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40 毫秒
1.
非昆虫源人工饲料对异色瓢虫生物学特性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明确一种非昆虫源人工饲料对异色瓢虫的饲养效果,以豌豆蚜为对照,研究了该人工饲料对异色瓢虫生长发育和生殖能力的影响。结果表明,取食人工饲料的异色瓢虫从卵到成虫的累计存活率达到82.2%,饲喂蚜虫的对照组为71.1%;与对照组相比,取食人工饲料的异色瓢虫幼虫总历期延长(人工饲料16.24 d,对照12.47 d),蛹重减轻(人工饲料27.74 mg,对照33.93 mg),成虫寿命延长(人工饲料雌虫103.6 d,雄虫82.9 d;对照雌虫85.7 d,雄虫77.1 d),10 d累计产卵23.5粒,约为对照组的5%,但人工饲料对异色瓢虫的羽化率和后代卵的孵化率无显著影响;幼虫期饲喂人工饲料、成虫期改喂蚜虫的异色瓢虫10 d产卵量352.1粒,约为对照组的80%。本研究所用人工饲料能提高异色瓢虫幼虫存活率和成虫寿命,且幼虫期取食人工饲料对成虫期产卵量影响较小,因此适于作为异色瓢虫人工饲养中幼虫阶段的食物。  相似文献   

2.
以棉蚜Aphis gossypii Glover饲养日本通草蛉Chrysoperla nippoensis(Okamoto)作为对照,用一种半固体人工饲料连续饲养10代日本通草蛉,对日本通草蛉各生长阶段的生长和发育指标进行观测。结果显示,用人工饲料饲养的日本通草蛉的幼虫历期为13~15d,蛹期为8d,较对照组的7d和6d分别延长6~8d和2d;用棉蚜饲养的对照组日本通草蛉幼虫累计存活率为94%,成虫获得率为87%,而人工饲料饲养连续10代的幼虫累计存活率为81%~89%,成虫获得率69%~79%。取食人工饲料的日本通草蛉成虫,在产卵前期、产卵量、产卵期及寿命方面与对照组存在显著的差异,人工饲料组草蛉的产卵前期为5.07~5.22d,而对照组草蛉的产卵前期为4.12d,人工饲料组草蛉的产卵量为190~390粒,对照组的单雌产卵量为667.2粒,人工饲料组草蛉的寿命为36~38d,对照组成虫寿命52d。以上结果表明,这种半固体人工饲料可以满足日本通草蛉幼虫生长发育基本需要,可用于日本通草蛉的室内继代饲养,但需要进一步优化配方。  相似文献   

3.
球孢白僵菌MZ050724对亚洲玉米螟幼虫毒力测定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浓度为4.0×104、4.0×105、4.0×106、4.0×107、4.0×108个/mL的球孢白僵菌MZ050724分生孢子液对3龄和4龄的亚洲玉米螟幼虫进行毒力测定研究。结果表明,该菌株具有较高的杀虫活性。对3龄幼虫最高累计校正死亡率为88.65%,致死中浓度是(2.195±0.135)×104个/mL,致死中时间是(4.30±0.16)d;对4龄幼虫最高累计校正死亡率为85.75%,其致死中浓度(4.362±0.088)×105个/mL,致死中时间为(4.77±0.11)d。相比较对3龄幼虫的防治效果好于对4龄幼虫的防治效果。  相似文献   

