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沈起龙 《四川草原》2011,(2):7-9,26
以千年菊为试验材料,利用沙子、有机肥、园土为原料,配制成人工育苗栽培的3种不同基质,进行反季节的花卉生产培育。通过利用不同基质培育千年菊苗,对千年菊的株高、茎粗细、开花的早晚、开花期长短进行研究,试验发现:千年菊在人工栽培条件下生长速度快,在西宁地区出苗率、移栽率、成活率较高且花期较长。千年菊生长在园土+有机肥+沙子(1∶1∶1)中较为理想。  相似文献   

2.
沈起龙 《青海草业》2010,19(4):6-9,24
以千年菊为试验材料,利用细砂、有机肥、园土为原料,配置成人工育苗栽培的3种不同基质,进行反季节的花卉生产培育;通过利用不同基质培育千年菊苗,对千年菊的株高、茎粗细、开花的早晚、开花期长短进行研究。经过试验发现:千年菊在人工环境条件下生长较为显著,千年菊在西宁地区出苗率、成活率、移栽率较高且花期较长。千年菊生长在园土+有机肥+细砂(1∶1∶1)较为理想。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不同栽培基质对紫花苜蓿组培苗存活率和生长的影响。【方法】以紫花苜蓿品种龙牧806组培苗为材料,采用园土、草炭土、珍珠岩和蛭石为基质,按照体积比配成9组混合基质(T1-T9),测定不同栽培基质理化性质和氮磷钾含量,综合分析不同栽培基质对组培苗生长的影响。【结果】9组混合基质在容重、总孔隙度、通气孔隙度、持水孔隙度、电导率和pH方面,T2为最符合理想栽培基质的要求,全氮和全钾含量最高,全磷含量仅略低于最高组T3;不同栽培基质对紫花苜蓿组培苗的存活率、地上和地下生长产生不同的影响,T2的组培苗存活率最高,为71.93%,4种基质中园土、草炭土、蛭石对存活率影响达到极显著水平(P<0.01),对组培苗地上和地下生长影响的主要因素为园土(P<0.01)。【结论】隶属函数法对紫花苜蓿组培苗9项指标的综合评价,T2即V园土∶V草炭土∶V珍珠岩∶V蛭石=1∶2∶2∶2配制最适合紫花苜蓿生长。研究可为紫花苜蓿组培苗繁育技术体系的建立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4.
本试验以草地早熟禾为材料,研究不同栽培基质配比(沙子、蛭石、大田土),不同播种密度对草地早熟禾成坪质量及生长发育的影响,同时筛选出对草地早熟禾成坪后生长速度有抑制作用的生长调节剂及其适宜浓度,以期在保证草坪观赏利用价值的前提下,提高草地早熟禾的草坪成坪质量.  相似文献   

5.
生长调节剂和基质对紫花苜蓿扦插繁殖效率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紫花苜蓿(Medicago sativa)作为异花授粉植物,其有性繁殖易受各种因素影响而失去原有的遗传完整性。扦插克隆作为一种无性繁殖手段,对苜蓿保优传代、快速获得制种群体和培育优良品种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以苜蓿雄性不育突变体ms1为材料,探究不同浓度生长调节剂及不同栽培基质对苜蓿扦插繁殖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生长调节剂对苜蓿插穗再生性能的影响差异显著(P<0.05),其中生根粉(ABT)最好,萘乙酸(NAA)次之,吲哚丁酸(IBA)最差,且150 mg·L-1 ABT处理插穗生根效果最佳,成活率达88.3%,比对照高71.0%,并具有较高的生根数(3.94条)、根长(8.96 cm)、根系效果指数(0.75)和叶片数量(10.46枚)。不同栽培基质对苜蓿插穗成活率的影响差异不显著(P>0.05),但对插穗的生根数、根长、叶片数量和根系效果指数均存在显著影响(P<0.05),其中,混合基质优于单一基质,以M4(园土+蛭石+珍珠岩)和M5(园土+河沙+珍珠岩)诱导再生效果最好,而单一园土的扦插繁殖效果最差。  相似文献   

6.
不同生产方式对地毯式网草皮质量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以3种方式生产地毯式草皮,分别为:A栽培基质+无纺布+栽培基质+种子+尼龙网+栽培基质;B栽培基质+无纺布+栽培基质+种子+栽培基质;C栽培基质+河沙+栽培基质+种子+尼龙网+栽培基质,以期为地毯式草皮的规模化生产提供依据.结果表明,除地下植物量C处理显著大于A、B处理外(P<0.05),其余坪用性状指标不同处理间差异...  相似文献   

7.
时佩  黎瑞君  张巨明 《草业学报》2012,21(5):153-159
本研究旨在探讨高尔夫球场草屑的循环再利用问题。试验以高尔夫球场修剪下的草屑为主要原料,将草屑与鸡粪有机肥分别按100%∶0%、90%∶10%、80%∶20%、70%∶30%的不同比例混合后加入菌剂进行发酵,发酵过程中测定温度、pH值、植物毒性等腐熟度指标,以判断草屑发酵的腐熟程度,最后对发酵产物进行养分分析;将4种发酵产物分别与细沙按照1∶1比例混合后作为基质,用兰引Ⅲ号结缕草进行栽培试验,通过测定草坪草密度、盖度、叶绿素含量、地上部分生物量、地下部分生物量等指标,对混合基质进行评价。研究结果表明,草屑与有机肥混合发酵,加入有机肥的量以20%为宜,21 d后发酵成熟,发酵产物pH适中,养分含量丰富,使用安全,与沙构成的混合基质可显著提高草坪质量,可作为草坪栽培基质进行资源化有效利用。  相似文献   

