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近年来在福建省南平市延平区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的发生为害日趋频繁,特别是近年来传毒媒介带毒白背飞虱的大量迁入,导致该病在本区普遍发生。白背飞虱一旦获毒便可终身带毒,若虫、成虫均能传毒且传毒效率极高。白背飞虱持久性传毒且水稻各生育期均能感病。经过几年来的探索,结合本区南方黑条矮缩病发生规律及特点,并结合当地气候特征,提出该病的防控对策,以期为水稻南方黑条矮缩病的防控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
一、发病原因 1、传毒途径 番茄黄化曲叶病毒有两个传毒途径:一个是烟粉虱,一个是嫁接传毒。烟粉虱传毒。烟粉虱有十多种生物型,其中B型烟粉虱繁殖快、适应能力强、传毒效率高,是最主要的传播介体,因此黄化曲叶病毒病的爆发与烟粉虱爆发密切相关。嫁接传毒。研究证明感病的接穗嫁接到正常的砧木上,或者正常接穗嫁接到感病砧木上,均可造成全株系统发病。  相似文献   

3.
植物介体线虫传毒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概述了植物寄生线虫中传毒介线虫的研究历史,介绍了传毒介体线虫与有关病毒的组合、传毒效率、传毒专化性,以及研究方法的进展,期望对我国开展该方面的工作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4.
媒介昆虫和西瓜病毒病发生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江俊起  王杰  王文谦 《安徽农业科学》2003,31(6):975-976,996
测定了棉蚜、桃蚜、菜蚜和麦蚜对胡瓜花叶病毒 (ZYMV)的传播效率 ,通过随机区组安排蚜虫种类和虫口密度以及饥饿时间和传毒时间两因素实验处理 ,并采用Ducan新复极差测验比较相互之间的差异显著性。结果表明 :①不同蚜虫种类的传毒能力存在显著差异 ,表现为桃蚜 >菜蚜 >棉蚜、麦蚜 ;蚜虫密度以 3~ 5头传毒较好。②桃蚜不同饥饿时间的传毒效率差异显著 ,表现为饥饿时间从 0min延长到 5min可提高传毒效率 ,长于 5min(如 10min)与 5min无显著差异。③传毒时间从 0 .5h到 3h的传毒效率差异不显著  相似文献   

5.
对云南红河州烟田番茄斑萎病毒与传毒蓟马的发生流行动态进行了调查研究,共鉴定出西花蓟马、花蓟马和烟蓟马等3种蓟马为烟田传毒蓟马,其中以西花蓟马种群数量最多。对不同时期传毒蓟马百株虫量和TSWV发病率进行回归分析,结果表明传毒蓟马虫口数量与烟田TSWV发病率呈正相关关系,即传毒蓟马种群数量高会导致烟田TSWV的发生流行。  相似文献   

6.
 十字花科蔬菜病毒毒源主要为TuMV、TMV、CMV单独或复合侵染所致.传播途径TMV主要是存在土壤中的病残根,TuMV、CMV为蚜虫介体传毒.不同种型传毒能力有差异,菜缢管蚜适应能力强,其传毒能力主要靠迁飞;光、风向、风速、湿度、温度、寄主水肥条件营养环境都影响菜蚜迁飞传毒.  相似文献   

7.
杨荣明 《农家致富》2012,(23):34-35
一、条纹叶枯病由灰飞虱传播水稻条纹病毒引起的病毒病。本世纪初以来,一度在江苏省灰飞虱发生量大、带毒率高的地区发生普遍而严重。1.发生规律病原传毒介体为灰飞虱,灰飞虱一旦获毒,终身传毒且可经卵传毒。病毒在小麦、杂草和传毒介体内越冬,以冬前越冬代灰飞虱传播为主,春季越冬代灰飞虱可继续在麦苗上刺吸传毒,但冬前通常不表现症状,分蘖期开始表现症状,分蘖盛末期进入发  相似文献   

8.
影响大豆花叶病毒种子传毒有关因素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试验结果表明:大豆开花前感染花叶病毒种子传毒率4.8~9.9%;开花后感病种子传毒率很低或基本不传毒.感病种子贮存8个月对传毒率无明显影响.褐斑粒与种子传毒与否无明显相关.测定17个大豆品种,种子传毒率2.5~21.4%.加温65~70℃或用Na_3PO_4稀释液处理大豆病毒种子,对某些品种可降低种传率,但大豆出苗率有所降低.  相似文献   