4.
本文研究了日本通草蛉Chrysoperla nipponensis幼虫取食棉铃虫Helicoverpa armigera、小地老虎Agrotisipsilon、甜菜夜蛾Spodoptera exigua、斜纹夜蛾Spodoptera litura 4种鳞翅目害虫卵和棉蚜Aphis gossypii共5种食物时的生长发育、繁殖和飞行能力。结果表明:幼虫取食棉铃虫卵时发育历期最长(12.95 d)、蛹期最短(9.69 d),取食棉蚜时发育历期最短(10.28 d)、蛹期最长(10.39 d);幼虫食物对蛹重、成虫羽化率、产卵前期、产卵量和寿命均无显著影响(P〉0.05)。飞行能力测试中,幼虫食物显著影响成虫的累计飞行时间和平均飞行速度,而对成虫累计飞行距离则无显著影响;幼虫取食棉铃虫卵时成虫累计飞行时间最长(13.58 h)、飞行超过10 h的个体占60%,平均飞行速度最小(0.49 km h 1)、所有个体飞行速度均小于1.0 km h 1;取食棉蚜时成虫累计飞行时间最短(9.38 h)、飞行超过10 h的个体仅占36.85%,平均飞行速度最大(0.75 km h 1)、21.05%个体飞行速度大于1.0 km h 1。结果说明,幼虫食物是影响日本通草蛉个体发育和种群动态的重要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5.
利用球孢白僵菌MZ041016菌株5种孢子悬浮液浓度(3.6×104~3.6×108个/mL)对平菇厉眼蕈蚊成虫和幼虫进行室内毒力测定。在3.6×108个/mL浓度下成虫死亡率最高达86.72%,幼虫死亡率最高达87.69%,成虫的LC50为2.319×105个/mL,幼虫的LC50为3.082×105个/mL。在3.6×104~3.6×108个/mL浓度处理下成虫的LT50依次为8.57、6.14、5.18d和4.28d,幼虫的LT50分别为8.09、6.03、4.96d和4.53d。球孢白僵菌MZ050724菌株在室内对平菇厉眼蕈蚊的成虫和幼虫有较强的毒力。  相似文献   

6.
东亚小花蝽成虫和卵的耐冷藏性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研究了东亚小花蝽成虫和卵在 5℃中的耐冷藏性。冷藏前将小花蝽在两个温度中分别饲养1~ 4d的结果表明 ,1 5℃中饲养的成虫 ,其冷藏寿命显著较 2 5℃中饲养的为长。雌虫冷藏寿命较雄虫为长 ,饲养 4d的雌虫平均冷藏寿命达 98d ,雄虫为 2 8 9d。冷藏 1 3和 2 6d的小花蝽 ,其单雌产卵量 (约 2 7粒 )与未经冷藏的个体没有显著差别。产于黄豆芽上的小花蝽卵较耐冷藏 ,冷藏期 1 9d以内 ,卵孵化率保持 75%以上 ;卵孵化率随着冷藏时间的加长而降低。  相似文献   

7.
花绒寄甲人工繁育及应用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解决花绒寄甲人工繁育技术的关键问题,进一步提高产量,开展了低温保存对花绒寄甲卵活力的影响、替代寄主选择、成虫人工饲料配方、室内生活史等研究,并在后期初步开展了花绒寄甲对桃红颈天牛的野外防效试验。结果表明,4℃条件下保存0~60 d对花绒寄甲卵孵化率的影响存在显著差异,不经低温处理的卵孵化率最高,可达70.87%,低温保存60 d后,孵化率降为65.81%;大麦虫可作为花绒寄甲幼虫的替代寄主,最佳接虫比为1:5,此时化蛹率达70.40%,羽化率达94.03%;黄粉虫蛹、大蜡螟幼虫无法繁育出花绒寄甲成虫;黄粉虫幼虫干粉、大麦虫幼虫干粉、无菌水、脯氨酸、羟氨酸、丝氨酸、胱氨酸、葡萄糖、亚油酸混合配制的饲料使花绒寄甲成虫存活率达96.70%,单雌产卵量达161.10粒,产卵期持续43 d,是成虫的最佳人工饲料;经室内繁育的花绒寄甲一年发生2代,成虫寿命2~3年,卵期平均8.64 d、幼虫期平均6.63 d、蛹期平均36.88 d。花绒寄甲可用于防治桃红颈天牛,野外最佳释放比为8:1~ 10:1(天敌:天牛),虫口减退率达72.70%。  相似文献   

8.
新疆扁吻鱼的胚胎发育和仔鱼发育的初步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2006年4月首次利用人工驯化成熟的扁吻鱼亲鱼进行人工繁殖试验,并获得成功。试验期间观察了扁吻鱼的胚胎发育和仔鱼发育的形态特征及发育特点。该鱼的成熟卵呈圆球形,青灰色,沉性和具微黏性。卵径1.5~1.7 mm,吸水膨胀后卵径达2.6~2.8 mm。在水温幅度18℃~21℃时,受精卵1 h 40 min形成胚盘,2 h进入卵裂期,12 h进入囊胚期,21 h 50 min为原肠中期,30 h进入神经胚期,44 h 17 min肌肉开始收缩,64 h后心跳开始,多数受精卵经95 h后出膜。出膜仔鱼长7~8 mm。第6 d仔鱼全长约10 mm,卵黄囊基本被吸收,鳔充气,鱼苗开始平游,并开口摄食。在水温幅度13℃~19℃时,受精卵经120~130 h后出膜。  相似文献   