8.
野古草(Arundinella hirta(Thunb.)Tanaka)是近年新开发的多年生草本园林植物,需要培育合格的容器苗以满足园林绿化施工的要求。于是,在2008年2月-2009年5月研究草炭与园土不同配比的基质对野古草容器苗生长和越冬萌芽的影响。结果表明:在野古草容器苗培育的不同阶段(15 cm营养钵和30 cm营养钵)对基质的要求不同,在5 cm营养钵培育时期,可以采用草炭含量33%~100%的基质,在30 cm营养钵培育时期,适宜采用草炭含量50%~67%的基质;应用WinRHIZO根系扫描系统分析不同基质中野古草的根系,根系的总长度、总表面积和总体积随着基质中草炭含量的增加而增加;园土中添加草炭改善了基质的理化性质,含水量、田间持水量、总孔隙度增加,容重降低,从而促进野古草容器苗根系的生长发育,植株株高、冠幅、分蘖数、花序数、生物量等均增加;基质中草炭含量和覆盖处理影响种苗的越冬萌芽;纯草炭作为基质延迟萌芽。覆盖处理提高了基质的含水量、温度等,使容器苗的越冬萌芽率达到100%。  相似文献   

9.
试验旨在研究不同蚯蚓基质发酵前各原料和发酵后基质不同比例的营养价值成分,构建蚯蚓基质营养体系。试验前测定原材料和发酵后配置成基质的风干样品的营养价值成分,设计试验分组:其中,牛粪+蘑菇菌糠质量比为1:0、1:1、1:2、1:3和0:1,牛粪+青贮秸秆C/N为20、25、30、35、40;鸡粪+蘑菇菌糠和鸡粪+秸秆青贮也按上述试验组设置。猪粪+蘑菇菌糠质量比为1:0、1:1、1:2、1:3和1:4,猪粪+青贮秸秆C/N为25、30、35、40、45,每个处理组设置3个重复。根据蚯蚓生长繁殖情况筛选出适宜的基质试验组。试验期60 d。结果表明:牛粪+菌糠质量比1:1、猪粪+菌糠质量比为1:3、鸡粪+菌糠质量比为1:2比较适宜蚯蚓生长,并繁殖较快。牛粪+秸秆C/N比在30~35之间、猪粪+秸秆C/N比为30、鸡粪+秸秆C/N比为25比较适宜蚯蚓生长,并繁殖较快。总体看,粪便与菌糠较粪便与秸秆效果好。  相似文献   

10.
金叶莸(Caryopteris clandonensis)和扶芳藤(Euonymus fortunei)具有耐修剪、易成活、管理粗放、开花期有很高的观赏价值等特点,能够弥补屋顶绿化常见植物种植中景观单一、易产生病虫害和易损伤等不足.但目前有关二者在轻型屋顶绿化基质中栽培效果的研究和报道较少.本研究针对每种植物设计两个处理(1+金叶莸、基质2+金叶莸、基质1+扶芳藤和基质2+扶芳藤),其中,基质1为m珍珠岩 ?m粉煤灰=100?15,基质2为m珍珠岩 ?m粉煤灰=100?20,探究珍珠岩和粉煤灰配制的轻型屋顶绿化基质对这两种植物生长一年后栽培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基质2中金叶莸和扶芳藤的株高、地上生物鲜重、地上生物干重、根干重、根长、根面积、根直径和根体积均显著高于基质1(P<0.05),基质2中金叶莸、扶芳藤的叶绿素含量和根冠比与基质1相比无显著差异(P>0.05).Pearson相关性分析表明,基质的pH、全氮和全磷与植物生长状况极显著相关(P<0.01),田间持水量、毛管孔隙度和电导率与植物生长状况显著相关(P<0.05).综合评价排名依次为基质2+金叶莸、基质1+金叶莸、基质2+扶芳藤和基质1+扶芳藤.综上所述,基质2为本研究中栽培金叶莸和扶芳藤的最优基质配方.  相似文献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正>犬的凶猛性与遗传有关,遗传中主动防御反射强烈的表现凶猛,但犬的行为具有较强的可塑性,其本身的行为可以通过后天的调教而得到改善。被动防御反射强烈的犬经过正确的训练,会使它胆量逐渐变大而达到凶猛。  相似文献   

19.
随着养犬爱好者的增多,犬业市场也更加繁荣。但在近期,不少读者朋友来电来函,介绍了他们遭遇的“造假”,给同行警示:  相似文献   

20.
"Subclinical" laminitis in dairy cattle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In dairying countries worldwide, the economic importance of lameness in cattle is now recognised. Laminitis is regarded as a major predisposing factor in lameness caused by claw disorders such as white zone lesions, sole ulcer, and heel horn erosion. The existence of subclinical laminitis was first suggested in the late 1970s by Dutch workers describing the symptoms of sole haemorrhages and yellowish-coloured, soft sole horn. In an attempt to clarify some of the confusing and often conflicting terminology, the literature on laminitis is reviewed. Disturbed haemodynamics, in particular repeated or prolonged dilation of arteriovenous anastomoses, have been implicated in the pathogenesis of both equine and bovine laminitis. Som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vascular system of the bovine claw which may be of importance in the pathophysiology of the subclinical laminitis syndrome are therefore discussed. Clinical observations suggest that subclinical laminitis is a multifactorial disease. The different factors that are or may be involved in its aetiology vary in complexity and severity according to the management protocol of the animals. The possible involvement of subclinical laminitis in claw lesions is assessed.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