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2.
分析西藏林芝地区近40年以来气候变化趋势,结果表明,西藏林芝地区的气温呈逐渐变暖、降水量逐年增多的趋势.进一步分析了造成气候变化的主要因素为森林资源消退、旅游人数剧增、全球温室效应等,提出控制温室气体的排放,加大植树造林和封山育林力度等建议. 相似文献
3.
奈曼旗地处科尔沁沙地腹部,沙漠化土地面积大、分布广,风沙危害严重。恶劣的生态环境严重地阻碍了全旗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为加快治理步伐,旗委、 相似文献
4.
5.
6.
7.
科尔沁沙地盐碱地造林技术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多年对科尔沁沙地西部盐碱地提高造林成活率技术措施的研究,结果表明:采用开沟造林技术是适合当地特点的成功造林措施:造林成活率达到85%以上,林木生长量比一般整地造林方式高一倍。在地下水位浅、土壤盐渍化程度严重的地区,采用筑台地造林,其成活率可高达90%,造林5年后即可郁闭成林,林木生长量为一般造林地的2倍:采用上述2种整地造林技术,可有效改善土壤中养分和水分状况,同时土壤含盐量和pH值均明显下降,在沙地盐渍化轻度地区可采用穿透碱隔深穴造林措施。 相似文献
8.
经试验,在科尔沁沙地开展飞播造林,播区应选在平缓沙地上,播期以6月最好。可供飞播的植物种有山竹子、锦鸡儿、草木樨、沙打旺。最佳播种量单播时山竹子为22.5kg/hm^2,锦鸡儿为7.5 ̄15kg/hm^2,草木樨为4.5kg/hm^2,沙打旺为7.5kg/hm^2;混播时锦鸡儿+草木樨+沙打旺,播种量为(7.5+4.5+3)kg/hm^2,播时种子应进行“大粒化”处理,播后对播区进行封禁保护。 相似文献
9.
10.
在科尔沁沙地特殊环境中,利用日光温室栽植优良桃树品种,使之在科尔沁沙地不仅能安全越冬,而且早春(2 ̄4月份)得到正常生长发育的条件,使桃树果实提前二个月成熟,能赶在南桃北运之前,创造较高的经济效益。加上间种草莓,蔬菜的收入,经济效益会更高。这是一条能使农牧民尽快脱贫致富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1.
在对辽宁沙化土地现状及治理成效研究的基础上,进一步分析其形成、性状和动态规律,论述其治理应当采取的综合措施,为今后沙化土地治理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2.
沙地人工植被恢复及其对土壤改良作用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科尔沁沙地流动沙丘人工固沙植被恢复过程及对土壤改良作用的研究表明,在流动沙丘进行人工固沙时采用1.0 m×1.0 m草方格,播种小叶锦鸡儿具有较好的固沙效果,经过3~4 a可使沙丘表面得到固定。在围栏封育条件下实施适宜的植被恢复措施,可在2~3 a获得明显的固沙效果。小叶锦鸡儿人工固沙群落内土壤养分随群落的生长发育而发生变化,在0~30 cm土层中,有机质、速效钾、全氮、水解性氮、全磷、有效磷含量都表现为:11年生群落〉6年生群落〉流动沙丘。 相似文献
13.
为给经济性状优良并适宜于川灌区推广的李良种的筛选提供参考依据,以种植于沙地的黑宝石李等9个李品种为研究对象,对其主要经济性状指标(平均单株产量、平均单果质量、最大单果质量、果实中可溶性固形物的含量、果实色泽、成熟期、果实风味、耐贮性)进行了测定与分析,并采用主成分分析法对9个李品种的经济性状表现进行了综合评价。结果表明,9个李品种经济性状的个体差异显著,其经济性状由优到劣依次为:巨王李>黑宝石李>红宝石李>美国蛇李>幸运李>日本早红李>月光李>绥李三号>大石早生,其中,巨王李、黑宝石李、红宝石李和美国蛇李等品种的表现均较优良。 相似文献
14.
科尔沁沙地生态系统退化特征及原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生态系统服务功能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然而由于种种原因造成生态系统的退化,使生态系统的生态服务功能下降,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和制约了当地社会与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文章以科尔沁沙地为研究对象,总结了科尔沁沙地生态系统退化特征,分析了退化的原因. 相似文献
15.
16.
论章古台樟子松沙地造林模式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樟子松沙地造林模式是在半干旱半湿润地区风沙土条件下建成的。樟子松固沙林降低了温差变幅,提高了空气湿度,增加了表土层的有机质含量,20~30年生林分乔木层生物产量达2.7~3.4t/(hm2·a),发挥了显著的小气候效益和改良土壤作用。针对章古台樟子松沙地造林模式存在的密度偏大、树种单一、林分结构不合理等问题,出现的水分亏缺,感染枯梢病等不稳定因素,通过更新造林和对中龄林经营改造,改进和完善了樟子松沙地造林技术,延长了樟子松固沙林的生育周期。 相似文献
17.
18.
干旱风沙区退耕地树种选择和抗旱造林技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针对奇台县退耕还林树种单一、品质低、效益差的问题,以适宜树种选择和林种配置,提高林地经济效益,培育林地后续产业为目的,开展了干旱风沙区退耕地树种选择、抗旱造林技术试验研究,主要结论:干旱风沙区造林成活率较传统造林方法成活率提高20%-30%,保存率提高40%-50%;林草、林粮、林园(果)、林药等造林经营使林地直接经济效益提高达50%以上;梭梭更新复壮与节水灌溉造林组装配套,造林成活率提高了30%,造林成本为普通灌溉造林的20%;山杏嫁接更新改造直接经济效益提高50%以上;文冠果直播造林不仅提高了干旱区人工造林成活率加%以上,而且降低成本50%以上。 相似文献
19.
20.
Forest canopies exchange a large part of the mass and energy between the earth and the atmosphere. The processes that regulate these exchanges have been of interest to scientists from a diverse range of disciplines for a long time. The International Union of Forest Research Organizations (IUFRO) Canopy Processes Working Group provides a forum for these scientists to explore canopy processes at scales ranging from the leaf to the ecosystem. Given the changes in climate that are being experienced in response to rising [CO(2)], there is a need to understand how forest canopy processes respond to altered environments. Globally, native and managed forests represent the largest terrestrial biome and, in wood and soils, the largest terrestrial stores of carbon. Changing climates have significant implications for carbon storage in forests, as well as their water use, species diversity and management. In order to address these issues, the Canopy Processes Working Group held a travelling workshop in south-east Australia during October 2010 to examine the impact of changing climates on forest canopies, highlighting knowledge gaps and developing new research directions.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