9.
从自然死亡黄曲条跳甲幼虫体中分离出1株对黄曲条跳甲幼虫和成虫有较高致病性菌株PS-1。通过病原菌的形态观察、Biolog系统鉴定以及16S rDNA序列测定分析,确定菌株PS-1隶属于肠杆菌科、沙雷氏菌属的粘质沙雷氏菌Serratia marcescens族群。用菌株PS-1浓度为3×104、3×106和3×108 cfu/mL的菌悬液浸泡鲜萝卜块饲喂黄曲条跳甲幼虫24 h,4 d后的校正死亡率分别为36.1%、63.9%和75.0%;2、3和4 d的LC50分别是7.98×106、4.27×106和8.02×105 cfu/mL。用浓度1×108 cfu/mL的菌悬液处理菜心叶片饲喂黄曲条跳甲成虫,12 d的校正死亡率为23.25%。用浓度1×105、1×107和1×109 cfu/mL的菌悬液浸渍黄曲条跳甲卵,其孵化率与对照无显著差异。结果表明,粘质沙雷氏菌PS-1菌株对黄曲条跳甲成虫和幼虫有较强的毒力,在黄曲条跳甲的生物防治方面具有一定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0.
东方粉蝶是十字花科蔬菜上的重要害虫,在铜鼓县一年发生6—8代,以蛹越冬,卵期3—5天。幼虫期,第1代16—18天,第2~6代11—13天,第7~8代18—20天,11月为25天。蛹期5~10月中旬为7~10天,10月底~11月初为12~18天,越冬蛹128~174天,成虫寿命,雄为3—4天,雌为7—8天,产卵量150粒左右。文中对该虫的形态作了描述和绘图。防治时,给合人工捕采幼虫和卵粒,田间施药可用2.5%敌杀死剂2500—3000倍液、90%敌百虫1000倍液、50%马拉硫磷或敌敌畏800—1000倍液,防治效果很好。  相似文献   

11.
赵敬钊 《昆虫天敌》1989,11(4):174-181
温度对八斑鞘蛛C.octomaculatum产卵前期、产卵袋数、卵袋内含卵粒数、卵袋形成时间、产卵量、孵化率和成蛛寿命均有较大的影响。最适宜温度范围是在20℃—30℃之间,在最适温度范围内,一般产卵前期为6天左右,平均可产4个卵袋,每个卵袋内平均有卵25—30粒左右,单雌平均产卵量在100粒左右,孵化率在90%以上,成蛛平均寿命为60天左右。当温度低于20℃或高于32℃,产卵量和孵化率就显著下降。在15℃恒温条件下,有40%的个体不能产卵;在35℃恒温条件下,有66%的个体不产卵。八斑鞘蛛有较强护卵习性。待雌蛛产卵后,人工摘去卵袋不让雌蛛护卵,可使产卵量提高48%。  相似文献   

12.
降雨波动是荒漠植被生长发育最主要制约因子,直接影响到植被组成、结构和功能的变化。梭梭作为干旱区植被的优势种之一,在防风固沙、涵养水源方面扮演重要角色,本文的目的是理解不同林龄人工梭梭林植被生产力对降雨事件的响应过程。本文以黑河中游荒漠-绿洲过渡带不同林龄人工梭梭为研究对象,以2017—2018年5月1日至9月31日时序MODIS-NDVI(近似于年生产力)日数据和对应日降雨数据为基础,采用阈值模型和统计学方法分析了其NDVI对不同降雨等级的滞后响应过程。结果表明:①降雨小于2 mm时,不同林龄梭梭NDVI增长率均在5%以上,大于40 a生的反应最迅速,增长率为10%~56%; 2~5 mm时,10~20 a生的变幅最大,增长率为11%~83%; 5~10 mm时,20~40 a的最为敏感,增长幅度最高达到170%;大于20 mm时,大于40 a的NDVI增长率大于其他3个林龄,增幅最高达76%。②降雨后,不同林龄人工梭梭NDVI响应时间不同,0~10 a的为7. 4(±2. 8) d,10~20 a的为8. 3(±3. 1) d,20~40 a的为8. 1(±2. 7) d,大于40 a的为8. 2(±3. 2) d。③降雨脉动是促成荒漠-绿洲过渡带植被生产力迅速变化的关键因素。不同林龄梭梭对不同级别降雨响应模式不同,2~10 mm降雨条件下,人工梭梭林NDVI增加幅度最大,高于其他2个降雨量量级NDVI响应变化幅度。依据上述分析可以推断,在荒漠-绿洲过渡带以10 mm以下降雨为主导的条件下,10~20 a生及20~40 a生人工梭梭林在防护体系的作用是最重要的。  相似文献   

