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测土配方施肥是实现小麦高产、优质、高效的关键技术措施。现根据莒南县近年土壤测试结果、小麦需肥规律和小麦种植区域特点及产量水平,提出如下测土配方施肥技术意见。一、小麦需肥规律根据莒南县小麦植株化验结果和省内外多年研究成果,每形成100公斤小麦籽粒,需从土壤中吸收纯氮2.8公斤、五氧化二磷1公斤、氧化钾2.4公斤。若按莒南县一般小麦单产400公斤计,每亩小麦需从土壤中吸收氮、磷、钾分别为11.2公斤、4公斤和9.6公斤。不同产量水平下,小麦百公斤籽粒吸收量亦有变化,其中磷比较稳定,氮、钾吸收量则随施肥量、产量的增加而提高。  相似文献   

2.
正一、养分需要量玉米植株高大,对养分需求较多,其一生所吸收的养分因种植方式、产量高低和土壤肥力水平高低而异。玉米总体施肥原则是:施足基肥,轻施苗肥,巧施拔节肥,重施穗肥,酌施粒肥。一生需肥规律是:氮肥最多,钾次之,磷较少。而玉米在不同生育阶段对氮、磷、钾的吸收是不同的,一般每生产100千克籽粒需要纯氮2.5~4.4千克、五氧化二磷1.15~1.60千克、氧化钾3~4千克;氮∶磷∶钾约为2∶1∶2。  相似文献   

3.
<正>小麦需肥较多,每生产50千克小麦,需吸收氮素1.4~1.6千克,五氧化二磷0.5~0.75千克,氧化钾1.5~2千克,氮、磷、钾的比例大约是3∶1∶3,根据栽培的品种、土壤、气候等条件不同而有所变化。据小麦植株分析,从出苗、分蘖到冬后起身拔节吸收的氮约占全生育期总量的40%,磷、钾各占总量的20%,从拔节到扬花期约吸收氮总量的48%,磷总量的67%,钾总量的  相似文献   

4.
菜豌豆植株整个生育期对氮、磷、钾三元素的吸收量以氮素最多、钾次之、磷最少.据测定,每生产1吨鲜豆角,需耗纯氮16千克、磷6千克、钾12千克(N∶P∶K=2.7∶1∶2).  相似文献   

5.
<正>小麦需肥特点:每生产100千克小麦,大约需要氮(N)3千克、磷(P_2O_5)1~1.5千克、钾(K_2O)2~4千克。小麦在不同生育时期对氮、磷、钾的吸收量不同,对氮吸收有两个高峰,一个是冬前分蘖盛期(占12%~14%),一个是在拔节至孕穗期(占35%~40%);对磷的吸收高峰在拔节至扬花期(占60%~70%);对钾的吸收高峰在拔节至孕穗期(占60%~70%)。小麦测土配方施肥计算公式:施肥  相似文献   

6.
<正>夏玉米苗期需肥量少,穗期至花粒期需肥量大,以后逐渐降低。每667平方米(1亩)产量超过.500千克的夏玉米对氮、磷、钾的吸收比例大体为2.9:1:2.9。每生产100千克籽粒需从土壤中吸收纯氮2.62千克,五氧化二磷0.9千克,氧化钾2.64千克。  相似文献   

7.
一、黄瓜生长对土肥的要求黄瓜生长快,结果多,喜肥。但根系分布浅,吸肥,耐肥力弱,特别不能忍耐含高浓度铵态氮的土壤溶液,故对肥料种类和数量要求都较严格,每生产1000千克黄瓜,需从土壤中吸取纯氮1.9~2.7千克,纯磷0.8~0.9千克,纯钾3.5~4.0千克,三者比例为1∶0.5∶0.125,黄瓜定植后30天内需氮量直线上升,到生长中期需氮最多,进入生殖生长期,对磷肥的需要剧增,而对氮的需要略减。黄瓜全生育期都需钾。黄瓜要求土  相似文献   

8.
1.施肥原理水稻667平方米产650~700千克对氮、磷、钾的吸收量表明,每100千克子粒产量对氮的吸收量大约为1.5千克、磷为0.5千克、钾为1.5千克.应根据土壤肥力和产量水平及水稻品种的耐肥性和肥水利用率,确定施肥量及施肥方法.  相似文献   

9.
正生姜对氮、磷、钾的吸收表现出典型的"S"形曲线,这种吸收规律与其自身的生长规律相一致。在幼苗期植株生长缓慢,生长量小,幼苗对氮、磷、钾的吸收量也较少,该时期吸收的氮素占全生长期总吸收量的12.59%,磷占14.44%,钾占l5.71%。不论从吸收的绝对量还是相对量,幼苗期生姜植株吸收钾最多,其次是氮,磷最少。据试验测定,每生产1000千克鲜姜约需从土壤中吸收氮(N)6.34千克、五氧  相似文献   

10.
《现代农业》2006,(3):29-29
由于气候、土壤、栽培措施、品种特性的不同,小麦一生中吸收的氮、磷、钾的数量及其在植株不同部位的分配也有变化。一般认为亩产500公斤的麦地,需吸收大约纯氮14~16千克,磷(P2O5)5~7.5千克,钾(K2O)10~20千克。根据小麦的生育规律和营养特点,应重施基肥和早施追肥。基肥用量一般应占总施肥量的60%~80%,追肥占40%~20%为宜。基肥应以农家肥为主,配合施用化肥。小麦在不同生育时期吸收养分的数量是不同的,一般情况是苗期的吸收量比较少,返青以后吸收量逐渐增大,拔节到扬花期吸收最多,速度最快。钾在扬花以前吸收量达最大值。一、小麦施…  相似文献   

