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为明确黄瓜多主棒孢(Corynespora cassiicola)对生产上常用防治药剂啶酰菌胺的敏感性水平,采用平板生长速率测定法,检测来自天津6个区县的102株黄瓜多主棒孢对烟酰胺类杀菌剂啶酰菌胺的敏感性。结果表明,天津地区黄瓜多主棒孢对啶酰菌胺的药剂敏感性存在较大差异,EC50最小值为0.29 μg/mL,最大值为773.33 μg/mL;对啶酰菌胺的抗性频率为78.43%,其中高抗频率为4.9%。天津地区黄瓜生产中啶酰菌胺使用频率较高,啶酰菌胺具有中度抗性风险,该药剂在天津地区不适宜用于黄瓜棒孢叶斑病防治。  相似文献   

2.
多主棒孢霉分生孢子萌发因素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影响多主棒孢霉分生孢子萌发的因素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在30℃水膜存在的条件下,多主棒孢霉分生孢子培养2 h即可萌发,6 h后分生孢子萌发率达到较高水平;分生孢子萌发形式多样,可从一端、两端、一端一侧、两端一侧长出条芽管。不同黄瓜品种叶表露珠及叶片研磨液对分生孢子萌发率、芽管数量、菌丝长短有显著影响。抗病黄瓜品种叶片研磨液对该菌分生孢子萌发起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3.
本研究探讨侵染黄瓜的多主棒孢菌孢子悬液和粗毒素提取液对黄瓜主要防御酶系活性的影响,从生理生化水平揭示多主棒孢菌毒素在病原致病过程中的作用机理。在室内条件下测定多主棒孢菌孢子及其粗毒素悬液作用后,黄瓜植株体内防御酶系过氧化物酶(POD)、多酚氧化酶(PPO)和超氧化物歧化酶(SOD)的活性变化。结果表明:多主棒孢菌孢子和毒素悬液处理黄瓜叶片后,黄瓜植株体内POD酶和PPO酶活性呈现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粗毒素悬液作用下酶活力在24 h时可达到最大值;而在孢子悬浮液作用下酶活力在48 h时达到峰值,随后显著降低,120 h后低于未处理的对照。在病原菌初期诱导作用下,SOD酶活性逐渐升高在72 h时达到最大;毒素接种黄瓜叶片后,SOD酶活性在48 h达到峰值,达到峰值后2个处理的SOD酶活性显著降低但均高于对照。本研究证明多主棒孢菌粗毒素对黄瓜寄主防御酶活性与其病原真菌孢子的作用具有一定相似性,酶活性峰值增加比率相近,前者比后者增加峰出现早,毒素诱导作用后防御酶活性最终高于未接种处理,黄瓜对其侵染的抵抗力得以维持,而在孢子悬液的作用下寄主的抵抗力随着其侵染的扩展而降低。  相似文献   

4.
对黄瓜褐斑病原菌产孢条件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在不同的培养基上多主棒孢霉菌产孢量存在显著差异,PDA+黄瓜叶片和Richard培养基有利于产孢,碳源麦芽糖、氮源硫酸铵和蛋白胨有利于产孢,光照和紫外线照射可促进产孢,其中在紫外线照射60~80 min时产孢量达到最大;温度为30℃,pH 5~pH 7最有利于产孢.  相似文献   

5.
王伟青  岳瑾  董杰 《安徽农业科学》2016,44(26):122-123
[目的]筛选出适宜黄瓜种子多主棒孢霉菌的防治药剂。[方法]选取3种药剂,设置15个浓度梯度,通过室内抑菌试验筛选抑菌效果最好的药剂品种和浓度,并评价各药剂的田间防治效果。[结果]75%百菌清WP 300、400、500倍稀释液对黄瓜种子多主棒孢霉菌的抑菌效果最好。田间防效最好的是55℃温汤浸种30 min、75%百菌清WP 500倍稀释液(质量浓度为1 500.00 mg/L)的处理。[结论]确定了田间防效最好的种子处理方式,黄瓜棒孢叶斑病的综合防治提供了有效的技术措施。  相似文献   

6.
黄瓜棒孢叶斑病又称褐斑病、靶斑病,俗称"小黄点",多在黄瓜生长中、后期发生,近年来在许多蔬菜产区日趋加重。因该病发病初期病斑表现为多角形,易与黄瓜角斑病和霜霉病混淆,发病后期又与炭疽病有许多相似之处,给人们正确识别和防治带来了困难。  相似文献   

7.
多主棒孢霉对橡胶树的致病性和生物学特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从表现轮斑病的豇豆叶片上分离到病原菌多主棒孢霉(Corynespora cassiicola)。将该菌接种到橡胶树叶片上,9 d后接种的橡胶树叶片表现出橡胶树棒孢霉落叶病症状。表明多主棒孢霉可能可以交叉染橡胶树。通过抑菌效果试验,发现多菌灵对多主棒孢霉有良好的抑菌效果,而丙环唑、代森锰锌和百菌清的抑菌效果不理想。生物学特性研究表明,多主棒孢霉菌丝体生长最适的温度是28~30℃,最适酸碱度为pH 9,最适碳源为麦芽糖,最适氮源为L-组氨酸,菌丝致死温度为56℃。  相似文献   

8.
PDA平板拮抗试验表明,哈茨木霉对黄瓜褐斑病菌--多主棒孢霉菌有较强的拮抗作用,其孢子悬浮液的含孢量为105~108个·mL-1时,对多主棒孢霉菌的抑制率高达98.2%.通过哈茨木霉菌液与4种杀菌剂对多主棒孢霉菌抑制效果的比较试验,结果表明,哈茨木霉对多主棒孢霉菌的抑制作用较50%多菌灵和50%扑海因相对较差,但哈茨木霉菌孢子悬浮液含孢量为106个·mL-1的抑菌效果与75%百菌清相当,含孢量为108个·mL-1的抑菌效果与70%甲基托布津相当.  相似文献   