13.
黑纹粉蝶的生物学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黑纹粉蝶PierismeleteMenetries是江西山区十字花科蔬菜上的重要害虫,目前只发现在萝卜、白菜和芥菜上为害,以幼虫取食叶片和荚果。该虫在江西一年发生2~4代,春季1代,以蛹越夏,秋季1~3代,以蛹越冬。由于越夏代成虫的羽化期和产卵期长,导致了世代重叠。雌虫寿命一般7~15d,每雌产卵量可达200粒;卵单产于叶片背面,卵期3~8d;幼虫期12~26d;非滞育的蛹期7~24d,越夏的蛹期104~178d,越冬的蛹期97~157d。  相似文献   

14.
采用猪肉和秀珍菇为诱饵和饲料,埋入小花盆中,放于发生迟眼蕈蚊的温室诱集试虫,用泥炭土和秀珍菇繁殖和人工饲养迟眼蕈蚊。结果表明,人工方法饲养的迟眼蕈蚊,从卵至成虫的成活率可达82.4%。在25℃条件下,卵期为3 d,卵平均孵化率85%;幼虫期9~21 d,蛹期3 d;雌成虫寿命2~3 d,雄成虫寿命3~6 d;完成1个世代需要17~30 d,测定子代雌雄比为1.8∶1。该饲养方法省工、省时,成本低,操作简单,不需更换饲料和清理排泄物,易观察,饲养成活率高,可以避免近亲繁殖,多代繁殖种群不衰退。  相似文献   

15.
菜粉蝶Pieris rapae(Linnaeus)在梧州市1a发生7~8代,该虫主要发生危害时期为春、秋两季.在高温的5~7月卵的孵化率较低,一般为10%~30%.当田间橙黄色卵粒数达总卵量数30%之后2~3d即为幼虫盛发期;以小白菜为例,其防治指标是:苗期1000~1 500头幼虫/667m^2,成株期~中后期20~30头幼虫/百株。  相似文献   

16.
中黑盲蝽人工饲料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利用鸡蛋、黄豆粉、啤酒酵母、蜂蜜等配制了中黑盲蝽的半人工饲料,在每天光照16 h(30℃、RH80%)和黑暗8 h(25℃、RH90%)的光周期条件下连续饲养中黑盲蝽3代,其中第3代平均每雌产卵量达172粒。在人工饲养条件下,中黑盲蝽的卵期为(10.92±0.37)d、若虫期(19.83±0.31)d、成虫期(22.42±0.42)d、产卵前期(7.83±0.31)d。  相似文献   

17.
柽柳粗角萤叶甲交配和产卵行为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对柽柳的重要食叶昆虫———柽柳粗角萤叶甲的交配和产卵行为及其相互关系、产卵方式与被寄生的相关性等生殖行为进行了研究。该叶甲行多次交配和多次产卵,一次完整的交配过程包括交配前、交配中和交配后3阶段,对各阶段内不同的行为特征进行了描述。雌虫交配后28h开始产卵;室内条件下卵为聚产,每卵块平均7粒,但野外则多为散产(占57.7%);产卵历期11.4d,每雌产卵141粒。成虫羽化后14d累计卵量为总卵量的50%,28d达80%以上。柽柳粗角萤叶甲雌虫交配1次仅产卵7.5±2.8粒,产卵持续1.9±0.8d;而多次交配雌虫的产卵量为141.0±88.1粒,产卵历期11.4±5.9d。柽柳粗角萤叶甲的交配活动在上午和下午各有一高峰,产卵活动在中午和晚上各有一高峰。柄翅卵小蜂对第2代卵的寄生率(23.6%)高于第3代(5.96%),柽柳粗角萤叶甲二代卵块大小与被寄生率呈明显负相关。  相似文献   

