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采用室内接菌、病区种植的方法,研究8种香蕉种质对香蕉枯萎病4号生理小种 (Fusarium oxysporum f. sp. cubense race 4, Foc 4)的抗性水平,评价其抗性级别。苗期抗性评价结果表明:GCTCV-119、GCTCV-217为高抗;桂蕉9号、GCTCV-218为抗;GCTCV-105、GCTCV-215为中抗;桂蕉1号为感;巴西蕉为高感。田间抗性评价结果为:GCTCV-119、GCTCV-217为高抗;GCTCV-215为抗;GCTCV-105、桂蕉9号、GCTCV-218为中抗;桂蕉1号、巴西蕉为高感。连续种植3年,桂蕉9号、GCTCV-218的发病率呈下降趋势,GCTCV-105发病率较稳定,发病率保持在9.7%~12.0%,所有抗病品种(系)宿根3年后,根据相对发病率评价均表现为抗;而感病品种桂蕉1号及巴西蕉发病率则逐年上升,宿根蕉发病率均在98.2%~100%。  相似文献   

2.
香蕉枯萎病己成为香蕉的毁灭性病害。该病属于土传性病害,扩散蔓延速度快,难于进行生物控制、药物防治及轮作、浸田等常用防治方法的防治。因此,防治香蕉枯萎病的最佳方法是进行香蕉遗传改良,培育抗病品种。选用从INIBAP[(International Network for the Improvement of Bnana and Plantain,国际香(大)蕉改良网络)]引进的42份香蕉种质资源,采用伤根侵染法,用含2×106个孢子/L的香蕉枯萎病1号和4号小种菌液分别对42份香蕉幼苗进行处理,筛选抗香蕉枯萎病种质。结果表明:在侵染1号小种时,7份材料表现高感,13份感病,22份中抗,无高抗;在侵染4号小种时,25份材料表现高感,12份感病,5份中抗,无高抗。综合分析显示,M11和M25对枯萎病1号和4号小种均表现中抗。  相似文献   

3.
从根系分泌物角度阐释不同香蕉品种对香蕉枯萎病的抗(耐)性机理,通过离位溶液培养法收集对香蕉枯萎病抗(耐)性不同的3个香蕉品种‘GCTCV-119’、‘桂蕉9号’和‘桂蕉1号’的根系分泌物,测定其根系分泌物对香蕉枯萎病致病菌的菌落生长和孢子萌发的影响,并分析其根系分泌物中游离氨基酸、可溶性总糖、有机酸的含量。结果表明,抗(耐)病品种根系分泌物抑制香蕉枯萎病致病菌的菌落生长和孢子萌发,而感病品种根系分泌物则促进香蕉枯萎病致病菌的菌落生长和孢子萌发。抗(耐)病品种根系分泌物中,可溶性总糖及游离氨基酸含量明显低于感病品种,有机酸含量则比感病品种高。3个香蕉品种中,共检测到13种氨基酸。其中,甘氨酸、谷氨酸、胱氨酸、丙氨酸、丝氨酸、酪氨酸仅在感病品种‘桂蕉1号’中检测到;苯丙氨酸和脯氨酸只在抗(耐)病品种‘GCTCV-119’和‘桂蕉9号’中检测到。  相似文献   

4.
为研究棉花种质资源对草甘膦的抗性,在苗期采用叶片涂抹药剂的方法,用41%(质量分数)草甘膦异丙胺盐水剂对国外引进的4份棉花种质资源进行田间草甘膦抗性鉴定。同时,对4份种质资源的农艺及品质性状进行了调查。抗性鉴定结果表明:在3 000 mL·hm-2的推荐用量下,4份种质资源均有很好的抗性;制剂用量增大1倍后,4份种质资源出现不同程度的药害反应,其中18TJ2抗性好,达到高抗水平。田间性状调查结果表明:18TJ2、18TJ3、18TJ4矮秆特征明显,18TJ4属于高衣分种质资源,18TJ3属于低衣分种质资源,18TJ1、18TJ2、18TJ3的纤维断裂比强度较优。  相似文献   

