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农作物种质资源是新品种选育和从事农业生产的物质基础,是人类社会生存和发展的战略性资源。对农作物种质资源保护和利用存在的问题进行了调研,并针对问题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2.
青海高原农作物种质资源保护与利用现状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青海高原农作物种质资源保护与利用现状着手,分析了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探讨了农作物种质资源保护与利用设想。  相似文献   

3.
陈超 《中国种业》2020,(7):30-31
对丽水市农作物种质资源保护和利用工作现状与工作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并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解决思路,为后续工作的推进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4.
农业现代化,种子是基础,而种质资源是打好种业翻身仗的关键所在。农作物种质资源的创新利用已作为重点任务列入天水市“十四五”现代种业发展规划。通过对天水市农业科研院所、种业研发企业农作物种质资源保护利用开展调研,总结了种质资源工作成效,综合分析了经费和人才支持、运行机制等方面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加大投入、推进共享等针对性建议。  相似文献   

5.
1949年以来,按照国家农业部(农业农村部)的安排部署,全国农作物种质资源普查与征集共进行了3次。陕西省铜川市耀州区分别于1956年、1981年、2019年对全县(区)农作物种质资源进行了专题调查和普查。通过对耀州区(县)农作物种质资源普查结果的科学分析、研判,指出存在的困难和问题,对全区具有优异潜质的农作物品种资源提出保护与利用的建议。  相似文献   

6.
浙江省农作物种质资源保护利用水平的若干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徐振萍 《中国种业》2016,(12):25-26
系统分析了农作物种质资源保护利用的重要性、存在的主要短板。提出了新形势下提升农作物种质资源保护利用水平的5点思考:做好顶层设计,分类开展保护;坚持保护和利用相结合;加强种质资源库(圃)建设;加强种质资源引进与交换;多管齐下,提升种质资源管理水平。  相似文献   

7.
概述了罗平县自1981年开展品种普查至2020年第三次全国农作物种质资源普查与收集行动以来,农作物种质资源普查收集、地方玉米种质资源和罗平小黄姜特色品种的开发利用等主要成果和现状。分析并指出存在的种质资源快速流失、保护力度不足、开发利用不足等问题。提出了构建组织体系,加大政策投入支持;加强宣传教育,提高参与保护意识;摸清资源家底,做好日常收集保存;建立联动机制,强化监督执法管理;创新保存机制,形成多元保护格局;依法合作交流,科学合理开发利用6个方面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8.
黎元梅 《中国种业》2023,(10):40-46
2019 年 12 月 30 日国务院办公厅下发《关于加强农业种质资源保护与利用的意见》(国办发〔2019〕56 号),要求全面完成第三次全国农作物种质资源普查与收集行动。云南省禄劝县于 2020 年 7 月启动了第三次全国农作物种质资源普查与收集行动,截至 2022 年 12 月,普查队共收集到种质资源 112 份,已入国家种质资源库(圃)95 份,于 2023 年 7 月 11 日通过验收。根据普查与征(收)集结果分析了 10 种主要粮食作物和 10 种主要经济作物地方老品种的更替情况,收集入国家库(圃)作物在县域内分布情况,并对禄劝县 10 个优异种质资源保护利用现状进行了介绍,提出保护建议。  相似文献   

9.
种子是农业科学技术的载体,是农业的“芯片”。种质资源被列为国家战略资源,在农作物生产发展过程中起着非常关键的作用,是农产品有效供给和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战略性资源,是农业科技原始创新与现代种业发展的物质基础。对福州市农作物种质资源收集保护情况、种质资源利用情况进行总结,剖析在农作物种质资源保护与利用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建议,为促进福州市农作物种质资源的保护与利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0.
农作物种质资源是现代种业发展的战略性资源,地方特色农作物种质资源是农业种源的核心组成部分,常常具有明显的特征和稳定的性状,是选育农作物新品种的基础材料。通过分析上海市第三次农作物种质资源普查数据,发现上海市在地方特色农作物种质资源的保护和开发利用上取得了一定成绩,但整体还不能满足本市现代农业发展的需求,还存在着地方特色种质资源品种退化、种质资源优势基因发掘利用能力不足、种质资源鉴定评价没有规范化程序和标准以及种质资源保护利用资金不足等问题。通过问题分析和对策研究,以期探索出一条适合上海市发展的地方特色农作物种质资源保护和开发利用之路。  相似文献   

11.
综述了浙江省玉米种质资源收集、整理及甜、糯玉米种质资源的利用现状,提出了今后在种质资源保护与利用方面的重点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2.
作物种质资源共享机制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论述了中国作物种质资源的信息与实物共享已取得重大进展,优异种质资源利用已取得显著的社会、经济、生态效益,并指出当前作物种质资源共享机制还存在一些急需解决的问题,提出健全共享管理机制的构思。  相似文献   