9.
十字花科蔬菜病毒毒源主要为TuMV、TMV、CMV单独或复合侵染所致。传播途径TMV主要是存在土壤中的病残根,TuMV、CMV为蚜虫介体传毒。不同种型传毒能力有差异,菜缢管蚜适应能力强,其传毒能力主要靠迁飞;光、风向、风速、湿度、温度、寄主水肥条件营养环境都影响菜蚜迁飞传毒。菜蚜在相对湿度78%,温度25~  相似文献   

10.
小麦丛矮病是由灰飞虱(Laodelphax striatellus Fallen)传播的病毒性病害。一年中,秋季和春季是小麦丛矮病发生的主要时期。此时传毒介体灰飞虱的传毒能力决定于介体本身因素及环境因素。为弄清灰飞虱的介体传毒和病害发生间的诸关系,在1979—1980年的秋、春季节,进行小麦丛矮病传毒介体的传毒效力研究,进而给小麦丛矮病的病害流行因素、预测预报工作及控制病害发生提供线索及依据。  相似文献   

11.
主栽品种镇稻88对水稻条纹叶枯的抗性特征及其遗传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中国农业科学》2009,42(1):103-109
 【目的】明确镇稻88对水稻条纹叶枯病的抗性特征及其抗性遗传模式,寻找与抗条纹叶枯病基因连锁的分子标记。【方法】利用单分蘖鉴定、苗期接种鉴定、非嗜性测验和抗生性测验分析镇稻88对水稻条纹叶枯病和介体灰飞虱的抗性;分别采用单分蘖鉴定和苗期接种鉴定方法对武育粳3号与镇稻88构建的F2群体、F2:3家系进行水稻条纹叶枯病抗性遗传分析;以SSR标记连锁分析方法对抗病基因进行定位。【结果】镇稻88表现出较强的病毒抗性和较弱的抗虫性;其对水稻条纹叶枯病的抗性表现为显性单基因的遗传模式;SSR标记分析显示该抗病基因位于水稻第11染色体上,与标记RM229间的遗传距离为4.7 cM。【结论】镇稻88对水稻条纹叶枯病的抗性主要来自于对病毒的抗性,由一对主效核基因控制,以镇稻88为抗病亲本结合本研究结果,可望加快水稻条纹叶枯病抗性品种选育的速度。  相似文献   

12.
江苏省部分粳稻品种对条纹叶枯病的抗性鉴定及分子检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明确江苏省近年生产上主栽的粳稻品种对条纹叶枯病的抗性来源,探讨采用与抗条纹叶枯病基因Stv-b~i共分离的SCAR标记进行分子标记辅助育种的可行性.本研究以抗条纹叶枯病的日本粳稻品种关东194和感条纹叶枯病的梗稻品种武育粳3号为对照,对江苏省近年来育成的28份粳稻品种对条纹叶枯病的抗性进行了田间鉴定,并利用与 Stv-b~i共分离的SCAR标记对供试材料进行分子检测,同时对抗病品种的亲本来源进行了系谱追踪.结果显示,与Stv-b~i共分离的SCAR标记能准确鉴定含该基因的抗性品种,该标记可用于标记辅助选择育种.系谱分析证实江苏省大部分抗性粳稻品种如镇稻88、徐稻3号、南粳46等均含有来自籼稻Modan和Mudgo的Stv-b~i基因;而不含Stv-b~i基因但对条纹叶枯病抗性较好的粳稻品种如扬辐粳8号、淮稻9号和淮稻11号则可能具有其他抗源.表明生产上利用的主栽粳稻品种条纹叶枯病具有多种抗源,对聚合不同来源的抗性基因及培育持久抗性的水稻品种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3.
14.
病毒钝化剂对水稻条纹叶枯病等病毒病的控制作用一直存在争议,试验研究表明,毒钝化剂对水稻条纹叶枯病有一定的控制效果,但是随着秧苗生长作用逐步减弱,生产上建议与杀虫剂混用,以提高整体防病效果。  相似文献   