18.
大沙鼠扰动对荒漠土壤微生物数量和水肥状况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对比分析古尔班通古特沙漠10组大沙鼠 (Rhombomys opimus) 洞区和无沙鼠扰动对照区20~30 cm土层微生物各类群 (真菌、细菌和放线菌) 的数量分布,并比较土壤理化性质的差异.结果表明:大沙鼠的活动改变了洞区土壤水肥状况,有利于土壤微生物,尤其是真菌的生长发育.洞区土壤细菌(3.40×105±6.79×104 个/g)、放线菌(7.52×104±1.11×104 个/g)、真菌(5.03×103±2.05×103 个/g)的数量均高于对照区(3.14×105±1.05×105 个/g,6.04×104±1.65×104 个/g,1.01×103±6.98×102 个/g),(t =0.67 ,p> 0.05;t=2.356,p<0.05;t=5.861, p<0.01).大沙鼠洞区20~30 cm土壤水分(1.40%±0.47%)、速效P(16.68±5.11 mg/kg)和速效K(125.50±24.99 mg/kg)含量显著高于对照区(0.90%±0.11%;1.59±0.55 mg/kg; 81.00±20.82 mg/kg),(t=3.276,p<0.01;t=5.268, p<0.01; t=4.326, p<0.01).而土壤有机质含量(0.11%±0.02%)、全P(0.027%±0.002%)、全K(1.225%±0.053%)含量显著低于对照区(0.14%±0.03%,0.031%±0.004,1.293%±0.047%)(t= 2.997,p<0.01;t=2.857,p<0.01; t=2.982,p<0.01).全N(0.009%±0.002%)和速效N(16.68±5.11mg/kg)的含量均低于对照区(0.01%±0.003%,16.80±5.15mg/kg),但是差异不显著(t=0.87,p>0.05;t=0.052,p>0.05).  相似文献   

19.
采用价格低廉的农副产品结合液固两相培养的方法进行发酵培养,干燥后的固体培养基经粉碎后人工过300目筛,取菌粉(55%),加过300目筛的填料硅藻土(42%)、润湿剂十二烷基苯磺酸钠(3%)及稳定剂混匀制得55%蜡蚧轮枝菌可湿性粉剂。该制剂有效孢子浓度3.0×109个/g;细度:97%以上过300目筛;润湿时间:2′57″;悬浮率:75.6%;含水量<3.0%;pH值6~7。该制剂对小菜蛾的LC50到8d时为1.51×104孢子/ml;在田间试验中,施用3次该可湿性粉剂2.1×107孢子/ml对萝卜蚜的15~25d防治效果为64.9%~70.7%。  相似文献   

20.
Zhihengliuella aestuarii B18是一株对十字花科根肿病菌Plasmodiophora brassicae具有抑制作用的优良生防菌株。为探明其生防潜能,本文通过抗生素抗性标记法、盆栽试验和田间小区试验研究了B18在不同土壤pH、土壤温度、土壤含水量、初始接种浓度、蔬菜作物以及不同土壤类型中的定殖动态。灭菌土试验结果表明:调节土壤pH 7.5~8.5,含水量10%~30%,放置于10~25℃,70 d后B18定殖菌量保持在105~107 cfu/g。盆栽试验结果表明:初始接种菌液浓度为109 cfu/mL时,45 d后根际土中定殖菌量可稳定在104~105cfu/g。将50 mL浓度为2×109 cfu/mL的生防菌菌液接种于田间不同类型土壤后,第30天定殖菌量分别为病田8.7×105cfu/g,病土1.02×105cfu/g,健田8.5×104cfu/g,健土2.6×104cfu/g,即定殖能力由强到弱依次为:病田>病土>健田>健土。且病田中B18在根际土中可存活至45 d且菌量保持在104 cfu/g,根内可存活至31 d且菌量保持在104 cfu/g。田间调查结果显示B18在病田和病土中对榨菜根肿病的防效分别为42.01%和47.53%,增产率分别为37.24%和40.22%。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