5.
在建立切实可行的木薯抗螨性评级标准的基础上,对国家木薯种质资源圃227份核心木薯种质进行抗朱砂叶螨的抗性评价,并探讨抗、感性稳定的8份木薯种质对朱砂叶螨生长发育与繁殖的影响。结果表明:227份被评价的核心木薯种质中对朱砂叶螨高抗的种质2份,抗性种质4份,中抗种质116份,感性种质87份,高感种质18份;抗性木薯种质对朱砂叶螨的发育与繁殖具有显著的影响,取食高抗种质C1115和缅甸种叶片后朱砂叶螨雌雄成螨均不能存活,与取食高感种质ZM9066、CM1210-10、瑞士F21和BRA900相比,取食抗性种质哥伦比亚4D和PII167后,朱砂叶螨的发育历期显著延长,平均每雌螨产卵量显著减少,后代卵的孵化率显著降低,雌、雄成螨寿命均显著缩短。本研究结果为深入开展木薯抗螨性机理、抗螨种质的挖掘及其利用研究提供了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6.
黄淮麦区小麦抗赤霉病新种质的创制和筛选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为了创制和筛选黄淮麦区小麦抗赤霉病新种质,以济麦22为受体,采用分子标记辅助选择与连续回交相结合的方法,将小麦赤霉病抗源苏麦3号抗病主效QTL导入黄淮麦区小麦品种济麦22;对黄淮麦区育成的564份品种(系)采用单花滴注方法进行连续3年赤霉病抗性鉴定和筛选。结果创制含苏麦3号抗赤霉病主效QTL的材料18份,其中4份农艺性状与济麦22相仿,赤霉病抗性明显提高;通过筛选获得赤霉病抗性水平达中感以上的材料18份,分子标记和 Fhb1基因鉴定结果表明,其中9份材料不含有 Fhb1基因,其抗赤霉病主效基因可能与苏麦3号不同。这些创制和筛选获得的抗赤霉病种质材料将为提高黄淮麦区小麦赤霉病抗性提供有益帮助。  相似文献   

7.
对39份野生大豆材料、150份从不同国家和地区引种的栽培大豆材料和49份国内参加联合鉴定试验的优异种质材料接种黄淮海主要SMV流行株系SC3和SC7进行抗性评价。结果表明:49份优异种质对SC3和SC7整体抗性表现优于引种材料,优于野生大豆材料,中抗及以上品种居多,对SC3和SC7株系表现无症状的材料分别为7和12份,分别占14.3%和24.5%,筛选出晋豆28、晋遗30、文丰1号和早熟17对两个株系均表现无症状;同时筛选出对两个株系均表现高抗的材料4份。在野生大豆材料中仅筛选出1份对SC7株系表现高抗的材料ZYD02740;从引种大豆材料中分别筛选出对SC3和SC7株系表现无症状的材料8和18份,其中PI555396、PI591506、PI633970和R07-2001对SC3和SC7均表现无症状,同时还筛选出7份表现较好的抗扩展的材料。  相似文献   

8.
为明确39份外引小麦种质的抗叶锈病基因组成,利用与抗病基因紧密连锁或共分离的分子标记对抗叶锈病基因进行检测,并结合田间接种鉴定对种质材料的叶锈病抗性进行评价。结果表明,抗叶锈病基因Lr1、Lr10、Lr20、Lr24、Lr26、Lr34、Lr37和Lr38在39份种质中均有分布,频率分别为30.77%、17.95%、2.56%、5.13%、12.82%、30.77%、23.08%和5.13%,其中携带Lr24和Lr38的种质抗性良好。Lr34和Lr37单独存在时,种质对叶锈病的抗性分别表现为中感和高感,两者聚合时能够提高载体种质的抗性水平,表现为中抗。此外,4份种质材料(KPL-1、OK.95571、莫斯科39和非黑土地24)对叶锈病的抗性表现突出,均达到0;级,是抗叶锈病育种的重要抗源,其中KPL-1和OK.95571分别携带3个和5个抗叶锈病基因;莫斯科39和非黑土地24仅携带Lr1,推测这两份材料含有其他未检测的抗叶锈病基因。综上,较多的抗叶锈病基因聚合有利于提高种质的叶锈病抗性。  相似文献   

