设是西部大开发的根本 ;应树立生态与经济并存、生态与经济协调以及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新思维 ,实行“在利用中保护 ,在保护中利用”的资源利用新方针 ;西部大开发要进行生态经济改革。 相似文献
9.
长武王东沟试验区通过10多年系统田间试验,采用不同降水年型粮食作物丰产抗旱技术,在降水趋于正常的1993年,小麦产量为4944kg/hm^2,玉米产量为9478.5kg/hm^2,粮食单产6256.5kg/hm^2,处历史最高水平,在世界旱作上也是罕见记录。自1929年以来灾情最为严重的1995年,年降水量272.2mm,占常年降水46.6%,粮食产量仍取得1504.5kg/hm^2的较好收成,与 相似文献
10.
水土保持与社会经济的持续发展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搞好水土保持,实现水土资源永续利用是可持续发展理论的重要内涵,水土流失对可持续 的制约表现在生态,经济和社会的各个方面,一是破坏土地,二是淤塞河道,三是危害社会,水土保持是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措施和前提,以大量详尽的资料论述了水土保持与可持续 的内在联系,水土流失对可持续发展的制作作用以及水土保持对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究山西省生态经济系统协调发展程度及其影响因素,为推动该地区生态经济协调高质量发展提供理论支撑与科学参考。[方法]基于2000—2020年5期土地利用数据,采用修正后的单位面积生态系统服务当量因子,结合生态系统服务价值(ESV)评估模型、生态经济协调度模型以及地理探测器与空间分析法对山西省ESV、经济发展以及生态经济协调度进行综合研究。[结果] 2000—2020年山西省ESV由3 241.73亿元下降至3 189.70亿元,呈现出先增后减的动态变化特征,除林地ESV增加外,其余土地利用类型ESV均出现不同程度的下降,其中耕地下降幅度最大,降幅为5.42%;ESV空间分布格局较为稳定,高值区分布在太行山、太岳山以及吕梁山等山区地带,低值区分布在太原盆地、长治盆地、临汾盆地以及运城盆地等人类活动密集地区,且范围有所增扩。2000—2020年山西省生态经济系统协调度指数为-0.001 9,处于低度失调状态,其经历了由低度协调向低度失调转变的过程,生态经济协调关系出现恶化,空间上呈现出南高北低的分布格局,生态经济系统可持续协调发展面临极大挑战。NDVI和城镇化率对协调度的影响程度远大... 相似文献
12.
安徽省全椒县位于皖东江淮丘陵区,西北为低山丘陵.中部为大片岗地,南部为沿河圩区,就国土资源而言,概称为:“三分山水六分田,一分道路和庄园”。全县总面积1572.38平方公里,其中耕地64.3万亩,林地37.8万亩,水域35.2万亩,其中可养水面12.6万亩,零星草场7万亩;按农业区划,全县分为三大农业区. 相似文献
13.
生态环境和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是实现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选取生态环境指标与生态服务指标来评价县域生态系统,选取经济指标和社会指标来评价县域经济系统,并利用模糊数学方法建立生态—经济系统协调度评价模型,揭示了江苏省县域生态—经济系统协调度的空间分异特征及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生态系统呈现出显著的空间集聚特征,高值区集聚分布在江苏省中部地区以及苏南山丘和环太湖地区,低值区集聚分布在苏北东北部地区和沿江地区;(2)经济系统仍旧延续着传统的南北梯度分布格局,但呈现出一种以环太湖地区为经济中心的同心环空间分布特征;(3)生态—经济系统协调度高值区主要位于苏北北部、东部沿海以及苏南山丘等地,低值区集聚分布在环太湖地区以及沿江地带;(4)城镇化率、工业化率、土地开发强度、区位优势度等因素的影响在强度和影响方向上显著不同。研究结果可为优化主体功能布局、完善空间管制政策以及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提供科学参考。 相似文献
14.
三江源地区生态经济系统协调度评价及其时空演变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探讨三江源地区生态经济系统协调发展程度,以1990—2018年4期遥感数据为基础,采用修正后的单位面积生态系统服务当量因子,结合生态经济协调度模型对三江源地区ESV和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的协调度水平进行了综合评价。结果显示:1990—2018年三江源地区耕地、草地、水域和建设用地呈增加趋势,分别增加16.22%,7.50%,8.67%,130.85%,未利用地和林地呈波动下降态势,其中未利用地下降幅度最大,为24.57%。研究期间,三江源地区ESV呈先减后增的变化趋势,而草地ESV的增减是导致研究区ESV变化的主要原因; ESV在空间上呈现西北高东南低的分布格局,甘德和久治单位面积ESV呈下降趋势,其余各县均呈增加趋势。三江源地区生态经济协调度指数为0.011 7,生态经济发展总体处于低度协调状态,从空间分布格局来看,生态经济失调的地区有玉树、久治和甘德,三地均属于低度失调区,其余地区均处于协调状态,属于低度协调区。总的来看,研究区生态经济发展协调程度有所改善,但仍处于低度协调度的边缘,而合理开发和有效利用区域水土资源是实现三江源地区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维持、发展与经济可持续、协调发展的关键。 相似文献
15.
16.
河沟流域地处隰县城西13公里处,属典型的黄土残塬沟壑地貌,气候干旱,水土流失严重,1995年该流域列入水保世行项目区以后,依据“山上果烟,山下粮田,坡面草灌,生物锁边”的开发模式,遵循塬,坡,沟综合治理的原则进行了全面,集中,连片治是,取得了显著的经济,生态和社会效益,根本上改变了流域昔日的穷山恶沟面貌,实践表明,造林,种草,改土,治水四位一体的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设模式是流域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根本出路。 相似文献
17.
在"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中,生态文明建设要为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创造良好环境条件和基础,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要促进和保障生态文明建设。要研究新形势下水土保持的对策与措施,在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中发挥重要作用;要深化生产建设项目管理,在资源节约中发挥重要的调控和监管作用;要加强水土保持生态建设,在生态系统保护中发挥积极推动作用;要建立并实施水土保持政府目标考核制、实施最严格的水土保持生态保护制度、完善水土保持功能补偿制度、建立水土保持危害事件责任追究制度,推动生态文明新机制新体制的建立。 相似文献
18.
水土保持法颁布实施以来 ,湖北省水土保持工作成效显著 :坚持预防为主 ,建立完善的组织领导体系 ;完善法规体系 ,使水土保持工作有章可循、有法可依 ;开展普法宣传 ,建立形式多样的宣传教育机制 ;依法办案 ,做到文明执法 ;全面规划 ,注重科学性、系统性和实用性 ;抓综合治理 ,全面完成各项目标任务 ;开发“四荒”资源 ,治理与致富并重 ;注重基地建设 ,促进水保经济发展 ;增加科技含量 ,推动科技进步 ;加强队伍建设 ,不断提高综合素质。 相似文献
19.
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