15.
为了明确嘉兴市不同水稻品种对条纹叶枯病的抗性稳定性,对当地主栽品种及一批新育成品种(系)秧田期、本田期条纹叶枯病发病率进行调查,并比较不同年份间一系列品种(系)条纹叶枯病发病率的高低。结果表明,在自然发病条件下,秧田期表现抗性的品种,本田期发病率也较低,如HZ586、春江051、嘉禾218和嘉禾优555秧田期和本田期发病均较轻,水稻品种在秧田期、本田期对条纹叶枯病抗性高低保持一致。同一品种不同年份间发病率有差异,但从总体趋势看,抗性强弱保持一致,其中浙粳18 2a发病均最轻,2010年和2011年发病率分别仅为0.87%、0.36%。可见,水稻品种在不同生长期、不同年份间对条纹叶枯病的抗性保持相对稳定。  相似文献   

16.
通过田间自发鉴定,对400份太湖流域水稻地方品种的条纹叶枯病抗性进行了鉴定,对其中3份未发病的品种进行了人工接虫鉴定,从中筛选出高抗条纹叶枯病的品种1份。试验结果还表明,对于抗条纹叶枯病水稻品种资源的筛选,人工接虫鉴定的结果比自发鉴定的更为可靠。  相似文献   

17.
水稻条纹叶枯病病毒RT-PCR快速检测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水稻条纹叶枯病是由灰飞虱传播的病毒性病害,近年来对长江下游地区的水稻生产带来严重危害。根据水稻条纹叶枯病病毒基因组序列的信息,在其外壳蛋白基因和毒蛋白基因的两侧设计2对引物,对感染病毒的植物和正常未感染植株进行扩增,可以在感病植株中分别扩增出水稻条纹叶枯病病毒基因组特有的2个条带,而在正常植株中未能扩增相关的条带。这就建立了水稻条纹叶枯病病毒检测体系,还对建立条纹叶枯病病毒检测体系在该病预测预报中的作用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8.
2002—2008年,对灰飞虱发生危害进行了系统的调查研究,发现灰飞虱在金坛地区1年发生6代;2004—2007年发生量逐年增加,带毒率逐年升高;由于气候条件适宜,食源丰富,1、2、5、6代繁殖量极大。试验研究了灰飞虱发生危害与水稻条纹叶枯病发生的相关性。在探明灰飞虱发生动态和引起水稻条纹叶枯病暴发条件的基础上,研究了机插水稻以苗期无纺布全程覆盖、带药移栽、大田前期适时防治2、3代灰飞虱若虫为核心的关键技术措施,控制水稻分蘖期条纹叶枯病的效果达95%左右,水稻后期条纹叶枯病株发病率控制在0.7%左右。并进一步研究和实施了与稻鸭共作相配套的机插水稻条纹叶枯病无公害防治技术。  相似文献   

19.
水稻条纹叶枯病成灾原因及其综合防治技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条纹叶枯病是由灰飞虱传播的毁灭性水稻病毒病。近几年该病在江苏和浙江省北部粳稻区呈蔓延趋势,而水稻感病品种的种植、农业种植结构的调整和耕作栽培制度的改变、灰飞虱种群数量持续上升和带毒率提高、主冶药剂防治效果下降均是导致病害流行的主要原因。根据"抗、避、断、治"四字防治策略,提出了农业、生物、物理和化学防治相结合的综合防治与可持续控制技术,以控制水稻条纹叶枯病的发生和流行。  相似文献   

20.
水稻条纹叶枯病系由水稻条纹病毒(Rice stripe virus,RSV)所致.病毒由灰飞虱(Laodelphax striatellus)以持久性方式并经卵传播,介体灰飞虱有明显的间歇传毒现象.提纯病毒制剂具有典型的核蛋白紫外吸收曲线,最大吸收260nm,最小吸收245nm,A260/280=1.54.病毒粒体长丝状,粒体直径约8nm,与日本的水稻条纹病毒抗血清呈阳性反应.将提纯病毒制剂免疫家兔制备抗血清,其效价可达1∶2048.采用该抗血清,通过免疫扩散和ELISA间接法反应,可很灵敏地检测病叶中的RSV.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