9.
采用离体叶片抗病性鉴定法对来自国内外的189份芒果种质进行了抗炭疽病抗性评价.结果表明:参试种质中未发现免疫种质,其中高抗种质9份、中抗种质55份、中感种质90份、感病种质34份和高感种质1份.对于这64份抗病种质,应在炭疽病流行年份继续开展田间抗病性评价工作,同时结合农艺性状评价,确定种质是否能在生产上推广或能否作为育种材料.试验结果为189份芒果种质抗炭疽病创新利用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0.
云南小麦品质改良亲缘材料成株期抗条锈性评价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为了从小麦种质资源、品质改良与种质创新中获得抗奈锈病的后代材料,采用条中31、条中32、水源11—14、Hybrid46—7和Hybrid46—8等条锈菌多小种混合菌系,对18份由不同省份引进的优质专用小麦品种及63份云南地方小麦分别进行3年和2年的成株期人工接种鉴定,并对其抗性进行评价。结果表明,丰优2号、鲁植79—1、辽春10号、新春5号、皖麦18、安农2号、小偃6号和中优16号等8个国内引进的优质专用小麦品种表现出高度慢锈特性,可作为云南小麦育种与地方小麦品质改良的优异抗源亲缘材料;63份云南地方小麦中,33份表现免疫,1份表现高抗,1份表现中抗,27份表现高度慢锈,1份表现中度慢锈。  相似文献   

11.
抗枯萎病香蕉新品种‘南天黄’选育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南天黄’香蕉(AAA Cavendish)是2002年从台湾香蕉研究所引进的‘宝岛蕉’(新北蕉,Formosana,GCTCV-218)经过多代选育培育而成。‘南天黄’株高250~300 cm,生育期300~400 d,宿根期250~300 d,产量18~35 kg;‘南天黄’外观颜色类似中杆大蕉,茎色、叶色、幼苗紫斑色淡、吸芽色、茎形、果轴等生物学外观特性,与母本‘宝岛蕉’有较大的差异性;其稳定性和一致性也符合香蕉新品种测试指南的相关要求;‘南天黄’较‘巴西蕉’抗叶斑病、黑星病、花叶心腐病、叶边缘干枯、卷叶虫等;对枯萎病4号热带小种抗病性比‘宝岛蕉’、‘农科1号’等强,在枯萎病4号热带小种重病区发病率为4%~18%,低于所有参试品种(品系)。‘南天黄’是目前综合性状优良的抗枯萎病品种,可以在香蕉枯萎病区试种推广。  相似文献   

12.
1986—1990年,对全国10,000余份大豆种质进行了大豆孢囊线虫(SCN)1,3和4号生理小种的抗性鉴定。鉴定结果,抗SCN1号生理小种的品种128份,其中免疫的16份;杭3号小种的品种288份,其中免疫的30份;抗4号小种的11份,无免疫品种。兼抗1、3和4号小种的有4份,免疫和抗病的品种基本是小黑豆类型,多来自山西、河北,其次为陕西和山东。  相似文献   

13.
用人工接种方法,研究我国南方大豆核心种质93份野生大豆和99份栽培品种对黄淮与南方大豆产区SMV流行株系(SC-3、SC-7)和北方大豆产区流行株系(SC-11、SC-13)的抗性。结果显示,栽培大豆樟潭大青豆对4个株系表现无症状,ZYD03715、ZYD04257、上饶青皮豆3份材料对除SC-7外的3个株系表现无症状,5份材料(ZYD04203、ZYD04856、82-16、82-24和渠县八月黄)对SC-3和SC-7两个株系表现无症状,另有8、2、4份材料分别对SC-3、SC-7、SC-13表现无症状。参试材料中,免疫、高抗和高感材料较少,中度抗性的材料所占比例较高;来自四川的17份材料抗性较好。  相似文献   

14.
为明确山东省主栽花生品种对疮痂病的抗性及疮痂病对花生产量的影响,2018-2019年在山东省莱西市对36个主栽品种进行了抗疮痂病鉴定,鉴定通过人工接种分别在田间和温室大棚内进行,并分析了病害对产量影响。结果表明,供试品种有高感品种8份,占鉴定品种总数的22.22%;感病品种4份,占鉴定品种总数的11.11%;中抗品种2份,占鉴定品种总数的5.56%;抗病品种11份,占鉴定品种总数的30.56%;高抗品种11份,占鉴定品种总数的30.56%。花生疮痂病病情与产量损失率呈指数关系,病情指数越高,花生产量损失率越大。  相似文献   