9.
对平凉市设施蔬菜主要分布区黄瓜棒孢叶斑病发生情况进行调查表明,黄瓜棒孢叶斑病现已在全市形成5点2带分布格局。日光温室易发黄瓜棒孢叶斑病,黄瓜受害最重,病棚率、病株率、病情指数分别达到41.5%、33.0%和21.0,塑料大棚和露地栽培仅黄瓜有零星发病。  相似文献   

10.
不同寄主多主棒孢对橡胶树叶片组织防御酶活性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分离自4种寄主的5株多主棒孢菌株接种橡胶树叶片,均得到成功侵染。并按时间顺序测定了来自不同寄主的多主棒孢侵染橡胶树叶片后,细胞防御系统相关的4种酶活性的变化。结果表明,接种来自不同寄主的多主棒孢后,对橡胶树叶片4种防御酶活性的影响不同。其中分离自橡胶树的HCCGD01和HCCHN42两个菌株侵染后,橡胶树叶片组织4种防御酶活性变化最大,均有明显增强;来自木薯的MaCCGD02侵染橡胶树叶片后,酶活性变化次之;分离自番木瓜的CpCCYN01和黄瓜的PaCCSD04多主棒孢菌株侵染后,除PAL外,β-1,3-葡聚糖酶、POD、PPO活性变化很小。  相似文献   

11.
保护地黄瓜褐斑病的诊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几种相似病害的比较,明确了黄瓜褐斑病的症状表现,为早期防治提供依据。室内测定几种常用杀菌剂对黄瓜褐斑病菌的敏感性。咪鲜胺、苯醚甲环唑、氟硅唑、吡唑醚菌酯对菌丝的抑制作用明显;百菌清、百泰、代森锰锌、醚菌酯抑制孢子萌发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12.
黄瓜褐斑病菌侵染条件及致病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温度与保湿时间对黄瓜褐斑病菌的侵染有很大的影响。病原菌侵染的最佳温度和保湿时间组合为:温度25~30℃,保湿时间24~48h。不同黄瓜品种对敏感性差异较显著,津春3号、山东密刺、甘丰3号为高度感病品种,津春4号为中抗品种,津春5号和中农5号为抗病品种。不同菌株之间致病力有较明显差异,Xin-1、Xin-4的致病力较强,Xin-2号次之,Xin-3号致病力较弱。不同年份分离的菌株致病力不同,X-043菌株的致病力较强,X-035菌株的致病力次之,X-029菌株的致病力较差。  相似文献   

13.
黄瓜靶斑病研究初报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对近年河南省出现的黄瓜靶斑病的症状进行了系统观察 ,研究了该病菌的形态特征、培养性状和生物学特性。结果表明 ,黄瓜靶斑病菌生长适温为 3 0℃左右 ,产孢适温为 2 5℃ ,分生孢子萌发适温为 3 0℃。病菌生长和孢子萌发的pH值以 5~ 6为宜。孢子形成和萌发需要高湿。光照能促进菌丝的生长 ,但对孢子的产生有抑制作用。同时进行了室内药剂敏感性测定和田间药效试验 ,初步调查了病害发生因素。  相似文献   

14.
黄瓜褐斑病化学药剂防治研究进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由多主棒孢霉(Corynespora cassiicola)引起的黄瓜褐斑病是近年来我国黄瓜上的重要病害之一,国内对其研究尚处于初级阶段。从黄瓜褐斑病的发生及为害、防治对策、国内外对黄瓜褐斑病菌的研究现状、化学防治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防治黄瓜褐斑病的趋势及展望5个方面,对当前化学药剂防治黄瓜褐斑病的研究进行了综述。  相似文献   

15.
16.
从红麻茎枯病标本中分离出茎枯菌(Corynespora cassiicola),镜检其形态特征,红麻接种茎枯菌后对发病因子进行试验研究.结果表明:发病适温28℃,饱和湿度有利于发病;孢子悬液最适含量为5.5×103个.mL-1以上,其含量愈高发病情况愈严重;病菌主要侵染麻秆,其次叶片,典型病斑梭形,表生黑色绒毛状霉层,分生孢子多为单生,倒棍棒状,3-26个假隔膜;菌丝和孢子皆能直接或从伤口侵入麻秆发病;幼苗10 d内为感病期;嫩叶易感病;不同品种接种后在麻秆上产生的病斑长度和病情指数有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17.
巴西橡胶树棒孢霉落叶病菌寄主范围测定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以43科74种热带胶林杂草、果树、园艺植物为供试植物,通过离体叶片接种法,测定了巴西橡胶树棒孢霉落叶病菌的寄主范围。结果表明,该病菌能侵染葫芦科、无患子科、大戟科、番木瓜科、锦葵科、菊科、茄科、旋花科、苋科、豆科、天南星科、木樨科和楝科共13科24种植物。  相似文献   

18.
采用9种药剂防治烤烟棒孢霉叶斑病的盆钵烟株及田间小区药效试验,结果表明:代森锰锌对烤烟棒孢霉叶斑病的防治效果较好,防效的校正值(下同)达83.8%,在喷药后经历连续雨天的情况下,病指迅速下降并保持较为平稳的低病指,是可用于大田生产的农药;多菌灵的防效虽然较好,达84.3%,但其含有硫磺粉,不宜在烤烟采烤期使用;扑菌特与百菌清的防效分别为81.6%和68.5%;甲基托布津的防效较差,仅为31.2%.代森锰锌可作为烤烟大田发生棒孢霉叶斑病的防治药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