11.
大豆是需肥较多的作物,在整个生育期,需要比禾谷类作物更多的营养元素。在相同产量情况下,大豆需氮量大约是玉米的2倍,是水稻、小麦的1.5~2倍,它对氮、磷、钾三要素的吸收一直持续到成熟期。一般每生产1000千克大豆籽实需要纯氮66千克,五氧化二磷30.8千克,氧化钾21.7千克。土壤中原有的氮、磷、钾元素,往往不能充分满足大豆生长发育的需要。此外,大豆还要吸收少量钙、镁、铁、硫、锰、锌、铜、硼、钼等常量元素和微量元素。大豆对这些元素吸收量虽然不多,但不可缺少,不能替代。因此,增施农家肥料,配合化学肥料,正确地采用施肥方法与其他栽培技术相配合,做到适期、适量,满足大豆生长发育对营养物质的需要,从而使大豆获得较高的产量。  相似文献   

12.
黄瓜施肥有规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黄瓜的采收期较长,对氮、磷、钾三要素的吸收量大,一般每生产1000千克果实,需吸收氮2.8~3.2千克、磷1.2~1.8千克、钾3.6~4.4千克,其比例约为1∶0.5∶1.4。黄瓜幼苗期需磷量较高,以后逐渐加大,但增加幅度较小。幼苗需氮、钾较少,到  相似文献   

13.
高油大豆与普通大豆一样,需要矿物质营养的种类全,且数量多。大豆根系从土壤中吸取氮、磷、钾、钙等十余种营养。大豆是需肥较多的作物,据报道,在田间条件下,大豆植株每生产100千克籽粒及其相应的茎叶,将要从土壤中吸取6.27~9.45千克氮、1.42~2.60千克五氧化二磷和2.08~4.90千克的氧化钾。一、大豆养份吸收的特点大豆对养分的吸收与积累和其他禾谷类作物不同。与水稻相比,大豆对养分的吸收有两个特点。第一是开花始期对氮、磷、钾三要素的吸收量只占吸收量最高时期的1/3~1/4,直到结荚期养分吸收才  相似文献   

14.
小麦出苗后要从土壤中吸收氮、磷、钾和一些微量营养元素,通过叶片的光合作用制造营养物质,供给本身生长发育和形成籽粒。土壤中可供小麦吸收的养分包括土壤自身的肥力和当季施人的肥料两部分。根据生产实践和淮北地区土壤的肥力水平,种麦当季不施肥,正常情况下,667平方米小麦产量可达200千克。如计划667平方米产400千克,就需要由当季施肥补充生产200千克籽粒所需的肥料。  相似文献   

15.
小麦出苗后要从土壤中吸收氮、磷、钾和一些微量营养元素,通过叶片的光合作用制造营养物质,供给本身生长发育和形成籽粒.土壤中可供小麦吸收的养分包括土壤自身的肥力和当季施入的肥料两部分.根据生产实践和淮北地区土壤的肥力水平,种麦当季不施肥,正常情况下,667平方米小麦产量可达200千克.如计划667平方米产400千克,就需要由当季施肥补充生产200千克籽粒所需的肥料.  相似文献   

16.
寿县潴育型水稻土小麦施肥效果及肥料利用率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为进一步探讨在当前生产条件下氮、磷、钾配方施肥对潴育型水稻土小麦产量和经济效益的影响,在双庙集镇、安丰镇和堰口镇3个乡镇潴育型水稻土上开展小麦施肥效果及肥料利用率试验。结果表明,氮、磷、钾合理施用可显著提高小麦产量,氮、磷、钾对小麦产量的贡献率大小顺序为氮肥>磷肥>钾肥;合理配比施用氮、磷、钾可促进小麦百千克籽粒养分吸收量,且可显著提高肥料利用率。  相似文献   

17.
《现代农业》2006,(3):29
由于气候、土壤、栽培措施、品种特性的不同,小麦一生中吸收的氮、磷、钾的数量及其在植株不同部位的分配也有变化.一般认为亩产500公斤的麦地,需吸收大约纯氮14~16千克,磷(P2O5)5~7.5千克,钾(K2O)10~20千克.  相似文献   

18.
1小麦对营养元素的需求研究分析表明,每生产100千克籽粒,约需氮3.1±1.1千克、磷(P2O)51.1±0.3千克、钾(K2O)3.2±0.6千克,三者的比例约为2.8∶1∶3.0。随着小麦在生育进程中干物质积累量增加,氮、磷、钾吸收总量也相应增加。小麦不同生育时期营养元素吸收后的积累分配,主要随生长中心的转移而变化。  相似文献   

19.
一、需肥特性大白菜是重要的叶菜类蔬菜。每公顷产75000千克大白菜需从土壤中吸收N165千克、P20570.5千克、K20187.5千克。三者比例为1:0.4:1.1。总的吸肥特点是:苗期对氮、磷、钾的吸收量不足总吸收量的1%;莲座期约占总量的30%左右;包心期吸收养分最多,约占总量的70%左右。  相似文献   

20.
<正>大豆是种需肥水平较高作物,每生产100千克大豆,需要从土壤中吸收氮1.8~10.1千克,磷1.8~3千克,钾2.9~3千克。大豆的需肥特点大豆各生育阶段对养分的需求特点大致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