13.
国外水稻种质资源在广西的评价与应用   总被引:3,自引:2,他引:3  
水稻种质资源是育种的物质基础.水稻育种要在米质、产量、抗性上有新的突破,除了有新的育种技术外.还要有丰富的遗传资源.广西水稻育种在20世纪90年代前居国内先进水平.就是利用了一些国内外育种中间材料:而90年代以后育成的水稻品种(杂交稻组合)在产量、米质、抗性上有一定的提高,但突破不大,主要原因是育种者手中缺乏国内外新的育种材料.国际水稻研究所等育成的水稻种质.亲源广泛,遗传基础丰富.蕴藏着丰富的抗性与特殊性基因源.是水稻新品种选育的遗传基础.  相似文献   

14.
中国棉花种质资源的收集与保存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9  
一百多年来,我国已从53个产棉国引入国外棉花种质资源100次以上,引入种质2222份,其中,陆地棉2013 份,海岛棉209 份,引种种质份数最多的5个国家是美国、前苏联、澳大利亚、巴基斯坦、埃及.迄今为止,中国农业科学院棉花研究所共收集到国内外陆地棉6822份、陆地棉野生种系350份、海岛棉585份、亚洲棉378份、草棉17份、多年生野生棉41份,合计8193份,我国棉花种质资源的保存数量稳居世界第4位.这些种质资源分别保存在北京国家长期库、青海省复库和安阳中期库,野生棉保存在海南岛棉花种植圃.同时,也建立了较为完善的棉花种质资源数据库系统.近20年来,向9个国家和我国23个省(市)发放棉花种质资源10855 份次.  相似文献   

15.
小麦种质资源的引进创新和利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小麦是山东省种植历史悠久、播种面积最大、总产量最多、商品率最高的重要粮食作物,小麦产量的丰歉与全省国民经济的发展、社会稳定、人民生活的改善息息相关。1种质资源的引进和改造利用作物种质资源是育种的基础,引进、筛选、鉴定、改造、评价、利用作物品种资源是重要的基础性工作。30多年来我所共引入国外小麦种质材料3000余份,每年对所有材料按早熟、晚熟、茎秆质量、高、矮、抗病、大穗、大粒、多穗、优质、丰产、后期熟相等分别种植,以利于观察。对引进、收集和创新材料,在田间详细观察、鉴定的基础上,对筛选出的优异种质早代遗传力…  相似文献   

16.
梨树在我国栽培历史悠久 ,种质资源十分丰富 ,早在一千多年以前 ,就用有性繁殖方法选育品种 ;从2 0世纪 5 0年代起 ,一些果树研究单位和大专院校先后系统地开展了种质资源的调查和杂交育种工作 ,并育成了多个优良新品种 ,其中有些已经大面积推广 ,在生产上起到重要作用。有些种质资源在杂交育种中运用较广 ,并培育出了各具特色的新品种 ,现加以归纳阐述。1 新世纪属沙梨系统 ,日本冈山县农业试验场园艺部石川祯治氏以 2 0世纪×长十朗为亲本培育的品种。果实中等 ,平均单果重 2 5 0 g,果实近圆形 ,整齐 ,蜡质少 ,可溶性固形物含量 11.8% ,…  相似文献   

17.
Grain legumes contribute significantly to total world food production. Legumes are the primary source of dietary proteins in many developing countries, where protein hunger and malnutrition are widespread. Grain legumes germplasm constitute ~15% of the 7.4 M accessions preserved globally. Nearly, 78% of the CGIAR??s, 0.217 M accessions, have been characterized, compared to 34% of national genebank collections. Interestingly, limited data on grain quality are available as the primary focus has been on morpho-agronomic traits. Clearly, more resources should be targeted on biochemical evaluation to identify nutritionally rich and genetically diverse germplasm. The formation of core and mini core collections has provided crop breeders with a systematic yet manageable entry point into global germplasm resources. These subsets have been reported for most legumes and have proved useful in identifying new sources of variation. They may however not eliminate the need to evaluate entire collections, particularly for very rare traits. Molecular characterization and association mapping will further aid to insights into the structure of legume diversity and facilitate greater use of collections. The use of high resolution elevational climate models has greatly improved our capacity to characterize plant habitats and species?? adaptive responses to stresses. Evidence suggests that there has been increased use of wild relatives as well as new resources resulting from mutagenesis to enhance the genetic base of legume cultigen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