15.
为筛选花生黑斑病抗源材料,以50个花生品种为材料,在山东省莱西市田间开展黑斑病抗性调查,并在温室条件下对其中7份材料进一步开展抗性鉴定。结果表明,不同花生品种在田间对黑斑病抗性存在差异,共获得4份中等抗病材料;在温室接种条件下,3份材料鉴定为中等抗病。综合田间自然发病和温室人工接种鉴定结果,获得冀农G94、豫花47号和晋花10号3份中抗黑斑病的材料。  相似文献   

16.
安徽省SMV株系的鉴定及其抗源筛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明确安徽省大豆花叶病毒(Soybean mosaic virus,SMV)株系的最新组成、分布及消长动态,以及筛选对流行株系的抗性种质。2009-2010年广泛采集安徽省各大豆主要产区疑似SMV病样461份,采用生物学及血清学方法鉴定得到83个SMV分离物。用全国统一的10个鉴别寄主对这些分离物进行鉴定,共鉴定出14个SMV株系,如SC3-SC9、SC11、SC13-SC15、SC17、SC19和SC22,其中SC5、SC11、SC14、SC15、SC17、SC19和SC22是本研究大豆主产区新发现的。进一步比较分析发现,SMV株系SC3和SC7仍为目前安徽省大豆产区的流行株系,分别占分离物总数的16.9%和25.3%;其次为新发现的强毒株系SC15,在安徽省也有较为广泛的分布,比率为12.1%。针对流行株系SC3和SC7的抗源筛选结果表明,来自参加安徽省区试的149份资源中有中作J8023、中黄45、L85-2308、中涡47号和濉科13等5份材料对SC3表现高抗,中黄45、宿03-4-1-4和鲁06-7等9份材料对SC7表现高抗;来自参加我国南方区试的95份种质资源中有13份对强毒株系SC15表现抗病,占鉴定品种的13.7%。本研究明确了安徽省大豆产区的流行株系及变化趋势,筛选出针对SMV流行株系的抗源,为培育抗病品种和抗病品种布局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17.
小麦品种在西藏的抗条锈性变异监测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解不同小麦品种在西藏的抗锈性表现,于2009-2011年在西藏林芝西藏农牧学院实习农场,对来自全国小麦条锈病菌变异观察圃的46份已知抗性基因小麦品种、45份生产及后备品种和由西藏农牧学院保存的26份西藏小麦种质资源(包括生产品种、引进抗源品种及区试材料)进行了田间自然诱发抗条锈病鉴定。结果表明,在小麦条锈病菌变异观察圃中,46份已知基因品种中33份表现为抗病,3份表现为感病,10份抗性不稳定;45份生产及后备品种中20份表现为抗病,12份表现为感病,13份抗性不稳定;26份西藏种质中,22份表现为抗病,3份表现为感病,1份抗性不稳定。调查表明,大部分材料表现出较稳定的抗病性,但目前在西藏高原麦作区实际生产中应用却较少。为减轻小麦条锈病的发生危害,应进一步加强抗病品种的选育和推广。  相似文献   

18.
小麦优异种质资源农艺性状综合鉴定与评价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通过田间观测和室内分析,对来自全国各生态地区的261份小麦优异种质资源在陕西杨凌连续三年进行了农艺性状鉴定及综合评价。结果表明,在这些小麦种质材料中,千粒重、株高的变异系数较低,育种时容易选择。性状相关分析表明,随着穗长的增长以及穗粒数和千粒重的增加,穗粒重有增加的趋势;随着穗长的增长,株高有增加的趋势;株高的增加有助于增加穗粒数,但千粒重随之下降。另外,从这些小麦种质中筛选出适应本生态条件、综合性状好的材料22份,其中大穗、大粒类3份,优质类8份,抗病类4份,矮秆类1份,多穗多粒类2份,早熟类3份,抗寒类1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